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玉,李華剛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乳腺增生癥是乳腺組織發(fā)生的一種既非腫瘤也非炎癥的增生性病變。疼痛和腫塊是其最為突出的兩大臨床表現,可表現為一側或雙側乳房的疼痛或并發(fā)腫塊。該病好發(fā)于20~50歲的中青年女性,在中年女性所患的乳腺疾病中占比約為70%[1],且近年來的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乳腺增生癥雖是乳腺的良性疾病,但與乳腺癌的發(fā)病存在相關性。Kader等[3]研究發(fā)現,患有非典型性乳腺增生癥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比沒有乳腺增生癥的女性高4倍左右,且乳腺增生癥患者乳腺導管和乳腺小葉出現病變的風險也增加。有研究[4]指出,對乳腺增生癥進行及時治療并控制疾病的進展是預防乳腺癌的有效方法。應用激素和手術是西醫(yī)治療乳腺增生癥的主要手段,但激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較多,手術又因創(chuàng)傷而影響乳房美觀。乳腺增生癥屬于中醫(yī)學“乳癖”范疇,其主要病機為肝氣郁滯。筆者采用刮痧聯合疏肝解郁劑內服治療乳腺增生癥,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1.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21年中國乳房外科學會制定的《乳腺增生癥診斷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5]制定診斷標準。①臨床表現為乳房疼痛不適、乳房結節(jié)或腫塊,或伴有乳頭溢液;②乳房影像學檢查,包括乳腺彩色超聲檢查、乳房鉬靶檢查、乳腺磁共振檢查診斷為乳腺增生癥或提示雙乳結構紊亂;③乳房穿刺活體組織檢查提示乳腺增生癥。滿足以上3項中的1項即可確診。
1.1.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考《現代中醫(yī)乳房病學》中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癥的診斷標準[6]:乳房疼痛以脹痛多見,且疼痛與月經周期及情緒相關,伴有胸脅脹痛,煩躁易怒,舌苔薄黃或薄白,舌質淡紅,脈弦。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18~50歲未絕經女性;③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標準分積分之和大于53分;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3 排除標準 ①有乳腺炎、乳腺癌等其他乳房疾病者;②1個月內接受過其他乳腺增生癥相關治療者;③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④依從性差,無法遵從醫(yī)囑者。
1.4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血管乳腺門診治療的60例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4.7±6.75)歲;病程1~22個月,平均病程(12.3±5.13)個月。觀察組:年齡22~47歲,平均年齡(34.9±5.33)歲;病程2~24個月,平均病程(12.23±5.10)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 患者口服全國名老中醫(yī)周玉朱教授自擬的和乳湯(醋柴胡、茯苓各12 g,香附、郁金、陳皮、炒白術、白蒺藜、肉桂各6 g)。每日1劑,水煎2次,每次取汁200 mL,早晚溫服,經期停服,連服3個月。
2.1.2 觀察組 患者在口服和乳湯的基礎上接受刮痧治療?;颊吒┡P位,術者持刮痧板,以凡士林潤滑,刮痧板與皮膚呈45°夾角,部位由上至下,用力先輕后重,速度先慢后快。刮痧選取主穴為雙側肩井、天宗、膏肓,配穴為雙側肝俞、膽俞、脾俞、胃俞。在雙側肝俞、膽俞區(qū)域采用瀉法加重力量快速向外刮拭肝俞、膽俞,以患者自覺疼痛但可忍受為度,刮至施術部位出現片狀黑紫色斑痧,施術時間不超過30 min。每周1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
2.2 指標觀察方法
2.2.1 乳房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參照《乳腺超聲診斷學》[7],測量治療前后乳房增生腫塊最大徑與增生腺體厚度變化。正常乳腺超聲檢查應無明顯占位,腺體厚度為0.5~1.5 mm。
2.2.2 SAS、SDS評分 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在患者處于安靜的狀態(tài)下,應用SAS、SDS評定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計算SAS、SDS的標準分。SAS、SDS評分<53分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63~72分為中度,72分以上為重度[8]。
2.2.3 疼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分。讓受試者根據主觀感受選擇乳腺疼痛程度。疼痛分級標準[9]:0分,無痛;<3分,輕微疼痛,可以忍受;4~6分,疼痛影響睡眠,但仍可忍受;7~10分,疼痛強烈,難以忍受。
