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輝,祁光榮
(臨夏市農業(yè)農村局動物疫控中心 甘肅臨夏 731100)
在牛養(yǎng)殖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各類疾病的影響,如果未能有效防治,將可能釀成嚴重的后果。其中,牛巴氏桿菌病需要引起重視,因為該疾病屬于一種急性敗血型傳染病,發(fā)病率比較高,可能會引發(fā)大量死亡。因此,養(yǎng)殖戶需要對牛巴氏桿菌病癥狀、診斷以及防治方法引起重視,這樣才能及時發(fā)現病情及時進行防治,有利于將影響以及損失降到最低。
多殺性巴氏桿菌的形狀為卵圓形,大多是分散狀態(tài),沒有運動能力、鞭毛以及芽孢,當牛感染多殺性巴氏桿菌之后,通常會引發(fā)巴氏桿菌疾病。從實際情況來看,黃牛發(fā)病的概率相對比較高。潛伏期,該病菌便具備傳播能力,如果牛舍飼養(yǎng)環(huán)境不達標、溫濕度忽高忽低、通風不良、投喂發(fā)霉腐敗飼料、營養(yǎng)匱乏等,都有可能導致大量牛被感染,因為牛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其抵抗能力通常比較低;同時,這樣的環(huán)境也會為牛巴氏桿菌病的發(fā)生提供溫床。染病之后,病牛繼續(xù)分泌帶有大量病原體的排泄物與分泌物,會對飼養(yǎng)環(huán)境、水源等繼續(xù)污染,并隨著呼吸道、蚊蟲叮咬、皮膚傷口等各種途徑不斷傳播。該疾病發(fā)生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任何時間都有可能發(fā)生,而寄生蟲病、氣溫驟然變化、飼料突然變更等都可能會為牛巴氏桿菌病發(fā)生提供便利,引發(fā)敗血癥等不良癥狀,并導致散發(fā)流行。該疾病流行特征:①呈散發(fā)流行性。一方面,該病的流行呈散發(fā)性,零星發(fā)病。另外一方面,牛的集群性較大,也呈地方性流行。此外,由于換季溫差顯著,故在春秋兩季發(fā)病較多;②發(fā)病迅速,病程短,死亡率較高;③傳播渠道廣泛。除了口腔傳播外,牛巴氏桿菌病也可以通過飛沫、糞便、分泌物等路徑,經呼吸道及損傷的皮膚黏膜進行傳播,這種傳播方式的多元化使得該病一旦暴發(fā)就會出現大面積蔓延的情況。如果沒有及時對牛巴氏桿菌病進行診治,因病情延誤散發(fā)開來,更多的健康牛被感染,死亡率上升,直接給農牧戶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為此有必要加強對牛巴氏桿菌病的及時診斷和防治。
當牛巴氏桿菌侵襲牛群之后,通常會有1~6 d 的潛伏時間,之后牛巴氏桿菌入侵會快速繁殖,對牛的身體健康產生直接威脅,通常會表現出以下臨床癥狀。
急性敗血型通常會對牛的體質產生巨大影響?;疾≈?,牛的體溫會驟然提升;當病情加重之后,不僅牛的精神狀態(tài)越來越差,而且呼吸也不順暢,并出現下痢、腹部脹痛等癥狀。此外,急性敗血型初期患病時,牛的糞便與粥相似;病情加重之后,會呈現為液體狀,不僅會有惡臭的氣味,而且表面上還附著黏液或者是血液,需要注意的是,當出現這種癥狀時,1~2 d 內病牛就可能會死亡[1]。
從實際情況來看,水腫型在牦牛群出現的幾率比較大,通常會出現頭頸水腫、倒地不起、呼吸不順暢等癥狀之后,會持續(xù)3~14 d。一旦病情嚴重,病牛從胸到下腹部位置,通常會有彌漫性炎癥,并有發(fā)紺、腫脹等癥狀,用手進行觸摸,可以明顯感受到一定的熱感;同時,患病部位會比較堅硬。水腫型牛巴氏桿菌病隨著病情發(fā)展,熱感會慢慢消失,而相應的癥狀也會逐步減輕。
這種類型的牛巴氏桿菌病比較常見,通常出現的癥狀是急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常見病牛出現流膿性鼻液、頭頸不自覺前伸、呼吸困難、咳嗽、呼吸音變強、痛感明顯等,大約會持續(xù)3~14d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牛由于病情嚴重,通常會在14 d 內死亡;部分牛可能會轉變成為慢性肺炎,而病程就會遷延到30 d 左右。如果及時發(fā)現病情并針對性治療,通常能夠對病情進行有效控制。此外,患病牛的年齡越小,通常癥狀會更加嚴重,死亡率較高,例如,2 周齡的犢牛,大部分染病后7 d 之內就會死亡[2]。
相關人員需要結合病牛實際癥狀進行診斷。通常來講,如果癥狀是久臥不起、心率加快、呼吸不順暢、咳嗽、高熱、結膜充血、眼口鼻有較多的分泌物等,那么就可以考慮牛巴氏桿菌病。
基于細菌學的檢查與診斷。首先,病料通常選擇病死牛的肝、脾,用馬丁血瓊脂平板進行對應的接種;其次,在培養(yǎng)箱的支持下,做好細菌培養(yǎng)。值得注意的是,培養(yǎng)箱環(huán)境溫度建議維持在37 ℃左右;同時,最佳培養(yǎng)時間為1~2 d,當透明菌落長出來之后,可以對細菌屬性進行判斷,必須在無菌條件下開展相關工作。
