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妙(福建省廈門市金林灣實驗學校,廈門 361000)
高效課堂,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相當高,目標達成理想的課堂。一直以來,不少教師對“高效課堂”很困惑,畢竟在開始思索如何實現高效課堂之前,多數人都曾受過“教育是慢的藝術”和“靜待花開”等“慢教育”理念的熏陶。長久以來,也有一些心理教師粗淺地采用類似二元論的方式,將此二者置于課堂教學天平的兩端,似乎提及“高效”就很難“慢下來”,也就更難抱持守望的態(tài)度去靜等每一朵花的綻放,心理課也因此進入了“發(fā)展瓶頸期”。
作為一名愿意深度探索心理課效度的師者,如果曾走進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啟發(fā)式提問,聆聽他所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的思想”;如果曾走進杜威的“做中學”體驗式教學,就能覺察到,他其實早已睿智地提出“學生的學習,是從得到教師的共情開始的”;如果曾走進塞里格曼的“積極心理學”,循其奧義,轉變長期以來問題解決視角的心理健康教育觀,關注對人的優(yōu)勢、美德與幸福感的培養(yǎng),也就能借此窺見教育對“人”的理解的發(fā)展歷程,更加全面而深刻地領悟“高效課堂”的真諦,理解“我們越是慢下來,就能越快地找到改變的源頭,緩慢就是最好的快速”,看見高效心理課里也蘊含著“慢藝術”。
高效課堂,向先進的理念要高效。借助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覺察到,幫助學生獲得沉浸體驗以及建立積極關系等可以促進學生體驗幸福與主觀幸福感[1]。高效課堂需要師者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緊緊圍繞一個中心,即“以學生為中心”。提到“以生為本”,便離不開作為師者對學習金字塔理論的深度認知和對小組合作的有效指導。在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里,科學的數據已經向當下的心理課發(fā)出直觀警示——單靠聽講、閱讀、視聽、示范等“以教為中心”的被動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內容平均存留率不到30%。因此小組討論、實踐、教會他人等“以學為中心”的主動學習方式成為“更好的選擇”。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而這樣的主動式學習,自然離不開群體協(xié)作的積極力量,因此如何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科學組建小組合作并發(fā)揮其真正的效用,成為高效課堂著力突破的重要方面。
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一個行為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生活環(huán)境是構建積極品質的支持力量之一[2]。研究表明,當學生生活在充滿關心、支持和同情的氛圍中時,他們更有可能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高效課堂里的小組合作秉持“便于教師無障礙地走到每個學生的身邊”“讓學生無障礙地起起坐坐”“位置相對固定”等原則,這些“目中有人”的小原則里蘊藏著一個師者對積極心理學理念“接地氣”的運用,也彰顯著一個師者在教學中秉承的“人與人的尊重”“親其師,信其道”“理論化為實踐”等大智慧。心理課上,先有了“人”,才有了一切的積極可能性。
高效課堂,向和諧關系要高效。積極心理學視野中的師生關系是積極助益的共同體、積極回應的同盟體、積極體驗的共通體[3]。近年來,教育心理圈的同仁們都奔跑在探索心理課2.0 的道路上,也竭力想勾勒出能真正對接新教改要求的心理課該有的樣子。從精神分析走向人本主義,從近代認知行為療法到后現代具身認知,心理教師團體花了很多時間學習,汲取,統(tǒng)整,試圖集所有的流派和技法于一身。但只要心理教師愿意站得遠一點,去審視自己的課堂樣貌,便不難發(fā)現,這終究不是改變學生的學習認知的關鍵點和發(fā)展自身學力的新臺階。如果一個心理教師基本功扎實,專業(yè)技術過硬,但始終無法與學生形成信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那么心理課將無法真正走進學生內心,高效課堂也將成為一種難以企及的追求。覺察,而后誘發(fā)針對性思考。北京十一學校聯(lián)盟總校校長李希貴老師說:“教育學,就是一門關系學?!边@句話恰是關于師生關系的積極意義最好的詮釋。
誠如心理學界的行話“關系大于技術”,基于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心理課堂,也倡導唯有在流淌的團體動力場里才能生成高效的課堂,即創(chuàng)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我”與他人的對話、“我”與“我”的對話,是構成課堂良性互動氛圍的重要方法。而要營造出這樣的團體動力場,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咨詢理論與技術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劑,能為心理教師提供有效的行動策略支持[4]。傾聽、共情、真誠、澄清、價值中立、內容反應、情感反應等核心技術,恰是“織出”師生之間情感聯(lián)結最好的針線,一針一線慢慢織,才能織好師生關系網。換言之,也才能有效地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轉化成具體的行動方法,在師生之間產生積極情緒體驗,進而促進雙方的關系朝著積極方向發(fā)展,以保障心理課堂的有效推進,進而高效達成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
