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血管病變診斷的重要方法。通過數(shù)字化處理方式,去除影像學資料中其他組織的影響,僅保留血管影像,可為血管疾病的診斷與介入治療提供高分辨率圖像。全腦DSA 具備提供患者頸部、腦血管實時影像的能力,可顯示血液循環(huán)過程的周期、形態(tài)、分布等動態(tài)變化,從而為病源分析、病變評估與后續(xù)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關鍵信息[1]。目前,全腦DSA在顱內動脈瘤[2]、缺血性腦血管病[3]診治等領域有重要應用。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全腦DSA 所需的碘造影劑用量明顯更少,且排除其他組織造影的干擾,診治過程的精準度明顯提升。但造影劑的使用伴隨著一定的風險,遲發(fā)型過敏反應[4]、對比劑腦病[5]的出現(xiàn),給后續(xù)診治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4R 危機管理理論由羅伯特·西斯提出,其核心理論是將危機管理劃分為縮減、預備、反應、恢復4 個階段,各階段相互關聯(lián),且分工明確。隨著相關理論的逐步發(fā)展及管理方法的不斷實踐,4R 危機管理在風險防控方面的價值得到認可,并逐漸應用于護理管理領域。鑒于全腦DSA 過敏反應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現(xiàn)階段缺少針對過敏反應風險因素科學管理的文獻,本研究對4R 危機管理理論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將全腦DSA 過敏反應的防范劃分為評估、預備、反應、總結4 個部分,優(yōu)化既往全腦DSA 的護理方案,并對其實際效果進行驗證,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12 月南通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0 例進行全腦DSA 患者。納入標準:(1)根據病情診斷,考慮為腦血管病變;(2)利用DSA 技術進行診斷,證實病情。排除標準:(1)有精神病史;(2)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3)合并其他血管病變。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45)和對照組(n=4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均知情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造影前:(1)患者入院后,常規(guī)開展入院宣教工作,重視護理服務態(tài)度,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2)調查患者的既往病史與過敏史;(3)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向患者詳細介紹DSA 技術相關的內容,通過發(fā)放宣傳手冊、放映幻燈片、病房輪播DSA 手術的注意事項等方式,提高患者對DSA手術及術后并發(fā)癥的認知,改善其心理負面情緒,促使其以良好的身心狀況接受手術;(4)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尿鍛煉,為術后管理做充分準備,避免患者因為術后未能及時排尿而出現(xiàn)造影劑過敏;(5)叮囑患者適量飲水,保證體內水分充足。造影后:(1)壓迫穿刺點并常規(guī)加壓包扎,叮囑患者臥床休息,監(jiān)測穿刺肢體的足背動脈搏動情況;(2)做好病情護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重點落實各項體征數(shù)據的監(jiān)測與記錄,警惕術后出現(xiàn)局部感染,主動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3)造影劑過敏相關內容的健康指導,告知患者造影劑過敏的常見癥狀,讓患者及家屬留意相關癥狀,一旦出現(xiàn)造影劑過敏癥狀,及時通知醫(yī)務人員進行搶救處理。
1.2.2 觀察組 常規(guī)護理內容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以4R 危機管理理論為指導,制訂護理方案,具體如下。(1)評估?;仡櫺苑治?020 年本院收治的行全腦DSA 患者的臨床資料,篩選出有過敏反應的病例,由科室護士集中商討,總結、梳理過敏反應的各類誘因。從誘因出發(fā),分析現(xiàn)行護理方案的短板,并進行改進,具體包括,①常規(guī)水化療法的規(guī)范性不足,故采取定時、定量飲水方案。檢查前2 h,每次飲水量約200 mL,間隔20~30 min,確保總量在1 000 mL 左右;檢查后,返回病房即刻飲水,每次飲水量約200 mL,間隔30 min,2 h 內飲水量應達1 000 mL;術后1 d 開始,根據造影劑的用藥管理飲水總量。②排尿訓練的重視度不足,故檢查前強化床上排尿功能訓練,有排尿意識時,囑患者平臥,保持放松狀態(tài),自行排尿,必要時采取按摩、熱敷等方式進行干預,促進排尿。③忽視危險因素識別的重要性,故對速發(fā)型過敏反應、延遲型過敏反應的危險因素進行梳理,盡早識別各類過敏反應的高風險人群,有側重性地進行觀察與干預,降低并發(fā)癥護理的盲目性[6-7]。④嚴格管理注射造影劑的速度,遵循“先慢后快”的基本原則,在注射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反應,避免造影劑注射速度過快引起的不良反應。(2)預備。成立過敏反應危機管理小組,小組內成員均完成碘造影劑過敏反應預防、治療、護理相關理論知識的專項培訓,參考過敏反應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分析全腦DSA 護理的工作重點,完善各類過敏反應的處置方案,提升小組內成員對過敏反應的應對能力。(3)反應。管理小組安排專人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監(jiān)控,密切關注全腦DSA 患者的術后表現(xiàn),按既定的處置流程開展過敏反應的防控工作,包括監(jiān)督個體各項并發(fā)癥防范措施的執(zhí)行情況,術后病情監(jiān)測計劃的落實效果與相關護理記錄的規(guī)范性等,最大程度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過敏反應防控不力。(4)總結。小組定期對全腦DSA 過敏反應預防工作的成效進行總結,每月整理臨床收治病例的護理情況,對完成全腦DSA 患者的術后護理記錄進行回顧性分析,篩查護理過程中是否存在預防措施執(zhí)行不到位的現(xiàn)象,如定時、定量飲水方案是否規(guī)范實施,危險因素的識別是否有相應的記錄,是否遵循個體化護理原則提供護理服務等。