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方
(延安大學 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社會交往是個體之間、群體之間以及社會之間建立關系的一種主要方式,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通常被看成是“亞社會”。大學生從進入大學校園起就決定了其與同學、師長之間交往的必然性。與此同時,作為現(xiàn)實社會和虛擬社會中的一員,大學生與家人、親屬、朋友及網友等的交往也在所難免。正如社會交往能力影響個人的發(fā)展一樣,包括校內、校外交往在內的大學生社會交往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認知水平、學業(yè)發(fā)展以及社會化進程。本文試圖對大學生包容性社會交往的特征、大學生在包容性社會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及促進大學生包容性社會交往的對策作一探析。
包容性社會交往理論脫胎于包容性增長理論和社會交往理論?!鞍菪栽鲩L”作為一種理論,源自20世紀中期以來人們對經濟增長和貧困認識的不斷深化,并由亞洲開發(fā)銀行于2007年首次提出[1]。其基本含義是:“有效的包容性增長戰(zhàn)略需集中于能創(chuàng)造出生產性就業(yè)崗位的高增長、能確保機遇平等的社會包容性以及能減少風險,并能給最弱勢群體帶來緩沖的社會安全網?!卑菪栽鲩L的基本原則是:互利共贏、機會平等、和諧發(fā)展、求同存異、和平發(fā)展和團結合作[2]。
社會交往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王武召在《社會交往論》一書中,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對社會交往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在他看來,社會交往是人的本質的內在要求。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據(jù)此,所謂社會交往就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其基本要素包括社會交往的主體和客體、交往能力、交往關系、交往的意識、交往的需要和交情等。社會交往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中具有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提高個人生產力;二是認識產生、深化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三是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3]。
把包容性增長的基本理念引入社會交往理論,便形成了包容性社會交往的概念,即:所謂包容性社會交往,就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與人之間在相互往來,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中,應當遵循互利共贏、機會平等、求同存異、接納差異與團結合作等基本原則,從而使現(xiàn)實的以及潛在的“非包容性”社會交往問題得以有針對性地解決,進而使社會交往更加具有科學性、協(xié)調性、和諧性以及可持續(xù)性。可見,包容性社會交往對于更好地發(fā)揮社會交往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個人生產力,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些年來,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大力開展,使得大學生對于物質文化的需求進一步增多,與此同時,其交往方式也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高校大學生,大多來自于五湖四海,其交往范圍不像中小學,僅僅局限于同一地域、同一學區(qū),而是與來自不同籍貫、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同學、師長進行交往。此外,作為成年人,大學生在與家人、親屬和朋友等交往時,要比中小學生更為成熟、廣泛。與此同時,隨著互聯(lián)網、多媒體的發(fā)展與普及,大學生利用各類通訊軟件,與形形色色的各類人群實現(xiàn)形式多樣的線上交往,業(yè)已成為常態(tài)[4]。
當今社會,“社恐”是大學生較為常用的借以表達自身交往狀態(tài)的流行語。其最早出現(xiàn)于網絡虛擬空間,如今則呈現(xiàn)出朝著現(xiàn)實生活延伸的態(tài)勢,代表了當前部分大學生在社會交往方面的真實狀態(tài),即封閉性。與此不同,大學生包容性社會交往則要求大學生的社會交往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這就是,一方面,大學生要勇于敞開心扉,愿意與來自全世界的同學、師長等進行交流和往來,而不是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甚至“拒人于千里之外”;另一方面,大學生要主動擁抱世界,大膽走出去,積極與同學、師長等進行交流和往來。如此,才能克服“社恐”行為,獲得社會交往的最大收益。
每個大學生都是社會上的獨立個體。由于家庭條件、成長經歷、教育背景的不同,導致大學生們在性格、習慣、氣質以及能力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加上性別、相貌、地域、民族、宗教、文化等“與生俱來”的差異,使得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大學生,大學教師也是一樣。這就導致在大學生的社會交往中往往會產生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等難以避免的客觀矛盾。而大學生包容性社會交往則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一矛盾。為此,要求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應當具有足夠的接納性,即:一方面,大學生應當能夠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正常的,從而也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另一方面,大學生應當認識到這種差異并非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進而正視、接受、容忍交往對象之間的差異,并給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相貌、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以及不同能力的交往對象以充分地理解和尊重。
