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梁康
(浙江大學 哲學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胡塞爾從哥廷根來到弗萊堡后的第二年,布倫塔諾于1917年3月17日在瑞士去世。胡塞爾最后一次拜訪布倫塔諾是在十年前。當時,布倫塔諾還住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而于1916年再次遷居至瑞士蘇黎世,一年后便在那里病逝了。胡塞爾于1919年發(fā)表了他的紀念文章《回憶弗蘭茨·布倫塔諾》。這篇文章刊登在由布倫塔諾的學生和遺稿管理者奧斯卡·克勞斯撰寫的論述布倫塔諾之生平與著作的專著中[1]153-167。但是,這很有可能是胡塞爾根據(jù)克勞斯的一個請求而寫下了此文。很遺憾,胡塞爾與克勞斯的通信并未被保存下來。同時,刊登在該論著中的另一篇回憶文章出自布倫塔諾的另一位弟子,也是胡塞爾的任教資格論文指導老師卡爾·施通普夫之手。如果不算后來離開學界進入政界的托馬斯·馬塞里克,那么施通普夫應該是最早與胡塞爾有師生關(guān)系和密切思想聯(lián)系的布倫塔諾學派成員了(1)關(guān)于胡塞爾與施通普夫的關(guān)系,筆者在即將于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反思的使命:第一卷:胡塞爾的生平與著述》的第一幕中做了較為詳細的說明。全書按胡塞爾的各個時期分為五幕,正文所提各幕均指該書各個時期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在一定程度上,胡塞爾本人此前能夠獲得弗萊堡大學的教職也受益于布倫塔諾及其學派的影響。弗萊堡大學哲學系在1916年聘任胡塞爾為弗萊堡大學哲學講席教授所給出的理由中,除了胡塞爾本人可以“視作當今最重要的活著的思想家之一和德國最大的嚴格哲學學派的首領(lǐng)”以外,“他的學術(shù)道路的形成得到透徹的指明——‘來自弗里茨·布倫塔諾的業(yè)已分布很廣的學派’”[2]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依據(jù)。
如前所述,胡塞爾自己一再承認,他是由布倫塔諾的學生馬塞里克引上了哲學道路,如若沒有布倫塔諾,他連一個字的哲學都寫不出來,而且他的任教資格論文,最終也是在布倫塔諾的另一位學生施通普夫的指導下完成的。他與布倫塔諾的其他學生馬爾梯、邁農(nóng)、霍夫勒、特瓦爾多夫斯基、貝格曼、烏悌茨、克勞斯等人都有思想聯(lián)系,且他們在思想傾向、思維風格、立場方法等方面或多或少帶有共同的布倫塔諾印記。這也使得人們有理由為他們——包括胡塞爾在內(nèi)——貼上布倫塔諾學派的標簽,無論他們自己是否愿意。
所謂“布倫塔諾學派”,主要是指由布倫塔諾(Franz Clemens Brentano,1938—1917)以及他的學生所代表的一個復雜的思想路線和思想傳統(tǒng)。它由布倫塔諾最親近和最重要的學生來體現(xiàn),但也包容了其他較為疏遠的學生。目前,被確定的學生通常有以下六位作為代表,他們都可以被視作“20世紀哲學的偉大人物”[3][4]124:
第一位是安通·馬爾梯(Anton Marty,1847—1914):布拉格大學教授,語言哲學家、本體論哲學家、心理學家,布倫塔諾最忠實的學生;
第二位是卡爾·施通普夫(Carl Stumpf,1848—1936):維爾茨堡大學、布拉格大學、哈勒大學、慕尼黑大學和柏林大學的教授,完形心理學的共同締造者;
第三位是阿列克休斯·邁農(nóng)(Alexius Meinong,1853—1920):格拉茨大學教授,對象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
第四位是克里斯蒂安·馮·埃倫費爾斯(Christian von Ehrenfels,1859—1932):布拉格大學教授,完形心理學的共同締造者;
第五位是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哈勒大學、哥廷根大學和弗萊堡大學的教授,現(xiàn)象學的創(chuàng)始人;
第六位是卡茲米爾茨·特瓦爾多夫斯基(Kazimierz Twardowski,1866—1938),利沃夫大學和華沙大學的教授,利沃夫—華沙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除此之外,布倫塔諾的較為疏遠的學生以及聽眾中還包括心理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教育哲學家和審美學家阿洛伊斯·霍夫勒(Alois H?fler)、捷克斯洛伐克首任總統(tǒng)托馬斯·加里格·馬塞里克(Tomá? Garrigue Masaryk)、人智學創(chuàng)始人魯?shù)婪颉な┨辜{(Rudolf Steiner)等20世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這里的統(tǒng)計當然是不完全的,而且也不一定確當。無論如何,就筆者在此討論的布倫塔諾學派而言,其成員中有幾位(馬爾梯、施通普夫、邁農(nóng)、馬塞里克)已經(jīng)在筆者即將出版的《反思的使命》第一卷或第二卷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介紹(2)例如:關(guān)于胡塞爾與布倫塔諾的私人關(guān)系與思想聯(lián)系,筆者在該書第二卷的第一章“胡塞爾與布倫塔諾:現(xiàn)象學與心理學”中做過較為詳細的論述。此外,在筆者的《自識與反思》[5]第十九講“布倫塔諾:心理現(xiàn)象的‘內(nèi)感知’與‘內(nèi)觀察’”中也有相關(guān)的討論。而關(guān)于胡塞爾與布倫塔諾學派的關(guān)系,筆者在該卷的第八章“胡塞爾與馬爾梯:現(xiàn)象學與語言哲學”和第九章“胡塞爾與邁農(nóng):現(xiàn)象學與對象理論和完形心理學”中也有較為詳細的論述。這方面更為詳細的論述還可以參見:羅林格(Robin D.Rollinger)的《胡塞爾在布倫塔諾學派中的地位》(Husserl’s Position in the School of Brentano)[6]。。
在這里,筆者還要補加幾位與胡塞爾有關(guān)的布倫塔諾學派成員的介紹。他們的著述文章和思想發(fā)展或多或少地受到胡塞爾的影響,同樣也或強或弱的影響過胡塞爾。
奧斯卡·克勞斯(Oskar Kraus,1872—1942)在上述統(tǒng)計中并未被提及,即在布倫塔諾研究界看來還不算是布倫塔諾的最重要學生。嚴格說來,克勞斯連布倫塔諾的聽眾都不算,當然也就談不上是他的學生,遑論最重要的學生。但他在布拉格大學學習期間是布倫塔諾大弟子馬爾梯的學生,被他引入布倫塔諾哲學中,后來也是其布拉格大學之講席的繼承人,因而可以算是布倫塔諾的徒孫。他為布倫塔諾學派所做的厥功至偉的貢獻是對布倫塔諾的思想遺產(chǎn)的管理以及對其遺稿的編輯出版,類似于后來范·布雷達(H.Van Breda)對胡塞爾的思想遺產(chǎn)所做的貢獻。
克勞斯與布倫塔諾的第一次相會是在1893年(3)布倫塔諾在1898年5月11日從佛羅倫薩寄給胡塞爾的信中說:“一位布拉格的大學生現(xiàn)在在我這里,一位有才華的馬爾梯的學生,他給我?guī)硗苿游夜ぷ鞯膭恿Α!?Karl Schuhmann (Hrsg.),Briefwechsel,I-X,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4;此文獻在接下來的正文中簡稱為“Brief.I,S.18”。)舒曼認為這位大學生是指克勞斯。但從信中,我們還看不出克勞斯是否在佛羅倫薩才初識布倫塔諾。,即在1895年,布倫塔諾從維也納大學退休的兩年前,比胡塞爾認識布倫塔諾的時間晚了近十年??藙谒褂?895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02年以《論價值理論:一項邊沁的研究》為題完成了哲學系的任教資格考試。1907年3月15日,他還去佛羅倫薩拜訪過布倫塔諾。后者在給施通普夫的信中也表明了自己對克勞斯的推薦意向:“今天有克勞斯博士來訪。您認識這個布拉格的有才華、有個性的勤奮年輕講師。最近他因為一篇就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撰寫的出色論文而做出了貢獻。我的弟弟以及法學家李斯特對他都有很好的評價。與胡塞爾一樣,他并不執(zhí)著于他的猶太血統(tǒng),而且他足夠明智,不會出于幼稚的任性而使其發(fā)展為對莊重高貴之興趣的障礙。他只需盡可能地防止遭人誤解?!?4)布倫塔諾在這里提到的他的弟弟盧約·布倫塔諾(Lujo Brentano,1844—1931)是慕尼黑大學的教授,著名的經(jīng)濟歷史社會學家;而他所說的法學家“李斯特”應當是指奧地利裔的德國法學家弗蘭茨·李斯特(Franz von Liszt,1851—1919),時任柏林大學教授,著名法學家愛德華·李斯特(Eduard von Liszt,1817—1879)是他的父親,曾任奧地利國家總檢察長;而與他同名的著名音樂家弗蘭茨·李斯特(Franz von Liszt,1811—1886)是他的伯父,也是他的教父。[7]83f4
