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婷婷
據(jù)統(tǒng)計,截止至2017年,我國宮頸癌發(fā)病率從9.54/10萬增加到10.88/10萬,病死率隨年齡增長不斷升高,宮頸癌已成為我國女性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宮頸癌當前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手術具有相對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超過20%的宮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這將影響患者對后續(xù)治療的應對方式,且不利于術后早期康復[2]。應對方式即患者處于逆境,或在面對創(chuàng)傷等應激事件時采取有目的、有意義的行為方式[3]。積極的應對方式對于緩解癌癥和手術帶來的應激反應,減輕術后消極情緒及調(diào)節(jié)患者行為表現(xiàn)均起到關鍵性作用[4]。為促進宮頸癌患者術后康復及確保治療工作順利進行,改善患者應對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屬于個體內(nèi)在的心理資源,是對未來的積極向往。目前已有研究證實,癌癥患者希望水平與應對方式有關,通過提高希望水平能夠建立良好的信念,從而改善患者應對方式[5]。另有研究指出,癌癥患者常因家庭功能缺失而產(chǎn)生焦慮和抑郁情緒,從而喪失戰(zhàn)勝疾病的信息,導致希望水平降低[6]。而目前已證實癌癥患者希望水平與應對方式有關,本研究分析宮頸癌術后患者希望水平在家庭關懷度與應對方式之間是否發(fā)揮中介效應,以尋求更多途徑改善宮頸癌患者應對方式。
選取醫(yī)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2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宮頸癌符合《婦產(chǎn)科學(第9版)》[7]中診斷依據(jù),所有患者均由宮頸活檢確診;人乳頭瘤狀病毒(HPV)檢測結果陽性;由同一醫(yī)生進行手術治療;認知功能正常,具有正常的交流能力;能夠獨立完成問卷調(diào)查。排除條件: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患有精神心理障礙;合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近期發(fā)生急性應激事件;近期家庭遭遇創(chuàng)新性事件;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腫瘤發(fā)生遠處轉(zhuǎn)移。82例患者中年齡42~65歲,平均53.50歲。FIGO分期[7]:ⅠB期32例,ⅡA期22例,ⅡB期28例。疾病類型:鱗癌72例,腺癌10例。受教育程度:中學及以下50例,大學及以上32例。戶籍:城鎮(zhèn)32例,農(nóng)村50例。婚姻狀況:已婚57例、未婚或離異25例。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且通過,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家庭關懷度:使用家庭關懷度指數(shù)問卷(APGAR)評估[8]:問卷由美國學者Smilkstein編制,包括親密度、情感度、適應度、成長度、合作度5個維度,采用Likert3級計分法(0~2分),即0分:幾乎很少,1分:有時這樣,2分:經(jīng)常這樣。問卷共計10分,得分越高表明家庭功能越好(問卷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57)。
(2)應對方式:使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評估[9]:問卷由積極應對(12個條目)和消極應對(8個條目)2個維度組成,合計20個條目,采用Likert4級計分法(0~3分),積極應對總分為36分,消極應對總分為24分,積極應對評分越高,以得分最高的應對方式評分,定義為患者傾向于該應對方式(問卷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11)。
(3)希望水平:使用Herth希望量表(HHI)評估[10]:量表包含采取的積極行動(P)、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I)、對現(xiàn)實與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T)3個維度組成,各包含4個條目,采用Likert4級計分法(1~4分),總分范圍為12~48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希望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71)。
問卷調(diào)查由??谱o士協(xié)助心理咨詢師對符合納入條件的患者進行面對面調(diào)查;調(diào)查前首先獲取患者同意,講解調(diào)查目的、問卷內(nèi)容及填寫方法;患者填寫完成后現(xiàn)場回收問卷,若發(fā)生誤填、漏填項,指導患者重新填寫或糾正;任何一種問卷回收無效即將該患者從研究中剔除。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Shapiro-Wilk正態(tài)性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資料采用“M(P25,P75)”表示;宮頸癌術后患者應對方式、家庭關懷度及希望水平之間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宮頸癌術后患者希望水平在應對方式與家庭關懷度之間的中介效應;采用AMOS 17.0軟件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并使用Bootstrap法進一步驗證。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調(diào)查結果顯示,82例患者積極應對平均17.00(16.00,19.00)分,消極應對平均14.00(13.00,16.00)分;APGAR平均得分5.00(4.00,6.00);HHI平均得分26.00(24.00,28.00)分,各問卷具體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患者問卷調(diào)查結果
