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關東 問清泓
(武漢科技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81)
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學生身份轉換的重要一環(huán),一頭聯(lián)系著職業(yè)教育,另一頭關系著學生就業(yè)。優(yōu)質的頂崗實習教學離不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管理行為,這需要學生參與、教師指導和學校引導。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實習管理主體單一,實習生被簡單歸置為被動的管理對象。然而,頂崗實習生校分離現狀使得高校的實際管理職能減弱,實習生面臨著管理和服務的“空窗期”。為了滿足實習管理的需要,實習生在實習單位中自發(fā)結成非正式組織,部分高校也在實習規(guī)章中明確了實習生組織的地位和任務。這在很大程度上發(fā)揮了頂崗實習管理中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有助于提高實習管理效率。
筆者以高職院校實習規(guī)章中對實習生組織的規(guī)范內容為研究文本展開質性分析。在網絡調查的60 余所高職院校中,僅有18 所院校對實習生組織作出界定和規(guī)范。筆者將相關內容截取作為獨立樣本,對每一樣本按照其規(guī)范的主要內容進行了二級編碼,相應獲取了二級節(jié)點,編碼結果如表1 所示。表1 中,一級節(jié)點是二級節(jié)點的父節(jié)點,文本示例展現了該節(jié)點下被編碼的部分規(guī)章文本內容。為展現編碼整體情況,筆者對編碼內容進行了計量處理,結果如表2 所示。在表2中,經過計量的編碼節(jié)點差異更加明顯。參考點數量表示節(jié)點在研究樣本中被編碼的次數;材料數量表示涵蓋該節(jié)點的樣本數量;文本覆蓋率表示該節(jié)點對應文本內容占其所屬樣本的比例;加權覆蓋率為該節(jié)點所屬樣本占全部樣本的比例。
在表1 和表2 中,“自我管理與服務”在二級節(jié)點中占據了編碼的絕大部分文本,表明高校最為重視的實習生組織的存在價值主要是教學、紀律等日常工作的協(xié)助管理。
表1 材料編碼內容(部分)
表2 編碼節(jié)點計量
由于頂崗實習面臨“生校分離”問題,學校管理職能履行受阻,而實習單位管理職能有限,實習生面臨學習環(huán)境驟然變化下管理和服務的“空窗期”。然而,實習生之間天然存在的同窗情誼有助于孕育“共同體”理念,進而結成事實上的互助型非正式團體,以集體形式幫助實習生建立相互之間的情感依賴,用以應對陌生環(huán)境帶來的心里不適等。同時,實習生組織還有利于學生建立群體自律,建立共同利益價值觀為基礎的規(guī)則共識[1],有效規(guī)避了負面因素的惡性傳導,有助于維持組織秩序。
進化心理學認為,個體心理素質形成過程是與所處環(huán)境排斥和融合的總和[2]。個體在環(huán)境的驟然變化下極有可能產生排斥情緒,如果得不到合適的調節(jié)和干預,則很容易導致消極心理以及興趣的衰減。
在參加實習之前,絕大部分學生缺少工作經驗,生活環(huán)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實習生進入實習單位后,必須調節(jié)自身以適應工作場域。在陌生工作場域下,實習生有可能產生排斥情緒,實習生組織的介入為心理疏導和情感支持提供了契機。然而,表2 中這一功能編碼數量極少,在規(guī)章中的文本覆蓋也十分稀缺。文本大多表述為“關心實習生思想、生活”,規(guī)范內容單薄。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從同學中獲得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其良好行為的塑造,能提升其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的能力[3]。實習生組織的建立鞏固了同窗情誼,增進同學間的互助,抑制負面情緒和不當行為的發(fā)生。
這一功能主要體現在“信息交流”節(jié)點中,在表1中大多為“要求”的傳達以及工作的“匯報”,在表2 中編碼數量仍然較低。生校分離導致作為第一責任人的高校與實習生在信息互通上存在障礙。指導教師聯(lián)系的實習點、實習生數量較多,難免在信息發(fā)布和接收上存在疏漏,由此導致“紙面實習”“形式考核”等問題。由于實習生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因此實習生組織可以成為信息傳遞的中介節(jié)點,提高管理的針對性。信息溝通模式如圖1 所示。同時,信息的上傳在規(guī)章中不應僅限于“匯報工作”,應該囊括一切與實習動向相關的信息。這有利于教師全面把握實習情況,有助于實習評價和總結,還可以作為考察實習基地建設情況的依據。
