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濟南市博物館,山東 濟南 250014)
專業(yè)技術人員全面了解館藏文物基本情況,詳細記錄病害,并進行檢測分析,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行業(yè)標準,保護以及修復金屬文物,以便實現(xiàn)陳列以及保管的預期目標。結合文物的基本信息,修復人員應根據(jù)修復方案,最大限度減少各種因素對金屬文物的損害;同時,相關管理人員還應構建完整的金屬文物信息數(shù)據(jù)檔案,為館藏金屬文物修復、保護以及展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jù)。
本次研究的金屬文物,均為1970年濟南市大辛莊出土文物。商銅觚(圖1),整體尺寸:口徑12.3 cm,足徑8.4 cm,高18.5 cm,底足處有殘缺,嚴重銹蝕。
商有闌獸面紋曲內戈(圖2),長27 cm,寬4.9 cm,厚0.9 cm。形態(tài)特征援呈長條狀,有中脊,脊上一穿。有上下闌,現(xiàn)只存上闌。內彎曲下垂,飾獸面紋,內上一穿。下闌殘缺,通體銹蝕嚴重。刃部邊緣有小殘缺。器體表面凹凸不平。
第一,對于金屬文物保存而言,存放環(huán)境對于金屬文物的長久保存具有直接影響。本次所要保護與修復的文物,均為出土金屬文物。因為還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以及修復措施,所以出土金屬文物的病害還未得到有效的清除以及控制。第二,出土金屬文物受到埋藏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比較大[1]。對于青銅文物而言,長期埋藏于地下,容易出現(xiàn)嚴重腐蝕現(xiàn)象;同時,地下結構不穩(wěn)定,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地殼運動,周圍土體會對青銅文物造成撞擊,將可能出現(xiàn)破碎現(xiàn)象,所以青銅文物的病害很大程度源于埋藏環(huán)境。
為了能夠了解出土金屬文物的表面成分,需要對金屬文物的表面基體做半定量分析或者是定性分析,主要用到X射線熒光光譜儀設備,其檢測結果是:出土金屬文物的表面成分主要是銅、金、銀,其中銅為主要成分。銅化合物屬于銅、鉛、錫合金的青銅。
為了確定出土金屬文物銹蝕過程中是否存在氯離子參與,需要通過化學濕法進行定性分析。工作開展之前,通過硝酸銀對出土金屬文物表面的腐蝕產物、硬結物等進行定性分析,結合分析結果制定保護與修復步驟,可為文物內氯離子有效脫出提供重要依據(jù)。化學濕法分析之后,確定表面含有氯離子。在整個腐蝕過程中,在氯離子的作用下不斷把銅轉變成游離的亞銅離子,使得青銅器逐步腐蝕擴散甚至穿孔,這證明氯離子是產生有害銹的源頭,而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分則是形成有害銹的“幫兇”,所以一旦發(fā)現(xiàn)有害銹就必須及時清除,這樣才能避免相同情況復發(fā)[2]。
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標準,針對出土金屬文物構建保護與修復檔案。具體需要通承重量、量尺寸、拍照等方式;同時,需要對相關考古資料、出土金屬文物的歷史資料進行調查與分析,對當前保存狀況進行詳細記錄。嚴格按照《館藏青銅質和鐵質文物病害與圖示》等標準,繪制出土金屬文物的病害圖,可以直觀掌握出土金屬文物的病害情況[3]。
金屬文物埋藏于地底之中,并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其表面會形成較多斑駁的腐蝕物和附著物。金屬文物在出土時,通常會帶有堅硬的土垢,還有凝結物,并且具有一定的厚度。如果腐蝕產物比較稀松,就會形成“蓄水池”,當空氣濕度比較高時,水汽就會在此存儲,便會對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保護與修復的目標之一是延長金屬文物壽命,所以必須要做好清理工作。出土金屬文物均屬于青銅器,首先,需要在去離子水中浸泡青銅器;其次,通過軟毛蘸取碳酸鈣磨料,清除出土文物的浮土以及較疏松的銹蝕物;最后,通過烘干箱或者是熱風槍,將其烘干。
第一,可以采用物理除銹等機械法清除文物表面硬結物。青銅器的表面硬結物主要包括腐蝕物、附著物等。通常需要及時清除腐蝕物,以免腐蝕物繼續(xù)對文物造成損害。對于附著物而言,主要有白色的鈣鎂化合硬結物、土垢等。在清除過程中,需要對附著物進行觀察、分析以及檢測,判斷附著物是否會影響到青銅器的陳列展示效果、歷史信息以及相關研究等,最終確定是否清除附著物。通過專業(yè)儀器檢測之后,決定先采用物理除銹嘗試清除表面硬結物。
第二,還可以采用化學方法清除表面硬結物。在去離子水中浸泡出土文物,并通過軟毛刷對硬結物進行清除。對于使用物理方法清洗效果不佳的,而且硬結物比較堅硬的文物,建議采用絡合法軟化。當硬結物軟化之后,再通過物理除銹等機械法進行清除,清除效果會更加明顯。具體清除的是遮蓋青銅器花紋、形貌的土垢,以及有其他影響的腐蝕產物,需要用到硫脲、檸檬酸、乙二胺四乙酸、氨水、甲酸等化學試劑以及清洗試劑。
整體來講,合理采用物理除銹以及化學方法,才能達到保護與修復的預期目標,當遇到頑固的銹蝕時,則需要先軟化再清除。
