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若雨(1992-),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從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
摘 要:華縣皮影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主要流傳于關中東府渭南二華、大荔一帶,它作為陜西皮影的重要代表,是中國北方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時代的更迭使華縣皮影戲當前藝人驟減、后繼無人,面臨著即將消亡的困境。本文以實地考察華州一帶傳統(tǒng)皮影戲“五人忙”和訪談皮影戲藝人為基礎,對華縣皮影當前的表演形式、唱腔風格、樂器特點等內(nèi)容做出論述,試圖探究華縣皮影戲音樂本體的風格特點,從而幫助這一古老的藝術瑰寶展現(xiàn)其自身優(yōu)秀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華縣皮影;皮影戲;唱腔;音樂風格;非遺
中圖分類號:J8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5-0-03
“七長八短,九塊木板,三葉蘆席一卷,四條麻繩一綰,十二根線一串,兩個方桌,一把镢頭,啥都甭管?!边@是華縣皮影戲藝人們常常說的順口溜,十分精彩地說明了皮影戲演出時的戲臺樣貌。華縣皮影戲與陜西關中地區(qū)與當?shù)厝嗣窠Y下了不解之緣,成了中華歷史文化和禮儀道德傳播的重要形式,有著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在關中地區(qū)有這樣的說法:“一口訴說千古事,勸善貶惡說春秋。不看影戲,不知禮儀?!?/p>
一、華縣皮影戲“五人忙”
傳統(tǒng)華縣皮影戲的表演由五人合作完成,分別是“前聲”“簽手”“上檔”“下檔”“后槽”,這種表演形式稱作“五人忙”。月琴、板胡、二弦、馬號、嗩吶、大鼓、小鼓、扁鼓、碗碗、梆子等二十多件樂器所產(chǎn)生的音樂效果如同二十多人所組成的樂團。在華縣皮影藝人間流傳著“多一人用不上,少一人開不了戲”的說法。
1.前聲。班社中的演唱者稱“前聲”,通?!扒奥暋笔前嗌绲氖最I。演出時坐在戲臺的左前方,一人包攬生、旦、凈、丑全部唱腔,同時兼施月琴、戰(zhàn)鼓、扁鼓、手鑼、小云鑼五種樂器。因此前聲的功夫必須全面,表演時真假嗓并用,角色轉(zhuǎn)換敏捷。演出過程中因前聲最辛苦,所以保管東西較少,只負責攜帶月琴、戰(zhàn)鼓和戲本包袱,不參與搭戲臺和搬運。華縣皮影戲“前聲”表演者均是男性,演唱時需要男聲真假嗓表現(xiàn)各種角色。盡管“前聲”會努力區(qū)分,但因本能之聲模糊了角色性別身份,往往只能通過唱腔變化突顯人物性格。前聲也會根據(jù)個人理解對戲本內(nèi)容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所以同一出戲會因前聲的不同而演繹出不同的表演風格。
2.簽手。班社中操縱皮影者稱“簽手”。華縣皮影戲皮影人物的動作依靠三根竹簽完成,被稱作“挑簽子的”,因為靠手技和竹簽表演,又稱“簽手”。通常一個戲班中只有一位簽手,戲中的千軍萬馬都是簽手一人操作。遇到一些特殊場面,亮子上人物過多忙不過來時,“下檔”做幫手。偶爾也有班社配副簽手或簽手的學徒做副手的情況。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簽手往往會不斷摸索,總結出許多操縱不同皮影角色和場景的要領口訣。
3.上檔。坐在“前聲”的身后,戲臺的左后角。樂隊中負責碗碗腔主樂器二弦的演奏者被稱為“上檔”,同時還負責吹嗩吶、馬號、敲大镲。觀看整個亮子表演的同時有時也要給影人的動作配音。
4.下檔。坐在戲臺的右側(cè),一個人占臺子近一半,“下檔”除了最主要的拉板胡,還需要吹嗩吶和長短號,配合前聲插話、道白,給“簽手”幫簽,整理和準備整臺戲的影人和道具。“下檔”在五人忙中是“多面手”。