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宮頸癌術后患者積極應對方式、APGAR評分、HHI之間均為正相關(r>0,P<0.05);積極應對方式與APGAR評分、HHI之間均為負相關(r<0,P<0.05)。見表2。
表2 患者應對方式、家庭關懷度及希望水平之間的相關性
如表3所示,方程c’P<0.05,提示宮頸癌術后患者希望水平在家庭關懷度與積極應對方式之間發(fā)揮部分中介效應,貢獻率公式及得分為:EffectM=ab/c=0.505×0.477/0.688=0.35012(35.01%)。如表4所示,方程c’P<0.05,提示宮頸癌術后患者希望水平在家庭關懷度與消極應對方式之間發(fā)揮部分中介效應,貢獻率公式及得分為:EffectM=ab/c=0.505×0.290/0.646=0.22670(22.67%)。
表3 患者希望水平在積極應對與家庭關懷度之間的中介效應
表4 患者希望水平在消極應對與家庭關懷度之間的中介效應
圖1 患者希望水平在積極應對與家庭關懷度之間的中介效應
圖2 患者希望水平在消極應對與家庭關懷度之間的中介效應
宮頸癌術后患者受到癌癥和手術的共同影響,心理長期處于應激狀態(tài),傾向于消極的心理改變,常選擇消極應對方式面對疾病,極不利于患者預后[11]。鐘小芳[12]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宮頸癌術后患者普遍選擇消極應對方式,將增加其疾病恐懼感,影響自我管理能力,從而影響術后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李承秋等[13]研究也顯示,120例宮頸癌術后患者消極應對評分均高于全國常模,認為改善患者應對方式有助于增強心理彈性,提高術后康復依從性。上述研究均說明,宮頸癌術后患者缺乏良好的應對方式,改善患者應對方式對于術后治療工作的開展及早期康復發(fā)揮關鍵性作用。
癌癥患者的治療進展及病情康復中希望水平仍發(fā)揮一定作用,希望水平在引導患者參與治療、提高患者接受程度、建立良好康復信念等方面發(fā)揮正性調(diào)節(jié)作用,這對于產(chǎn)生積極的應對方式有著積極意義[14]。相關研究顯示,卵巢癌患者希望水平與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趨勢,認為提高患者希望水平有助于促進健康行為轉(zhuǎn)變,使其選擇積極應對方式,對術后心理、生理康復發(fā)揮積極作用[15]。目前多數(shù)研究認為,希望是生命的核心,是患者應對疾病的重要影響因素,能夠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16-17]。良好的希望水平能夠引導患者建立健康信念,在面對疾病時總是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有助于促進健康行為轉(zhuǎn)變,從而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18]。在宮頸癌術后患者中,提高希望水平能夠減輕癌癥和手術帶來的應激反應,從而減輕術后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對于改善患者應對方式起到積極作用。本研究通過相關性分析證實,宮頸癌術后患者希望水平與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性,與積極應對方式呈正相關。提示改善宮頸癌術后患者希望水平對于糾正患者應對方式,減輕消極情緒,有助于促進術后早期康復。
癌癥患者家庭功能在解決術后心理問題,促進術后康復等方面仍發(fā)揮重要作用,目前認為,家庭關懷度可通過影響患者希望水平,間接影響其術后健康信念、情緒狀態(tài)等心理反應[19]。本研究中,宮頸癌術后患者希望水平與家庭關懷度、積極應對方式均呈正相關,與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由此說明改善宮頸癌術后患者家庭關懷度對于提高希望水平具有積極意義,或有助于改善患者應對方式。家庭關懷能夠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和愧疚感、自卑感,這對于患者情緒調(diào)節(jié)起到積極的改善作用,有助于建立積極心態(tài),對治愈和康復產(chǎn)生希望,從而提高患者希望水平,選擇積極應對方式。家庭關懷對患者產(chǎn)生鼓勵作用,幫助患者產(chǎn)生健康信念,對治療始終抱有希望,患者能夠自主產(chǎn)生健康行為,以積極心態(tài)面對疾病,有助于改善患者應對方式[20]。王孝月等[21]研究中,腎移植患者家庭關懷度各維度得分與希望水平均呈正相關,認為給予患者家庭關懷有助于提高其希望水平,使其產(chǎn)生康復信念,積極面對疾病。本研究通過構建結構方程也證實,宮頸癌術后患者希望水平在家庭關懷度與不同應對方式之間均發(fā)揮部分中介效應,即家庭關懷度通過影響患者希望水平,直接或間接影響其應對方式。
本研究通過證實宮頸癌術后患者希望水平、家庭關懷度與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現(xiàn)已明確改善患者應對方式的部分途徑,研究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本研究最后對改善宮頸癌術后患者應對方式提出以下合理建議:①宮頸癌術后患者或因疾病問題、生育問題等產(chǎn)生愧疚感和自卑感,親屬應頻繁給予患者鼓勵和安撫,使患者感知到自身對于家庭的重要性,應積極康復回歸家庭角色;②護理人員應頻繁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由家屬對患者進行轉(zhuǎn)達,通過家屬之間的信任感,提高患者接受程度,幫其建立健康信念,以改善應對方式。③家庭成員應有耐心地實施照護工作,將照護工作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溫暖,不再因疾病問題、生育問題而消極。
綜上所述,宮頸癌術后患者希望水平、家庭關懷度與應對方式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希望水平在家庭關懷度與不同應對方式之間發(fā)揮部分中介效應,給予患者家庭關懷能夠提高希望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應對方式。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觀察樣本量較少,今后需加大樣本量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