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彤
(吉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原始社會中,人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十分弱小,只能通過采摘野果、打獵為生,同時人的認識水平有限,個人能力有限,往往僅和有血緣關系的人共同生活,局限于某一地方,與外界沒有聯(lián)系。封建社會中,個體主動地去改造自然界,通過開墾土地種植農作物保證最基本的生活。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在滿足個體基本的需要后,將余下物資通過“以物換物”的方式來換取其他物質,進而擴大人們交往范圍。
我國是茶葉的原產地、發(fā)源地,同時也是最早傳播茶葉、茶文化的國家。茶馬古道,顧名思義是進行茶葉和馬匹的交易的通道,藏區(qū)海拔較高,普通的水果蔬菜不易成活,當地的人以牛羊肉等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為主,但食用過多影響身體健康,茶葉中的咖啡堿等可以加速對脂肪的分解,因而茶成為藏區(qū)人民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自然條件和高原地勢的限制,藏區(qū)素不產茶但馬匹眾多,內地則茶多馬少,基于雙方需要,藏區(qū)戰(zhàn)馬和內地茶往往進行物與物交換。
封建社會仍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交通工具也十分落后,各個國家文化交流十分有限,只能通過雙方派遣使者來實現(xiàn)。如在隋唐時期通過遣唐使和僧侶等人,將茶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中寫到:“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fā)展,人們之間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盵1]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帶來先進的交通工具,為陸地探索和遠洋航行提供良機。馬可?波羅在游記中明確記載元朝時通過船只將茶等名貴物品帶回意大利[2]。17世紀初,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人派出遠洋船隊,到達澳門將中國茶葉引進歐洲,掀起飲茶熱潮,茶葉作為貴重商品源源不絕運送到歐洲。英國是最早進行工業(yè)革命的國家,推動經濟的發(fā)展,為茶風的盛行奠定經濟基礎,英國人開始關注并消費茶,喝茶同時了解中國茶文化。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和交通技術提高,各國之間文化交往更加頻繁。中國茶文化促進其他國家茶文化的發(fā)展,同時吸收當地文化形成極具特色的各國茶文化。日本至今仍保留著唐宋時期的點茶法,沿襲當時傳統(tǒng)的制茶技藝,有著完整體系,在飲茶過程中,注重形式、禮節(jié)。中國茶文化強調通過喝茶達到茶禪一味,熱茶倒入杯中,慢慢品味茶的滋味,全身心專注于茶本身的味道,將所有的雜念排除在外,得到心靈的寧靜、平和,日本茶文化是由僧侶帶回去的緣故,日本茶文化也包括禪的含義,日本茶道學家千利休要求在飲茶時自我反省,凈化心中的雜念。對俄羅斯茶文化來說,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同樣也會追求品茶的意境,有著更加精美、齊全的茶炊。中國茶文化中泡茶次數和茶葉種類有關,如綠茶沖泡三到四次,甚至白茶可正常沖泡十余次。但俄羅斯人根據本國人的口味認為茶葉只泡一次,就可將茶的味道全部激發(fā)出來,或者在茶水中放蜂蜜來激發(fā)口感。英國是世界上人均茶消費量最大的國家,英國的茶葉和茶文化都是源自于中國,在此基礎上不斷融入本國特點形成獨特的茶文化。像中國茶文化一樣,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認為品嘗下午茶有助于緩解緊張的生活壓力。中國茶種類較多,可根據口味選擇適合的茶葉,但英國人大多數喜好紅茶。中國茶文化中強調茶本身的味道,直接用開水沖泡,不加任何佐料,而英國人喝茶時按照自己的喜好加上糖或奶,也就是常說的調和茶。
世界歷史理論有整體性和交往性的特點,每個國家和地區(qū)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形成一個整體,不存在獨立發(fā)展的國家。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各國之間的交往和互動,不僅是經濟合作,還促進人文交流,“一帶一路”倡議同樣也為茶文化發(fā)展提供機遇。