5.后槽。坐在戲臺最后,操作主樂器銅碗和梆子的表演者被稱為“后槽”,在演出時,“后槽”還兼司大鑼、戰(zhàn)鑼、小镲等多種打擊樂器,雙手并忙。
“五人忙”表演中,五位表演者需要彼此相互了解,伴奏音樂隨著“前聲”唱腔隨時變化調(diào)整,有條不紊。傳統(tǒng)皮影戲講究“劇情有跌宕,唱做要合縫。影人能傳神,全靠基本功”,可見,五位藝人要完成一場完美演出,除了高超的技藝,彼此之間相輔相成、極度默契也是重要的必備條件。
二、華縣皮影戲唱腔:碗碗腔
華縣皮影戲的唱腔是碗碗腔,在當?shù)胤Q為“時腔”,名稱來源有三種不同說法:一是得名于主奏弦樂器月琴,舊稱“阮咸”或“阮兒弦”,因諧音演變至此;二是因音樂中以敲擊銅碗為主節(jié)拍得名;三是因皮影戲表演時曾使用的照明工具是油燈碗,民間便將使用這種燈具表演的皮影戲稱為“燈碗腔”“燈盞腔”等。1958年西安戲劇研究院眉碗團進京,在懷仁堂演出華州皮影戲名著《金碗釵》,周恩來總理接見演員,因碗碗腔源自華山腳下的二華一帶,認為應當將其稱作華劇。從此,在一段時間里,陜西把碗碗腔改名“華劇”[1]。
華縣皮影戲的碗碗腔屬于梆子聲腔類。與秦腔、老腔相比較,碗碗腔的唱腔表現(xiàn)出的是婉轉(zhuǎn)優(yōu)美、柔和細致的風格特點。它的曲調(diào)細膩、纏綿,唱詞中的聲韻平仄比較講究,吐字時多用真聲,拖腔時使用假聲,也稱“哨子音”,演唱時真假結合,音韻跌宕起伏。唱腔中運用“花音”表現(xiàn)歡愉快樂的音樂風格,運用“苦音”表現(xiàn)悲憤哀傷的音樂風格。兩種不同特性音的色彩通常在音樂中交替使用,使碗碗腔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
碗碗腔運用大量板式,以不同板式的變化來表達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情感,有學者將這樣的音樂形式稱為板式變化體。它屬于板腔體但又不固定,與板腔體常見的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又有所不同,通常按照前聲在演唱過程中的唱腔進行變化。
碗碗腔常用的板式有慢板、飛板、緊板、慢緊板、滾板、二八板等。皮影戲中不同的角色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往往使用不同的板式來表達,如慢板速度緩慢,多用于表現(xiàn)敘事、悲痛、哀傷、歡快、舒適的內(nèi)容。在起唱和大換場后的起唱,在碗碗腔還有著不同的名稱:苦音慢板、花音慢板、二回南路、慢板花花腔等。
碗碗腔唱腔中的唱詞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由上下句組成,七字句多為二二三句式,十字句多為三三四句式。除此還有由基本句式變化而來的八字句、九字句,這在華縣皮影戲音樂中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唱段,即“三不齊”,表現(xiàn)為非齊言、非押韻,字頭不齊、句讀不齊、結構不齊。例如《林英哭五更》:“一更里月兒將升,月兒將升。我手撐銀燈進房中。一床被兒半床空,鴛鴦枕不相逢。韓郎夫早回程,我林英才把心放松?!?/p>
這種“三不齊”句式靈活,被藝人們認為是“最難唱”“最考驗默契”的內(nèi)容,表演“三不齊”時,旋律風格與節(jié)奏會發(fā)生較為明顯的變化,藝人也會適當加入襯詞,使演唱更為通順。這樣的現(xiàn)象,極可能是編劇在創(chuàng)作時吸收了陜西地區(qū)曾流行過的民歌小調(diào)或其他戲曲曲牌,說明華縣皮影戲唱腔音樂中除了板腔體音樂結構外,還保留或吸收了其他音樂成分。
通過實地采訪藝人、分析碗碗腔唱腔和樂器伴奏,發(fā)現(xiàn)華縣皮影戲的碗碗腔音樂旋律多運用四度音程以上的跳進,同時還出現(xiàn)較多下行連續(xù)級進的旋律進行。根據(jù)藝人現(xiàn)場表演,發(fā)現(xiàn)最突出的華縣皮影戲音樂旋律特征是七度跳進結合下行連續(xù)級進與十一度跳進結合下行連續(xù)級進。于樂句而言,任何一個音級都有可能發(fā)生跳進。此外,經(jīng)過比對大量唱段結尾處,發(fā)現(xiàn)花音多以sol結尾,苦音多以re結尾,所以除了徵調(diào)式外,華縣皮影戲中的商調(diào)式也占有一定比重,個別唱腔會運用宮調(diào)式,剩余其他調(diào)式則極少出現(xiàn)。
