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瑩 毛雅晶 馬楠 鮑雪 康麗娜 徐標
(1.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 南京 210008;2.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金陵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2)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全世界致死、致殘的重要病因,以心臟血供突然減少為特征,包括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急性STEMI由完全冠狀動脈閉塞引起,約占急性冠脈綜合征的30%[1-3]。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盡可能地減少心肌細胞的死亡,對于患者遠期預后至關重要。目前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血流再灌注治療,臨床上主要包括溶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外科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3-4]。通過這些手段可有效地恢復心肌血流,減少因缺血而導致的心肌細胞壞死。但有些情況下缺血后恢復血流會導致心肌細胞損傷甚至壞死,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5]。再灌注造成的心肌“二次損傷”主要是心肌微血管阻塞(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MVO)[6],會嚴重削弱再灌注治療的效果[7]。心臟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是目前臨床上用于測量及評價MVO的最常用和最準確的手段。有研究[8]證明心肌梗死后早期MVO是接受血運重建的STEMI患者強有力的獨立預后指標,且2.6%的MVO與左心室的比值是最強獨立預測因子。
目前有研究[9]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期間更高的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和中性粒細胞數(shù)與較大的梗死面積和廣泛的MVO有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反映血液系統(tǒng)中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之間的平衡。有研究[10-11]表明,NLR與急性心肌梗死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存在相關性,且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有一定的預測價值。提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預后評價中,NLR可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通過分析接受急診PCI的STEMI患者的術前血常規(guī)及術后1周CMR等結果,確定了NLR與MVO的關系,找到了一個新的行PCI術后STEMI患者預后的預測指標,為STEMI患者進行預后分析、隨訪管理及臨床決策提供一個簡便和關鍵的替代指標。
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選取從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接受急診PCI且術后1周行CMR檢查的86例STEMI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性74例,女性12例,年齡26~85歲,平均62歲,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STEMI診斷標準,參考2019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12];(2)發(fā)病12 h內接受直接PCI;(3)年齡≤85歲;(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既往有Q波心肌梗死史、嚴重瓣膜病、心包炎、心臟壓塞、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栓塞史;(2)入院時血流動力學障礙、休克或呼吸衰竭;(3)持續(xù)性心動過速、惡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新發(fā)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和起搏器植入者;(4)急性心肌梗死伴機械性并發(fā)癥(如室間隔穿孔和乳頭肌斷裂等)、左室巨大室壁瘤需行外科手術者;(5)急性感染性疾??;(6)乙肝、丙肝或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7)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血小板減少(<100×109/L)、嚴重貧血(血紅蛋白<80 g/L)和白血病等;(8)嚴重腎臟疾病,肌酐清除率<30 mL/min,血清肌酐>133 μmol/L;(9)肝功能明顯異常,谷草轉氨酶>3倍正常值上限;(10)認知功能障礙、癡呆和嚴重精神病患者;(11)伴有嚴重肢體殘疾影響定期隨訪的患者;(12)其他嚴重未控制的各系統(tǒng)疾病或導致預期壽命<1年的患者;(13)準備或已妊娠、哺乳期的女性患者;(14)帶有心臟起搏器和神經刺激器者,眼球內有金屬異物或體內有各種金屬植入物的患者;(15)曾做過心臟手術并帶有人工心臟瓣膜者;(16)曾做過動脈瘤手術及顱內帶有動脈瘤夾者;(17)幽閉恐懼癥患者;(18)不能或不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本研究經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21-531-02)。
1.2.1 分組依據(jù)
根據(jù)MVO與左心室的比值≥2.6%為重度MVO組,MVO與左心室的比值<2.6%為輕中度MVO組[8]。
1.2.2 臨床資料收集
以醫(yī)院HIS系統(tǒng)導入、問卷調查等方法收集患者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既往史(高血壓、2型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病史),心血管疾病相關用藥史:抗血小板藥(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抗凝藥物(包括華法林和利伐沙班等)、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r,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nⅡ receptor blocker,ARB)、鈣通道阻滯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硝酸酯類、口服利尿劑,個人史(吸煙和飲酒史),入院時生命體征(心率和血壓)等。
1.2.3 實驗室檢查
患者急診PCI術前行急診血常規(guī)檢驗(包括NLR)、肌鈣蛋白T、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術后第二天行生化全套檢查,其中包括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肌酐、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根據(jù)MDRD改良公式:eGFR=186×血肌酐(μmol/L)-1.154×年齡(歲)-0.203×0.742(女性)×1.233(中國人)計算]等指標。
1.2.4 CMR檢查
患者在PCI術后1周內行CMR檢查,專業(yè)的影像科醫(yī)生分析CMR結果,觀察心臟MVO形成面積,計算MVO與左心室比值。
