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蔚紅
1
每個孩子都是由幼小到成年、由無知到逐漸有知地成長著。他們要學習語言,學習社會生活的很多規(guī)則與方式,以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剛出生的嬰兒只會用啼哭和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饑渴、不適與滿足。在學習、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語言以后,孩子們的表達也與成人有著一些不同。比如一兩歲的幼兒,剛開始學習語言時,分不清你、我、他這些代詞,想喝水時會說“他要喝水”。我曾經(jīng)看到一個4歲的幼兒,指著夜空中又大又亮的圓月喊:“太陽公公,太陽公公?!?/p>
學識與經(jīng)歷,會影響孩子的表達;家庭的環(huán)境,也會影響他們的表達。父母要教育、引導孩子真實、準確地表達自己。無論孩子表達得怎樣,父母都要鼓勵他們說真話、說心里話,而不是嘲笑、呵斥和壓制他們。
真實、準確地表達自己,也是孩子進入社會生活后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對于內向、不善于用語言表達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寫日記,在日記里寫下自己的需求、感受。
2
傾聽,是父母的事情。父母要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身心的發(fā)育、需求、突然遭遇的事情等,才能知道孩子在表達什么。
前不久,有一位父親因為自己孩子與另一個孩子爭奪玩具受了委屈,直接動手打了另一個孩子。這樣的父親是不理解幼小孩子的,更是自私、野蠻的。因為幼兒時期,孩子發(fā)生爭吵、沖突,是正?,F(xiàn)象。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相處中,互相探索、熟悉著,了解和適應著相處的規(guī)則。如果發(fā)生了傷害行為,老師、家長應該及時給予他們適當?shù)慕逃?,采取講道理的方式,讓他們學習、認識到正確的規(guī)則。
社會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家長,粗暴地對待自己的孩子。當孩子打翻了飯碗、帶回了不及格的試卷,或者受到了老師不公正的批評,他們就會責罵、呵斥孩子。孩子只能哭泣著、委屈著、壓抑著,他們其實還不理解自己做錯了什么,只能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處境、感受和痛苦。
所以我們要理解:一兩歲的幼兒,只是有著自我的本能,還分不清“你、我、他”;四五歲的幼兒,還不知道謙讓、友好、互助以及什么是侵犯他人這些社會行為;六七歲背上書包進入學校的孩子,可能才開始理解集體、品德、有勞動才有收獲等這些概念和道理。
在孩子們還不知道、不能理解面前的事物時,就會難以表達自己,家長、老師需要傾聽和理解,做好他們身心的“翻譯”,教育和引導,讓他們通過學習來增強能力、規(guī)范行為。
美國成長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在《發(fā)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fā)展》里,舉過一個實例:
當三歲大的杰克被問到天為什么會下雨的時候,他回答說:“這樣花兒就可以長大了。”
當問杰克十一歲的姐姐萊拉這個問題時,她回答說:“是地球表面的蒸發(fā)作用形成的?!?/p>
當問杰克的表哥阿吉瑪時,他回答說:“這是由于太陽的照射不勻,產(chǎn)生了空氣的流動,空氣的流動又形成了積雨云的關系?!卑⒓斦谧x大學,是氣象專業(yè)的學生。
孩子們的成長,不僅需要時間來增長年齡、強壯身體,也需要在與事物的接觸中逐漸發(fā)展認知能力。
3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學習表達,同時,家長更要學習引導孩子、教孩子表達,并且學習傾聽。表達與傾聽是互相響應的關系,不能真實、準確地表達,與不能耐心、準確地傾聽,都達不到表達與傾聽的目的,甚至可能導致交流、溝通的錯誤。
我看到有母親在電梯里,教剛認字的孩子分辨一個個按鍵,耐心傾聽他與小伙伴的對話;也有父母在地鐵上,各自低頭看著手機,不在意、不回應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提問;我還在一所小學門口,看到過一個不想進去的孩子,他為難地跟父親說:“我沒有寫完昨天的作業(yè)……”父親卻沒有任何回應地騎車走了。
一些簡單、粗暴的父母,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不僅會錯過孩子成長的聲音與機會,甚至會產(chǎn)生誤解,還可能給孩子造成傷害。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不只是學習傾聽,還要學習教育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只有學習,才能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多一些了解,少犯一些錯誤,少傷害到他們;也讓孩子的童年,多一些美好和快樂。
表達與傾聽有很多種方式。每天家人相聚時的詢問與聊天,還有電話和通信等,都是表達與傾聽。在過去通訊不發(fā)達、家書抵萬金的時代,很多孩子與父母都以通信的方式表達與傾聽;現(xiàn)代有些用心的父母,依然會用紙筆,殷切地給孩子寫信。
傳說,古代的所羅門王打造過一個指環(huán),戴上它,就能夠聽懂萬物的聲音。父母在傾聽孩子的表達時,也要有這樣的指環(huán)。
良好的表達與傾聽,是孩子與父母之間增進親情與理解的橋梁。引導孩子們在成長中真實、準確地表達自己,也耐心、及時、準確地傾聽他們的表達吧,讓表達與傾聽,都成為有益、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