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菊
1
這一對母子走進我的咨詢室時,表情截然不同。母親看起來霸氣自信,七歲的兒子眼神躲閃不安。
媽媽說,兒子句句今年上一年級,他們夫妻做生意比較忙,孩子平時由外公外婆帶著。句句性格比較溫和,幼兒園時從來不和小朋友搶玩具或發(fā)生爭執(zhí)。上小學后外婆發(fā)現(xiàn),句句經(jīng)常要帶各種小玩具或?qū)W習用具到學校,一天后那些東西又都會神秘消失。外婆認為有其他孩子欺負句句,到學校后才了解到,沒有人要挾句句,是句句主動這樣做的,他帶東西給同學,同學就說他好,喜歡跟他做朋友。媽媽不理解句句的做法,認為兒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問題。
面對家長的苦惱和不解,我表示理解,要想揭開謎底,孩子才是答案。我和句句來到了沙盤室,面對琳瑯滿目的沙具,句句的表情頓時放松了許多,露出了驚喜和好奇。我說:“句句,老師在這里陪你玩沙盤,你可以按你的想法隨便擺放,不管你怎么擺,老師都不會干涉,都會覺得是最好的?!本渚溆行┰尞悾÷晢枺骸拔以趺磾[您都會認為是最好的嗎?”我說:“是啊,你的作品對你來說當然就是最好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
開始時句句每拿一個沙具,都會小心翼翼地抬頭看我一眼,我則會給他一個贊許和鼓勵的眼神。隨著我的認可越來越多,句句漸漸地進入聚精會神的創(chuàng)作中。當結(jié)束沙盤時間后,我看似不經(jīng)意地問為什么給同學們拿玩具,句句說:“我想同學們說我好,擔心別人不喜歡我。”“哦,你這樣做希望得到同學們的認可,是嗎?”“嗯?!边@個“嗯”似乎省略了很多字?!鞍职謰寢寱J可你嗎?”“不,我很少見到他們,外婆外公帶我玩。”看著句句有些失落的表情,我明白了這個七歲孩子內(nèi)心的渴望。句句還告訴我,他不敢惹外婆生氣,怕外婆不要他。有一次同桌笑他是爸爸媽媽不要的孩子,他很難過,并且一直記著。
2
通過和家長進一步溝通,我了解到句句父母覺得情感上對孩子有所虧欠,就在物質(zhì)上進行補償。外婆的性格比較強勢,情緒不是很穩(wěn)定,媽媽覺得孩子在外婆的照顧下很乖,很懂事,也就覺得沒有什么不妥。
這是一個肯花錢,而不肯花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伴隨著高級情感的誕生,那是對愛與歸屬感的渴求。我是誰?我是誰的孩子?當句句出生后由外婆撫養(yǎng)開始,就與父母產(chǎn)生了疏離,那是親密感被剝奪和移位的惶恐,也是歸屬感的迷失。
孩子從嬰兒開始就需要建立自己的歸屬感,嬰兒與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認定,更是情感的補充與認可。外婆的情緒問題,也會導致句句缺乏安全感,因為很少看見父母,得不到情感的溝通和連接,更得不到父母的欣賞和認可,所以句句極度缺乏身份的認定,形成了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極度缺愛和不自信的人格特質(zhì),同時也是低自尊的表現(xiàn),突出表現(xiàn)為不懂拒絕,會違背本意去迎合取悅他人。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基本的生理需求滿足后,安全感和愛是緊隨其后的極其重要的需求。安全感作為人類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也是首先從家庭建立起來的認可與接納。孩子帶著這樣的屬性,才會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依次產(chǎn)生存在感、幸福感。當所有需求按層次遞進獲得滿足后,孩子才會建立自己健康的心理系統(tǒng),情緒穩(wěn)定及陽光自信,在集體生活中表現(xiàn)得從容不迫、積極樂觀。
3
句句在幼兒園時表現(xiàn)得很乖,這是他在集體生活中產(chǎn)生的不安全感;進入學校后,獨立意識增強的同時,歸屬感的缺失更為明顯,這也讓句句感覺自己更孤獨和無助。七歲的孩子開始萌生了隱隱的生存焦慮,他用自己的辦法取悅他人,希望得到同學們的認可。
句句媽媽在得知事件背后的原因后非常自責,意識到了親密感缺失對孩子造成了很深的傷害。
針對句句的情況,我給出的建議是改善家庭教育環(huán)境,父母要親力親為參與到孩子的養(yǎng)育當中,不能只做出錢的“甩手掌柜”。所謂的富養(yǎng),是指父母要給予孩子心理及精神方面的富足養(yǎng)育,那是愛的滋養(yǎng)與陪伴。只有當孩子在家里得到足夠的愛的滋養(yǎng),才不會渴求他人的施舍與關(guān)注,他才會接納自己,擁有愛他人的能力。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