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尚璐,趙浩宇
(鄭州市中醫(yī)院 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7)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嚴重的并發(fā)癥,為導致非外傷性截肢的主要元兇[1]。DF患者因感染潰瘍截肢后5年死亡率在80%以上,甚至高于惡性腫瘤的死亡率。正確評估DF患者感染的嚴重程度對制定治療方案、控制感染、防止感染向深部擴散、減少截肢發(fā)生意義重大。臨床常用血清學指標對DF感染進行診斷及病情評估,具有檢測便捷、創(chuàng)傷小且重復性強的特點[2]。血清降鈣素原(PCT)、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是用于評價炎性感染的指標,機體出現(xiàn)感染時兩者水平均會異常升高[3]。探討與分析DF感染患者血清PCT、SAA水平及其與病情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DF感染患者為觀察組,以同期100例單純DF患者為對照組。觀察組年齡47~80歲,平均 (55.24±10.35)歲;男性66例,女性34例;糖尿病病程(14.55±8.41)年。對照組年齡45~80歲,平均(56.30±11.78)歲;男性64例,女性36例;糖尿病病程(15.78±8.38)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②Wagner分級3級。排除標準:①下肢靜脈閉塞;②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③接受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④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⑤入組前1周內服用抗真菌藥物。
1.3 方法采集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檢測PCT(免疫熒光法)、SAA(散射免疫比濁法)。根據患者感染嚴重程度分為輕度組 (n=39)、中度組 (n=42)、重度組 (n=19)。輕度:淺表皮下或皮膚感染,伴有局部硬結、紅腫、膿性分泌物、潰瘍周圍紅斑直徑低于2 cm等其中2個癥狀;中度:潰瘍紅斑直徑大于2 cm,感染深度在皮膚及皮下組織以下,或伴有1個輕度感染的癥狀,無全身炎性反應;重度:存在局部感染癥狀,伴有下述2個反應,心率90次/min以上、體溫<36℃或>38℃、呼 吸 頻 率20次/min、WBC>12×109/L、CO2分 壓<32 mm Hg。療效評價:治愈:創(chuàng)面愈合,感染癥狀消失,皮膚完整、無大面積變形;未治愈:創(chuàng)面持續(xù)存在或接受截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診斷價值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PCT、SAA水平比較觀察組的PCT、SAA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PCT、SAA水平比較(±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PCT、SAA水平比較(±s)
組別 n PCT(pg/mL) SAA(mg/L)觀察組 100 組 100 425.36±87.56 240.12±20.54對照146.24±40.23 75.14±9.87 t 28.966 72.397 P 0.000 0.000
2.2 血清PCT、SAA診斷DF感染的價值PCT與SAA診斷DF感染的AUC比較無顯著差異(Z=1.300,P=0.194)。見表2、圖1。
表2 血清PCT、SAA診斷DF感染的價值
圖1 血清PCT、SAA診斷DF感染的ROC曲線
2.3 不同感染程度DF患者PCT、SAA水平輕度組的PCT、SAA水平低于中度組(t=12.628、25.400,P<0.05)、重度組(t=13.545、42.531,P<0.05);中度組的PCT、SAA水平低于重度組 (t=5.930、22.427,P<0.05)。見表3。層組織的壞死感染,DF患者合并感染后多需接受截肢治療,生活質量明顯降低。DF合并感染后細菌可擴散至深部組織,且由于DF患者微血管功能障礙,故抗菌藥物難以快速到達病灶組織,導致血藥濃度降低,殺菌效果不佳,而細菌長期處于低濃度抗菌藥物極易導致細菌耐藥性出現(xiàn)[5]。明確DF感染病情對醫(yī)師制定治療方案、降低截肢率大有裨益。此前主要依靠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紅、腫、熱、痛、膿性分泌物)等創(chuàng)面局部感染情況判定DF感染的病情,但其對醫(yī)師的經驗依賴性較強,主觀性較大;DF感染患者多伴有足部周圍血管及神經病變,但未表現(xiàn)出明顯的感染癥狀,故需結合血清指標判斷。
表3 不同感染程度DF患者PCT、SAA水平(±s)
表3 不同感染程度DF患者PCT、SAA水平(±s)
注:與輕度組比較,*P<0.05;與中度組比較,#P<0.05。
組別 n PCT(pg/mL) SAA(mg/L)輕度組 39 245.12±98.74 91.23±10.23中度組 42 571.34±130.26* 169.14±16.42*重度組 19 856.24±245.61*# 291.34±25.67*#
血清PCT是判斷感染的常見指標,其在細菌感染早期即升高[6]。細菌感染后,刺激粒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等合成、分泌大量PCT,PCT濃度在感染后3 h升高,在6~12 h達峰值,被廣泛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有研究[7]利用PCT及CRP預測DF感染患者截肢,結果顯示PCT預測價值高于CRP,提示PCT預測DF感染患者預后的價值較高。SAA是一種急時相反應蛋白,機體組織受到感染后可誘發(fā)急時相反應,其水平隨炎性反應加劇而升高。研究[8]表明,SAA在DF患者中高表達,但關于其與患者病情未進一步探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PCT、SAA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SAA、PCT與DF患者并發(fā)感染關系密切。ROC曲線分析顯示,SAA、PCT診斷DF感染的AUC分別為0.932、0.890,提示二者診斷DF感染的價值較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SAA、PCT水平隨著感染嚴重程度加重而升高,表明二者參與DF感染的病情進展過程;治療后有80.00%的患者治愈,治愈組SAA、PCT水平低于未治愈組,提示,患者治療后的炎癥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可減少SAA、PCT釋放,二者可用于DF感染患者的預后評估。
綜上所述,DF感染患者SAA、PCT水平異常升高,二者與DF感染的嚴重程度相關,可用于患者預后的評估。
2.4 不同預后患者PCT、SAA水平比較治療后80例患者治愈。治愈組PCT、SAA水平低于未治愈組(P<0.05)。見表4。
表4 不同預后患者PCT、SAA水平比較(±s)
表4 不同預后患者PCT、SAA水平比較(±s)
組別 n PCT(pg/mL) SAA(mg/L)治愈組 80 312.45±105.61 146.54±17.56未治愈組 20 456.31±144.23 194.32±21.30 t 5.042 10.418 P 0.000 0.000
糖尿病患者糖代謝及血流動力學異常,引起血管收縮及血液黏滯性升高,可導致局部組織血氧供應不足或斷供,增加肢體末端潰瘍發(fā)生風險[4]。潰瘍后極易合并感染,可加重足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