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
書名:飲食與中國文化作者:王仁湖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一個寫大江南北美食的人是需要走四方的,走四方妙在見多識廣,當然也包括“食廣”。王仁湘老師這本書的廣度是足夠的,堪稱“食典”。他有學者的準確和暢銷書作家的通俗,既想在典籍中找到吃的文化印記,又想在平民百姓中得到吃的共鳴和記憶,這很難。但他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態(tài)度努力著,這次再版,自然也是精益求精的。
作品中有溯源,也有宮廷食譜和民間習俗,時令藥膳、茶酒器具、觀念禮儀等,都囊括其中,凡引經據典,皆有出處。既然如此,這本書應是偏向文人的書,民間小滋味少。好在,中國文人向來喜歡“微服私訪”,真正的文人不會因為鄉(xiāng)野就遠之,反而喜歡廟堂之外的自由,為了美味去山野、市井,千里尋吃,那也是樂意的。所以,典籍中的吃,不會只有貴族的筵席;文人筆下的詩詞文章,也常有訪求吃食的經歷。大抵人間百態(tài),讀書還是不讀書,高下有別;人是好是壞,命運如何,各有各路。但想要“吃一口”,是人人都有的欲念,管你是誰,為了吃,都要等飯菜。
一個學者想讓筆下關于吃食的文字更簡單生動,大概是其真正自覺的開始。一如吃食,天下最難的菜就是滿足所有人的口味。讓更多的人讀懂中國文化中的吃,從“食”里給老百姓文化美育,就是這本書想要傳遞的理念。
書中有幾個例子,正是看透了吃食的文化屬性?!逗鬂h書·獨行列傳》稱,遠在江南的母親來洛陽給獲罪入刑的兒子做送行飯,兒子通過細致的刀工認出母親的手藝,皇帝得知后感動不已,免其死罪。《晉書·列女傳》中稱,李絡秀因廚藝精湛被將軍求娶,她一人能做數十人的豐盛筵席。這兩個例子,將中國人的孝親文化、婚姻禮俗說得透徹,兒子脫罪是皇帝感動于“孝親”,姑娘嫁人是因其足以托付中饋,持家有道。歸根結底,中國人的文化是根植于“家”的,無論是古代皇帝的“家天下”,還是百姓的“過日子”,吃食都是那根牽系家人最牢靠的線。
時至臘月。書中稱冬季可以“暖爐”,我想起小時候,父母與我圍坐在暖爐旁,烤地瓜吃,味道清香自然。天雖寒,心卻暖,仿佛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吃喝喝,就是“春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