包容性社會交往是一種能力,諸如認識社會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以及承受壓力的能力等等。這種能力顯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學習來的。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學習知識、認識世界、提高本領、學會做人的一個重要階段。因此,提高包容性社會交往能力,是大學階段的一項重要學習內容。這不僅對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而且對大學生成功走向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年同窗,一生情誼?!?、“四年相伴,一生有你?!敝T如此類的樸素話語充分說明,大學生社會交往,不應該隨著大學學業(yè)的完成而結束,而應該伴隨大學畢業(yè)后的全過程。這就要求在大學生社會交往中,對各個方面的人際關系的處理,均應該放眼長遠,而不是只顧眼前,更不能因為上學期間的一點小利益、小摩擦,而在大學畢業(yè)后,與同學,甚至師長,形同陌路,從而使大學生的社會交往失去了可持續(xù)性??梢?可持續(xù)性是大學生包容性社會交往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前,我國大學生在包容性社會交往方面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是物質利益關系。因此,在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功利性是在所難免的。同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其在社會交往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功利性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呈現(xiàn)出動機日趨功利化的現(xiàn)象,則是十分有害的。一是助長機會主義動機,即:部分大學生為了自身在考試、評優(yōu)、入黨、提干及申請助學金等方面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不惜對教師、輔導員、班干部等“套近乎”,甚至大搞利益輸送;二是導致教師和學校在大學生心目中原本應有的崇高地位日趨矮化,和學生對教師、對學校的離心傾向螺旋上升[5];三是削弱了大學生與大學生之間思想、情感和文化等非功利性交往。
包容性社會交往要求大學生的社會交往具有多元性、開放性以及接納性,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較為普遍地存在著狹隘性,主要表現(xiàn)為大學生與異性同學的交往偏少,與不同宿舍同學的交往偏少,與跨年級同學的交往偏少,與不同專業(yè)的同學交往偏少,與教師的交往偏少,與家人及親戚的交往偏少,等等。特別是社會交往中的未知性和不安全感的上升,導致“社恐”在大學生群體中蔓延,使得大學生并無意愿投入到更大范圍的社會交往中,而只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這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而且可能誘發(fā)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以致危及學業(yè)發(fā)展。
為了獲取更多的社會交往資本,大學生往往會通過打造個人形象來提高社會交往的效率,而網絡上的美顏技術則為大學生在網絡上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大學生會在網絡上美化和修飾自己的語言和形象,導致大學生的網絡交往存在著戲劇化的特點,影響了大學生對于交往對象的信任,并造成了社會交往的目的性過強。除此而外,在新媒體時代,由于傳統(tǒng)媒體壟斷新聞發(fā)布的局面被打破,再加上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大學生可以在短視頻平臺充分展示自己,但其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例如部分大學生為了“打造網紅人設”和“蹭熱度”而結交的不少網友,同樣具有戲劇化的特征,并沒有為其帶來真正的友誼[6]。
在手機和計算機等電子產品不發(fā)達的時代,大學生的交往大多采取面對面或寫信等交流方式。隨著網絡和電子設備的普及,大學生的交往方式呈現(xiàn)出過于簡單化的傾向,比如,手機中的表情包和紅包開始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問候;發(fā)微信和刷朋友圈替代了傳統(tǒng)的面對面交流、寫信或者打電話交流。問題在于,大學生在網絡中所投入的巨大精力和情感等社會交往成本,在現(xiàn)實中很難獲得應有的社會交往收益。不僅如此,這種過于簡單化的社會交往方式,除了會制約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外,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會帶來抑郁癥等心理疾患。
通過認真學習,不斷提高專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大學生的社會交往動機必須服從于這一主要任務,而不能背離這一主要任務。這就是要求大學生必須以有利于學習和提高個人能力與素質為目的進行社會交往,而不能以功利化為目的進行社會交往。為此,一方面,高校要把大學生包容性社會交往理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建立以精神激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的激勵機制,從而逐步淡化物質刺激效能,借以引導大學生更加注重思想型、情感型和文化型等非功利性社會交往,矯正其功利性社會交往的不良動機。
