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易欣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中,元代青花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工藝和造型中都可以看出元代制瓷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青花瓷不僅是元明時期重要的出口陶瓷,還是與波斯文化交流密切的代表,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結果。青花瓷是波斯地區(qū)鈷藍彩繪技術和中國優(yōu)質白瓷的完美結合,替代了元代之前的白瓷和青瓷,成為主要的對外貿易品。元代的青花瓷是一種高溫的彩繪瓷器,其裝飾手法豐富了陶瓷裝飾工藝,采用了刻、印、劃與繪畫等多種技法結合的手段。元青花紋飾繁縟、色彩明艷、布局密而不亂、主次分明,因而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元代青花瓷器在器型和紋飾方面更體現(xiàn)了蒙古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和漢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其燒造工藝在14世紀趨于成熟。
圖1 元青花龍紋高足杯
元代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技術的進步和多元文化的發(fā)展,豐富了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元代青花瓷器不僅有傳統(tǒng)的陶瓷造型,還產生了一些新的造型。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釉色白中泛青,胎體普遍厚實,造型整體感覺氣勢雄偉。元代陶瓷在器物形制上,可分為餐具、酒器和陳設品三大類。元代餐具,常見的器型有大盤、大碗等,大盤、大碗類器物多與他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蒙古族由于食物來源以狩獵為主,向來有煮烤整只羊、整只牛的習慣,所以元青花器物中,盤、碗、壺、罐等有著較大的尺寸[1]。酒器則以梅瓶、飲酒的匜、高足杯、洗口瓶、梅瓶、玉壺春瓶、蒜頭瓶、戟耳瓶為主,執(zhí)壺的樣式以梨形和玉壺春式壺形最常見。在元代眾多器型中,高足杯在當時廣受歡迎?!翱谖⑵玻滋庉^豐滿,承以上小下大的竹節(jié)式高足,是高足杯的典型式樣”。[2]可以看出當時的高足杯器型獨特,如圖1所示,元青花龍紋高足杯,侈口,深腹,腹壁圓曲,竹節(jié)形高足。繪畫和印花復合裝飾??谘貎壤L一周纏枝卷草紋,外壁繪云龍紋,龍小頭、細頸、三爪,身軀細長,飛騰于火焰和云紋之中。青花色澤濃艷,胎質潔白堅致,釉色白中泛青。元代陳設器有大罐、荷葉蓋、洗口式、獸耳式、獅鈕蓋、象耳瓶、葫蘆瓶等。
公元13世紀晚期,元朝建立,東西交通大開,我國在這一時期大量吸收其他國家的文化藝術精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造成了一股強大的沖擊力。尤其是在紋飾、造型、工藝材料等方面的文化藝術輸入,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變革的關鍵。掐絲琺瑯器的制作、鈷土礦藍料的應用以及西方、中亞和印度等器物的造型,都對我國的陶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歐洲金銀器、陶器的靈感啟發(fā)下,元代器物產生了許多創(chuàng)新器形,有四系小口扁壺、扁圓形執(zhí)壺、僧帽壺、多穆壺、器座、舍利塔形器、八方形器等。八方形器中典型的元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與傳統(tǒng)梅瓶的圓潤相比,其棱角分明,器形十分硬朗。中國傳統(tǒng)器物鮮少有此類器形,所以很可能是受中亞及西亞金屬器造型影響。