1911年,克勞斯獲得布拉格大學副教授的位置。1914年馬爾梯去世,克勞斯于兩年后接任其講席教授的職位,并于這年(1916年)與另一位馬爾梯的學生阿爾弗雷德·卡斯悌爾(Alfred Kastil)一同去蘇黎世訪問已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而移居到那里的布倫塔諾。他們兩人后來自1917年起開始籌劃對這年去世的布倫塔諾的遺稿的整理和編輯。從1922年開始就已經(jīng)有一系列的布倫塔諾遺著得以出版,其中最主要的是由克勞斯編輯出版的布倫塔諾的代表作《出自經(jīng)驗立場的心理學》三卷本(1924、1925、1928)以及《真理與明見》(1930)等(5)卡斯悌爾也從1922年起編輯出版了多部布倫塔諾遺著,如《耶穌的學說及其恒久的意義》(1922)、《論上帝的此在》(1925)、《范疇理論》(1933),等等。此項工作后來由邁耶-希勒伯蘭特(Franziska Mayer-Hillebrand,1885—1978)等人接手,將布倫塔諾的重要遺稿逐步編輯出版。目前,隨著布倫塔諾遺稿和新的研究文獻的出版,布倫塔諾學派的研究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布倫塔諾曾任教的學校)、格拉茨大學(邁農(nóng)曾任教的學校)、德國維爾茨堡(布倫塔諾曾任教的學校)和捷克布拉格大學(馬爾梯曾任教的學校)都形成了布倫塔諾及其學派研究的傳統(tǒng),而且在多地建立了布倫塔諾文獻館。近年來在這方面的研究文獻也可謂是層出不窮。。
時至1931年,克勞斯在布倫塔諾的另一位學生、時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tǒng)馬塞里克的經(jīng)費支持下成立了布拉格布倫塔諾學會。1934年,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布拉格召開,胡塞爾受邀參會,但并未打算出席,他為此專門致函大會主席萊德(Emanuel Rádl),并寫下著名的“布拉格信函”,它可以說是《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現(xiàn)象學》一書的初稿。當時,克勞斯正擔任世界哲學大會的副主席。1939年,德國占領(lǐng)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克勞斯遭到逮捕,入獄六周后出獄并成功逃往英國。1942年,他因患癌癥在牛津去世。
克勞斯與胡塞爾的關(guān)系并不密切,就目前情況來看,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沒有被保留下來。盡管在胡塞爾的書信中對克勞斯時有提及,但從未對其做出過評論。1917年,布倫塔諾去世后,克勞斯撰寫了一部題為《弗蘭茨·布倫塔諾:關(guān)于他的生活與他的學說的認識》[1]153-167的小冊子,其中刊載了施通普夫和胡塞爾回憶布倫塔諾的文章,很可能是他們應克勞斯之邀而撰寫的。由于當時馬爾梯作為布倫塔諾的大弟子已于1914年去世,因而最應當撰寫紀念文章的當然是施通普夫和胡塞爾。而邁農(nóng)、埃倫費爾斯、霍夫勒等為何缺席這個由克勞斯主導的紀念活動,原因尚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此時克勞斯對待師長胡塞爾的態(tài)度應當還是較為尊重的。只是在七年之后,克勞斯才在他為布倫塔諾編輯出版的代表作《出自經(jīng)驗立場的心理學》撰寫的長篇“編者引論”中嚴辭或“惡意”批評了邁農(nóng)與胡塞爾,將邁農(nóng)的“對象理論”以及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稱作“布倫塔諾觀點的根本對立面”(6)克勞斯的批評可以參見克勞斯(Oskar Kraus)的“編者引論”(Einleitung des Herausgebers)[8-9]。,以至于胡塞爾的太太馬爾維娜(Malvine Husserl)在其回憶錄中禁不住要批評克勞斯“在其布倫塔諾正統(tǒng)派中肯定比教皇本人還要教皇”(7)參見馬爾維娜·胡塞爾的《埃德蒙德·胡塞爾生平素描》[10]。馬爾維娜在此處加引號地提到胡塞爾的“墮落”,應當是出自克勞斯的批評話語,但應當是在其他地方,而非出自他的這兩篇引論。。如今,我們已經(jīng)可以看到,克勞斯對待邁農(nóng)和胡塞爾的看法的確來自“教皇”布倫塔諾本人,后者在1916年11月10日致施通普夫的信中也曾批評過“經(jīng)院哲學化的邁農(nóng)—胡塞爾謬誤”[7]153。
實際上,克勞斯的批評含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即一方面一再地證明邁農(nóng)和胡塞爾仍然停留在老師已經(jīng)達到的層面上,另一方面又重復地批評他們沒有堅持老師的觀點。但是,胡塞爾本人似乎對克勞斯的批評從未做過回應,可能也從未打算回應。或許是他意識到在自己與布倫塔諾的基本哲學立場之間確有隔閡,且無法消除,因而不能不做叛逆之舉。他在1919年的回憶文章中便感嘆自己“并不善于始終做他的學派的成員”[11]346,而該回憶錄的全集版編者奈農(nóng)(Th.Nenon)和塞普(H.R.Sepp)曾概括說:“盡管有相互理解的證明,盡管有胡塞爾將自己哲學立場向布倫塔諾靠攏的努力,在實事上,也在胡塞爾1907年于佛羅倫薩訪問布倫塔諾期間的多次對話中,都沒有產(chǎn)生任何的親近,所以胡塞爾強調(diào)‘某種疏遠,即便不是與我老師的某種私人關(guān)系上的生分’,這種疏遠‘使一種科學方面的接觸變得如此艱難’?!?8)奈農(nóng)、塞普的“編者引論”載于胡塞爾的《文章與講演(1911—1921年)》[12]。而且這里需要留意:胡塞爾在寫回憶布倫塔諾的文章時(1919年)還沒有讀到克勞斯的那兩篇令馬爾維娜產(chǎn)生反感的“編者引論”,它們在1924年和1930年才被公開發(fā)表出來。他在回憶錄中表達的這些感受,后來只是通過克勞斯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了而已。無論如何,胡塞爾在這次訪問中感受到的“疏遠”是真實不妄的,甚至連他否認的“私人關(guān)系上的生分”其實也已存在,至少就布倫塔諾那方面而言是如此。這一點在接下來討論布倫塔諾與胡戈·貝格曼的通信時會得到清楚地表明。而馬爾維娜所說的克勞斯“肯定比教皇本人還要教皇”,事實上最終也已表明是不確切的。
阿列克休斯·邁農(nóng)與胡塞爾同為布倫塔諾的學生。胡塞爾與他之間的通信沒有被全部保存下來,但在《胡塞爾書信集》中還是留有十多封書信往來。邁農(nóng)可以算是與胡塞爾交往最多的幾位布倫塔諾學派成員之一。(其余的幾位是在第一幕中提到的馬塞里克和在第二幕中提到的施通普夫,以及在第四幕中將會涉及的馬爾梯。)
在此前引入馬爾梯學生克勞斯對邁農(nóng)與胡塞爾的批評中,邁農(nóng)與胡塞爾都被視作布倫塔諾的叛逆者。這里存在一個復雜的三邊關(guān)系:在馬爾悌與邁農(nóng)之間有學術(shù)方面的論爭,它通過克勞斯體現(xiàn)出來,而在馬爾悌與胡塞爾之間則雖有不同的意見表達,卻并無正面的沖突,但也遭到克勞斯的“惡意”(馬爾維娜語)攻擊。最后,在胡塞爾與邁農(nóng)之間有較多的爭論發(fā)生,它們不僅涉及胡塞爾現(xiàn)象學與邁農(nóng)的對象理論以及埃倫菲爾茨(Chr.von Ehrenfels)的完形心理學各自觀點的解釋說明,也關(guān)系著他們之間的差異辨析與問題討論,最終還涉及邁農(nóng)與胡塞爾各自研究的思想原創(chuàng)性問題,而后一個問題超出了一般學術(shù)爭論的范圍,它應當是導致胡塞爾與邁農(nóng)關(guān)系決裂的主要原因(9)對此可以參見上述《反思的生命》第二卷第九章“胡塞爾與邁農(nóng):現(xiàn)象學與對象理論和完形心理學”。。
胡塞爾與邁農(nóng)的聯(lián)系在《邏輯研究》之前十分融洽,在許多方面有良好的交流與互動。在《邏輯研究》中,邁農(nóng)也是胡塞爾考慮、引述和討論最多的對手,連同布倫塔諾、施通普夫、馬爾梯,以及其他一些被視作布倫塔諾學派的心理學家。
嚴重的分歧在此后的1902—1904年之間便已產(chǎn)生。從遺留下來的幾封通信來看,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已然充滿了懷疑與爭議,雖然不失客套與恭敬。也正是在這一年,胡塞爾與邁農(nóng)之間的通信交往結(jié)束了。起因看起來是邁農(nóng)將自己的長篇論文《關(guān)于對象理論》的抽印本寄給了胡塞爾[13]。隨后,胡塞爾做了回復和致謝。直至邁農(nóng)于1920年去世的十六年間,兩人之間沒有再發(fā)生任何有案可查的思想交流了。