2.2.4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文獻[10]方法制定乳腺增生癥的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癥狀與體征(乳房疼痛、腫塊)消失;顯效:乳房疼痛消失,腫塊最大徑縮小1/2以上;有效:乳房疼痛減輕,腫塊最大徑縮小不足1/2,或乳房疼痛無變化,腫塊最大徑縮小1/2以上;無效:腫塊無變化,甚或增大,質地變硬,或腫塊無變化,僅有乳房疼痛緩解。
3.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乳房增生腫塊最大徑和增生腺體厚度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乳房增生腫塊最大徑、增生腺體厚度均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乳房增生腫塊最大徑與增生腺體厚度降低程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乳房增生腫塊最大徑、增生腺體厚度比較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SAS、SD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治療后SAS、SDS評分降低程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乳房疼痛VAS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乳房疼痛VA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乳房疼痛VAS評分降低程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乳房疼痛VAS評分比較
3.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療效分布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乳腺增生癥的發(fā)病與體內激素水平有關,當機體分泌過多的雌二醇、催乳素或雄激素、孕激素分泌不足時,機體處于激素紊亂狀態(tài),乳腺導管上皮過度增生,導致本病發(fā)生[11]。不良情緒可刺激神經內分泌系統,對體內激素水平產生影響,也導致本病發(fā)生[12]。《外科正宗》認為“乳癖”的病因病機是“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思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以上說明中醫(yī)學和西醫(yī)學均認為乳腺增生癥的發(fā)病與不良情緒相關。疼痛和腫塊是乳腺增生癥的主要臨床表現,中醫(yī)學認為“不通則痛”,情緒異常引起氣郁不暢,氣滯可導致痰凝血瘀,進而導致乳房腫塊,故乳腺增生癥的治療以疏肝解郁、理氣散結為基本治則。
女子以肝為先天,肝郁可致乳腺增生癥的發(fā)生。和乳湯中白蒺藜為君藥,入肝經,有疏肝解郁、消腫止痛、平肝之功。柴胡為臣,入肝經以調達肝氣、疏解郁結,且醋炙后更增其疏肝止痛之效。情志不暢之人,肝氣郁結,疏泄失常,脾失健運,水液聚而成濕,濕性黏膩,阻滯氣機;脾濕又可壅滯肝氣,加重肝郁脾濕之證,故疏肝應不忘健脾燥濕。白術甘溫苦燥、健脾燥濕,茯苓淡滲健脾化痰飲,與柴胡共為臣藥。香附味苦,辛香行散,入肝經,疏肝解郁,善治氣郁所致諸痛,可協助君藥柴胡暢達氣機并止痛。郁金味辛,有行散之功,助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其藥性苦寒,可清心火、順逆降氣。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陳皮辛苦,藥性溫燥,疏散行泄,入脾經,可理氣健脾燥濕,促進氣血運行。方中少量肉桂,入血分,辛甘發(fā)散,溫通經脈,驅散腫痛,可助香附理氣活血、通絡止痛,又助白蒺藜、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氣散結之功。
刮痧是具有中醫(yī)特色的外治法,用刮痧板在潤滑后的體表反復刮動,使局部充血,從而激發(fā)經氣,通達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刮痧療法可促進機體新陳代謝,調節(jié)免疫系統功能及激素水平,改善經絡循行處的血液微循環(huán)[13]。肩井、天宗、膏肓是治療乳腺疾病的要穴,在這些穴位刮痧可疏通乳絡;在肝、膽、脾、胃之背俞穴刮痧,可疏肝瀉膽,疏通臟腑經氣,調暢情緒,以利乳腺增生癥康復。
疼痛和腫塊是乳腺增生癥的主要臨床表現。乳房腺體增厚及出現增生腫塊是乳腺增生癥的主要影像學表現。有研究[14]表明,由超聲測量的乳腺腺體厚度與乳腺增生癥和乳腺腫塊患病風險存在關聯,且乳腺腺體厚度越大,乳腺增生癥和乳腺腫塊患病風險越高。乳腺增生癥的發(fā)病與情緒密切相關,而本病的出現又會加重不良情緒。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乳房疼痛評分均明顯降低,乳房增生腫塊最大徑和增生腺體厚度明顯縮小,SAS和SDS評分明顯降低,且觀察組在減輕乳房疼痛,縮小增生腫塊最大徑和增生腺體厚度以及改善焦慮、抑郁情緒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疏肝行氣之劑和乳湯可緩解乳腺增生癥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刮痧聯合和乳湯的療效優(yōu)于單用和乳湯,體現了中藥內服與外治法聯用在治愈疾病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本研究證實了和乳湯聯合刮痧治療乳腺增生癥的臨床療效,其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