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俊昆 吳家敏
鐘姓是多來源的古老姓氏,支系也較多,有學者認為,“鐘姓最初來自安徽鳳陽東北之地,后來稱盛于河南潁川?!保ㄏt霞、化長河:《鐘姓源流考》,《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對于鐘氏起源的觀點主要有六種:
一為源于商朝的子姓,后改為鐘姓,其始祖為鐘烈,“烈為了保全身家性命,避居潁川許州(今河南許昌),同時改子姓為鐘姓,成為潁川許州鐘氏的受姓始祖”(席紅霞:《鐘姓烈系和接系播遷小考》,《尋根》2006年第6期)。
二為源于復姓鐘離氏,此又可上溯于嬴姓,為周王朝伯益后人封地,以食邑鐘離為氏,之后改成鐘姓。
三為源于鐘吾國,原為羋姓,楚國鐘建封于鐘吾國,其后為鐘吾氏,后簡稱鐘氏。鐘光倫考證鐘姓都來源于羋姓:“具有2600余年悠久歷史的鐘氏源自羋姓,以官為氏,以忠信立身、匠心治業(yè)的鐘氏宗族文化構(gòu)建了中華民族的知音文化?!保ㄧ姽鈧悾骸墩撶娛系钠鹪础罚堕L江大學學報》2022年2期)。
四為源于樂師,《周禮·春官》記載有掌擊鐘奏樂的樂官“金童師”,后以官職為氏。
五為按其祖源傳說,漢族鐘姓入贅后成為少數(shù)民族畬族鐘姓,但漢族鐘姓與畬族鐘姓來源異常復雜,有學者認為“閩西鐘氏的社會發(fā)展有畬族漢化、漢族畬化、亦畬亦漢、半客半畬等多種形式”(劉大可:《客家與畬族關系新認識:閩西武北鐘氏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參見《福建省畬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海峽出版發(fā)行集團,2016年),而江西贛州的鐘姓客家人在20世紀80年代民族成分重新識別時沒有劃入畬族,而在閩西、粵東有部分原鐘姓客家人劃入畬族,但所講方言仍然是客家話。
六為源于少數(shù)民族按漢語發(fā)音改譯而成,如滿族、蒙古族、裕固族、彝族、白族、回族等少數(shù)民族,因歷史習慣改成漢姓時有一部分按發(fā)音成為鐘姓,如趙珍峰調(diào)查考證后認為湖南桑植、沅陵鐘姓均為白族(《沅陵鐘姓本為白族》,《懷化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又如裕固族的鐘姓“俊鄂勒”,它“是裕固族的戶族之一,也是今日鐘家姓氏的裕固語音譯”(鐘進文:《裕固族鐘姓戶族——“俊鄂勒”來源考》,《河西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鐘烈、鐘接均被認為源于子姓。謝文學教授考證,“潁川長社鐘氏家族其先祖已上溯到黃帝”(謝文學:《潁川長社鐘氏家族淵源考》,《許昌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認為“該家族上承殷周,下迄隋唐,振興和鼎盛于三國曹魏時代”(謝文學:《潁川長社鐘氏家族研究》,《許昌學院學報》1991第2期),并形成了清晰的脈絡。據(jù)江西贛南《鐘氏聯(lián)修總譜》(鐘氏聯(lián)修總譜源流序)記載,鐘氏出自黃帝之玄孫契帝,堯之異母弟,為司徒,封于商,賜姓子氏……漢時有鐘離,為項王將,屢建奇功。生二子,長曰發(fā),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潁川長社,為長社令,始去離而姓鐘,故接公為鐘姓發(fā)源之鼻祖,尊為一世。(鐘氏族譜編纂委員會《鐘氏聯(lián)修總譜第二修》序言,1995年)這與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以及宋代鄭樵《通志略·氏族略》中的記載大同小異。有學者認為鐘接改姓成為鐘氏始祖發(fā)生在秦朝末年(席紅霞:《鐘姓烈系和接系播遷小考》),也有觀點認為另一支鐘氏始祖更久遠,即鐘烈(公元前332~公元前250),他是戰(zhàn)國時期宋國開國君主宋微子的后裔,宋國末代君王的三弟,被封為“鍾邑大夫”,以封地為姓,成為鐘姓始祖(席紅霞、化長河:《鐘姓源流考》)。這樣,鐘烈、鐘接歸屬于不同時代(戰(zhàn)國或秦末漢初)、不同空間(河南許州或長葛,雖相近而不同)。鐘烈于公元前286年在河南許州受姓,鐘接于公元前201年在河南長葛受姓,因此,漢族鐘姓也就有了兩個始祖,發(fā)展成兩個重要支系,但“鐘烈、鐘接是同宗同源,均為宋桓公御說之后”(席紅霞:《鐘姓烈系和接系播遷小考》),漢族鐘姓是炎黃子孫的一支。
4~6世紀,北方少數(shù)民族入侵中原,大量的中原民眾陸續(xù)遷徙到南方,他們把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帶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的開發(fā),同時也標志著許多之前的世家大族不斷沒落。