不過,在胡塞爾那里可以查到他私下對自己所受邁農(nóng)影響的反思:在魯汶大學的胡塞爾文庫中保存著一本黑色筆記本(編號:X x 5),瓦爾特·比梅爾(W.Biemel)于20世紀50年代將它編輯發(fā)表。他在編者引論中說明:“胡塞爾曾在其中摘錄過對他留有印象的書,記下重要的著作,并于1906—1908年的關(guān)鍵年代也做過一些私人的、類似日記的札記。”[14][15]438-440筆記開始于1906年9月25日,而且開始于邁農(nóng)。在這里已經(jīng)清楚地看出胡塞爾在此期間正在十分仔細地思考邁農(nóng)以及其他人對自己思想發(fā)展的影響:“自本月初以來我就認真地投入到工作中。我是否做得對呢?我首先研究了邁農(nóng)《論假設(shè)》的書[16],同時我不得不一再地看我自己的舊作并且思考到它們之中去?!盵14][15]438-440
在回顧自己從《算術(shù)哲學》到《邏輯研究》的思想歷程,以及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對自己的可能影響之后,胡塞爾再次返回到邁農(nóng)這里:“可惜我無法再判斷,邁農(nóng)的關(guān)系理論對我的影響有多大。我于1890年前后就已經(jīng)讀過它。但直至1891年與邁農(nóng)的通信才導致了對它的更為仔細的研究。但很難設(shè)想,除了幾個有限的思想以外,它還對我在方法上提供過什么?!盵14][15]438-440而后他得出最終的結(jié)論:“邁農(nóng)的書已經(jīng)無法在表象和判斷的研究方面為我提供如此多的東西了,除了一個巨大的興奮以外,每當一個并非無足輕重的人在思考的問題也正是我們多年來操心的問題時,就會出現(xiàn)這種興奮。我在這部書中僅僅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的思想,它是我在《邏輯研究》中沒有說出的,盡管我在起草過程中已經(jīng)有了它并思考過它,但卻未敢接受它:將判斷向‘單純表象’的變異轉(zhuǎn)用于愿望和所有其他行為上,我還有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標明日期的頁張(1894年),在那兒我恰好和邁農(nóng)的立場一致。但當然,我看到了邁農(nóng)沒有看到的巨大困難,而它們阻止我得出結(jié)論。邁農(nóng)的表象概念是完全不明智的,完全不可理解的。顯而易見,與邁農(nóng)的分歧是有必要的并且是無法避免的,撇開這一點不論:總有一天會證明,這些研究領(lǐng)域與最本質(zhì)認識的這兩個方面實際上是一致的。”[14][15]438-440
接下來,胡塞爾記錄下自己與邁農(nóng)之間關(guān)系的總體印象:“我們像是兩個在同一個黑暗的局部世界中旅行的人。我們當然常??吹酵粋€東西并且對它進行描述,但與我們不同的領(lǐng)悟力相符合,這些描述也含有多重的差異?!盵15]440-441
從這里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他十分冷靜、客觀,并未摻雜負面的怨憤和不滿的情緒。由此,邁農(nóng)的這一道坎此時似乎已經(jīng)被他越過。不過,實際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在后來關(guān)于胡塞爾的回憶錄中,許多回憶者都提及,胡塞爾在接下來的哥廷根時期和弗萊堡時期都仍然表達過對邁農(nóng)的抱怨和不滿。例如:當弗里茨·考夫曼(Fritz Kaufmann)于1913年來到哥廷根時,他已經(jīng)注意到:“當我的哥廷根歲月開始之時,胡塞爾還沒有完全從那種‘優(yōu)先權(quán)之爭’(Priorit?tenstreit)——尤其是與邁農(nóng)的爭論——的狹隘中走出?!盵17]我們還可以從普萊斯納(Helmut Plessner)的同年回憶中得到另一個證明:“當我有一次談到邁農(nóng)時,胡塞爾真的慍怒起來。”[18]最后,我們還可以在吉布森(Boyce Gibson)的1928年日記中讀到他所記錄的胡塞爾在那個時期對邁農(nóng)的表態(tài)以及他對邁農(nóng)與胡塞爾關(guān)系的一種理解,從而為后人了解其中的因緣聚合提供了一個視角:“邁農(nóng)和胡塞爾都是布倫塔諾的學生。他們曾經(jīng)關(guān)系很好。但《邏輯研究》出版后,邁農(nóng)很不滿其中對心理主義的批判,并對此發(fā)表了頗具敵意的文章。自此,他們的友誼出現(xiàn)了裂痕。1900年之后,邁農(nóng)開始寫關(guān)于‘對象理論’的東西,胡塞爾認為這反映了自己在各方面產(chǎn)生的影響,并認為其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都在《邏輯研究》中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他不確定邁農(nóng)是否讀過此書,但認為他讀過的可能性非常大。胡塞爾不認可精神財產(chǎn)這類東西。他慷慨地任由其所有學生從他的思想中充分獲益(參看他對海林作品的批評——海林是他在哥廷根的學生,他教了他兩年。這個學生比較偏激,但執(zhí)著且善于表達。胡塞爾曾建議我看看他的書),但在這里他卻情緒高昂,強烈反對任何人攫取他自己(胡塞爾)的思想,并說出‘我是一個全新觀念秩序的奠基者’之類的話,而且認為自始至終,邁農(nóng)與其說是原創(chuàng)者,不如說是借用者?!盵19]
很顯然,胡塞爾仍未從他的怨憤中解脫出來。此時,邁農(nóng)已經(jīng)去世了八年。這種情況在胡塞爾那里是絕無僅有的現(xiàn)象?;蛟S我們可以說,不僅在哥廷根時期,而且很可能在其一生中,能使胡塞爾最耿耿于懷的人便是邁農(nóng)了。
在前面論述英加爾登(Roman Ingarden)時已經(jīng)涉及布倫塔諾的另一位學生卡茲米爾·特瓦爾多夫斯基。他出生在維也納,并于1885—1889年期間在維也納大學隨布倫塔諾和齊默曼(Robert Zimmermann)學習。胡塞爾在維也納隨布倫塔諾學習的時間與此有部分重疊:1884—1885年冬季學期和1885—1886年冬季學期。但沒有資料表明他們兩人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相互認識。1891年,特瓦爾多夫斯基以一篇題為《觀念與知覺》的博士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而后于1894年以《關(guān)于表象的內(nèi)容與對象的學說》為題完成了任教資格考試。這兩部論著后來都正式發(fā)表[20-21]。這也是他一生發(fā)表的僅有兩部專著。在維也納擔任一年的講師之后,他在利沃夫大學獲得教授職位。他被視作波蘭現(xiàn)代科學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也被公認為是“利沃夫—華沙學派”的締造者。這個學派既是哲學流派,也是邏輯學流派或數(shù)學流派。無論如何,布倫塔諾的哲學作為嚴格科學的理想后來通過特瓦爾多夫斯基而在他的一批后來成為哲學家、邏輯學家和數(shù)學家的波蘭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綜上所述,一方面,我們的確應當說,“特瓦爾多夫斯基對于波蘭文化的重要性無論如何評價都不會過高”[4]9;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特瓦爾多夫斯基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是一個原創(chuàng)性思想家,而在于他是一個偉大的教師和組織者”[22]。
看起來,胡塞爾與特瓦爾多夫斯基的私人聯(lián)系主要是因為英加爾登的緣故而建立起來的。前面在論述英加爾登時,筆者曾引述過他在回憶胡塞爾的文章中對從利沃夫特瓦爾多夫斯基那里轉(zhuǎn)到哥廷根胡塞爾這里的學習生涯(過渡歷程)。特瓦爾多夫斯基是一位出色的教師,培養(yǎng)了許多學生,他們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部分以盧卡西維茨(Janukasiewicz)為代表的學生處在B.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和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的經(jīng)驗心理學的影響下;而另一部分學生則處在布倫塔諾的描述心理學的影響下。英加爾登之所以到哥廷根隨胡塞爾學習,是因為他相信胡塞爾的觀點:哲學應當承擔本質(zhì)研究的任務(wù)[23]170-171。
按英加爾登的說法,特瓦爾多夫斯基與胡塞爾有過多次會面[23]190。但他們之間僅有兩次書信往來存世,時間是在1928年,主要是因為他們二人的共同學生英加爾登后來在波蘭的工作與待遇問題,并未涉及學術(shù)和思想方面的交流。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在信中讀到,胡塞爾曾于1927年委托英加爾登,將他于1896年(幾近三十年前)為特瓦爾多夫斯基1894年發(fā)表的任教資格論文《關(guān)于表象的內(nèi)容和對象的學說》所撰寫的一篇書評(但后因種種原因未發(fā)表)的副本轉(zhuǎn)交給特瓦爾多夫斯基。后者在回信中特別致謝并提道:“這個書評在歷經(jīng)許多年后也未失去其價值?!?Brief.I,183.)