三、華縣皮影戲樂器
華縣皮影戲“五人忙”中使用的樂器有近二十種,大致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弦樂器包括被稱為“三大件”的月琴、二弦、板胡;管樂器包括嗩吶和馬號;打擊樂器包括梆子、銅碗、馬鑼、堂鼓、尖鼓、暴鼓、手鑼、大小鑼、大小鉸子、動鑼等[2]。
月琴:華縣皮影戲中的領奏樂器,琴箱呈八角形,兩個弦軸,兩根琴弦,琴弦從前使用牛筋挫制而成,現(xiàn)在使用尼龍纏鋼絲弦。兩根琴弦的定音是四度定弦,內(nèi)弦sol,外弦do。琴頸和面板通常共設14個品柱,藝人們通常將自上而下第三品進行改造,一種方式是直接將品柱一分為二,分別找到微升和微降的位置進行粘貼;另一種方式是將第三品進行傾斜后使兩端分別微升和微降。這樣改造的目的是能夠準確表現(xiàn)“花音”與“苦音”。演奏時右手手持細竹條制的撥子,左手食指戴鐵帽(鐵制指套),音色清脆透亮、柔和別致。
二弦:當?shù)胤Q硬弦,華縣皮影戲獨特的拉弦樂器。琴筒呈六角形,琴桿較二胡略短,弦軸較二胡略粗,弓子短而寬。琴弦從前使用牛筋琴弦,現(xiàn)在改用尼龍纏鋼絲弦。五度定弦,內(nèi)弦la,外弦mi。演奏時,由于二弦的琴弦硬度極大,左手按弦時食指、中指、無名指各戴一個鐵帽才能表現(xiàn)出明亮圓潤、剛勁有力的原始音色,因為二弦屬于高音樂器,表演時主要為前聲伴奏及為“哨子音”幫腔[3]。
板胡:華縣皮影戲的拉弦樂器,形制與常見板胡相同,但面板會打磨變薄。增強音質(zhì)和音量。音色與二弦相較更為婉轉(zhuǎn)柔和,形成鮮明對比。五度定弦,內(nèi)弦sol,外弦do。演奏時要求藝人靈敏度要高,盡可能不換把位。
嗩吶:形制與其他戲曲樂隊中常見的嗩吶相似,音色明亮,調(diào)門相對較高,筒音作do。
馬號:吹管樂器,由三段套合而成,可伸縮,由黃銅制成。樂器本身無固定音高,音調(diào)的高低完全由吹奏者的氣息控制,吹奏難度較大。皮影戲表演時出現(xiàn)人喊叫、馬嘶鳴等激烈場面時使用馬號來烘托聲勢浩大的氣氛,屬于效果類樂器。
華縣皮影戲表演時,最常使用的是月琴、二弦、板胡、梆子、銅碗,除此之外會根據(jù)演出內(nèi)容的需要進行不同樂器之間的搭配。在表演開始前,前聲會先按照自己的嗓音情況給月琴定調(diào),隨后上檔和下檔再根據(jù)月琴的調(diào)式分別給二弦、板胡定調(diào)。按照老藝人劉東耀所說:“演出當天,前聲開口一說話,基本就知道今天的調(diào)子是高是低了?!笨梢?,前聲的嗓音決定了樂隊演出的調(diào)式?!叭蠹钡亩ㄏ腋鞑幌嗤煌囊粲蚴沟醚莩鲋胁蛔杂X地會出現(xiàn)一些復調(diào)關系,這與前聲的音域反而形成了較為合理的搭配。一場本戲演出中,開唱時的調(diào)會定得較低,隨著藝人聲帶逐漸適應會不斷升高音調(diào),樂器也隨著唱腔的升高而不斷進行調(diào)弦或轉(zhuǎn)調(diào)。一場本戲中有可能進行三至五次的轉(zhuǎn)調(diào),目的是把戲唱熱,增加音量的同時也使皮影戲聽起來越來越熱鬧,吸引更多的觀眾[4]。
華縣皮影戲因表演內(nèi)容的不同,會采用不同的樂器伴奏形式,從而有文場與武場之分。文場多使用“三大件”月琴、二弦、板胡,并以月琴和板胡為主。武場通常以打擊樂為主,嗩吶、馬號加以輔助。堂鼓、手鑼、大鑼,梆子、大小鉸子、尖鼓或暴鼓、馬鑼、小動鑼、銅碗等打擊樂器相互配合。文武場伴奏音樂中分別多使用曲牌和鑼鼓經(jīng)。
文場曲牌音樂分為絲弦曲牌和嗩吶曲牌。按速度分類可分為散、慢、中、快四種類型。文場曲牌的使用需要根據(jù)皮影戲故事中的場景和劇情,以及曲牌本身的功能屬性和連接規(guī)律而定。曲牌的音樂多來自當?shù)孛耖g小曲或鼓吹,還融合了秦腔、迷胡等陜西地區(qū)劇種的音樂風格。絲弦曲牌常用于唱腔伴奏,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性格、烘托故事背景或銜接場次,如【銀紐絲】【桂花香】【繡荷包】等。嗩吶曲牌用于擺朝登殿、陣前點兵、婚禮宴樂、神仙下凡等隆重場景,如【朝天子】【點將】【流水】【尾聲】【柳青娘】等。