高足碗創(chuàng)燒于元代,是一種創(chuàng)新造型,它的形狀類似于高足杯,一般被用作酒具,有中空足封閉底和不封底兩種,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碗型的上部分造型為碗口,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部分為高足。相較于高足杯,高足碗數(shù)量較少,尤其是大型高足碗。學者們就這類高足杯、碗的來源與用途展開了深入研究,認為此類瓷器在造型上模仿中、西亞金屬器,其產生與蒙古和伊斯蘭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習慣及藏傳佛教的影響有關[3]。
圖2 《漢宮秋》(昭君出塞圖蓋罐)
元代青花瓷紋飾具有時代特色,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的紋樣,有許多紋飾來自伊斯蘭文化,層次豐富、布局嚴謹,層次多而不亂,主次分明也是元代青花裝飾的一大特點。元青花多繪植物花卉和動物紋飾。除此之外元代紋飾還有人物類紋飾、吉祥紋飾等。
在元青花瓷器中,人物類的紋飾較多出現(xiàn)在大型的器物上,如梅瓶、蓋罐等。其中人物類的紋飾可以分為戲曲故事題材、戰(zhàn)爭題材、愛情題材和高士題材等。其中戲曲故事類多來源于元代的戲曲,元末的青花瓷中有很多實例。最有名的是現(xiàn)藏在日本出光美術館的一件元青花《漢宮秋》(昭君出塞圖蓋罐),如圖2所示。該蓋罐紋飾繁密,層次眾多,滿花裝飾,整體呈現(xiàn)白釉泛青,青花顏色青翠,有暈散、聚釉及鐵銹斑,罐腹繪九個人物,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騎在馬上,或搖鞭步行,人物相貌、服飾均有差別。圖中男子,有的頭戴貂冠,身著胡服;有的頭戴氈笠,身著漢裝。昭君出塞圖蓋罐上有三女子,兩人衣著胡服,其中一女子衣著漢服,騎著一匹馬,此女子正是王昭君,她身著漢服,手抱琵琶,面色凄涼。昭君出塞圖,表現(xiàn)的是西漢元帝時期胡漢和親的場景,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昭君出塞圖蓋罐反映了元代各民族的大融合,也寄托了各民族之間和平相處的心愿。
戰(zhàn)爭題材的有先秦楚漢之爭、三國志、隋唐歷史故事畫等,還有繪有鬼谷子圖、蕭何月下追韓信、蒙恬將軍、三顧茅廬等題材的青花瓷,其繪畫造詣在眾多出色的元畫中也毫不遜色。出現(xiàn)人物類題材的主要原因:(1)元代實行重武輕文政策,促使多數(shù)文人不再以仕宦作為畢生追尋的目標,轉而將精力投注于各種藝術,用來抒發(fā)心中抑郁之情。這些元代文人,有的投身于文學、小說、戲曲的創(chuàng)作,有些則是在書法、繪畫上求發(fā)展,他們把滿腔的悲憤寄托于藝術作品中。(2)寫愁寄恨,這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3)元代統(tǒng)治者用封建主義禁錮人們的思想,文人墨客通過作品表達對美好愛情的渴望和追求,有《西廂記》《百花亭》等。
動物類紋飾也是元青花主要紋飾之一。元青花中的動物形象既蘊含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精髓,又表現(xiàn)了與多元化文化相結合的獨特風格。其中常見的有龍紋、鳳紋、魚藻紋、鴛鴦紋等。
龍紋:龍紋是元青花的主要紋飾之一,多繪于盤心和瓶罐腹部。多為龍騰空在云霧之中,氣勢雄偉,矯健兇猛。龍身如同蛇的形狀較為細長;龍頭小,頸細長,鬃發(fā)飄逸靈動,張口露舌;背鰭呈鋸齒狀,排列整齊;四條腿較為細瘦卻有強勁有力,肌腱發(fā)達,龍爪細長彎曲,張弛有力;龍身上的鱗片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有大鱗片和細密的鱗片;龍的肘毛火焰形狀有兩根、三根、四根的,根數(shù)不等。常見的龍紋飾有穿云龍、海水龍、印花龍等。
鳳紋:鳳凰被稱為百鳥之王,寓意吉祥富貴,也被廣泛用在陶瓷器物上。鳳凰頭似錦雞、啄似鸚鵡,身軀被大量鱗片所覆蓋,尾巴和孔雀尾巴相似,但是一般只用幾根羽毛來表示。元青花鳳紋一般為雙鳳、四鳳、六鳳或者是與麒麟、龍紋組合繪制。鳳紋一般在元青花紋飾中作為主體紋飾,常裝飾于器物的盤心、瓶腹等處以更好地突出鳳紋。
魚藻紋:魚藻紋飾一般出現(xiàn)在青花盤上,大多數(shù)只畫一條魚,突出魚的特點,魚的形態(tài)也很多樣,常將水生植物和魚組合。以寫實風格的魚為主,在元青花上姿態(tài)鮮活靈動,細致逼真,可以清晰分辨出魚的類別,常見的有鱖魚、鮭魚、鱸魚等。