圖1 信息溝通模式圖
權益維護與救助在編碼中并未得到體現,是在高校實習規(guī)章中嚴重遺漏的實習生組織的重要功能。由于在信息、關系、權威等方面的弱勢地位,且缺乏界定明晰、效力充沛的法律保障相應權利,實習生在實習糾紛的利益博弈中往往面臨著受教育權、經濟權、保險權等正當權益的受侵,其權益的“浮萍”現狀已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4]。實習生組織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實習生的資源弱勢缺陷,可以幫助實習生在遭遇實習糾紛時彌補自身弱勢地位,同時也可以推動高職院校采取有力措施,預防和制止實習侵權行為。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法》等法規(guī)認可大學生在校內成立學生組織及社團的權利,但是實習相關政策中尚未明確實習生組織。在實習規(guī)章中,對實習生組織進行界定和規(guī)范的高職院校極少。因此,現實中的實習生組織大多是自發(fā)形成或指導教師為方便管理而臨時組建的。因此,實習生組織雖然可以扮演正式組織的自我管理角色,卻處于非正式組織的境地,得不到正式文件上的認可和程序上的規(guī)范。因此,實習生組織尚未成為主流的高職院校學生組織,其管理形式也尚未獲得高職院校的接納和認可,組織地位尚不明確,組織功能受到較大局限。
實習生組織屬于校內成立的學生組織,只需遵守院校章程并受學校相關部門的管理和領導。但是,與一般學生組織不同,實習生組織是服務頂崗實習而設立的臨時性學生組織,活動范圍主要是校外的實習單位。這就導致高職院校對實習生組織的實際管理能力有限,而高職院校實習規(guī)章更未規(guī)范實習生組織與實習單位的關系,實習單位是否擁有對實習生組織的管理權尚不明確。
倘若實習單位不是實習生組織的管理主體,則有礙其對實習教學的管控,可能削弱其接收實習生的意愿;倘若實習單位是實習生組織的管理主體,則可能限制實習生組織的職能行使,擴大實習單位對實習生的管理權,不利于實習生組織的權益維護。
從圖1 中可知,高職院校實習規(guī)章對實習生組織的規(guī)范內容普遍較少,“任務式”表述居多,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都將實習生組織的功能簡化為組織負責人的職責。視實習生組織為管理工具,未明確其管理主體地位,更未意識到實習生自我管理的能動性,實習生組織面臨著“功用化”“官僚化”和“僵化”的風險。對組織負責人職責規(guī)范過度,一方面加重其負擔,另一方面容易突出其權利而淡化責任與義務,組織成員的協(xié)同和互助缺失,實習生組織“共同體”理念未能得到重視。
組織領導者的優(yōu)良形象會贏得成員信任,進而激發(fā)成員對組織積極的反應行為[5]。然而,高職院校在實習規(guī)章中僅規(guī)定組織負責人的設置和職責,缺乏對其綜合素質的要求,考察過程缺失,遴選標準被忽略。往往以指派的方式任命,負責人在履行管理職能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困難。不僅無法完整體現實習生組織的職能,甚至可能成為學生實習過程中的桎梏,增加頂崗實習中的負擔。
目前,實習生組織在現實中已現雛形,其身份地位亟待在高職院校實習規(guī)章中得到明確。高職院校實習規(guī)章要指明實習生組織在實習管理中的獨特作用,完整體現其應有功能,采取經費支持、教師引導、學生監(jiān)督等保障措施充分釋放其實際功能。同時,高職院校實習規(guī)章還要拓寬對實習生組織的規(guī)范區(qū)間,除已有的組織設置和組織功能外,要詳細規(guī)范實習生組織的地位、規(guī)模、存續(xù)時間和方式、經費來源和使用、組織成員權利和義務、負責人資格和職責等方面內容。其中,要著重規(guī)范高職院校對實習生組織的治理手段和引導方式。首先,應當規(guī)定實習生組織的領導主體、主管部門和掛靠單位,由校團委負責實習生組織的領導,由院系團委負責實習生組織的具體管理工作。其次,院校要規(guī)范實習生組織成立的資格和審批程序。成立資格可以根據某一實習單位或地域實習生人數、實習時間、機構設置、指導教師的配備、掛靠單位等條件來確定。審批程序上應當由院系提出申請,經過校學工部、教務部和團委審核。涉及的各部門應嚴把審批關,避免實習生組織設置泛濫。再次,院校要規(guī)范和培訓指導教師的實習管理行為,鼓勵指導教師靈活利用實習生組織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最后,院校要引領實習生組織在規(guī)章范圍內實現成熟的自我管理和服務,既要避免過度約束,也要預防實習生組織內部管理混亂無序。
這里要厘清的是實習生組織和實習單位之間的關系,即前文中提到的實習單位究竟是否是實習生組織的管理主體之一。這決定了實習生組織在實習環(huán)境中的地位,也決定了其功能的發(fā)揮程度。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必須先從高職院校與實習單位之間的關系入手。
