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玲,李宇鑫
(西安醫(yī)學院 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金屬-有機羧酸配合物具有多樣的結構和獨特的性質,在光學、磁性、環(huán)境、醫(yī)藥及催化等諸多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1-5]。多元羧酸配體與金屬大多會形成一維鏈狀、二維層狀、三維網狀或者特殊的微孔、螺旋和穿插結構,這歸因于多元羧酸配體上羧基多樣的配位方式[6-8]。環(huán)己烷二羧酸是一種柔性的脂肪族二元酸,兩個羧基可處于1,2-、1,3-及1,4-位置,存在e,e-、a,a-或e,a-3種構造異構體[9-12]。因此,根據六元脂環(huán)的構造和兩個羧基的相對位置,環(huán)己烷二羧酸配體可以分為1,2-環(huán)己烷二羧酸(e,e-順、e,a-順和a,a-反),1,3-環(huán)己烷二羧酸(e,e-順、e,a-反和a,a-順)和1,4-環(huán)己烷二羧酸(e,e-反、e,a-順和a,a-反)3種類型的配體,其中e,e-是最穩(wěn)定的,而a,a-是最不穩(wěn)定的結構。環(huán)己烷二羧酸上的羧基以單齒或雙齒的連接方式,從不同的方向與金屬連接,構筑手性金屬-有機配位聚合物。
在眾多調控配位聚合物結構的方法中,配體調控是目前研究較多的、相對簡單、可控性強的一種方法。本文選用反-1,2-環(huán)己烷二羧酸為配體,以金屬有機配合物的合成為目標,期望得到新穎的配合物。反-1,2-環(huán)己烷二羧酸分別與多種過渡金屬反應,得到了一例新的環(huán)己烷二羧酸銅配合物,通過XPS、FT-IR、TG進行了基本表征,并使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了該配合物的配位比。
反-1,2-環(huán)己烷二羧酸(AR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Cu(NO3)2·3H2O、NaOH,均為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無水乙醇、甲醇,均為分析純,天津市天力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所有購買的試劑及藥品均未進一步純化,實驗過程中直接使用。
ESCALAB 250Xi型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美國賽默飛世爾公司,以單色化AlKa源為光源,CAE分析器掃描模式);EQUINOX55型紅外光譜儀(德國布魯克公司,KBr壓片,波數范圍400~4000cm-1);UV-6000T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元析儀器有限公司);STA 449C型熱分析儀(德國耐馳公司,N2氣氛,升溫速率為10℃·min-1,溫度范圍為室溫~800℃)。
準確稱量反-1,2-環(huán)己烷二羧酸0.0861g(0.5mmol)并溶解于3mL甲醇中,稱量0.2416g(1.0mmol)Cu(NO3)2·3H2O并溶解于3mL蒸餾水中,混合,常溫攪拌,用0.2mol·L-1的NaOH溶液調節(jié)pH值為3~4,然后將溶液放入10mL的細高瓶,置于精密鼓風干燥箱中90℃下保持12h,自然冷卻至室溫,得到藍綠色透明澄清溶液。將溶液轉移至燒杯,室溫靜置3d后,出現藍綠色針狀晶體,過濾、洗滌,得到產物0.064g,熔點>300℃(配體熔點為228~230℃)。
分別配制0.01mol·L-1的配體溶液和Cu(NO3)2溶液各100mL,用移液槍在編號1#~13#的比色管中按表1比例混合配體和Cu2+溶液,并加9.90mL無水乙醇至刻度,使每份溶液中配體和Cu2+的總濃度為1×10-4mol·L-1,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上述樣品的吸光度,測定配合物的配位比。
表1 不同比例配體和Cu2+溶液的配制(μL)Tab.1 Prepara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he ligand and Cu2+solutions