事實上,胡塞爾的書評后來以另一種形式在《邏輯研究》中得到了表達。他在第二研究中批評特瓦爾多夫斯基對“普遍對象”和“普遍表象”的理解,即“普遍表象的對象是被我們所表象,但它并不實存”[21]106的觀點,同時維護柏拉圖(Plato)和鮑爾查諾(Bernhard Bolzano)的觀念論立場(Hua XIX/1,A 134/B1 124.)。在這里,胡塞爾的確是站在了布倫塔諾及其學派的對立面。而特瓦爾多夫斯基當時則明確地與布倫塔諾站在一邊,將普遍表象視作符號表象一樣的“非本真表象”。在這一點上,特瓦爾多夫斯基應當屬于馬爾維娜所說的“布倫塔諾正統(tǒng)派”。
特瓦爾多夫斯基去世于1938年2月11日。此后不到兩個月,胡塞爾也于4月8日去世。英加爾登在特瓦爾多夫斯基的追悼會上得知了胡塞爾逝世的消息[23]190。
不過真正的“布倫塔諾正統(tǒng)派”是由安通·馬爾梯來代表的。他是布倫塔諾的大弟子,比胡塞爾的任教資格導師施通普夫還要年長一歲。他于1868—1870年間在維爾茨堡隨布倫塔諾學習,1869年便獲得神職和教職。但他與布倫塔諾一樣,在1872年就放棄了神職,來到哥廷根隨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學習,并于1875年完成了博士學業(yè),博士論文的題目是《關(guān)于語言起源理論的批判》,該論文于同年出版,總計60頁,它的完整版也在同年出版,題為《論語言的起源》,總計150頁[24-25]。博士畢業(yè)后,他在切爾諾維茨(今屬烏克蘭)大學任教五年,而后于1880年受聘到布拉格德語大學,此后一直在這里任教,直至1914年去世。他通過他和他學生的工作,使布拉格在幾十年里保持了“布倫塔諾哲學”的中心地位。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將“布倫塔諾正統(tǒng)派”稱作“布拉格學派”(Prager Schule)或“學圈” (Kreis),與邁農(nóng)所代表的、可稱作“布倫塔諾非正統(tǒng)派”的“格拉茨學派”(Grazer Schule)相對應,或者也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相呼應。
馬爾梯同樣是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付諸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布倫塔諾弟子,主要是在第一研究和第四研究中,而且主要涉及馬爾梯的語言哲學和含義理論。1910年,胡塞爾還為馬爾梯《對普遍語法基礎(chǔ)與語言哲學的研究》(第一卷,哈勒,1908年)[26]撰寫了書評,并在書評的開篇處對馬爾梯的工作領(lǐng)域和思想風格以及他與老師布倫塔諾的關(guān)系做了一個出色的概括評價,幾乎可以視作對四年后才病逝的馬爾梯的預先蓋棺論定:“1875年,他以一部杰出的作品《論語言的起源》開啟了科學生涯,從那時起,語言哲學的問題便始終占據(jù)了他的興趣中心,他的許多論文(《論無主詞命題及語法與邏輯學和心理學的關(guān)系》《論語言反思、天賦論和有目的的語言習得》,等等)都表明了這一點。這一著作是獻給他那才華橫溢的老師及朋友布倫塔諾的。在人們所謂的‘哲學觀點’方面——因而不僅是基本的哲學信念,而且還有對待問題的整個方式,以及哲學發(fā)問和哲學方法的整個風格——馬爾梯都受惠于他。只有在極度緊迫的情況下,馬爾梯才在這種風格所允許的范圍內(nèi)修正布倫塔諾的觀念。”[27]最后這一點也證明波扎克(Anna Brozek)的確有理由將馬爾梯稱之為“布倫塔諾的最忠實的學生”[4]124。
胡塞爾與馬爾梯之間有十多次的通信往來。關(guān)于胡塞爾與他的語言哲學與含義理論方面的思想關(guān)聯(lián),筆者在《語言哲學的現(xiàn)象學視角——胡塞爾與馬爾梯的思想史關(guān)聯(lián)》[28]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論述。
這里還需要作較為詳細討論的另一位馬爾梯弟子、布倫塔諾學派和布拉格學派的成員是胡戈·貝格曼(Samuel Hugo Bergmann,1883—1975)。他在胡塞爾與后期布倫塔諾的關(guān)系中扮演了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
貝格曼出生在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家庭。在布拉格老城上的文科中學,與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是同學。他們也包括胡塞爾、弗洛伊德等,都是自幾百年來便生活在這個當時屬于奧匈帝國的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地區(qū)(現(xiàn)屬于捷克共和國)的說德語的猶太家族成員。貝格曼先后在布拉格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自然科學,后來曾于1907—1919年間擔任布拉格大學的圖書館管理員。他早年便是猶太復國主義的倡導者和該運動的參與者,后來也成為說德語的新希伯來哲學的先驅(qū)。1920年,貝格曼來到所謂的“以色列土地”(Eretz Yisrael)或“應許之地”,擔任以色列國家與大學圖書館館長,直至1935年。自1928年起,他也擔任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哲學講師,1935年擔任哲學教授,并于1935—1938年間擔任該校的校長。
在以色列工作期間,貝格曼在二戰(zhàn)前就為介紹和傳布胡塞爾的哲學思想做了許多工作,撰寫評論和分析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文章,開設(shè)相關(guān)課題的講座和討論課,如此等等。胡塞爾去世后,貝格曼在講座中還為胡塞爾致了悼詞。二戰(zhàn)后,他聯(lián)系魯汶大學的胡塞爾文庫,推動并參與胡塞爾的希伯來語文集的編輯校對工作;不僅自己做關(guān)于胡塞爾哲學的講演,同時也邀請猶太哲學家如漢斯·約納斯(Hans Jonas)等去以色列做關(guān)于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報告,如此等等。貝格曼還將自己保存的布倫塔諾手稿謄寫給胡塞爾文庫備存,如此等等[29]363,366,468,471f,579,655,679,731[30]113,148,205,294。直至戰(zhàn)后1949年,貝格曼還在其日記中記錄過他的關(guān)于蓋世太保的噩夢,以及醒來后與胡塞爾哲學有關(guān)的思考:“夜里我常常做些沉重的夢,夢見我落入蓋世太保之手,而這一切都是如此真實。有一次我醒了過來,為這不是真的而感到高興,但我很快又睡著了,而后接著噩夢繼續(xù)做下去。當我再醒來時,我無法再入睡了,便開始接著討論課的一個對話來思考胡塞爾與康德(Immanuel Kant),而后我明白了以下的問題:康德大致是從主觀性出發(fā),但他探問的是,我如何克服它,這樣他便走向他的超越的形式。胡塞爾是從客觀性出發(fā),并且探問,它是如何系泊在主觀性中的。”[30]23
總體上,貝格曼是將胡塞爾視作德語—希伯來語哲學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加以弘揚和推廣,為猶太復國的計劃準備思想和理論基礎(chǔ)。
在此方向上,貝格曼與當時著名猶太思想家建立廣泛的聯(lián)系并有密切的交往。他于1929年出版的著作《現(xiàn)代物理學中的因果律之戰(zhàn)》題獻給他的老師安通·馬爾梯,并附有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為其撰寫的簡短引言[31]。此外,貝格曼的猶太復國主義思想和行動在開始階段受到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影響,后者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于1925年正式建立起便在那里擔任社會學系主任,兩人之間關(guān)系密切。貝格曼也著有關(guān)于布伯思想的論著《從基爾凱戈爾到布伯的對話哲學》[32]。
在貝格曼的日記中,他還記錄過自己與布伯的一次關(guān)于胡塞爾的談話和感想:“關(guān)于胡塞爾,以及他是否能夠給出對相對主義的反駁,我們也談?wù)摿嗽S多。布伯認為:‘我拒絕進行這種對世界的加括號。’在我看來,這當然是一種帶有文學色彩的回答,因為在胡塞爾那里,這個問題涉及的是一種研究的方法。”[30]23