茶文化在交往過程中形成茶藝表演、茶戲曲等新的文化習俗,不同的國家及地區(qū)的風俗習慣不同,為讓外國友人更好地接受茶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保留中國茶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具體風俗習慣、當地特有元素,只有外國友人接受才有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茶文化優(yōu)點。中國茶文化走出國門并扎根在外國的土地,首先調查他們對茶葉具體需求,和國外市場需求相結合,并按照不同需求創(chuàng)新出當地人民喜歡的茶飲,像英國人喜歡濃郁的紅茶,不喜歡清飲茶;俄羅斯人喜歡往茶里加一些甜料;美國人不喜歡用熱水泡茶,喜歡喝冷茶,往茶里加果汁、檸檬來符合自己的口味,因此地域文化和民族風俗習慣的不同,在茶葉選擇方面也不相同。在茶文化發(fā)展進程中,不僅有茶葉,還創(chuàng)造出茶杯、茶具、茶海等豐富多彩的茶文化衍生產品,通過開發(fā)茶文化產業(yè)鏈,將茶文化衍生到更加廣泛的行業(yè)中,生產出來的衍生品銷售到海內外,讓世界通過茶文化衍生品更加了解中國茶文化。每個名茶背后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小故事,茶企以歷史小故事為背景設計出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點的茶具以及包裝弘揚茶文化,在茶葉包裝設計上具有傳統(tǒng)文化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特點,使傳統(tǒng)文化與茶文化有效結合。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茶葉銷往世界各地,價格不再是優(yōu)勢,而是更加關注茶葉質量。為提高茶葉質量,整改茶葉行業(yè)內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設立統(tǒng)一的出口行業(yè)標準,不得將劣質茶葉通過包裝高價售出,僅是精美包裝,茶葉質量不過關,無法留住消費者,品茶重要的是茶葉固有的味道。我國出口茶葉量穩(wěn)步增加,但出口貿易摩擦不斷,尤其是歐美和日本等國家對農藥殘留、重金屬、有害微生物超標為理由,不斷提高出口標準,部分茶葉出口受到阻礙。從源頭控制,茶企不定時地邀請專家開設講座,為茶農講解一些基礎農學知識,并現(xiàn)場演示綠色防治的辦法,宣傳正確防蟲害的綠色手段。茶企也不斷了解國外茶葉檢測標準,積極研發(fā)技術,同時也借鑒其他國家的綠色技術辦法,通過技術手段來降低茶葉中的有害物質,更好的將茶葉出口,優(yōu)解綠色壁壘難題,文化也是綠色文化,推動綠色發(fā)展理念,茶文化也參與在其中。
科學技術是區(qū)域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重要因素之一,起到間接的推動作用。勞動工具是衡量一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客觀尺度,而勞動工具的改進更多依賴科學技術,煉鐵技術的發(fā)展使得鐵器應用于農業(yè)生產,手工農具也被機械化農具取代??茖W技術也推動交往的發(fā)展,未發(fā)明蒸汽機之前,人們只能用畜力作為出行或運輸的工具,寫書信很久才收到,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便有了電報、鐵路和航運,交往的距離和時間上的限制大大減少??茖W技術讓世界愈發(fā)變成一個整體,各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
科學技術也會促進茶文化的發(fā)展。針對不同茶葉的品種制作出專題紀錄片,記錄下茶葉生長到采摘的全過程,詳細記錄下炒茶、晾曬的過程,直觀的感受到茶葉形成的整個過程。將傳統(tǒng)制茶技藝、茶道展示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建立茶文化綜合體驗的地方,運用高科技營造沉浸式的體驗,豐富感官的體驗,縮短人與茶文化之間的距離,真正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在借助科學技術的基礎上,茶文化可以有效地走出國門,讓大眾充分的了解茶文化,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近些年,茶行業(yè)使用機械化生產,很大程度上減少對人力的投入,節(jié)省下的資金用于深加工,在繼承傳統(tǒng)工藝技術的前提下,將資金投入到科技開發(fā)和自主創(chuàng)新上,辯證地看待茶文化,將繼承和創(chuàng)新結合在一起。茶企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研發(fā)一些新品,例如保健型的茶飲、可沖泡的茶粉、速溶的茶濃漿等等,提高茶產品的科技含量,將深加工延續(xù)到保健品、化妝品等其他行業(yè)中。
黑格爾最先將世界歷史納入到哲學研究的范圍之中,但黑格爾將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動力歸為“絕對精神”,停留在抽象的思辨王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xiàn)實歷史的基礎上?!盵3]說明馬克思所建立的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是站在人類歷史的基礎上,而不是抽象,憑空想象。茶文化同時也應扎根于它的歷史之中,繼承并不斷向前發(fā)展。
茶文化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從茶文化歷史中挖掘茶文化所蘊含的價值。中國茶文化是注重禮儀的,從敬茶看出對長輩的尊敬;魏晉名士通過飲茶來崇尚清廉之風,通過飲茶來表明自己的情懷;以茶會友表明對朋友的熱情等等。鼓勵學者對茶文化歷史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研究,舉辦國際化的茶文化研討會,集思廣益。只有對茶文化歷史價值充分的研究,一方面加強文化自信,認可并接受茶文化,另一方面茶文化得到廣泛地運用。
通過對“以茶促貿”、“以茶致富”的相關理念的傳播,促進國家間貿易的暢通,茶葉是全世界銷量比較高的產品之一,對茶葉的需求逐漸增加,努力將茶文化推向全世界,帶來更多的經濟發(fā)展可能性。
