孫旭東
摘? 要:本論文旨在探討初中學校“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實踐策略。研究發(fā)現,“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概念是通過課程教學實踐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yǎng),并促進全面發(fā)展。其任務包括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現階段立體化育人的主體定位模糊,導致育人效果不明顯;立體化育人形式相對僵化,缺乏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立體化育人內容存在泛化現象,缺乏針對性和深度?;诖?,本文提出了“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實踐策略。以期提高初中學校“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效果和效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初中學校;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3)33-0001-03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大背景下,“課程思政”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實踐策略應運而生。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轉型和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是新時代的發(fā)展重要目標。然而,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模式往往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缺乏對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問題的關注。初中學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需要在學科教育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立體化的育人實踐策略使學生能夠在學科學習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我國教育部、地方政府相繼頒布了相關政策文件,明確推進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發(fā)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為初中學校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導,使其在實踐中更有底氣和動力。因此,對于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入研究和探討初中學校“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實踐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概念和任務
“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旨在通過課程教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yǎng),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罢n程思政”立體化育人強調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科課程中,使思政內容與學科知識相互貫通、相互滲透,實現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在“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中,其任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誠實守信的品質,并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關心國家和社會發(fā)展,具備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和素養(yǎng)。第三,課程思政還承擔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學生成長性、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等重要任務,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良好素質的形成。
二、初中學?!罢n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現狀分析
2.1立體化育人主體定位模糊
一方面,不同學科教師在“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中的角色定位不夠明確。一些教師難以準確定位自己在思政育人中的責任與作用,缺乏對思政教育內容和目標的深入理解,導致在教學實踐中無法充分發(fā)揮思政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學校領導和管理者在立體化育人中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策略,對于如何統(tǒng)籌各方資源,整合各學科的育人資源以及明確各主體在育人活動中的分工和合作方式存在困惑。該問題的存在導致了立體化育人的效果不明顯。缺乏明確的主體定位使得立體化育人更多呈現出各自為政的狀態(tài),學科教學與思政育人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融合。這種模糊與不清晰的分工與合作模式阻礙了學科知識和思政內容的有效結合,從而無法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價值觀的全面培養(yǎng)。
2.2立體化育人形式僵化
由于課程設置存在較為固化的模式,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常規(guī)的課程安排局限了思政育人的多維度展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等重要方面。同時,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較為單一,缺乏多樣性和個性化。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模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積極參與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評價體系偏重于考試成績,忽視了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的全面評估。這種立體化育人形式的僵化導致了教育目標難以達成。僵化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培養(yǎng),無法滿足當代社會對于綜合素質的需求。教育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道德品質,但僵化的立體化育人形式使得這些目標難以實現。此外,以考試成績?yōu)槲ㄒ辉u價準則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全面發(fā)展,使得思政育人的價值和意義無法得到充分體現。
2.3立體化育人內容存在泛化現象
泛化現象意味著初中學校在進行“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時,存在著對內容進行過度概括和歸納的傾向,導致思政教育的內涵被模糊化、失去針對性和深度。如學校將思政教育內容過于簡化,沒有充分理解思政的復雜性和深入性。這導致思政教育被簡單地定義為道德品質教育或意識形態(tài)灌輸,忽視了它涵蓋的廣泛范疇,如道德倫理、政治意識、歷史文化等。又或者將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內容相混淆,使思政教育的獨立性和獨特性模糊化。這樣的泛化現象導致了思政教育內容的模糊性和表面化,無法真正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養(yǎng)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標。泛化現象的存在使得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受到了限制。由于內容過于簡化和概括,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缺乏對道德倫理、政治意識、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和體驗。而將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混淆則會削弱思政教育的獨立性,無法展開細致入微的思想品質塑造和思辨能力培養(yǎng)。此外,泛化的立體化育人內容也可能降低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和認同,導致其對思政教育的價值與意義產生疑問。
三、“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實踐策略
3.1實現參與式思政課教學方式改革
參與式思政課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積極參與、互動交流和實踐體驗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教育實踐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構建開放式學習環(huán)境:開放式學習環(huán)境的核心理念是為學生提供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以鼓勵他們表達觀點、提出問題和進行互動討論。這種教學環(huán)境的構建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促進他們的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當學生在開放式學習環(huán)境中被鼓勵表達觀點時,他們能夠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其自信心和積極性。這樣的學習氛圍能夠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更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通過采用小組討論、辯論賽、角色扮演等教學形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們之間的互動交流還能帶來不同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的碰撞,促進多元化的思考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包容性和團隊合作精神。
(2)引入案例教學和問題導向教學:通過將課程內容與真實社會情景相結合,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具體的現實情境中,并面對其中存在的社會、政治和倫理問題。在思政課程中,通過提出具體問題并引導學生去思考和回答,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質疑和探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問題導向教學還能促使學生關注社會現象和倫理問題的多樣性,培養(yǎng)他們在現實情境中做出明智決策和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此外,通過分析和解決真實案例和具體問題,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社會、政治和倫理問題的背景、原因和影響,并從中獲得對社會規(guī)律和價值觀念的認識。這種深入理解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判斷力,提高他們對不同政治觀點和倫理選擇的辨識能力,并使他們在面對現實困境和挑戰(zhàn)時更加從容地作出決策。