基于藥敏實驗的檢查與診斷。結果表明:牛巴氏桿菌對氟苯尼考、氨芐西林、阿莫西林敏感,對恩諾沙星、環(huán)丙沙星中介外,對其余的多種抗生素均產生耐藥性[3]。
為了能夠最大限度降低牛巴氏桿菌對牛群的影響,建議養(yǎng)殖戶對預防引起高度重視,采取針對性預防方法,不僅能夠從源頭上提升預防效果,而且可以為牛養(yǎng)殖規(guī)范化、規(guī)?;l(fā)展奠定基礎。值得推廣的牛巴氏桿菌病預防方法,具體如下:
1)疫苗接種。能夠有效將牛巴氏桿菌病發(fā)生幾率降低的方法是疫苗接種,因此,建議廣大養(yǎng)殖戶要對疫苗接種引起重視并落實。預防接種通常在春季實施,按照5 mL/頭牛的標準,注射牛多殺性巴氏桿菌病滅活疫苗。從實際情況來看,該疫苗免疫有效時間能夠達到27 d 左右。
2)加強管理。①養(yǎng)殖戶應該結合不同時期的牛生長的實際需求,制定個性化飼養(yǎng)方案,特別是精粗飼料,不僅要在喂前做好相關檢查,確保變質、發(fā)霉飼料等不會進入到養(yǎng)殖場,而且還要對飼料精粗比例進行合理控制,從而保障牛群日常飲食的健康與安全;②做好養(yǎng)殖場管理。一方面,始終堅持合理的養(yǎng)殖密度;另外一方面,做好通風,確保牛舌的溫濕度始終處于適宜狀態(tài);③結合養(yǎng)殖場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消毒制度,建議每日至少消毒1 次,特殊情況可以增加次數,可以采用生石灰消毒,具體用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同時,在消毒器具時,可以采用10%氫氧化鈉溶液,可以有效防止滋生各類病菌,可以從源頭上減少牛巴氏桿菌病的發(fā)病幾率。
3)引種檢疫。對種牛進行引進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檢測標準落實檢疫工作。在引進種牛時,必須得到地方衛(wèi)生監(jiān)管部門的一系列審批之后才能進行。特別是涉及跨地區(qū)引種時,應該按照規(guī)定第一時間做好隔離與監(jiān)管,通常來講,隔離飼養(yǎng)的時間為15 d,對種牛健康狀態(tài)進行摸底,沒有發(fā)現異常的,才能將其放入到牛群之中混養(yǎng),力求從源頭上避免引入牛巴氏桿菌病[4]。
在飼養(yǎng)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好預防,還要結合牛巴氏桿菌病的臨床癥狀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力求通過科學、合理、規(guī)范、有效的治療方法,進一步提升疾病的治療效果。
從實踐來看,廣譜抗菌藥物在治療牛巴氏桿菌病的過程中有著比較突出的效果。在臨床用藥環(huán)節(jié)之中,必須根據病牛發(fā)病情況采用相應的藥物。當牛巴氏桿菌病已經威脅到病牛生命時,建議直接采用廣譜抗生素,每隔一天用一次藥,肌內注射氟苯尼考10mg/kg·bw;也可以每日2 次,肌內注射頭孢噻呋2.2 mg/kg·bw。在治療過程中,如果發(fā)現某些病牛采用了抗生素治療3 d 也無改善時,可以喂食阿司匹林,具體按照每45kg 體重1.6g 的劑量,2 次/d。對于成年牛而言,一般喂20 g 左右,2 次/d。如果病牛出現肺部炎癥、呼吸不順暢等癥狀時,建議按照每45kg 體重肌注射阿托品2.2 mg 的標準進行用藥,2 次/d,能夠有效降低支氣管分泌物。當病牛病情加重之后,會出現飲水減少(脫水情況)、食欲降低、高熱等,特別是呼吸難度加大,表明出現嚴重缺氧。對于這類病情,一方面,針對性用藥,例如,復方氯化鈉、安乃近等;另外一方面,要對輸液量以及輸液速度進行控制,可以避免肺水腫,例如,10%葡萄糖、VC 等,這樣能夠讓病牛的電解保持平衡狀態(tài)。
采用上述治療法方法,對于大部分病牛而言都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成效,但是對于一些急性病例效果相對較差。值得注意的是,治療牛巴氏桿菌病一定要及時,如果發(fā)現并確定之后,最好在48 h 之內開始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這樣才能有效減緩發(fā)病情況。如果超過48h,病牛的肺部就可能出現損傷,這就可能造成巨大損失。所以,日常巡檢一定要落實,發(fā)現相應癥狀,快速進行診斷,然后進行治療[5]。
綜上所述,牛巴氏桿菌病如果防治不及時,那么就可能帶來巨大的損失,基于此,養(yǎng)殖戶必須引起重視;同時,相關技術站也需要加大牛巴氏桿菌病診斷與防治方法的推廣與宣傳,確保養(yǎng)殖戶能夠做好日常巡檢,及時發(fā)現病情及時進行治療,這樣能夠將影響與損失降到最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