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鳴妤,張 華,于 琳
(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蘇常熟215511)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胃部惡性腫瘤疾病,占消化系統(tǒng)腫瘤的首位[1]。掌握胃癌疾病的主要護理方式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同時能夠早期促進患者康復。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技術主要被應用在腫瘤化療中,具有操作便捷且無痛的優(yōu)點,但該技術在臨床使用中易引起靜脈炎等其他并發(fā)癥。2020年5月1日~2021年5月1日,我們對收治的41例胃癌患者實施風險評估下的分級護理結合認知行為干預,為今后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準確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82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50~80歲,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者;②符合外科手術指征者;③清楚表達自身需要,無認知障礙者;④家屬及患者自愿簽署相關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重要器官衰竭者;②曾有免疫營養(yǎng)干預史者;③曾診斷胃腸功能系統(tǒng)障礙者;④有手術禁忌證或凝血障礙者;⑤合并甲狀腺功能異?;蚓耦惣膊≌?;⑥術前出現(xiàn)嚴重貧血者;⑦腸內營養(yǎng)干預期間發(fā)生腸梗阻者;⑧存在嚴重基礎性疾病或慢性病者;⑨妊娠或哺乳期,中途退出者。依照1∶1形式設置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男29例、女12例,年齡54~73(63.25±4.16)歲;病程0.5~2.0(1.21±0.33)年;胃癌分期:Ⅰ期17例,Ⅱ期20例,Ⅲ期4例;不良生活習慣:吸煙31例,飲酒10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0例,大專及以上21例。觀察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53~62(63.85±4.26)歲;病程1~2(1.51±0.67)年;胃癌分期:Ⅰ期16例,Ⅱ期22例,Ⅲ期3例;不良生活習慣:吸煙25例,飲酒16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2例,大專及以上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要求。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管理,護理人員在進行置管前需了解患者身體情況,并分析其興趣愛好、飲食計劃及用藥情況等,從而初步評估置管風險,并告知患者及家屬置管操作流程,同時告知配合事項,在完成置管后給予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維護手冊及有關出院指導資料[2]。
1.2.2 觀察組 實施風險評估下的分級護理結合認知行為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2.1 以風險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 ①評估方式:采用文獻回顧方式、德爾菲專家咨詢及層次分析法制訂評估表,包含患者疾病類型、以往病史、血液情況、靜脈符合條件、置管因素等,共計7個一級指標和34個二級指標,評分>19分處于高危,13~18分處于中危,<13分處于低危。②分級護理:護理人員評估患者風險等級設定不同等級的護理方案[3]。低危:給予常規(guī)干預;中危:在低危患者干預基礎上增加溫度護理,護理人員將干凈毛巾加熱到40 ℃,若溫度過高可導致上肢靜脈血栓發(fā)生,控干水分后熱敷患者肩部,每10 min更換1次,每天早晚各1次,連續(xù)15 d;高危:在前者護理基礎上外涂喜遼妥軟膏,在熱敷后置管側面手臂穿刺處涂抹軟膏并輕度按摩,涂抹范圍4~7 cm,2次/d,每15 d為1個療程[4]。
1.2.2.2 認知行為護理 ①認知支持:按照理性思維療法,采取認知識別、認知改變、替換認知形式,對患者進行有關胃癌術后相關知識講座,并讓患者自動分組進行討論分析,對比較典型的患者疾病案例進行針對性討論,應用角色扮演形式幫助患者提升認知,增強患者PICC理解程度;初步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幫助患者分析錯誤因素和負性情緒對身體產生的危害,引導患者領悟PICC意義。②行為干預:構建合理化的PICC維護形式,對患者四肢進行耐受訓練。在完成置管后,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家屬開設PICC維護講座,每15 d舉行1次,每次30 min。護理人員對患者或家屬提出的任何問題,應及時給予正確解答,并及時糾正不正確的維護導管方式。講座包括15 min患者相互討論時間,護理人員多鼓勵患者與其他病友交流經驗,不僅增加自身社交,還會緩解負性情緒。③行為構建:護理人員引導患者進行肢體放松活動,指導患者掌握簡單的肌肉松弛方式,使患者對自身心理和生理進行有意識把控[5]。護理人員對情緒緊張患者實施心理干預,以同病房患者成功案例作為鼓勵基礎,向其講述肢體訓練活動的重要性。具體操作使患者保持平臥位,按照患者舒適的方式隨意擺放四肢,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置管肢體干預,讓患者手腕呈握拳姿勢,反復進行旋轉手腕活動,每次10 min,1次/d,按照患者身體耐受情況適當增加時間[6]。護理人員在患者運動時觀察肘關節(jié)變化,避免出現(xiàn)過度拉伸引起肌肉損傷,并使患者局部皮膚保持清潔。同時,護理人員配合家屬監(jiān)督讓患者保證正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在接受治療期間通過有效的聯(lián)系方式如微信、短信、電話等,定期對患者進行訪問,了解患者日常對導管維護情況,并對患者產生的疑問給予回答。④行為想象:指導患者在日常肌肉訓練中進行大腦想象,回憶自己認為比較美好的場景,同時配合自己喜歡的音樂,使其處于愉快且平靜的訓練中,需訓練2個月,最后指導患者再次復查,可適當縮短運動時間。