針對大學生非包容性社會交往所表現(xiàn)出來的狹隘性,應當采取措施擴大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范圍。一是增強課堂教學交往實踐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借以增強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和了解,培育正常的師生情和同學誼。二是建立多領域的校內教學實踐平臺,如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勤工儉學等平臺,以達到大學生增進相互交往、促進共同發(fā)展的目的。三是建立多層次的社會實踐平臺,如建立兄弟高校、地方企業(yè)、黨政機關、科研機構、城鄉(xiāng)社區(qū)等多種實踐基地,帶領大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到五彩繽紛的社會交往中去,以此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著名成功學家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個人事業(yè)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專業(yè)技術,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系。”[7]此話未必完全正確,但足以說明了具有包容性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于一個人事業(yè)上的成功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這就啟示大學生在上大學期間,除了要重視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技能之外,還要特別重視包容性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一是注重個人素質的培養(yǎng)。促使其在持續(xù)提升自己的同時,保持更加積極的狀態(tài),開展日常社會交往,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二是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語言是交往的工具。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是大學生進行包容性社會交往必備的重要能力?;诖?大學要特別重視大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以便為其高效開展社會交往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8]三是注重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不同的交往對象來說,當面臨不同環(huán)境時,其對于交往的認知難免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其對交往對象所處的情境和現(xiàn)實遭遇進行更加客觀、全面的審視,從而使其的社會交往變得更加和諧、愉悅和可持續(xù)。[9]四是注重洞察能力的培養(yǎng)。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并不是單一的,而不同的角色身份使得人所具有的情感屬性有所不同。這就要求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必須不斷提高個人的洞察能力,以便在社會交往中深入了解交往對象的內心世界,使相互的交往真正滿足包容性社會交往的內在要求[10]。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移動社交網絡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客觀必然性。移動社交媒體和工具的普及為大學生擴大社會交往提供了更加便捷、優(yōu)質的平臺,對于大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建立友誼、展示才華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如前所述,大學生網絡社會交往也會帶來諸如社會交往戲劇化、簡單化等弊端。為此要求加強對大學生網絡社會交往的教育引導。一是增強大學生的法制意識,明白網絡非法外之地,確保大學生的網絡社會交往在合法的范圍內進行。二是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社會交往能力,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防范形形色色的電信詐騙。三是倡導大學生養(yǎng)成健康包容的網絡社會交往習慣,既合理適度使用網絡,又不沉迷網絡游戲和網絡社交。
校園環(huán)境是大學生開展包容性社會交往的主要環(huán)境。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社會交往有著巨大的影響。優(yōu)質的校園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的交往理念和交往行為產生正確的引導,使其社會交往充滿包容性。反之,則會對大學生的社會交往產生誤導,使其社會交往呈現(xiàn)非包容性。所以,為了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包容性社會交往的成效,高校應當把大學生包容性社會交往理念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方面,高校應通過橫幅標語和文化墻等,張貼包含包容性社會交往理念的名言警句,讓大學生置身于濃厚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之中,促使其形成包容性社會交往理念。另一方面,高校應當定期組織開展相關校園文化活動,例如文娛活動、體育活動、校園辯論賽等,加強大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為大學生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升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此外,高校還需要將包容性社會交往融入到大學生行為準則中,要求大學生在日常交往活動中自覺踐行。
總之,促進大學生包容性社會交往不僅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有用之才的必然要求。為此,高校應當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社會交往的教育、引導和監(jiān)管,以此不斷增強大學生社會交往的包容性,提高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當前,尤其應當從大學生包容性社會交往所具有的多元性、開放性、接納性、學習性和可持續(xù)性特征入手,針對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存在的動機功利化、范圍狹隘化、行為戲劇化、方式簡單化等突出問題,采取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對策,教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科學的社會交往觀念,適度擴大社會交往范圍,提高包容性社會交往能力,理智看待和正確開展網絡社會交往,營造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包容性社會交往的校園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