茶文化的盛行為茶產業(yè)帶來豐厚的收益。通過他國對茶葉的需求,有利于茶企在國外投資,在當地建設茶廠、茶園,就近銷售,減少路上運輸的費用和保障茶葉的新鮮程度,降低生產和推廣的成本,茶企利潤增多。茶企直面消費市場,根據不同國家飲茶的不同特點,研發(fā)出新的產品。茶文化的盛行也為其他行業(yè)帶來機遇,世界各地的人對茶葉的需求,間接地促進交通運輸行業(yè)的發(fā)展,將茶葉通過陸運、空運等方式運到各地。茶文化與茶養(yǎng)生、旅游業(yè)結合,有著極大的發(fā)展前景。茶葉在最早的時候用于藥學,作為一種中草藥被應用,有提神醒腦、清熱解毒等功效,同時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茶中的茶多酚對代謝脂肪有促進作用,兒茶素可以促進腸胃的蠕動,茶葉也和咖啡一樣刺激大腦皮層的興奮,緩解人的疲勞。深入研究、挖掘、開發(fā)茶葉的功能,充分發(fā)揮茶葉的不同功能做出不同效果的茶飲,滿足更多人的需求,讓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茶文化對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深入挖掘出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出極具特色的旅游線路,重現(xiàn)感受下“茶馬古道”,古代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每個地區(qū)都有屬于當地特色的自然景觀和歷史底蘊,尋找有關于茶文化特點的城市定期舉辦一些活動,激起外來游客對茶文化的探索。像是茶山徒步、親自體驗下采茶的過程,在游客旅游中增加其體驗感,置身于茶文化之中,聘請專業(yè)人士對游客進行專業(yè)的講解等活動,更好的掌握茶文化相關知識,吸引更多的人來當地旅游促進經濟的發(fā)展。茶文化帶動其他行業(yè)的發(fā)展,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向廣大群眾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更多的工作機會,緩解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茶文化帶動經濟的發(fā)展,可以接觸到的茶杯、茶具按照游客喜好設計,可作為旅游的紀念品送給親朋好友,擴大茶文化影響范圍。畫家可將茶畫以轉贈或售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知曉茶文化。為茶編寫或與之相關的書籍也深受旅客和國外友人的喜愛。以茶文化為設計理念,設計出含有茶文化的一系列服飾,在室內裝修時以茶為主題,在各種場合都會有茶的身影,老友見面、家庭間聚餐還有過節(jié)送長輩時,茶是送人最佳的選擇。
茶文化具有較強的包容性、適應性的文化,原產地、歷史悠久的原因,其他國家的茶或茶文化是由我直接或間接傳入,像是日本,是日本高僧最澄法師從唐朝歸國時帶回去茶樹的種子,之后其他僧人在華學習佛法同時學習茶藝,并在歸國時帶回去大量有關于茶的書籍以及精美的茶具。還有通過外交的形式,明朝,將茶葉作為珍貴的禮物贈送給當時的俄國沙皇。當茶文化傳到特定的地方后,與當地的飲食習慣與文化制度相適應,對茶文化都會有著不同的詮釋和表達,形成相似但又不相同的茶文化,使茶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體現(xiàn)出自身的優(yōu)勢又能體現(xiàn)出差異,從而增加彼此間的溝通與交流。通過品茶大會、茶藝表演、國際茶葉展覽等活動,分享茶文化知識和有關的經驗,以此推廣中國茶,同時也會了解其他國家的茶文化,像是英國人喜愛快節(jié)奏的生活,因此在茶的飲用上以便捷為主,多為速溶茶,但中國茶文化更講究品茶時慢慢體會茶葉韻味,促進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茶文化的交流。茶代表和平相處,茶文化在推動國際交流和合作中有重要作用,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在一些大型的國際活動上多次將茶作為國禮贈送給友邦,。隨著國家間文化交流的加強,我國的茶文化不斷地傳承與發(fā)展。我國雖是茶葉出口大國,但像是“英式紅茶”、“日式抹茶”為代表的國外茶葉也在逐步走向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種類愈加豐富。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世界歷史理論的承襲,又是對這一理論在新時代的條件下做出新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表明要理性地去看待文化之間的差異,彼此開放交流,在開放交流中反思不足并不斷進步,不能閉門造車。中華茶文化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茶文化中也包含著“和而不同”的思想,與現(xiàn)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不謀而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4],正是差異促進進步,在互學互鑒中共同進步。在歷經幾千年形成獨特的茶文化,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與世界不同地區(qū)文化融合。茶文化蘊含的“和而不同”也說明要和世界各國和諧共處的道理,與我國在對外交往中所貫徹的原則一致,積極地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