與胡塞爾以及布倫塔諾及其學派的交往也屬于貝格曼1920年赴以色列之前的一個重要章節(jié)。作為布倫塔諾學派和布拉格學派的成員,貝格曼與胡塞爾顯然時有聯(lián)系。1908年10月15日,胡塞爾還收到他寄贈的著作《內(nèi)感知明見性問題研究》[33],并在書中題記:“1908年10月15日得自作者?!?10)Husserl,Hua X: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usstseins (1893—1917),hrsg.von Rudolf Boehm,Den Haag:Martinus Nijhoff,1969;以下凡引胡塞爾全集均用簡稱“Hua X,324,Anm.1.”。在后來由施泰因(Edith Stein)和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編輯出版的《內(nèi)時間意識現(xiàn)象學講座》中還收錄了胡塞爾在閱讀貝格曼的這本書后對相關(guān)問題的思考記錄:“無限性——它應當處在哪里?參見胡戈·貝格曼所提到的布倫塔諾的指責,第82頁(論述‘內(nèi)感知’的著述):在他看來,如果‘內(nèi)感知’在每個時間點上都指向當下之物和過去之物,就會產(chǎn)生一個有無限多維度的連續(xù)統(tǒng):我的內(nèi)感知是指向當下之物和過去之物的,為它所把握的過去的內(nèi)感知重又指向當下之物和過去之物,如此等等?!?11)Hua X,S.328.——胡塞爾《內(nèi)時間意識現(xiàn)象學》的《胡塞爾全集》本編者波姆(Rudolf Boehm)在這里還附加了一個說明:“在該書相關(guān)處的文字是:‘因為不只是我的當下的內(nèi)感知,而且我的過去的內(nèi)感知也據(jù)此而部分指向當下,部分指向過去,同樣還有被這個內(nèi)感知作為過去來把握的內(nèi)感知,如此不斷地接續(xù)下去。這里似乎已經(jīng)產(chǎn)生出了一個有無限多維度的連續(xù)統(tǒng)。似乎還可以進一步推導出:如果我們的內(nèi)感知持續(xù)地包含著一個如此之小的時段(Zeitspanne),那么它也就必定包含著我們的整個心理生活了?!惛衤谝粋€腳注中對此解釋說:‘這個指責是我于1906年夏從布倫塔諾教授先生那里聽到的?!惛衤骸秲?nèi)感知明見性問題研究》,第82頁注1。”(Hua X,S.328,Anm.2.)此外,根據(jù)貝格曼致其太太的信,他至少曾于1911年7月20日這天下午在哥廷根拜訪過胡塞爾。他在其中還報告說:“這里的哲學興趣十分活躍。胡塞爾本人就有一個約三十人的緊密學圈,所有人或至少大多數(shù)人都想在大學工作?!?12)由于貝格曼的日記與書信出版較遲,因而這次會面并未被舒曼記入《胡塞爾年譜》。[29]4112
但就目前情況看,貝格曼與胡塞爾之間的書信往來應當沒有被保留下來。與此相反,布倫塔諾寫給貝格曼的數(shù)十封長短不一的信函則得以存世,并于1946年被貝格曼編輯發(fā)表[34]83-158。這些信函從1906年開始,直至貝格曼因一戰(zhàn)爆發(fā)而作為軍官赴前線參戰(zhàn)時中斷,但如貝格曼所說:“讀者可以注意到,書信往來在最后幾年里已經(jīng)隨著學生關(guān)系開始松散而不那么密集和溫馨了。”[35]83這些信函一方面“表達出被胡塞爾稱作布倫塔諾生命的‘原事實’(Urtatsache)的布倫塔諾人格的之偉大、他對自己的哲學使命的信念”等之外[35]83,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布倫塔諾私底下對待胡塞爾的態(tài)度和看法。盡管胡塞爾自己已經(jīng)從布倫塔諾那里直接地意識到,“如果有人走自己的路,哪怕是從他(布倫塔諾)那里分出的路,這會使他多么激動不安。這時他會容易變得不公正,并且在我面前也曾如此,而這是令人痛苦的”[11]471。但布倫塔諾在背后,尤其是在另一位弟子面前,對邁農(nóng)和胡塞爾的諷刺和挖苦,今天讀來還常常會令人咂舌。
如前所述,在回憶布倫塔諾的文章中,胡塞爾記載,1907年在佛羅倫薩拜訪布倫塔諾時,他已經(jīng)感受到“某種疏遠,即便不是私人關(guān)系上的生分”[11]471。這里所說的與布倫塔諾的“疏遠”,主要是因為胡塞爾與布倫塔諾在幾個哲學問題上的意見分歧而產(chǎn)生的隔閡所致。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似乎默默地將布倫塔諾及其學派視作心理主義的代表之一并予以批判。而關(guān)于他與布倫塔諾的其他方面的具體分歧,則首先涉及對布倫塔諾提出的意向性的理解,其次涉及對布倫塔諾所強調(diào)的內(nèi)感知的明見性的理解,再次關(guān)系到對布倫塔諾的表象概念的理解,最后是對德國觀念論哲學傳統(tǒng)的理解。而所有這些意見分歧最終都可以歸結(jié)為在心理學的經(jīng)驗論與意識哲學的觀念論之間的對立立場。
但從外部顯露的情況來看,布倫塔諾與胡塞爾之間最大的矛盾焦點和意見分歧在于他們對“心理主義”問題的理解。讓布倫塔諾感到惱火的很可能是他在《邏輯研究》之后常常被當作“心理主義”的代表來加以討論,而這種情況在他看來最終要拜胡塞爾所賜。
在1909年6月1日致貝格曼的信中,布倫塔諾便寫道:“我很高興,宇伯維克終于可以從海因策的手中解放出來了(13)“宇伯維克”在這里是指由這位德國哲學史家宇伯維克(Friedrich Ueberweg,1826—1871)撰寫的最初為三卷本的《從泰勒斯到當代的哲學史綱要》[36]。后來,該書不斷擴充再版。在宇伯維克去世后繼續(xù)由海因策(Max Heinze,1835—1909)接手編輯擴充。布倫塔諾寫信的這天恰巧就是海因策去世的當日。米施接手這部哲學史巨著的擴充再版。。據(jù)我所知,米施教授是狄爾泰的女婿。這個婚姻面臨諸多困難,女孩的父母對此十分拒斥,但我弟弟(14)弗蘭茨·布倫塔諾的弟弟是德國國民經(jīng)濟學家盧約·布倫塔諾(Lujo Brentano,1844—1931)。帶著溫暖的同情接受了這對被困擾的人。米施愿意清除那些由格拉茨學派加入的垃圾,這是非常值得夸贊的,而通過與我的布拉格朋友們的接觸,他就踏上了正確的道路,會了解到事情的真實狀況?!盵34]124f
布倫塔諾在這里所涉及的思想史信息十分豐富,消化展開后足以成為一項專門研究的課題。但在此只能就這里的論題扼要論之:布倫塔諾在這里僅僅提到邁農(nóng)學派加入到哲學史章節(jié)中的“垃圾”,即海因策在《宇伯維克哲學史綱要》的第十版中加入的格拉茨學派一章的內(nèi)容,這一章的標題是“對象理論”;但他并未提及或表示不滿的是,也在這一版中,介紹布倫塔諾哲學的一章被冠以“心理主義”的標題(15)參見貝格曼對此的說明[34]124。。因此,我們很難說布倫塔諾認為兩個標題中哪個標題更為惱火。但他在這個語境中之所以沒有提及胡塞爾,很可能是因為胡塞爾于1907年在佛羅倫薩對布倫塔諾的拜訪而使他的火氣有所消退。
1906年9月17日,胡塞爾去佛羅倫薩拜訪布倫塔諾之前,即在與貝格曼認識第二個月后寫給貝格曼的第三封信中,布倫塔諾就已經(jīng)開始評論他的學生對他的忠誠度,如霍夫勒、施通普夫,尤其是胡塞爾。從信中我們可以讀到,他對胡塞爾的了解是依據(jù)另一位馬爾梯的學生埃米爾·烏悌茨(Emil Utitz)的敘述。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布倫塔諾晚年視力下降,幾乎無法閱讀。我們甚至可以確定,布倫塔諾沒有讀過《邏輯研究》。不過這種情況還在他視力健全的時候就已經(jīng)如此。胡塞爾在回憶錄中便寫道:“我曾寫信請他接受我在《算術(shù)哲學》(我的哲學處女作)上給他的獻辭,他回信表示熱誠的謝意,但同時認真的告誡我:我不應去惹惱他的敵人。盡管如此,我仍將這部書題獻給他,但寄去贈書后并未得到進一步的回復。直到十四年之后,布倫塔諾才注意到,我的確將此書題獻給了他,并在這時才衷心友好地表達謝意;他顯然沒有仔細地看過它,或在其中以他的方式‘交叉地讀過’。他對我來說是高高在上的,而我對他也太了解,所以并不介意?!盵11]470-471
事實上,與題獻給布倫塔諾,且未真正惹惱過什么人的《算術(shù)哲學》相反,題獻給施通普夫的《邏輯研究》則恰恰“惹惱”了一些人,而且更多是胡塞爾的師友,甚至首先是他的老師布倫塔諾,他通過其他弟子對胡塞爾的心理主義批判的轉(zhuǎn)述而對胡塞爾抱有不滿和怨氣。在這里所說的第三封信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布倫塔諾在向貝格曼解釋內(nèi)感知明見性問題時舉胡塞爾為例來說明:“例如,如果胡塞爾自己感知自己,并且或許以為感知到一個偉大哲學家,那么這個感知就幾乎不能被稱之為正確的?!盵34]85f接下來,在完成了其解釋之后,布倫塔諾還寫道:“證明這些混亂要比理順胡塞爾的混亂腦袋容易得多!您的報告對這位突然成名之人的推薦也是非常糟糕的。您的批判是確切的。不過我們在這里打交道的至少是一個好人。”[34]85f