完整梳理上一階段的工作成效后,小組成員汲取過敏反應預防失敗的教訓,及時調整身心狀態(tài)。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出入量,比較全腦DSA 檢查前2 h 的飲水量,DSA 檢查后4 h 內的尿量。(2)過敏反應,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過敏反應發(fā)生情況。(3)依從性,根據患者的配合情況,對其依從性進行評估。判斷標準:主動配合DSA 檢查,無緊張、焦慮等表現(xiàn),全身放松,則依從性好;可配合DSA 檢查,但有緊張、焦慮等表現(xiàn),全腦DSA的手術進程受到一定的影響,則依從性一般;不符合上述標準,則為依從性差。依從率=(依從性好例數(shù)+依從性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3 例,女22 例;年齡37~85 歲,平均(63.97±5.41)歲。對照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36~85 歲,平均(63.84±6.0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出入量比較 觀察組檢查前2 h 飲水量、檢查后4 h 尿量均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出入量比較[mL,()]
表1 兩組出入量比較[mL,()]
2.3 兩組過敏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過敏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8.389,P=0.004),見表2。
表2 兩組過敏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的依從率高于對照組(χ2=6.049,P=0.014),見表3。
表3 兩組依從性比較[例(%)]
DSA 的臨床應用對造影時機及術前、術后的配合要求較高。以腦卒中患者為例,在生命體征基本穩(wěn)定的情況下,需完善術前常規(guī)檢查、禁飲食、備皮、器械準備等各項準備工作的落實,盡早通過DSA 技術判斷病情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患者的積極配合是確保DSA 造影效果、血管信息顯示質量的關鍵。DSA 技術的診治過程依賴碘造影劑,由于造影劑具有化學毒性,通過靜脈注射給藥后,患者的機體可出現(xiàn)面部潮紅、頭昏、劇烈嘔吐等不良反應[8-11]。臨床上將造影劑的過敏反應劃分為3 個等級,輕度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面部潮紅、頭痛、眼鼻分泌物增多等,中度反應可見全身蕁麻疹、氣急、心慌等表現(xiàn),而重度反應的生命體征變化呈多樣性,可危及生命。全腦DSA 的過敏反應有速發(fā)型與遲發(fā)型之分,速發(fā)型反應的出現(xiàn)速度較快,有報道指出,約70%患者在注射造影劑后5 min 內出現(xiàn)不良反應[12];與之相比,遲發(fā)型過敏反應一般在完成DSA后出現(xiàn),需通過積極干預與早期治療進行控制。針對全腦DSA 的過敏反應風險進行分析,完善預防性護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探討4R 危機管理理論在全腦DSA 過敏反應防范中的應用價值。本理論主要用于組織危機管理,近年來開始在護理領域得到實踐應用。錢文靜等[13]指出,4R 危機管理理論有助于提高綜合性醫(yī)院手術室對突發(fā)急性傳染病的應對能力;張雪嬌[14]研究發(fā)現(xiàn),4R 危機管理理論可改善ICU 患者皮膚保護質量。在全腦DSA 手術過程中,過敏反應是患者面臨的一項危機,需要醫(yī)護人員的積極干預,達成降低過敏反應風險的組織目標,而4R 危機管理理論中的縮減、預備、反應、恢復4 個階段與過敏反應防范工作有著良好的對應關系,故將其應用于全腦DSA 護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考慮危機管理內容的差異性,本研究制訂的方案將“縮減”替換為“評估”,即對現(xiàn)行護理方案與患者過敏反應風險的評估;將“恢復”替換為“總結”,即總結既往全腦DSA 護理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在評估階段,對既往的過敏反應監(jiān)測報告進行了梳理[15-17],結合本院收治病例的臨床資料,分析全腦DSA 護理的難點;同時,從風險因素出發(fā),以科學分析方法為基礎,探討各類過敏反應的高風險人群,確定早期識別與干預方案。例如,注射速度是造影劑注射過程的風險因素,范云等[18]指出,注射速度超過5 mL/s 的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而在本院既往發(fā)生過敏反應的病例中,因注射速度過快導致不良事件的占比偏高,故考慮注射過程中對速度進行嚴格控制;水化療法是一種針對造影劑過敏及亞臨床脫水問題的干預方法,可減輕造影劑對患者腎功能的影響。程培霞等[19]指出,水化療法對預防對比劑相關不良反應有重要作用,可降低急性腎損傷風險,但在干預過程中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飲水量不足、飲水量過多均可影響其實際效果,故考慮采取定時、定量飲水策略。另有研究指出,對比劑腎病的預防應重點關注相關危險因素及個體差異,采用個性化預防方案[20-21]。
本研究發(fā)現(xiàn) (1)檢查前2 h,觀察組飲水量多于對照組,提示定時、定量飲水策略實施后,患者檢查前的飲水量控制在1 000m L 左右;檢查后4 h 內,觀察組的尿量多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患者體內造影劑的排出情況可能優(yōu)于對照組,定時、定量飲水有助于促進造影劑的排出。(2)觀察組過敏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4R 危機管理理論對全腦DSA 相關過敏反應有良好的預防作用,而其影響因素較復雜,造影劑隨尿液排出,以早期風險識別為指導的針對性防范,造影劑注射速度的嚴格管理等因素均可能參與其中。(3)觀察組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所用方案中并無直接針對患者依從性進行干預的護理措施,分析依從性更高的原因可能與多項因素有關,如護士參與培訓后專業(yè)能力更強,各項護理評估工作的開展充分體現(xiàn)了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關愛,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度增強。
綜上所述,在全腦DSA 護理中,4R 危機管理理論的應用,有助于規(guī)范各類防范措施的應用,降低過敏反應風險,且對患者的依從性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