高效課堂,向課前準備要高效?!斗e極品質和美德:手冊與分類》一書中描述了各種能使人獲得幸福感的積極品質與美德,其中包括幾乎世界上每個文化都認同的六大美德(智慧和知識、勇氣、仁慈、正義、自制和超越自我)和二十四種積極品質。心理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正確認識到,備課是一個需要立足于激發(fā)學生內在潛能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品質的目標,依據相關心理學的科學理論基石,用心設計,精益求精的過程。但現實中卻不難發(fā)現,這個過程往往很快,快到只要一個老師多留心加入幾個群,關注幾個公眾號,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取無限的教學資源,拿來即用。這樣的備課“目中無人”,教學效果不得而知。
一名擁有積極心理學理念視角的心理教師,懂得享受備課的“慢過程”,明白自己想上什么樣的專題,想用哪些素材,都需要在“人”字上多點思量。備課不是簡單拼接一堆琳瑯滿目的素材,備課是認真書寫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因此,心理教師在備課中,應當更加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為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而“慢慢備”。湖北省武漢市教科院葉芳院長曾在其講座上呈現一位語文老師的日常一課——語文書上密密麻麻的備課筆記,這便是“請站在課程標準的高位俯視你自己設計的每一節(jié)課”最好的體現。因此,高效心理課堂的準備,絕不是快餐式的“拿來主義”的復制粘貼,更不可淪為“媳婦熬成婆”式的“盡吃老本”的老調常談 。它需要教師在備課時,站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的高位,找到與課堂相接的心理發(fā)展具體目標與學段要求,對標完成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設計。這樣,教學效果才不至于淪為“夸夸其談”的偽高效,心理課堂才經得起檢驗,實現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的育人目標[5]。
高效課堂,向團隊協(xié)作要高效?;诜e極心理學理念,能更客觀地認識到團隊里的每個成員“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快慢之別;沒有缺點被標記,只有特點被看見;沒有差生的存在,只有差異是常態(tài)”,也能更加立體地看待一個人的階段性發(fā)展特點與需求,并能更加柔軟地與其相處。這一點,在教師面對學生群體時是如此,對于師者融入成長共同體也是如此。一個師者對高效課堂的求索,如若選擇了孤身只影地苦苦尋覓,往往容易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因此,維系好共同體的互助協(xié)作關系,讓每個人在團隊中因有了對人更深刻的理解與共情,愿意開放自我,悅納他人,樂于與不同的人結伴同行,做到彼此欣賞與鼓勵,包容與扶持,進而在集體教研中肯定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實現“1+1”大于2 的合作效益。高效課堂的探索之路,方才能走得長遠長久。也只有在這樣的同甘共苦中,才有機會聆聽到兒童的言語或緘默的聲音,聽見課堂中隱性的聲音,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進而推進“人人都是心育者”的理念落地實施,實現2.0 版心理健康教育課“課課擲地有聲”的美好愿景,迎來佐藤學在《教師花傳書》一書中所描繪的“技”和“心”相結合的“妙花”綻放的一天。
同時,也需要進一步認識到,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個性發(fā)展和完善的重要條件,也是獲得積極情緒體驗的重要來源。發(fā)展心理教師團隊良好的互動協(xié)作關系,需要有意識地促成團體成員具備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熱情”“友善”“仁愛”“團隊精神”等積極心理品質,助力團體順利經歷目標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穩(wěn)定交往四個階段的“慢過程”,助力個體獲得集體歸屬感和自我效能感,從而形成向上向善、積極穩(wěn)定的發(fā)展性團體。
高效課堂的終極目標是致力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其原點聚焦于“兩率”問題,即降低課堂的精力流失率和提高學生的高效學習率。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心流體驗就是回答“兩率”問題的最佳答案。心流是指個體全身心貫注于某種活動時所獲得的一種積極心理感覺,而心流體驗是感受這種愉悅、充實及忘我等獨特感覺的體驗[6]。心理教師在心理課中要有“慢”的教學藝術,能根據產生心流體驗的 “四要素”,漸進地創(chuàng)設引力十足的活動,讓學生課堂上精力集中;內容設置符合發(fā)展需求,學生能明確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清晰可達,學生能即時獲得反饋結果;任務難易程度適度,學生能在課堂活動中實現技能與挑戰(zhàn)的平衡,助力學生感受心理課中心流狀態(tài)的“慢美好”,同時輔以“產婆術”啟發(fā)式提問,引導學生在思考與交流中獲取積極力量,并在課后“做中學”拓展活動中形成優(yōu)勢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