布倫塔諾在這里所說的貝格曼的“報告”,是指后者當時正在撰寫和準備發(fā)表的論著《關(guān)于內(nèi)感知明見性問題的研究》,該書在與布倫塔諾討論多次后完成,于1908年發(fā)表[33]。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提到,貝格曼在該書出版后曾寄贈給胡塞爾一冊。胡塞爾于1908年10日15日收到并在研究手稿中記錄下對書中提出的問題的思考。在同一天,布倫塔諾也收到了貝格曼的寄贈,并在這天(1908年10月15日)致貝格曼的回信中寫道:“您的論著我至此為止只能匆匆看一下。涉及胡塞爾的部分我讓人相對完整地讀給我聽?!盵34]120f看起來,布倫塔諾對貝格曼的胡塞爾批判并不滿意,他接下來寫道:“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wù),即以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評論這些混亂費解的理論,這些理論既不與真理相契合,也沒有在顧及他人意見時去如其所是地把握它們。您在此已經(jīng)以一種一般說來值得稱贊的簡潔方式盡力而為之,卻也未能使此事變得容易;而我至少不是所有要點上都明白胡塞爾究竟想要什么?!盵34]120f
布倫塔諾在這里最后提到的一點是他在對待胡塞爾態(tài)度上的問題關(guān)鍵之所在:由于無意或無法閱讀胡塞爾的《邏輯研究》本身,布倫塔諾對胡塞爾現(xiàn)象學及其心理主義批判的了解主要是通過他的其他學生的轉(zhuǎn)述和批評來了解的。他實際上并不清楚胡塞爾的真實說法與想法。
正因為如此,布倫塔諾對胡塞爾的不滿和怨氣即使在胡塞爾與布倫塔諾見面幾次并做了當面的解釋之后也未見消解。還在1908年10月15日,即在胡塞爾于佛羅倫薩拜訪了布倫塔諾之后不久,后者便已經(jīng)致函貝格曼,并且在討論“心理主義者”這個負面“綽號”時寫道:“這個高貴武器的共同發(fā)明者胡塞爾剛來我這里訪問過。他滔滔不絕地向我送上一堆謝意和敬意的誓言,而倘若我相信這些僅僅是恭維之辭,那就對他有些不公正了。他也告訴我說:他始終向人們保證,我并不真的屬于心理主義者,他似乎在想為我洗清一個可怕的嫌疑。他太太的在場以及在佛羅倫薩初次訪問時引發(fā)的諸多興趣而導致的注意力分散,阻礙了一場詳盡透徹的討論的進行。但我還是聽到了幾個怪誕的主張。看起來胡塞爾似乎帶有好的意愿來考慮批評的話語,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深入的闡釋或許會讓他放棄這個立場?!盵34]85f
這樣一個“深入的闡釋”很可能就是布倫塔諾在1911年出版的《論心理現(xiàn)象的分類》(16)該書后來由克勞斯重新編輯并附加了布倫塔諾遺稿,作為《出自經(jīng)驗立場的心理學》第二卷于1925年再版。一書的“附錄十一:論心理主義”中所做的相關(guān)說明:“為了在一個如此嚴重的控告面前為自己辯護,我必須首先提問,心理主義究竟意味著什么;因為人們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個嚇人名稱,即使在涉及全然不同的事物時也是如此。當我在與胡塞爾的一次友好會面時,以及常常也在其他談及這個由他新引入的術(shù)語的人那里尋求一個解釋時,人們對我說,它指的是一種學說,即主張其他不同于人的生物也能夠具有與我們的明察恰恰相反的明察。如果就這個意義來理解,那么我不僅不是心理主義者,而且甚至在任何時候都已經(jīng)對這樣一種荒謬的主觀主義做了最堅定的抵制和斗爭?!盵37]
這樣一種對“心理主義”的理解顯然不是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所批判的“心理主義”。因而在收到布倫塔諾于1911年出版的三本新書[38-40]之后,胡塞爾于這年的11月22日致布倫塔諾的信中仍然還在解釋他三年前于佛羅倫薩訪問布倫塔諾時曾做過的解釋:“在佛羅倫薩我曾嘗試借訪問的機會向您澄清我對心理主義批判的意義。也許我的表達過于笨拙了。我不可能像您(從我的不太成功的闡釋中)所理解和報告的那樣堅持過我的《導引》并對心理主義做過如此定義。”(Brief.I,54.)
就總體而論,“心理主義”的術(shù)語問題是造成晚年布倫塔諾與胡塞爾之間隔閡的主要原因;或者說,是造成胡塞爾對布倫塔諾的某種冒犯的主要原因。這個結(jié)果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它的起因是毫無根據(jù)的。由于布倫塔諾沒有閱讀過胡塞爾的《邏輯研究》第一卷,因而他對“心理主義”的理解十分有限,他在1911年11月17日致胡塞爾的信中甚至還在討論:“心理主義”這個術(shù)語究竟能不能說是由胡塞爾“新引入的”。布倫塔諾認為他依據(jù)的是胡塞爾在給他的信函中的說法,但其他人則反駁說,老埃德曼早就使用過這個概念,如此等等(Brief.I,53.)。事實上,只要大致地讀過《純粹邏輯學導引》,這個問題就根本不可能被提出來。據(jù)此,我們可想而知,胡塞爾在回答布倫塔諾的這個問題時必定充滿了內(nèi)心的苦澀。
這里還需要插入對另一位布倫塔諾學派的成員卡斯悌爾(Alfred Kastil)的說明。他同樣是馬爾梯的學生,而且如前所述,1916年,他與克勞斯一同去蘇黎世拜訪布倫塔諾,并于布倫塔諾1917年去世后與克勞斯一起開始編輯出版布倫塔諾的著作與遺稿。布倫塔諾在致胡塞爾和貝格曼的信中一再提到“其他人”或“人們”關(guān)于胡塞爾或“心理主義”的說法,或許與克勞斯和卡斯悌爾及其轉(zhuǎn)述有關(guān)。至少,我們可以確定一點:在卡斯悌爾于1950年發(fā)表的“布倫塔諾與心理主義”的文章中,我們可以讀到布倫塔諾在前引“論心理主義”附錄中所說的“其他談及這個由他[胡塞爾]新引入的術(shù)語的人”的類似論點。例如:卡斯悌爾在這里對“心理主義”的理解是,“它的意義缺少明確的規(guī)定,以至于一個人可能會遭遇這樣的情況,他同時是心理主義者和反心理主義者。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這個名稱應當是一個鄙視性的謂詞,而且包含了這樣的指責:它的承載者誤解了真理的客觀性并對真理概念做了主觀主義的篡改”。不僅如此,卡斯悌爾還說明:“埃德蒙德·胡塞爾是這個概念的發(fā)明者,但也是將這個指責擲向布倫塔諾的人?!盵41]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布倫塔諾在“心理主義”問題上的糾結(jié)并非他自發(fā)產(chǎn)生的,而是通過布倫塔諾正統(tǒng)派的這些解釋而形成的。在這點上,布倫塔諾晚年的確是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意義上“盲目的”。
不得不說,在這個問題上的糾纏構(gòu)成了胡塞爾與晚年布倫塔諾的關(guān)系中的一個僅僅具有消極意義的章節(jié)。好在他們之間存在的其他一些爭議和辨析還是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們至少可以有助于后人了解他們各自觀點的異同,例如:在對待哲學傳統(tǒng)的態(tài)度方面,在對內(nèi)感知的理解方面,以及在對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方法差異的態(tài)度方面。
我們可以看出,在布倫塔諾與胡塞爾的分歧中,貝格曼原則上是站在胡塞爾一邊的,因而盡管他的身份是布拉格學派和布倫塔諾學派中的一員,但其理論立場卻很難被歸入布倫塔諾正統(tǒng)派,因而他也與他的師兄奧斯卡·克勞斯并不處在同一戰(zhàn)線。即使他在自己的著述中一再對胡塞爾關(guān)于內(nèi)感知的明見性的看法做出辨析,但就總體而言還是贊成胡塞爾對布倫塔諾的哲學做出的以下幾個方面的修正:
第一,貝格曼并不贊同布倫塔諾對待觀念論傳統(tǒng)的態(tài)度,包括對鮑爾扎諾以及康德的態(tài)度(17)我們可以推測,貝格曼對鮑爾扎諾的研究[42]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他與胡塞爾的距離。。在布倫塔諾的奧地利經(jīng)驗論傳統(tǒng)維護者和胡塞爾的德國觀念論傳統(tǒng)維護者的分歧與對立中,貝格曼基本上站在胡塞爾一邊。布倫塔諾在致貝格曼的信中曾寫道:“以為哲學思辨與科學并不共屬一體,而且恰恰相互對立,這種看法如今已經(jīng)廣泛流行,它與下列看法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即康德以及依附于他的后來德國哲學應當被視作真正的哲學,而如果不與所有這些衰老退化(Entartung)進行激烈的抗爭,哲學就沒有權(quán)利要求重獲一個與其他科學相并列的位置,遑論它原有的一切科學之王的位置?!盵34]158而貝格曼對此并不贊成,他在這段話后附加了一個腳注說明:“這個討論,就像與此同時在與我的老師馬爾梯的一次通信中就此問題的討論一樣,并不能說明康德和后康德哲學的歷史意義。這里也要指出胡塞爾在《弗蘭茨·布倫塔諾》文集第159頁上就這個問題所做的闡述?!盵34]158