鐘接后裔經(jīng)兩漢兩晉,歷22世皆居河南;至南朝梁武帝時,鐘寵為避“侯景之亂”南遷至南康郡贛邑崗下朝天坊(今章貢區(qū)革命烈士陵園附近),是鐘姓南遷的鼻祖。這在贛南《鐘氏聯(lián)修總譜》(鐘寵傳)中有記載:寵公字朝錫,繇公裔孫,仕魏至金青光祿大夫、檢校戶部尚書,因見世方熾亂辭官歸田,當侯景臺城發(fā)難之際,攜帶眷屬西行渡江至虔州岡下朝天坊。鐘寵去世后,他的兒子鐘匡從贛州遷到興國瀲江鎮(zhèn)。
據(jù)鐘蔚倫的統(tǒng)計分析,宋朝人口為9300萬,鐘姓人口12萬,占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百家姓最末一位,宋朝鐘姓集中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江蘇四省,占鐘姓總?cè)丝诘?3%;明朝時鐘姓人口37萬,占全國人口的0.4%,排在百家姓的62位,明朝鐘姓主要分布在江西、廣東、浙江,占鐘姓人口總數(shù)的73%;當代鐘姓人口462萬,占全國人口的0.38%,排在百家姓第56位(鐘蔚倫:《江南第一宰相鐘紹京》)。從中原南遷后在贛閩粵地區(qū)有很多鐘姓客家人,有的縣市還大量聚居,如江西興國、贛縣、于都、瑞金、安遠,福建武平、長汀、上杭等,甚至還有“鐘半縣”“鐘半城”之說,如江西安遠縣。南方漢族鐘姓大多為“金重鍾(鐘)”,臺灣客家地區(qū)有少數(shù)起源于樂官的“金童(鐘)”。
自從鐘接遷居到潁川后,其子孫世代都居住在潁川,所以鐘氏后人把自己祖祠命名為“潁川堂”。據(jù)廣東梅州出土的南朝鐘氏墓磚的記載,也可證明“客家鐘氏源自潁川郡”(趙自天:《客家鐘氏源自潁川》,《尋根》2019年第5期),證明了它與中原文化的淵源關系。
潁川堂,鐘姓的著名堂號之一。潁水出于河南登封潁谷,及陽城陽乾山,向東南流,入淮河,古時潁水稱“潁川”。客家地區(qū)以郡望潁川作為堂號的,有鐘、陳、賴、鄔、甘(一說田姓或庾姓)等姓氏,表示該姓氏的先祖來自潁川地域,其后裔以“潁川世第”“潁川流芳”等為祠堂匾額,凡有“潁川堂”堂號的族人都自認為是從河南潁川遷徙而來的后裔,以至這五姓遷徙流布到贛南、閩西、粵東等客家毗鄰區(qū)聚居區(qū)時,因同屬潁川堂而被視為兄弟般親密關系,互不通婚,并互稱為“老華”,指的是雖沒有血緣關系或血緣關系很遠,但因出自同一郡望而成為守望相助的契親(結(jié)拜兄弟)。這一點類似于韓國人所說的“本貫”,不能相互通婚,但本貫是居于同一來源地的同姓族人關系。
鐘氏家族是著名的潁川望族。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世世代代滋養(yǎng)著鐘氏族人,并形成了較為穩(wěn)固有效的優(yōu)良家風,這種家風不斷傳承發(fā)展。遷徙到南方客家地區(qū)的鐘接后裔,不僅世代為官、人丁興旺,出了許多在政治上、軍事上、文化上做出很大貢獻的人物,對地方社會發(fā)展的影響非常大,而且在上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家學傳統(tǒng),并一脈相傳,生生不息。
從鐘接潁川開基到23世鐘寵離開河南,鐘氏家族人才輩出。在這一時期,為官如魏晉時期的第12世鐘繇,他是曹操的重要謀士,深受曹操器重,也是著名的書法家,是鐘氏在潁川長社開基以來最為顯貴者,被后人稱為鐘氏家族發(fā)展的第一個高潮。
鐘氏從政人物在其為政時期有為官和做人的原則,重忠義禮節(jié),這也是鐘氏家族在官宦歷程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之一。鐘紹京就是鐘氏家族為官功高德厚的杰出代表,也是鐘氏家族發(fā)展中第二個高潮的重要代表。
鐘紹京,字可大,唐時江西贛縣清德鄉(xiāng)(今江西興國人)。生性聰慧、嗜好讀書,受到家族文化傳統(tǒng)的滋養(yǎng)。
鐘紹京游學京城后,謀事于朝廷司農(nóng)錄事,后經(jīng)兵部尚書裴行儉舉薦至直鳳閣。武則天執(zhí)政時,鐘紹京深受恩寵,宮中殿堂匾額的書寫大多出自鐘紹京之手。當時流行抄寫佛經(jīng),鐘紹京也多有抄寫,有《靈飛經(jīng)》《轉(zhuǎn)輪王經(jīng)》等作品。鐘紹京的小楷以方扁為主,長短合度,粗細折中,莊嚴整飭,舒朗有度,遒勁有法,體現(xiàn)出盛唐威嚴肅穆之感。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韋后想效仿武則天,密謀殺害中宗,韋后臨朝攝政,準備對李旦(李隆基父親)下毒手。臨淄王李隆基與宮苑總監(jiān)鐘紹京等平息韋后之亂,擁立李旦登基,為睿宗皇帝。鐘紹京因有功,當夜被拜為中書侍郎,第二天晉為中書令,封越國公,后因賞罰失度而改任戶部尚書,又被逐出朝廷,為蜀州刺史,短時間內(nèi)歷經(jīng)宦海浮沉。玄宗即位后,念及其功德,復拜為戶部尚書、太子詹事,后又被長期貶謫到偏遠的綿州任刺史,直到盡削官職,不久遷溫州別駕。開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念及其平定韋后之功,憐憫其年邁,又召回京都長安,授太子右諭德,后遷為少詹事。不過這時鐘紹京已至垂暮之年。746年去世,享年88歲,應其子孫要求,其靈柩運回故鄉(xiāng)江西興國安葬。據(jù)族譜記載,鐘紹京夫人許氏封越國夫人,生四子,長子嘉鑾、二子嘉壁為晉州長史,三子嘉萼為太子典膳郎、山陰縣令,四子嘉瑋為左領軍衛(wèi)長史。