1.3 評價指標 ①并發(fā)癥: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靜脈炎、導管堵塞、靜脈血栓。②依從性:比較兩組導管維護依從性,分設4個等級:0級按照醫(yī)囑按時到院進行導管維護,無并發(fā)癥發(fā)生;1級需要護理人員提醒到院進行導管維護,無并發(fā)癥發(fā)生;2級需要護理人員多次提醒患者到院維護導管,有輕微血栓形成;3級需要護理人員多次提醒但未到院,且出現(xiàn)并發(fā)癥。③心理彈性: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估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彈性,包括樂觀、自強及堅韌3個維度、25個條目,每項條目采用0~4分計分法,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彈性越好。本量表Cronbach′s α為0.851。
2.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2.2 兩組依從性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依從性比較
2.3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分,
胃癌是發(fā)生在胃黏膜上表皮的惡性腫瘤,同時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臨床典型癥狀為惡心、嘔吐等,隨著患者體內腫瘤不斷增加,對胃功能產生直接不良影響[7]?,F(xiàn)在臨床對胃癌患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手段是手術,為患者帶來很好的效果,但胃組織有部分被切除,從而引發(fā)患者體內營養(yǎng)攝入減少而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同時存在患者免疫功能下降風險。有研究表示,抑郁、焦慮情緒是導致慢性惡性疾病發(fā)病的主要因素,患者化療后身體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不適而影響心理情緒,最常見表現(xiàn)是煩躁、抑郁,然而這類情緒會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心血管、胃液分泌等生理性變化,進而造成血壓持續(xù)升高、胃液分泌過多等,對胃癌患者后續(xù)治療不利[8]。
PICC是一種屬于長期、穩(wěn)定的靜脈輸液方式,主要優(yōu)點是無痛、高效、長期留置,已被廣泛地應用到臨床各科中。在完成PICC后,患者置管靜脈中血液流速變得緩慢,增加導管異物特性,會對患者血管壁造成一定刺激,同時會引起局部血管內膜發(fā)生炎癥,損傷血管內皮最后形成血栓。導管留置時間較長要求患者對導管的日常維護知識掌握較高,很多患者因自身習慣導致日常維護依從性差。因此,如何使患者充分良好掌握導管維護知識和日常維護相關措施,從而提升患者配合度,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關鍵[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上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CD-RISC評分高于干預前(P<0.01),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由此得知,兩組出現(xiàn)并發(fā)癥類型及相關情況大多與導管留置中維護方式有直接關系,護理干預措施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術后恢復效果,從而對患者依從性產生直接聯(lián)系[10]。因此,導管留置期間維護方式十分關鍵。通過召集患者舉行講座方式并解答其疑問,護理人員聯(lián)合家屬共同監(jiān)督患者保持每日訓練計劃和維護方式,使其養(yǎng)成良好習慣,做好日常維護記錄,從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黃欽等[11]指出,利用系統(tǒng)化、全面網絡平臺及針對性行為護理是減少PICC置管并發(fā)癥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與本研究結果相同。另外,在置管期間患者存在負性情緒會影響后期恢復效果,在術后接受化療時出現(xiàn)恐懼或擔憂,其體內各項指標水平不穩(wěn)定,若5-羥色胺持續(xù)升高,患者血管會不斷收縮導致管腔狹窄,導致導管對血管壁刺激提升[12]。同時,患者大腦皮層交感神經興奮提高,使其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從而形成血栓,這是患者出現(xiàn)上肢靜脈血栓的主要因素。認知行為干預不僅可以改善患者日常不良生活習慣,改善患者心理狀況,使其生理、心理及情感行為處于和諧、平穩(wěn)的關系,從而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