的確,胡塞爾在這篇回憶布倫塔諾的文章中一方面準確地再現(xiàn)了布倫塔諾的態(tài)度,連同其關(guān)于德國觀念論的“衰老退化”(Entartung)之說法:“對于像康德和后康德的德國觀念論者那樣的思想家,即那些將原初直觀和前直觀預感的價值看得遠遠高于邏輯方法和科學理論之價值的思想家,他的評價并不很高?!紓愃Z,這位完全獻身于最嚴格的哲學科學的苦澀理想(對他來說,這個理想在精確的自然科學中得到了展現(xiàn))的人,僅僅把德國觀念論的體系看作是一種衰老退化(Entartung)。”[11]466-467另一方面,胡塞爾在這里也表達了自己的不同立場和看法:“即便康德和其他德國觀念論者并沒有為科學嚴格地處理那些如此有力地感動了他們的問題動機提供多少令人滿意的和站得住腳的東西,即那些確實能夠?qū)@些動機進行追復理解(nachfühlen)并能夠在它們直觀內(nèi)涵中立足的東西,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在觀念論體系中涌現(xiàn)出了全新的和最為徹底的哲學問題維度,只有在澄清了它們并構(gòu)造出它們的特性所要求的哲學方法之后,哲學的最終的和最高的目標才會開顯出來?!盵11]466-467
布倫塔諾將近代笛卡爾以降的整個哲學發(fā)展都視做哲學的墮落。這一點在前引布倫塔諾1911年11月17日致胡塞爾的信中也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他在那里以一種略帶譏諷的口吻對胡塞爾的哲學遺產(chǎn)觀做出明確的批判性表態(tài):“還請您樂意接收剛給您寄出的三部著述!(19)如前所述,布倫塔諾于1911年發(fā)表的三部著作,其中兩部與亞里士多德有關(guān)。當然它們并不都處在您的較為狹窄的興趣論域中。不過您很愿意將您的目光加以擴展,而且您沒有看錯,如果忽略了對以往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研究,就無法有所成就。您不久前在貝格曼博士面前所做的一個表述已經(jīng)充分地透露出這一點,而且我對此只能感到高興,盡管我也覺得訝異,您如何能夠認為,我和其他與我親近的人不知道以類似的方式尊重哲學前史的價值。但事實上我們在上升發(fā)展的時期與墮落的時期的區(qū)分方面要比您做得更多?!?Brief.I,51f.)在這里,我們至少可以確定一點:布倫塔諾與胡塞爾的哲學立場不同,導致他們對哲學發(fā)展的上升與下降所持的價值判斷標準也各不相同。
第二,貝格曼相信,布倫塔諾在劃分先天的描述心理學與經(jīng)驗的發(fā)生心理學時實際上已經(jīng)使用了某種意義上的本質(zhì)直觀方法。他批評布倫塔諾在賦予他的著作以“出自經(jīng)驗立場的心理學”之標題時沒有意識到自己使用的“經(jīng)驗”概念有雙重含義:一方面,“發(fā)生心理學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的方法,主要是歸納的,并且在此意義上是‘經(jīng)驗的’”;而另一方面,他所倡導的描述心理學也是“經(jīng)驗的”,但卻是在另一種意義上,即“描述心理學的分析與一種可以通過增加被觀察的案例來獲取或然性的歸納無關(guān)。正如布倫塔諾自己在他的著作《論倫常認識的起源》中所闡釋的那樣,描述心理學是可以‘無須任何歸納而一舉(mit einem Schlage und ohne jede Induktion)’達到普遍認識的”[43]361f。
實際上,貝格曼的這個提示非常重要。這里需要摘引布倫塔諾的相關(guān)原文:“當然,隨著對相關(guān)的愛或恨的行為的經(jīng)驗,這個總體屬的善或惡會在無須對特殊案例的進行任何歸納的情況下一舉顯露出來。人們以此方式例如可以達到這樣一個普遍認識,即明察本身是善的?!盵44]這個意義上的“明察”,已經(jīng)不再是布倫塔諾意義上的“經(jīng)驗直觀”,而更多是胡塞爾意義上“本質(zhì)直觀”了。這也就意味著,不僅胡塞爾的“意向性”概念源自布倫塔諾,而且他的一再受到布倫塔諾批評和諷刺的“本質(zhì)直觀”或“本質(zhì)明察”的概念最終也可以在布倫塔諾那里找到支點!再擴展一步,我們當然還可以說:布倫塔諾的這個說法就是后來同樣處在布倫塔諾影響下的舍勒式“倫常明察”的前身!——不過,這是需要做進一步專門討論的問題(20)這里還可以追蹤貝格曼所受到的魯?shù)婪颉な┨辜{的影響。貝格曼很早便在布拉格結(jié)識了施坦納并且終生都在研究施坦納,盡管他對待施坦納的態(tài)度有變化[45-46]。而在這方面,施坦納就“精神直觀” (geistiges Schauen)的問題很早便與舍勒心有靈犀一點通[47]。如果伽達默爾說“直覺這個關(guān)鍵詞在1901年曾是聯(lián)結(jié)兩位思想家的橋梁”[48],那么“直觀”或“直覺”的概念也應當是聯(lián)結(jié)施坦納與舍勒的橋梁。。
第三,貝格曼贊成胡塞爾區(qū)分心理學(即廣義上的精神科學)的方法與物理學(即廣義上的自然科學)的方法的做法。而且他認為布倫塔諾并沒有看到這個區(qū)分的必要性,因而處在胡塞爾所說的素樸的自然態(tài)度的立場上。貝格曼指出,后來的克勞斯恰恰是在胡塞爾的影響下做出了這個區(qū)分。他在其紀念布倫塔諾的文章中寫道:“描述心理學的對象從屬于經(jīng)驗,但它的方法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學的方法。我相信,布倫塔諾在撰寫其《出自經(jīng)驗立場的心理學》時……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這個區(qū)別被布倫塔諾學派意識到了,尤其是被克勞斯所強調(diào)。這應當歸功于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影響?!盵49]362
當然,這個區(qū)分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研究方法的要求還應當進一步追溯到狄爾泰(Wilhelm Dilthey)對胡塞爾的影響上。胡塞爾在這里將布倫塔諾的嚴格科學的主張與狄爾泰的精神科學主張結(jié)合在一起,強調(diào)精神科學的動機是說明方法的嚴格性(Strenge),以此與自然科學的因果解釋方法的精確性(Exaktheit)劃清界限(Hua III,§§ 73ff.)。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注意到,同樣既受狄爾泰影響也受布倫塔諾影響的海德格爾后來也默默地接受了胡塞爾的這個區(qū)分(21)海德格爾在這里實際上更推進了一步:“相反,‘精神科學’為了嚴格,必須是不精確的。這不是它的缺陷,而是它的特長。”[50]21。
如前所述,貝格曼暗示,他與布倫塔諾書信往來在最后幾年里不再密集和溫馨,是因為學生關(guān)系開始松散所致[43]361f。這很可能也是指他自己因為不能附和布倫塔諾的觀念和更多站在胡塞爾一邊為其辯護的態(tài)度,使得布倫塔諾不再有興趣與他維系和加強這種書信往來。
我們盡可能中立地說,布倫塔諾對待自己的學生胡塞爾的態(tài)度和看法或許總體上可以用“不夠大氣”來標示。毋庸置疑,在與布倫塔諾學派的問題相關(guān)的語境中,胡塞爾在對待邁農(nóng)的態(tài)度和看法或許也可以用這個詞來定義。但在后一個案例上更難找到胡塞爾的動機和理由?;蛟S胡塞爾只是在為自己的老師鳴不平而已。而布倫塔諾對胡塞爾的“擔心”似乎主要是因為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發(fā)表后一夜成名以及名聲太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類似長輩對晚輩的“少年得志”式的擔心。他在1907年5月7日致施通普夫的信中說:“胡塞爾的來訪讓我非常高興。但他的新想法是極為奇異的。利普斯、里爾都為此而恭維他。而我擔心,如果我向他指明,他正走在歧途上,那么這會有害于他的學術(shù)生涯?!盵7]134,141[51]接下來,在1909年1月19日致施通普夫的信中,他又寫道:“我擔心我們的胡塞爾的情況也不好。不應得的贊譽將他越來越緊地束縛在某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上,只要他愿意,我會輕易向他證明它們是完全錯誤的?!盵7]134,141[51]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與胡塞爾有關(guān)的馬爾梯學生埃米爾·烏悌茨同樣屬于布倫塔諾學派和布拉格學派的成員。他當時(1906年)是與貝格曼一同去拜訪布倫塔諾的,就像克勞斯在十年后(1916年)是與卡斯悌爾一同去拜訪布倫塔諾的一樣。(筆者在第五幕中還會討論他在納粹上臺之后為胡塞爾提供的移居布拉格的可能與計劃。)但這一部分已經(jīng)屬于胡塞爾與布倫塔諾學派關(guān)系史的外篇了。
在這里,我們只需要補充一個貝格曼在1935年10月4日的日記中記載的他們師兄弟幾人對待胡塞爾的不同態(tài)度方面的一段有趣故事:“昨晚我去訪問克勞斯和布倫塔諾文庫。當克勞斯置身于談話的中心,閉著眼睛在闡述布倫塔諾對某件事情的反應,而且當他承認胡塞爾的貢獻在于:他說出了有一門先天的心理學這個事實,這時他實際上是十分令人感動的。他關(guān)于烏悌茨所講述的東西尤為有趣:烏悌茨曾如此贊美胡塞爾。對此克勞斯問道:您讀過他最近的著作嗎?烏悌茨回答說:我可不想因為閱讀他的著作而讓我對他的敬重蒙上陰影!”[29]410