武場音樂是通過打擊樂器演奏鑼鼓經(jīng)的形式進行表演,按照鑼鼓經(jīng)的使用方式,華縣皮影戲的五場音樂分為開場鑼鼓、板頭鑼鼓、曲牌鑼鼓、效果鑼鼓、動作鑼鼓五類。開戲之前的一段鑼鼓多使用開場鑼鼓,多支鑼鼓經(jīng)聯(lián)成一套進行演奏,藝人們通過這樣的表演達到吸引觀眾觀看的目的。板頭鑼鼓多用于起板,如【代板】【安板】等。動作鑼鼓的使用相對靈活,既可單牌使用,也可按照需要進行多牌聯(lián)套。曲牌鑼鼓多用于伴奏嗩吶曲牌,以曲牌定名,沒有專屬名稱。效果鑼鼓則是用鑼鼓來表現(xiàn)皮影戲場景中的風聲、雨聲、雷聲等情境。
四、華縣皮影戲現(xiàn)狀思考
華縣皮影戲作為陜西關中皮影戲的代表,近年來多次在全國各地進行演出,出現(xiàn)在各種電視節(jié)目及文化盛會中,甚至經(jīng)常到世界各地傳播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形式??此啤胺睒s”景象的華縣皮影戲,實則已經(jīng)到了瀕臨消亡的境地。曾經(jīng)的華縣皮影盛極一時,在當?shù)卦瑫r出現(xiàn)過48個班社、從藝人員達到千余人,甚至有些村落中全村都是皮影戲藝人。再看如今的華縣皮影戲,整個華縣地區(qū)只剩下不足20位皮影戲藝人,勉強能組建起3個戲班,且藝人平均年齡約75歲,優(yōu)秀的老藝人早已“無徒可帶”。這樣鮮明的對比,是華縣皮影戲當前處境的真實寫照,充分說明了傳承斷層且后繼無人是華縣皮影戲目前最大的困境,隨著民間老藝人相繼年邁或逝世,“五人忙”將會成為絕唱,永遠離開人們的生活。
華縣皮影戲曾經(jīng)生根發(fā)芽并得以繁榮的土壤是鄉(xiāng)村田野,受眾群體是普通大眾。如今想要更好地傳承并重獲新生,華縣皮影戲需要重新回歸大眾視野,激發(fā)社會主流群體的喜愛,才有可能使新生力量發(fā)現(xiàn)皮影戲的魅力并加入傳承中。當前僅依靠少量傳承人的影響力還遠遠不夠,只有在政府主導下社會各階層共同努力,將傳承保護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機結合,才有可能為皮影戲抹去塵封,再度展現(xiàn)光芒[5]。
包括華縣皮影戲在內(nèi)的整個皮影藝術,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先祖?zhèn)兘o后人留下的一份極其寶貴的財富。它們就像流淌的血液一樣,一直默默地滋養(yǎng)著一個民族的靈魂,承載著民族的智慧、追求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穿越千年風塵一步一步走來。對這樣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之花進行記錄與挖掘,既是對文化傳承的一種延續(xù),也是對社會責任的一種回饋。期待皮影藝術能夠不斷與現(xiàn)代生活相結合,走進現(xiàn)代日常生活,重新成為豐富人們精神空間的方式,并煥發(fā)出新的藝術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韜.華縣皮影檔案[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2]沙垚.土門日記:華縣皮影田野調(diào)查手記[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沙垚.吾土吾民:農(nóng)民的文化表達與主體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4]矯友田.圖說皮影絕藝[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7.
[5]韓玉.華縣皮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
[6]薛卓艷.華縣皮影戲音樂研究[D].河南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