鴛鴦紋:鴛鴦是一種鳥類,鴛為雄性,鴦為雌性,鴛鴦象征著愛情,一般鴛鴦都是成雙成對地被呈現(xiàn)在畫面中,極少出現(xiàn)單只。蓮池常作為鴛鴦紋飾的背景圖案,元青花器物中常見的場景是鴛鴦游在魚池之中,被稱為鴛鴦蓮池紋。
但是許多動物紋飾并非民間可使用的,《元史》記載至元二年(1336年)詔謂:“禁服麒麟、鸞鳳、白兔、林芝、雙角五爪龍、八龍、九龍、萬壽、福壽字、赭黃等服?!盵4]在元代有很多圖案被明確規(guī)定禁止在民間使用,只能皇室御用,而雙角五爪龍更是帝王專屬。
植物類紋飾在元青花紋飾中數(shù)量最多,也是最傳統(tǒng)的,種類也非常豐富,其中牡丹花紋、蓮花紋、菊花紋、松竹梅紋等紋飾是主要紋飾,但是也可以作為輔助紋飾。
牡丹紋:牡丹紋是我國一種傳統(tǒng)的紋飾,多為纏枝牡丹紋,根莖呈連續(xù)波浪形相互糾纏,花朵飽滿碩大,姿態(tài)富貴華麗。牡丹紋作為主要紋飾時,多裝飾于梅瓶、大罐、盤等器物的中心區(qū)域;作為輔助紋飾時,一般出現(xiàn)在盤、碗等器物的外壁或者內壁邊緣,多以纏枝畫法,花瓣小而飽滿,用線條勾勒葉莖,用青料填色。
蓮花紋:蓮花紋主要有纏枝蓮、折枝蓮和變形蓮瓣紋三種形式,最常見的是纏枝蓮,花朵呈現(xiàn)盛開狀,有的向上,有的向下,蓮花與纏枝于器物之上相互纏繞,其葉子或畫得細長,或畫得寬,葉尖收尾突兀。通常被用在元青花大型器物的邊緣或者是配合其他主要紋飾起到輔助裝飾的作用。折枝蓮看似折斷的花枝,可作主圖也可作為輔助紋飾。變形蓮花紋是指蓮花逐漸削弱變形,一般作為輔助紋飾。
菊花紋:菊花、蘭花、蓮花都是文人比較喜歡的花,被賦予了許多含義,古人認為菊花能輕身益氣,利于長壽。元青花瓷器上常見的菊花紋有折枝菊紋和纏枝菊紋。
松竹梅紋:通常將松竹梅三者繪制在同一器物上的稱為“歲寒三友”,象征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高尚的人格和忠貞的友誼。這也是松竹梅受文人墨客青睞和流行的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靈芝、蕉葉、卷草紋以及竹石、葡萄、葫蘆、瓜果等一般用作畫面的輔助紋飾或是襯托主要紋飾。也有單獨繪制在器物上的,有常作為人文背景的松樹紋,也有與瓜果組合繪制的竹紋,還有把梅和月合繪在一起的,稱為月影梅紋。
不管是動物紋飾、植物紋飾還是其他紋飾,都能表現(xiàn)吉祥的象征意義。例如龍鳳紋飾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紋飾,寓意太平盛世、五谷豐登、高貴吉祥。鲇魚的鲇,諧音“連”,寓意著“年年有魚”。典型的吉祥紋飾還有八寶紋和八仙紋。八寶紋始見于元代,八寶又稱“八吉祥”,是藏傳佛教常用于象征吉祥的八件寶物,包括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八寶紋常與蓮花或者變形蓮瓣紋組成圖案,在元青花瓷器上十分常見。元代瓷器上不要求將八件寶物全部繪制于同一器物上,也可是六寶、七寶。八仙主要是指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八位神仙,主要有元青花八仙人物故事罐。還有一類是以民俗為主的吉祥紋飾,如雜寶圖案。雜寶圖案盛行于元末明初,有法輪、法螺、傘、錠、靈芝、祥云、寶珠、珊瑚、葫蘆、雙錢、犀角、方勝等十多種。其中有些是與佛、道兩家有關的辟邪符號,有的象征財富,有的象征幸福吉祥,均與祈福祛災有關,常出現(xiàn)在民間使用的器皿上。
元代立國時間雖短,但不到百年之間,陶瓷的造型與裝飾各方面,在題材上都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元青花的產生更是體現(xiàn)了元代中西多元文化的密切交流,可以說元代陶瓷對我國的陶瓷裝飾藝術有深遠影響。景德鎮(zhèn)陶瓷的發(fā)展,自宋景德年間后一直和朝廷關系密切,其地理環(huán)境及人文風貌,在元代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均未遭到大的破壞,這與元代對瓷器的管理制度有著莫大關系。正因如此,景德鎮(zhèn)陶瓷中的元青花能如鳳凰涅槃般在聚宋各窯系之精華中重生并獨領風騷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