這里已有必要對胡塞爾與布倫塔諾學派的關(guān)系做一個全面的回顧總結(jié)。盡管這個關(guān)系并未隨馬爾梯于1914年以及布倫塔諾于1917年的去世而告結(jié)束,而是延續(xù)到更年青的一代人,這一點正如可以從克勞斯在20世紀20年代起對胡塞爾的批評、貝格曼與胡塞爾的關(guān)系、英加爾登對邁農(nóng)的批評[52],以及以后還會討論的烏悌茨與胡塞爾的關(guān)系上感受到。但胡塞爾本人與布倫塔諾本人及其重要弟子的直接聯(lián)系和書信往來到1916年便已告結(jié)束,這年也是布倫塔諾寫給胡塞爾最后一封信的年頭。
不過,這里所說的“布倫塔諾學派”乃是一個十分含糊的概念。如果按照目前歐洲的幾個布倫塔諾學派研究團隊所列出的那些最重要代表人物來確定它的成員組成,那么這個學派與其說是一個統(tǒng)一的思想陣營,還不如說是對一個師承脈絡(luò)的標示。當然,這個學術(shù)團體的一個共同標識是意向心理學,但在對“意向性”的理解和解釋上,他們的分歧要大于統(tǒng)一;此外,這個學術(shù)團體的另一個共同標識是“嚴格的科學”的理想,但在對“科學”以及“嚴格性”的定義和方法的理解,他們也各持自己的看法。就此而論,“布倫塔諾學派”的含義邊界甚至要比現(xiàn)象學的“慕尼黑—哥廷根學派”以及“弗萊堡學派”的含義邊界更為模糊,同樣也比當時的新康德主義“馬堡學派”和“西南德意志學派”的含義邊界更為模糊。
雖然胡塞爾本人事實上已被視作“布倫塔諾學派”的重要成員,但他在關(guān)于自己“并不善于始終做他的學派的成員”的表達中已經(jīng)使自己與布倫塔諾及其弟子保持了距離??傮w而言,胡塞爾與布倫塔諾及其學派的對立首先是哲學立場的對立。這個對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視作亞里士多德經(jīng)驗論與柏拉圖理念論之間對立的現(xiàn)代延續(xù)。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之前已經(jīng)與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和哥德爾(Kurt G?del)處在一個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的第一卷前言中所言:“確切地說,我自身的發(fā)展進程引導我,一方面在邏輯學的基本信念上遠離開那些對我的學術(shù)培養(yǎng)最有影響的人與著作,另一方面則很大程度上接近了其他一些研究者,以往我未能充分地估價他們的著述,因而在工作中也未曾從這些著述中得到足夠的啟迪?!?Hua XIX/I,A VIIf./B VIIf.)這基本上就意味著從布倫塔諾及其學派、洛克(John Locke)、休謨(David Hume)、亞里士多德(Aristotle)那里的脫離,以及同時向弗雷格、鮑爾扎諾(Bernard Bolzano)、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柏拉圖方向的靠近。
在這個接近的途中,胡塞爾在哥廷根接受了來自慕尼黑的“利普斯心理學派”的致意,并順意而認同他們自行改編成為慕尼黑現(xiàn)象學派,而后在哥廷根現(xiàn)象學派的弟子們的合作中開啟了早期的現(xiàn)象學運動。統(tǒng)一在這個運動旗幟下的不再是一個師承的脈絡(luò),而是一個在方法論的共識:在心理學領(lǐng)域中對本質(zhì)直觀和本質(zhì)描述的運用。胡塞爾自己的思想列車從“布倫塔諾學派”這一站已經(jīng)駛到了“慕尼黑—哥廷根學派”的下一站。
但很快,1913年公開表達的超越論還原思想以及由此帶來的超越論轉(zhuǎn)向,使得胡塞爾有可能將現(xiàn)象學運動引向一個更接近觀念論哲學的方向:超越論的現(xiàn)象學或觀念論的現(xiàn)象學。而早期現(xiàn)象學運動的主要成員對這個新的轉(zhuǎn)向或多或少表明了拒絕認同的態(tài)度,并或明或隱地不再隨胡塞爾同行。胡塞爾逐漸進入思想上的獨自行走狀態(tài)。
我們可以說,在1905—1913年的八年時間里,胡塞爾實際上又完成了一次遠離一些人和接近另一些人的行程。如果說以《邏輯研究》為代表的第一次轉(zhuǎn)向意味著穿越了經(jīng)驗心理學而走向本質(zhì)心理學,這一次的穿越方式是通過觀念直觀和本質(zhì)還原來完成的,那么以《觀念》第一卷為代表的第二次轉(zhuǎn)向則表明胡塞爾穿越了本質(zhì)心理學而走向超越論心理學或超越論哲學;而這一次的穿越方式是通過“超越論還原”(Reduktion)或“普全懸擱”(universale Epoché)來完成的。
對于胡塞爾而言,即使本質(zhì)心理學通過本質(zhì)直觀和本質(zhì)描述而把握到人的心靈的本質(zhì),即心的秩序或心的邏輯,它也仍然是關(guān)于在世界中生活的人的心靈的科學,仍然是以客觀世界為基礎(chǔ)的實證科學。胡塞爾在二十多年后對這個穿越和轉(zhuǎn)向做出總結(jié)和評價:“作為實證科學的純粹心理學,即一種想要與其他實證科學、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一樣,將生活世界中的人當作世界中的實在事實進行普全研究的純粹心理學,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種超越論的心理學,它與超越論哲學是同一的?!虼思兇庑睦韺W就其本身來說。與作為關(guān)于超越論的主觀性的科學的超越論哲學是同一的。這一點是不可動搖的?!?Hua VI,261.)
胡塞爾在這里表達出一種徹底的一元論的哲學訴求。他所說的“超越論心理學”或“超越論哲學”就相當于純粹的、絕對的意識哲學或精神哲學。在這個立場上,他離開慕尼黑學派有一步之遙,而離開布倫塔諾學派則只有兩步之距。
但在另一方面,胡塞爾在精神上仍然屬于布倫塔諾學派。因為這個學派不僅僅以經(jīng)驗立場上的意向心理學為其統(tǒng)一的共同標示,而且也以嚴格科學的心理學為其共同理想。正如貝格曼所說:“還在布倫塔諾的青年時代,其主導的理想就是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后來胡塞爾從他那里接受了這個理想?!盵49]349胡塞爾自己在回憶布倫塔諾的文章中也寫道:“首先是從布倫塔諾的講座中,我獲得了一種信念,它給我勇氣去選擇哲學作為終生的職業(yè),這種信念就是:哲學也是一個嚴肅工作的領(lǐng)域,哲學也可以并且因此也必須在嚴格科學的精神中受到探討?!盵11]463因此,即使后來對于這個意義上的“科學”的理解不一,胡塞爾一生從經(jīng)驗心理學到本質(zhì)心理學再到意識哲學的發(fā)展,始終是而且最終也是在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的意義上進行的,這里的“嚴格的科學”,不是單純的“心靈術(shù)”或“意識觀”,也不是精確的、實證的自然科學,而是嚴格的“心靈學”或“意識學”,無論這個“學”指的是“科學”還是“哲學”。
如果現(xiàn)在再返回到1917年的語境中,那么一方面,我們可以說,與胡塞爾在一定程度上同行的還有弗萊堡現(xiàn)象學三人組中的另外兩人:施泰因和英加爾登。他們至少一度統(tǒng)一在超越論的觀念論的旗幟下。但這已經(jīng)不是素樸的柏拉圖的理念論,而是超越論的觀念論,而且接下來還可以留意一點:在胡塞爾那里,它也逐漸成為發(fā)生的觀念論,從而在多重意義上有別于柏拉圖意義上的理念論(22)關(guān)于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觀念論與柏拉圖理念論的關(guān)系可以參見筆者的文章《胡塞爾與柏拉圖——現(xiàn)象學觀念論的形成與論證》[53]。。這是在胡塞爾思想變化發(fā)展中的另一個階段:發(fā)生現(xiàn)象學的階段——這是筆者仍然會展開討論的問題。另一方面,同樣處在這個1917年語境中的是胡塞爾的弗萊堡就職講演。他在開篇談道:“命運將我們以及我們的生活勞作置于這樣一個歷史時代之中,它在人類精神生活發(fā)生作用的所有領(lǐng)域中都是一個劇烈變化生成著的時代?!?Hua XXV,68.)事實上,這個針對人類精神生活發(fā)生作用的所有領(lǐng)域而言的“劇烈變化生成”,同樣也體現(xiàn)在胡塞爾的精神發(fā)展中。
十三年后,胡塞爾在1930年6月7日致米施的信中就自己的思想發(fā)展變化做出回顧時發(fā)出感慨道:“實際上每個自己思考者每隔十年都必須更換自己的名字,因為他那時已經(jīng)成為另一個人了?!?Brief.VI,281.)據(jù)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他接下來所做的抱怨:“但對于人們來說胡塞爾就是胡塞爾?!?Brief.VI,281.)
這個抱怨是針對那些沒有用發(fā)生的眼光來看待他和他的思想的人而發(f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