以MVO與左心室比值2.6%作為分割值,將MVO患者分為兩組:重度和輕中度MVO組。使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連續(xù)性變量正態(tài)性。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用均值±標準差描述,使用Student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描述,使用Mann-WhitneyU檢驗進行組間比較。分類變量以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并通過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使用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與MVO分組有關的因素,進一步將單因素分析中P<0.05的所有基線變量納入多因素邏輯回歸模型,計算其對應的優(yōu)勢比和95%置信區(qū)間,雙側檢驗P<0.05被認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所有統(tǒng)計分析均使用IBM SPSS軟件包(IBM SPSS Statistics 25)進行。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構成比、體重指數(shù)、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煙史,入院時的心率、血壓以及入院前的口服藥物(抗血小板藥、抗凝藥物、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ACEI/ARB類藥物、CCB類藥物、硝酸酯類藥物和口服利尿劑)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1)。
表1 輕中度MVO組和重度MVO組的基線資料比較
PCI術后1周內,心臟射血分數(shù)(ejection fraction,EF)值在兩組患者中存在顯著差異(P<0.05,表1),術前的急診CRP及術后LDL-C水平在兩組不同程度的MVO患者中無明顯差異(P>0.05,表1),結果提示EF值大小和MVO的嚴重程度相關,更低的EF值提示更嚴重的MVO。
輕中度和重度MVO患者的急診PCI術前的NLR值分別為3.63(2.47~5.19)和6.21(4.19~9.86),重度MVO組的NLR值顯著高于輕中度MVO組(P<0.05,表1),WBC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在兩組患者中也存在顯著差異(P<0.01,表1),淋巴細胞百分率則在重度MVO患者組更小(表1)。
以MVO為因變量,患者的臨床特征(吸煙史和舒張壓)、eGFR、甘油三酯、總膽固醇、LDL-C、心臟彩超EF值以及NLR為自變量,將所有自變量分別納入方程,進行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結果顯示NLR、舒張壓和EF值是MVO的主要危險因素,將單因素回歸分析中P<0.05的因素納入到多因素分析中,結果顯示NLR、舒張壓和EF值為MVO嚴重程度的危險因素(P<0.05,表2),與MVO的嚴重程度呈明顯相關性。
表2 MVO危險因素的邏輯回歸分析
以NLR為自變量,MVO為因變量,計算受試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為0.746,NLR對MVO的截斷值是4.210 3,NLR對重度MVO的敏感性是76.3%,特異性是66.7%(圖1)。
圖1 NLR對STEMI患者PCI術后重度MVO的ROC曲線
本研究通過分析PCI術前WBC、NLR、急診CRP與PCI術后CMR檢查MVO的關聯(lián),發(fā)現(xiàn)PCI術前NLR越高或EF值越低,PCI術后MVO與左心室比值則越大。MVO是IRI和梗死面積的主要原因,重度MVO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更差的預后和更易發(fā)生不良心血管事件[7]。本研究發(fā)現(xiàn)NLR是MVO嚴重程度的獨立預測因子。并且NLR代表兩個重要的免疫途徑: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因此NLR這個指標具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不會因各種生理、病理或物理因素而改變[13]。
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通過分析MVO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血常規(guī)及分類、腎功能、血脂水平、心臟彩超EF值和CRP水平等與不同程度MVO的相關性,發(fā)現(xiàn)NLR、舒張壓和EF值為MVO嚴重程度的危險因素,與MVO的嚴重程度呈現(xiàn)一定的相關性。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NLR、舒張壓和EF值是重度MVO的主要危險因素,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NLR、舒張壓和EF值為MVO嚴重程度的危險因素,與MVO的嚴重程度呈現(xiàn)一定的相關性。本研究中的ROC曲線結果發(fā)現(xiàn)NLR為4.210 3時,ROC的AUC為0.746,敏感性是76.3%,特異性是66.7%,這在臨床中對于MVO的嚴重程度的預測提供一定的幫助。
STEMI后IRI仍是臨床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的關鍵問題[14]。心肌IRI后早期抗炎治療被認為有利于缺血心肌的修復和更好的預后[9]。先前的研究[15]表明,在冠心病患者或冠心病高危患者的全血計數(shù)中,在所有其他參數(shù)中,NLR升高是心血管風險的最有力預測因子。已有薈萃分析[16]發(fā)現(xiàn)NLR與心肌梗死預后明確相關,為介入術后STEMI的預測因子,NLR越高,病情越重,預后不良,這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也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時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增加與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發(fā)展顯著相關[17-18],而淋巴細胞在STEMI患者中減少被認為是內源性皮質醇升高介導的應激反應[19]。NLR是包含了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兩種白細胞類型的預測MVO嚴重程度的單一危險因子,因此它具有更好的預測價值。
筆者的研究結果顯示急診PCI術前的NLR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后1周內MVO嚴重程度更高。急診PCI術前WBC和NLR是STEMI患者IRI的獨立預測因素,且簡便快捷[20]。血常規(guī)是臨床上最常見及較快速的急診常規(guī)檢驗,建議常規(guī)計算STEMI患者的術前NLR,NLR可協(xié)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和Killip分級等對行再灌注的STEMI患者進行危險分層,為STEMI患者的短期和長期預后提供更多的參考價值[21]。
筆者的研究是在入院時僅評估一次急診血常規(guī)的NLR,心肌梗死急性期(例如1個月和6個月)后并未評估NLR,并未分析其與MVO的改變或是長期預后的關系。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少,仍存在未知變量對各組間數(shù)據(jù)的影響,其相關因果關系仍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統(tǒng)計分析。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急診PCI術前NLR與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再灌注后的MVO嚴重程度相關,可成為評估STEMI患者預后的替代指標,CMR可作為STEMI患者評估PCI術后MVO的重要診斷工具,CMR的MVO測量結果可成為STEMI患者PCI術后隨訪過程中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