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倩
北京東城區(qū)五四大街29號,這座主體為紅色凹字形的磚木建筑—北大紅樓,是中國覺醒年代的見證者。百年前,北大紅樓開風氣之先,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最早基地,也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衣胞之地”和早期活動的重要場所;
北京西郊香山,是當年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至北京后最初的駐地。70多年前,隨著“嘀嗒嘀嗒”聲響起,一封封電報從這里發(fā)出,指引著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門城樓,1949年,毛澤東同志在這里向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自此,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
北京,親歷了馬克思主義傳播、五四運動、孕育建黨、偉大抗戰(zhàn)、新中國成立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有著豐富而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如今人們對紅色遺跡的發(fā)掘和保護,讓它也煥發(fā)出青春的活力。
在北京繁華的西長安街南側、新文化街風貌保護區(qū)文華胡同24號,有一處占地面積約550平方米的倒座三合院。這座普通的民居建筑,院落質樸寧靜,西側屹立著一尊莊嚴凝重的李大釗半身銅像。100多年前,李大釗每天從此出發(fā)前往北大紅樓上班。他和家人在這所院落中居住了將近四年。
歷歷往事,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一座座建筑將紅色精神具象化,潤人無聲。2021年,見證了李大釗成為20世紀初葉中國革命“播火者”的李大釗故居,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繼續(xù)講述著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工人運動、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實踐。
如今,革命文物豐富、紅色基因深厚的北京,確立了集中連片主題保護的目標,形成以北京大學紅樓、盧溝橋宛平城、雙清別墅和天安門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抗日戰(zhàn)爭、“進京趕考”建立新中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qū)格局。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北京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公布,包括158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111件(套)可移動文物。2022年12月,北京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公布,包括30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535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以推動形成點、線、帶、片貫通的革命文物集中連片整體保護利用格局。
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里的2111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從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盡忠報國全粵義民申諭英夷告示(刻本)”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標語、“1948年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鉛印《毛澤東選集》”,再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毛澤東授予朱德元帥軍銜命令(第一號)”“周恩來在病重期間穿的特制布鞋”等均有涉及。
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中,有反映新中國交通、國防、工業(yè)發(fā)展成就的北京站車站大樓、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煉焦化學廠(北京焦化廠)等建筑遺存,也有蘊含著中共中央領導人“進京趕考”建立新中國初心和使命的頤和園景福閣、益壽堂,有承載著反帝反封建光輝歷史的社稷壇中山堂、碧云寺(孫中山先生紀念堂)等革命舊址;還有首鋼工業(yè)遺存、798廠以及見證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重要物品,全面反映了北京革命文物資源源遠流長、豐富厚重、點多面廣等特點。
北京在對舊址保護狀況細致摸排的基礎上,進行分類打造提升。經過發(fā)掘和保護的革命舊址,正在展現出新的時代風采。
北京宛平城內,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黨史教育小課堂上,小學生們一句一句學唱革命歌曲,聽黨史故事;
在李大釗故居,參觀者的留言已經寫滿了好幾本,其中很多都出自青少年之手;
在清華園車站舊址、頤和園益壽堂、香山革命紀念地,“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的全貌已向公眾完整呈現,市民游客爭相打卡進京“趕考”新地標;
在魏染胡同的京報館舊址、革命志士邵飄萍故居,它歷經滄桑,曾一度成為人來人往的居民院,經過修繕后,小樓內如今設置多個專題展,講述進步報人的紅色往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來到這里,與革命先輩跨越時空對話,接受精神洗禮;
北大紅樓以學術立館、社教興館,一經開放就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暑假期間更是一票難求;
蒙藏學校舊址,紀念館通過每天定時開展文藝演出和少數民族非遺展示,定期開展青少年研學等活動,吸引了大批觀眾參觀體驗;
電視劇《覺醒年代》《香山葉正紅》、話劇《香山之夜》等,都在年輕觀眾中引發(fā)廣泛共鳴……
在北京,人們平常走過的一條胡同、經過的一座建筑,都可能是重要的紅色資源。人們看著文物的斑駁與滄桑,心底涌起的卻是崇高與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