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張老師今年62歲,退休前是一位小學教師。近半年多來,她老是感覺腰背疼痛,去醫(yī)院檢查骨密度,被診斷為重度骨質疏松癥。在醫(yī)生的建議下,張老師開始接受規(guī)范的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半年后,張老師去醫(yī)院復診,除了檢查骨密度,醫(yī)生還讓她抽血查了骨代謝標志物。
判斷患者是否存在骨質疏松癥及嚴重程度,大家一般都會想到骨密度檢查,這也是目前診斷骨質疏松的金標準。相比之下,大家對于骨代謝標志物就比較陌生了。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骨代謝標志物的臨床意義。
“骨代謝”是怎么回事?
人體骨骼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新陳代謝,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組織被吸收,又有相當數(shù)量的骨組織合成,不斷地由新骨代替舊骨,這個過程就是“骨轉換”,又稱“骨代謝”。正常情況下,由破骨細胞主導的“骨吸收”和由成骨細胞主導的“骨形成”處于動態(tài)平衡,因此,骨量得以保持相對穩(wěn)定。當“骨吸收”與“骨形成”失衡時,便可導致各種代謝性骨病的發(fā)生。
什么是骨代謝標志物?
骨代謝標志物是骨組織吸收及合成過程中的代謝產(chǎn)物,可分為“骨形成標志物”和“骨吸收標志物”,前者代表成骨細胞活動及骨形成時的代謝產(chǎn)物,后者代表破骨細胞活動及骨吸收時的代謝產(chǎn)物。
常用骨代謝指標有哪些?有何臨床意義?
骨代謝指標主要包括:25-羥基維生素D、甲狀旁腺素(PTH)、降鈣素(CT)、血清骨鈣素(BGP)、1型前膠原氨基端前肽(P1NP)、1型膠原羧基末端肽(CTX)等。
1. 25-羥基維生素D
人體維生素D的來源:一是日光照射后由皮膚合成,二是通過食物(牛奶、雞蛋、魚肝油等)補充。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的吸收及骨質鈣化。測定25-羥基維生素D可以了解機體是否缺乏維生素D。血清25-羥基維生素D在50~70納克/毫升為最佳,血清25-羥基維生素D在30~50納克/毫升為維生素D不足,血清25-羥基維生素D<30納克/毫升為維生素D缺乏,在10納克/毫升以下為重度維生素D缺乏。
2.甲狀旁腺素
甲狀旁腺素是由甲狀旁腺主細胞分泌的一種鈣調節(jié)激素,其主要作用是增強破骨細胞的數(shù)量及活性,促進腎小管及腸道對鈣的重吸收,升高血鈣。
如果患者甲狀旁腺素明顯升高,需進一步檢查是否為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引起的繼發(fā)性骨質疏松癥。
3.降鈣素
降鈣素是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C細胞)合成、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其作用正好與PTH相反,主要是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減少骨吸收。此外,它還可抑制腎小管及腸道對鈣、磷的重吸收。
4.血清骨鈣素
血清骨鈣素由成骨細胞合成并分泌,并參與骨礦化過程。骨鈣素水平可反映成骨細胞活性及骨形成情況,骨更新速度越快,骨鈣素水平越高,反之降低。這個指標常被用于判斷骨轉化率的高低,指導骨質疏松臨床用藥。
5. 1型前膠原氨基端前肽
P1NP是成骨細胞合成1型膠原過程中的產(chǎn)物,是反映骨形成的一項指標。P1NP升高提示成骨細胞活性增強,生理性增高可見于兒童發(fā)育期、妊娠最后3個月,病理性增高可見于原發(fā)性或轉移性骨腫瘤、Paget 骨?。ɑ涡怨茄祝┑?。
注:P1NP經(jīng)肝代謝,故其水平受到肝功能的影響。
6. 1型膠原羧基末端肽
CTX是破骨細胞分解1型膠原后的產(chǎn)物,是反映骨吸收的一項指標。CTX增高提示骨吸收活性增加,可見于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癥、Paget骨病、骨腫瘤、骨質軟化癥、腎性骨營養(yǎng)不良等。
有人認為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吸收標志物(如CTX)和骨形成標志物(如P1NP)的變化趨勢應該是相反的,即骨吸收標志物應該升高,而骨形成標志物應該下降,這種看法其實是錯誤的。這是因為,骨吸收和骨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偶聯(lián)過程,骨吸收加快必然伴隨著骨形成加快,因此,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不同骨代謝標志物變化往往是一致的,要么都增高(如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要么都正常(如老年性骨質疏松)。
骨代謝標志物的臨床應用
◎區(qū)分骨質疏松的類型。例如,反映骨吸收的標志物(如BGP、CTX)明顯升高,說明骨轉換率快,常見于繼發(fā)性骨質疏松(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骨腫瘤等)及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即“原發(fā)Ⅰ型骨質疏松”);反映骨形成的標志物明顯降低,說明骨轉換率慢,常見于老年性骨質疏松(原發(fā)Ⅱ型骨質疏松)。
◎預測骨丟失和骨折風險。骨代謝標志物水平越高,說明患者骨折風險越大。
◎評估骨質疏松的病情轉歸。
◎指導抗骨質疏松癥治療的藥物選擇。骨代謝標志物升高,表示骨轉化能力增強,宜選擇“抑制破骨細胞藥物”,如雙膦酸鹽等;骨代謝標志物降低,表示骨轉化能力降低,宜選擇“促進成骨細胞藥物”,如特立帕肽注射液等。
◎評估抗骨質疏松癥藥物的療效。骨代謝標志物能夠比骨密度更快地反映抗骨質疏松藥物的治療效果,因為骨密度測定反映的骨量變化較慢,需半年甚至一年,而且變化數(shù)值很小不便于評估,而骨代謝標志物變化快,2~3個月就可以反映治療效果,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有很大的幫助。
需要指出的是,骨代謝標志物水平只能反映骨質丟失快慢,并不能作為骨質疏松癥的診斷依據(jù)。要診斷骨質疏松,仍需依靠脆性骨折史和雙能X線吸收檢測法(DXA)測定的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