高職院校和實習單位本質上是基于實習協(xié)議委托培養(yǎng)的法律合同關系[6]。這種委托的實質是高職院校將部分教育權和管理權轉移給實習單位,實習單位也需要承擔連帶義務。實習協(xié)議主要規(guī)范高職院校和實習單位對實習生的協(xié)同管理關系,對實習生組織的管理權并不明晰和完整,因此實習單位并不是實習生組織的管理主體之一,它無權干涉實習生組織的活動。
事實上,工會組織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可以為兩者關系的厘清提供思路。根據我國《工會法》精神,工會在保障職工正當權益的同時也有積極參加經濟建設、努力完成生產任務和工作任務的義務。實習單位雖不是實習生組織的管理主體之一,但并不代表實習生組織可以完全不接受實習單位的管理,甚至將自身行為凌駕于實習單位的教育行為和經營活動之上。實習生組織要激勵實習生積極參與實習勞動,認真聽取實習單位在勞動教育、安全防護、員工關系等方面的指示,同時向實習單位反饋在實習過程中的困惑以及改進建議,維護好實習單位和實習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保證實習教學活動安全、有效、優(yōu)質地進行。
實習生組織在性質和地位上應當定位為“服務型組織”,服務意識是預防實習生組織異化為僵硬的學生官僚組織的基本保障。實習生組織的服務功能可以整合為管理、凝聚和保障三種形態(tài)。
管理是組織的常態(tài)化功能,是避免實習糾紛、提高實習效率和質量的有力手段,主要包括實習生與實習單位、高職院校之間的溝通,實習紀律的自覺遵守,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勞動經驗的總結,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維護,安全生產意識的提高。
凝聚是組織的存續(xù)性功能,是組織獲得實習生支持的法寶,主要包括實習生心理狀態(tài)的調適、實習活動的安排、人際關系的維護、困境的多方協(xié)助、情感需求的滿足等。
保障是組織的特殊環(huán)境功能,是在實習侵權事件發(fā)生后維護正當權益的“金剛鉆”,在發(fā)生侵權事件時,實習生組織能推動問題的有效解決。
實習生組織功能的發(fā)揮也離不開高職院校實習規(guī)章的規(guī)范,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實習生組織的作用,并將其內顯于實習規(guī)章,外化于實習活動全過程。高職院校要改善實習生組織的管理功能,避免“任務清單”式命令,突出組織的自我管理和服務,強化組織在溝通與協(xié)調上的“中轉”作用。高職院校尤其要重視發(fā)揮實習生組織的維系功能,彌補自身在情感關懷上的乏力。權益保障亦是高職院校在規(guī)章中最為缺乏的,由于院校自身是實習的利益主體之一,在實習生權益問題上應當態(tài)度清晰,通過賦予實習生組織一定權限可推動高職院校規(guī)范實習過程,做好實習生的權益保障工作。
高職院校實習規(guī)章對實習生組織負責人應當首先明確其勝任力素質,保證其有能力激發(fā)組織活力和功能,同時獲取其他實習生對其的認可和支持。勝任力指能將個體區(qū)分開來并能顯著區(qū)分優(yōu)秀績效與一般績效的深層次特征[7]。在實習生組織中,對組織負責人績效的測量并非僅關注其成績,更需考察其實踐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動機、思想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等素質。根據王博、沈燎等對學生干部素質的研究[8],筆者就頂崗實習運用冰山素質模型①對實習生組織負責人的勝任力素質進行歸納,如圖2 所示。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考慮依照黨、團組織紀律在實習生組織內部設置臨時黨支部和臨時團支部,加強實習生組織內部的黨團組織建設,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黨員和團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充分利用黨團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充分體現黨團組織對青年學生無處不有、無微不至的關懷。這樣更能讓實習生產生較強的歸屬感和榮譽感,進而提高對實習生組織的信任和倚重程度。
圖2 負責人勝任力素質冰山模型圖
總之,實習生組織既可以協(xié)助高職院校規(guī)范實習生行為,也可以使高職院校的管理深入到頂崗實習問題中來,不失為改善當前頂崗實習現狀的創(chuàng)新思路。
注釋:
①冰山理論模型為美國學者斯潘塞(Lyle M.Spencer)提出,認為素質的存在與冰山的分布相似。在“水面上”的知識與技能相對容易觀察與評價,而“水面下”與思想、態(tài)度、價值理念等相關的龐大特征難以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