圖1 商銅觚
利用化學濕法分析之后,可以進一步掌握青銅器氯離子的具體含量,可為置換氯離子提供有效依據(jù)。分析青銅器的銹蝕之后,發(fā)現(xiàn)其中含有氯離子,通常認為青銅器感染了有害銹,銹體通常是粉末狀,所以被稱為“粉狀銹”。這種病害通常出現(xiàn)在出土青銅器本體與銹體上,所以需要清除氯離子。具體可以通過AgNO3滴定法,對是否需要置換氯離子進行判斷。如果需要進行置換,那么需要將其放置到恒定加熱到50℃左右的水浴容器當中;同時,需要在蒸餾水中浸泡,但是要定期更換水,這樣便可以將氯離子有效清除[4]。
第一,氧化銀保護法,可以有效清除局部腐蝕以及點狀腐蝕。第二,過氧化氫法。結合腐蝕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利用滴管將溶液精準滴到腐蝕部位,例如,“點狀腐蝕”部位,可以讓氯離子轉化成為氯氣。第三,鋅粉轉化法。將調配好的鋅粉涂在剩余的銹蝕部位,每隔一個小時,采用無水乙醇噴涂,待4小時之后進行觀察,如果表面呈現(xiàn)無黑色潮濕狀態(tài),那么就意味著表面已經沒有氯離子。最后,需要清洗干凈鋅粉,然后烘干。第四,針對大面積有害銹的處理方法:首先,通過物理方法將表面有害銹蝕清除;其次,在質量分數(shù)為5%的倍半碳酸鈉水溶液中浸泡青銅器,具體的浸泡時間根據(jù)本體銹蝕的實際情況而定,通常是要將氯離子全部置換才可以結束浸泡。
緩蝕主要會用到苯丙三氮唑乙醇溶液。當銅離子與苯并三氮唑結合之后,便會生成不溶性的,并且非常穩(wěn)定的絡合物,即BYA-Cu,絡合物能夠將外部環(huán)境與銅分隔開來。
圖2 商有闌獸面紋曲內戈
當金屬文物鑄成器之后,會經歷極度漫長的歲月。在這個過程中,其會受到材質、地質環(huán)境以及出土之后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外觀上的變化,例如,變形、支離破碎、表面破損等,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修復,青銅器也不例外。矯形主要是利用外力讓變形的位置再發(fā)生一次變形,使其能夠盡可能恢復原貌。
第一,補配,具體指的是對出土金屬文物的缺失部分進行完善與修補。補配需要嚴格遵循客觀的原則,不能憑想象進行補配,更不能改變文物的原貌。因此,在補配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可兼容性、可辨識、最小干預、可再處理等基本原則;同時,需要呈現(xiàn)一定程度的藝術美感。第二,粘接。在粘接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在青銅器預粘接面上涂刷B72丙酮溶液,使其形成一層隔離層;其次,通過3A等環(huán)氧樹脂類黏結劑開始粘接工作。補配通常選擇的是環(huán)氧樹脂類材料,例如,修補膠棒等;同時,補配方法包括翻模灌注樹脂膠類補配法、打制銅皮補配法等工藝,對于修復有殘缺的青銅文物(例如商銅觚、商有闌獸面紋曲內戈)有著較好的效果。
封護保護非常重要,但是影響因素比較多,例如,在涂覆涂層之前,青銅器是否進行清潔以及清潔程度具體怎樣、涂層是否保持完整以及涂層材料是否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滲透性等都很重要,前面的除銹、緩蝕等步驟一定要做好。結合文物保護的特點以及化學工藝操作的基本原則,需要注意:第一,方法應該做到簡便,容易進行操作;同時,封護層應該是對本體無傷害的,而且是無炫光、無色透明的。第二,作為最后一個操作步驟,封護必須在其他步驟有效落實之后再進行。第三,封護材料不僅應該具有耐老化與耐磨性能,擁有一定的硬度以及防腐蝕效果,而且應該是基本透明、熱膨脹系數(shù)與金屬接近、可再處理的。
完成封護操作之后,還需要及時做好養(yǎng)護工作,確保封護層保持干燥。對于養(yǎng)護周期而言,需要對所選的封護材料以及相關條件進行明確,如果封護層比較厚,那么就需要適當延長養(yǎng)護時間。此外,要避免封護層出現(xiàn)撞擊、摩擦等情況;同時,不能沾染水以及油污。
做舊是后期的一個完善措施,不僅要掌握相關操作方法與工藝,還必須遵循可辨識性基本原則。從傳統(tǒng)做舊方法來看,其中的黏結劑主要采用的是蟲膠漆,著色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各種礦物顏料,讓被處理的表面與周邊能夠保持渾然一體。具體的方法包括:(1)彈撥法;(2)畫、抹、涂法;(3)噴筆法[4]。
在對出土金屬文物保護與修復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相關風險。因為技術具有時代局限性,所以理論上提出的保護與修復措施,并不完全具有先進性;同時,不同文物具有差異性,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很多不確定因素。對此,需要聘請專家參與保護、修復,并強化整個團隊的風險防范意識,有必要制定相應的風險防范方案;同時,需要建立相關管理制度,確保工作能夠按照預定的措施與步驟有序開展,要邊做邊思考,這樣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進行糾正,進而將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