唐德宗李適即位后,念及鐘紹京平定韋后的功勛,于建中元年(780年),贈鐘紹京為太子太傅,位列三公。
鐘氏一門在儒學、文學、書法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其學識修養(yǎng)過人,著作豐富,屢有建樹。
東漢時鐘接第10世孫鐘皓是當時很有威望的教授,以教授詩律收門徒千余人,影響極廣。
中國書法史上“大鐘小鐘”地位至尊。鐘接第12世孫鐘繇是三國曹魏時著名書法家,被后世尊稱為“楷書鼻祖”。鐘繇書法師從曹喜、劉得升等人,兼并所長,自成一體,與晉王羲之并稱“鐘王”。梁武帝在《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中贊譽“繇書為云鴿于天,群鴻戲海”,南朝梁代文學家、書法理論家庾肩吾在《書品》中說:“鐘書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典?!辩婔韨魇兰炎饔小缎颈怼贰顿R捷表》《薦季且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鐘繇第17世孫鐘紹京在書法上也很有建樹。我國書法自從鐘繇創(chuàng)立楷書之后,楷書在南北朝時得到發(fā)展,成熟于隋唐。鐘紹京就是發(fā)展高峰期的佼佼者,其晚年書法《靈飛經(jīng)》是杰出的代表作,是中國小楷書法藝術的一朵奇葩。元代大書法家趙孟曾為《靈飛經(jīng)》寫過兩篇跋文,他認為通過這部書法珍寶,“溯流窮源,上可遠窺二王,下可想象褚薛”(鐘蔚倫:《江南第一宰相鐘紹京》)。
鐘接的第22世孫鐘嶸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大師。他花費畢生心血著作的《詩品》,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理論專著,對從漢到梁的詩歌精品進行了評價,其詩評樸素、精到,揭示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客觀規(guī)律與藝術精華,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內(nèi)心情感和社會背景,對詩歌流派和個人風格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分類與概括,為后世學者進行文學評論和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被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譽為“思深而意遠”之作。
清光緒乙亥元年(1875年),坐落于興國縣城青云街的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越國公祠建成,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民國14年(1925年)重修。鐘接、鐘寵后裔建有鐘氏總祠于贛縣白鷺鄉(xiāng),成為海內(nèi)外鐘氏尋根問祖的去處。這些宗祠具有祭祀、婚禮嫁娶、學校教育等功能,平時辦族學、議事等,在節(jié)日或喜慶的日子在此搭臺唱戲,也可接待外來宗親,收族睦宗功效。
鐘氏家族的族譜載有家規(guī)祖訓,其《家規(guī)十五條》包括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睦宗族、務修身、重教育、慎交友等內(nèi)容,《祖訓十條》包括孝敬父母、和鄰睦族、勤儉致富、嚴禁械斗等??梢钥闯鲧娛霞易逡恢币詠碇匾晜惱淼赖碌慕袒?,弘揚孝順友睦、尊老愛幼、團結(jié)互助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鐘氏重視對后代的教育,使其傳承祖輩優(yōu)良美德,而且鼓勵后代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把祖上的家業(yè)發(fā)展起來,而對不法行為則加以懲罰,這也是鐘氏家族品學兼優(yōu)、人才輩出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