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隆
2月21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向聯(lián)邦議會發(fā)表國情咨文。作為沖突爆發(fā)后的首份國情咨文,普京再次強調發(fā)起對烏特別軍事行動的必要性,并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多個角度規(guī)劃“戰(zhàn)時狀態(tài)”下的各類保障措施。與此同時,美國總統(tǒng)拜登突訪基輔明確對烏支持態(tài)度,還選擇同一天在華沙發(fā)表演講與普京“隔空交鋒”??梢钥吹?,各方恢復談判的條件與和平的曙光仍未出現(xiàn)。回顧過去一年烏克蘭危機走勢可以看到,其對國際秩序、安全格局、大國博憲態(tài)勢等造成的外溢效應呈現(xiàn)鑰態(tài)變化,在不少方面超出此前預期。
一是國際秩序變革的兩面性。沖突爆發(fā)之初,不少觀點認為國際秩序將就此進入“陣營化”的分裂狀態(tài),各國將被迫通過“選邊站隊”明確立場,所謂“民主對抗威權”的對立格局無法避免。但實際上,國際秩序的變革呈現(xiàn)出兩面性特征。一方面,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危機催化下的“集體恐慌感”,使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的內部協(xié)調和對外行動得到覆化。另一方面,危機造成國際合作的泛政治化與泛安全化傾向,同樣引發(fā)“全球南方”內部分化。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拒絕加入“反俄陣線”的同時,中亞、中東、東南亞等地區(qū)的戰(zhàn)略自主意識進一步增強。在不結盟原則下與大國保持等距離關系,成為不少國家的選擇。
二是安全格局重塑的同步性。沖突爆發(fā)之初,很多人將此定義為歐洲安全架構的崩塌和格局重塑的起點,并不認為其在安全層面的傳導效應將突破歐洲地理邊界。但實際上,烏克蘭危機持久化導致歐洲的“高強度”對抗和亞太的“高密度”遏制格局同步呈現(xiàn)。在歐洲方向,部分國家在擴軍備戰(zhàn)的同時更加依賴跨大西洋關系的安全紐帶,強化北約東翼的長期遏制和威懾力,北約的“北擴”也構成歐洲與俄羅斯自黑海、波羅的海至北極海域的攻防前沿。但與此同時,美通過盟伴體系在歐亞大陸東西兩側強化遏制能力,利用“四邊機制”和“三邊安全伙伴關系”打造遏華小圈子之余,還借助所謂“烏克蘭教訓”加速推進北約與亞洲國家的制度化安全合作以及北約成員國在亞太地區(qū)的行動實踐。
三是大國戰(zhàn)略博弈的復雜性。沖突爆發(fā)之初,對于美歐和俄羅斯之間的戰(zhàn)略博弈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斷:其一是俄羅斯的經濟結構無法承受美歐的全方位制裁,物質層面的孤島化乃至認知層面的矮化改造可能將導致俄陷入社會危機甚至引起政治動蕩;其二是本國利益優(yōu)先的決策邏輯對美歐的戰(zhàn)略協(xié)同形成阻礙,關于能源危機、糧食危機、人道主義危機和軍事威脅的差異化感知,將導致歐洲內部和美歐之間的對俄立場失調。但實際上,大國在戰(zhàn)略博弈中的承載力和韌性超過各方預期。一方面,美國將俄羅斯逐出主要多邊合作機制的嘗試未能如愿,史無前例的制裁也未造成俄羅斯崩潰。俄國內生產總值2022年僅下降2.1%,通脹率降至近4%。另一方面,美歐通過在烏克蘭問題上頻繁的風險均攤和利益協(xié)調,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對俄制裁造成的民生困境和反噬效應。在讓俄羅斯經受“戰(zhàn)略性失敗”的共識驅動下,北約不斷突破此前劃設的各種“紅線”,要把對俄羅斯的消耗戰(zhàn)進行到底。
四是能源版圖重構的顛覆性。沖突爆發(fā)之初,歐洲對俄“能源脫鉤”前景并不被看好,歐洲的能源彈性備受質疑。有觀點認為,由于能源貿易結構和自身需求所限,歐盟在短期內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想法過于天真。同時,美歐與俄羅斯之間的能源“制裁與反制”惡性循環(huán),將加劇國際能源市場的供需錯配格局和“短缺恐慌”,導致能源價格持續(xù)高位運行。但實際上,歐盟的對俄能源脫鉤實現(xiàn)了超預期進展,美歐對俄能源從“禁運”轉向“限價”,不但導致國際油氣價格回歸沖突前水平,還加速國際油氣貿易的“去俄羅斯化”和“能源卡特爾”建設的預演,引發(fā)傳統(tǒng)“俄羅斯一歐洲”“中東一亞太”能源供需關系和地緣板塊重置。此外,清潔能源和低碳產業(yè)成為大國戰(zhàn)略競爭新場域,.美將清潔能源和脫碳作為“印太經濟框架”建設的四大支柱之一,加快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盟友和伙伴國構建清潔能源伙伴關系。未來,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各自群體內部以及相互間的利益鴻溝持續(xù)擴大,圍繞能源市場份額、國際能源議價權和話語權的爭奪將更為激烈。
總的來說,隨著烏克蘭危機的長期化、擴大化發(fā)展,其對全球政治、經濟、安全的外溢效應更為深刻復雜,各國難以完全置身事外、獨善其身,需要通過多維度多指標的評價方式和從長時段視角出發(fā)加以觀察理解。在梳理“烏克蘭危機啟示錄”的同時,如何主動避免沖突烈度的升級或失控,如何緩解適應沖突造成的政治、安全、經貿、能弭等全局性沖擊,如何探尋把握勸和促談的最佳時機與路徑,如何使世界重回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正軌,也成為國際社會所有成員的共同責任所在?!ㄗ髡呤巧虾H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