(3)多元化評價方式: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往往偏重于以筆試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全面考量。為了彌補這一不足,需要進行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引入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口頭表達,例如發(fā)表個人觀點、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解讀,教師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理解深度。此外,實際操作和項目研究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全面評價方式。例如社會調查、參與公益活動等,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提高其應對社會、政治和倫理問題的能力。而項目研究則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要求學生選擇一個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研究和論證,他們可以鍛煉自己的研究方法與能力。
(4)教師角色轉變:參與式思政課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轉變?yōu)橐龑д吆痛龠M者的角色,教師作為引導者,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鼓勵積極的互動和合作來激發(fā)學生探索和思考的欲望。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找到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幫助他們建立知識框架和思維模式,并鼓勵他們挑戰(zhàn)和質疑現有觀點。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指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評估,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師還應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評價,鼓勵他們在錯誤和不足中成長,以及加強對正確理解和應用的肯定和鼓勵。此外,關注學科的前沿發(fā)展和研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方法,如參與專業(yè)培訓和教學交流,與同行們分享經驗和教學策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
3.2構建“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課程體系
構建“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課程體系旨在通過提供多樣化、綜合性的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知識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第一,構建“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課程體系需要在課程設計上注重整合思政要素。這包括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學科課程中,以實現跨學科的思政教育。同時,應注重形成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深化學生的思政意識和道德品質。第二,構建立體化課程體系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學生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和背景條件下具有不同的需求和潛力。因此,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設計靈活多樣的學習內容和評價方式,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和發(fā)展路徑,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自我實現。第三,構建立體化課程體系需要有效整合社會實踐和實踐育人資源。通過與社會機構和實踐資源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實習實訓和社區(qū)服務的機會,促使思政教育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第四,構建立體化課程體系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教師是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關鍵角色,應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育理念,能夠有效組織和指導學習活動。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成長需求,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第四,構建立體化課程體系需要不斷進行評估和改進。通過評估課程效果和學生綜合能力,及時調整和優(yōu)化課程設計和實施策略。同時,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理念,不斷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以適應時代發(fā)展和學生需求的變化。
3.3確保黨領導的校園文化特色創(chuàng)新
通過構建黨領導的校園文化特色創(chuàng)新,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確保黨領導的校園文化特色創(chuàng)新需要建立健全的組織機制和管理體系。學校應建立黨委領導下的思政教育工作組織,明確責任分工,制定相關政策和規(guī)章制度,確保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的有機銜接,應加強對思政教育工作的監(jiān)督和評估,促進教育實踐的有效落地。其次,確保黨領導的校園文化特色創(chuàng)新需要豐富多樣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學校應結合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將思政教育要素融入學科課程中,形成貫穿全程、貫穿全課程的思政教育體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再次,確保黨領導的校園文化特色創(chuàng)新需要注重師生互動和參與。學校應鼓勵教師積極投身思政教育工作,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應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精神,激發(fā)他們對校園文化特色創(chuàng)新的興趣和熱情,通過學生自治組織和社團活動等形式,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此外,確保黨領導的校園文化特色創(chuàng)新需要加強與社會的對接。學校應與地方政府、企業(yè)和社會組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校外實踐活動、社會實訓和社區(qū)服務等,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學校還應借助先進科技手段,如在線教育平臺和虛擬仿真實驗室等,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資源。最后,確保黨領導的校園文化特色創(chuàng)新需要加強研究與評估。學校應開展相關研究,探索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不斷提升教育實踐的效果和質量。同時,還應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定期對思政教育的實施和效果進行評估,及時調整和改進策略,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
結束語
綜上所述,實現參與式思政課教學方式改革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度和思考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構建“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課程體系,將學科知識與思政內容相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確保黨領導的校園文化特色創(chuàng)新,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塑造學生的良好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通過這些實踐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學?!罢n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效果和效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然而,本文的研究還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和深入探討,未來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切實加強立體化育人的主體定位,明確各個育人主體的責任和作用。繼續(xù)探索創(chuàng)新的立體化育人形式,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特點。此外,還可以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整合課程資源,推動“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實踐落地。
參考文獻
[1]王娜.“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邏輯闡釋和路徑選擇[J].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2):72-76.
[2]梅梅.“大思政課”視域下課程思政賦能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yè),2023(8):114-116.
[3]陳軍.高中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課程思政育人路徑探索[J].英語教師,2023(4):19-22.
[4]陳哲.茶文化視角下“三全”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模式構建路徑[J].福建茶葉,2021(9):97-98.
[5]傅徐翼.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職立體化育人之路探析[J].科技資訊,2017(34):209-210.
(責任編輯 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