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殿臺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睂W習的過程固然不乏樂趣,但終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要想學得深入、學得扎實、學出成效,取得優(yōu)異成績,就必須付出時間和精力,勤奮探索,刻苦鉆研。
從心理學上講,學習、掌握知識的過程,就是不斷強化知識對大腦的刺激,再加以理解、記憶和鞏固。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睂W習任何知識、技能,都應遵循熟能生巧的規(guī)律?!爸貜褪怯洃浿浮?,再陌生、復雜、難理解和記憶的學習內(nèi)容,只要肯下功夫、用心用腦、不厭其煩地多重復學習幾次、十幾次、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最終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自然就能牢記在心,難以忘記。
英語教學與管理專家俞敏洪談道:“如何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一心一意做完一件事情,并且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就變得極其重要?!彼救擞靡荒陼r間背誦了一本英文詞典,最后成了英語單詞專家。
對于寫作,作家們也總結(jié)出了“熟能生巧”的經(jīng)驗之談。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事情都一樣,要求熟練,唯有常常去做,規(guī)規(guī)矩矩去做,要把寫作的手腕訓練到熟練,必須常常去寫,規(guī)規(guī)矩矩去寫。”俄國作家契訶夫說:“請你盡量多寫,請你寫、寫、寫——寫到手指頭斷了為止?!?/p>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一書通過對大量頂尖科學家、運動員、音樂家、棋手的調(diào)查,揭示了這樣一個理論: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堅持10 000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lǐng)域的專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則”。他們指出:要在任何領(lǐng)域成為大師,一般需要約10年的艱苦努力。這與我們常說的“十年磨一劍”是一個道理。10 000小時也好,10年也罷,都充分說明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做保證,要建立在強化訓練、勤奮付出、日積月累的基礎(chǔ)之上。
在學習中,尤其是考試時,我們常常講究“題感”,其實就是多做題積累出來的感覺。做了足夠多的題目后,再見到題目,便會憑直覺迅速知道題目的考點、出題人設(shè)下的“陷阱”、解題技巧等。這種“題感”就是反復實踐、千錘百煉、熟能生巧的結(jié)果。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彼惺炷苌啥际乔趭^刻苦的結(jié)果,任何成果都不可能不勞而獲。世界發(fā)明大王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比绻麤]有廢寢忘食、癡迷忘我的付出,沒有一次又一次失敗后的堅持,僅憑天才的頭腦,他也不一定能鉆研出一項項舉世聞名的發(fā)明。
人往往都有惰性,貪圖輕松,不愿吃苦。要想在學習上勤奮刻苦,就必須自律克制,確保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學習中。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痹娙颂K東坡也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p>
清華大學雙胞胎姐妹馬冬晗、馬冬昕的“最牛學習計劃表”曾引起轟動。在計劃表上,密密麻麻地寫著周一至周日各個時間段的學習、生活安排:復習物理、完成作業(yè)、預習代數(shù)等等。網(wǎng)友詢問:“計劃表到底發(fā)揮作用沒有?”妹妹馬冬昕說:“計劃表只是工具而已,關(guān)鍵是要有一顆想要安排好時間的心。計劃表能幫助我合理地安排時間,而實施計劃才是關(guān)鍵?!?/p>
馬冬晗、馬冬昕姐妹倆從小學一年級就堅持寫日記,即便在春節(jié)前往奶奶家的火車上也沒落下過;初三的時候,兩人堅持每天背一篇美文,就算第二天要參加競賽,也仍然會堅持。在清華園,姐妹倆雖然都在班委會、學生會、團委等組織承擔了一定的工作,但這并沒有影響她們的學習。她們堅持每天早晨6點30分起床去自習,晚上自習到10點30分教室關(guān)門。姐妹倆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顯然與她們的自覺和毅力密不可分。她們的父母說:“這兩個孩子所具有的品格和毅力讓她們有能力做到這些。她們從小就很有毅力,只要定下了目標,就會堅定不移地去努力。”姐姐馬冬晗也說:“我不一定比別人聰明,但我比較會控制自己。人要培養(yǎng)意志力,學會管得住自己?!?/p>
缺乏自制力的人,常常會表現(xiàn)得自我放縱、隨波逐流、聽之任之、不加克制。有的同學懶散拖拉、貪玩、沉迷上網(wǎng)、玩游戲上癮,不能專心致志地投入學習中,就是因為自制力薄弱,管不住自己。
我們要想提升自制力,勤奮刻苦地投入學習,就需要培養(yǎng)抵制誘惑、排除干擾的決心和能力。要讓自己控得住惰性、抵得住誘惑、扛得住苦累、耐得住寂寞,以苦為樂、變苦為樂,發(fā)現(xiàn)、品嘗學習的樂趣,進而樂此不疲,把學習轉(zhuǎn)變?yōu)樽杂X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