按照1.2節(jié)環(huán)己烷二羧酸銅配合物的合成方法,考察了不同溶劑與n(反-1,2-環(huán)己烷二羧酸):n(硝酸銅)比對反應結果的影響,結果見表2、3。
表2 不同溶劑對反應結果的影響Tab.2 Effect of different solvents on the complex
表3 不同投料比對反應結果的影響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feeding ratios on the complex
由表2、3得知,在選擇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劑且配體和Cu(NO3)2·3H2O的摩爾比為1∶2時,能夠得到目標產物。另外,在實驗中也研究了pH值對反應結果的影響,當溶液pH值為1~2時,均得到透明澄清溶液,揮發(fā)后無明顯現象;pH值為3~4時,易產生藍綠色針狀晶體;pH值為5~6時,易產生藍綠色沉淀。在強酸性條件下,體系內H+濃度遠高于OH-濃度,導致配體上的羧基去質子難,無法與金屬離子配位;在pH值為5~6時,配體易溶解、去質子能力強,但金屬鹽易生成氫氧化物絮狀沉淀。因此,配合物的最佳合成條件為:n(反-1,2-環(huán)己烷二羧酸)∶n(硝酸銅)=1∶2,V(甲醇)∶V(H2O)=1∶1,pH值3~4,90℃反應12h,常溫揮發(fā)后得到藍綠色針狀晶體。
配合物的XPS光譜見圖1。
由圖1可見,環(huán)己烷二羧酸銅配合物在284.5eV的峰對應于樣品中的C(1s)光譜,531.5eV的峰對應于O(1s)光譜,而在925~965eV出現的峰對應于樣品中Cu(2p)光譜,這些峰分別對應配位Cu(2p3/2)和Cu(2p1/2)軌道。由圖1可看出,Cu2+參與了配位,存在于配合物的結構中。
圖1 配合物的XPS光譜Fig.1 XPSspectra of the complex
配合物的FT-IR見圖2。
圖2 配合物的紅外光譜圖Fig.2 FT-IR pattern of the complex
由圖2可見,3447cm-1處的寬峰歸屬為-OH的伸縮振動峰,2936和2858cm-1處為環(huán)己烷六元環(huán)上-(CH2)-的振動峰,1597cm-1處為C=O振動吸收,1415cm-1和1384cm-1為-C-H-的面內彎曲振動,767cm-1和717cm-1處為-(CH2)n-的彎曲振動。與配體的紅外吸收光譜[13]相比,1710cm-1處的吸收峰消失,原因可能為羧基去質子后,羧基上的O與金屬離子配位,導致羧基特征峰消失。
配合物的熱分析曲線見圖3。
圖3 配合物的熱分析曲線圖Fig.3 TG curve of the complex
由圖3可見,失重過程分兩步完成。第一次失重發(fā)生在室溫~224℃,失重質量分數占比6%,推測為樣品中游離水及配合物外界游離離子的失去;在224~300℃階段,配合物基本保持骨架穩(wěn)定,未失重;第二次失重發(fā)生在300~407℃,失重質量分數占比33%,推測為配合物骨架結構坍塌,配體與金屬離子的配位鍵斷裂,在407℃后配合物完全分解,剩余殘渣的質量分數為61%,推測產物為CuO。
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測試配合物的吸光度,最大吸收波長296cm-1(圖4)。按照1.3節(jié)配合物配合比測定方法,測試不同配比溶液的吸光值,以配體的體積分數為X軸,對應的吸光值為Y軸作圖(圖5)。吸光度最大值對應的n(配體)∶n(金屬離子)=3∶7,結合配體與配合物實際反應結果,推測配體反-1,2-環(huán)己烷二羧酸與Cu2+的配合比應為1∶2。
圖4 配合物的紫外光譜圖Fig.4 UV spectra of the complex
圖5 配合物的配合比Fig.5 Complexation stoichiometry of the complex
反-1,2-環(huán)己烷二羧酸與Cu(NO3)2·3H2O在反應過程中影響較大的變量是反應溶劑、投料比及pH值,通過實驗得出了配合物的最佳合成條件:配體與金屬摩爾比為1∶2,溶劑使用甲醇與水體積比1∶1,溶液pH值3~4,在90℃下反應12h后,溶液常溫揮發(fā)得到藍綠色針狀晶體。配合物的XPS和FT-IR光譜結果表明,Cu2+參與了配位,生成了目標銅配合物;熱分析曲線發(fā)現,配合物分兩步失重,剩余殘渣為CuO;分光光度法測定配合物中配體與金屬的配位比為1∶2。這為后續(xù)研究環(huán)己烷二羧酸類配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