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設計】
天興洲,原名添新洲,位于武漢市長江段江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原生態(tài)江島風情景觀。2022年初天興洲的沙坑景觀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游玩打卡。圖1左圖示意天興洲部分沙坑景觀圖,右圖為其中某處沙坑景觀的近景圖,據(jù)此完成下列問題。
圖1
1.推測天興洲沙坑的形成過程為
A.流水沉積—風力侵蝕—風力沉積
B.流水侵蝕—風力沉積—風力侵蝕
C.流水沉積—流水搬運—流水侵蝕
D.風力沉積—流水侵蝕—流水沉積
2.導致沙坑甲乙兩處地表紋理差異較大的主要原因是
A.甲處受沙坑積水水位變化影響
B.乙處受沙坑積水水位變化影響
C.甲處主要受風力作用影響
D.乙處主要受流水作用影響
3.游客發(fā)現(xiàn)沙坑積水較不遠處的長江水質更清澈。可能是沙坑積水
①較長江水流速更緩慢
②主要依靠湖泊水補給
③與長江水體交換較少
④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參考答案:1.C 2.A 3.D
【試題解析】
第1題考查的是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過程。沙坑分布在天興洲上,天興洲是流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江心洲。故天興洲沙坑的形成過程應從天興洲的形成開始,即流水沉積作用開始,后在汛期流水的搬運和侵蝕作用下,河床形態(tài)經歷了重塑。這種重塑也是河床中的沙波地貌,沙波的存在使枯水期河床岸邊形成許多小沙嘴[1],即題中圖片所示的沙坑,待到枯水季節(jié),水位下降,沙坑出露。故選C。
第2題考查的是流水地貌與風力地貌的對比分析。從圖中所給的信息可知,甲處的波紋與沙坑中積水水體輪廓平行,故主要考慮水位的高低變化對甲處紋理的影響。乙處的紋理與沙丘地貌的形態(tài)類似,主要為風力作用的結果。故選A。
第3題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沙坑積水的水質較長江中的水質清澈,是由于水體的流速快慢影響水體的泥沙沉積,速度較緩沉積較多,水體的攜沙能力較差,含沙量較低;與長江相比,沙坑中的積水不再隨河流流動,泥沙大量沉積,故水質更優(yōu)。且沙坑與長江隔絕,故沙坑積水與長江水體交換較少,受長江渾水影響較小。同時,天興洲為“原生態(tài)江島景觀”,受人類活動影響小。天興洲沙坑中的積水應為水位降低殘留的江水,主要補給水源為長江水(地表徑流)而不是湖泊水。故選D。
【命題意圖】
試題以天興洲沙坑景觀為線索,第1題從天興洲的形成過程設問,考查了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過程,符合選擇性必修一的課標要求:1.3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第2題考查了學生對流水和風力作用地貌的辨識,符合高中地理課標必修一的要求:1.4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特點[2]。第3題以沙坑積水的水質為切入點,綜合考查了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因素。
本組試題圍繞江心洲上小尺度范圍內地表形態(tài)特征,以流水與風力二力聯(lián)合塑造的地表紋理為切入點,是源于生活中真實情境的問題。學生思考時需深入試題情境,抓住文字和圖片中的有效信息,對問題進行層層思考。同時,需要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小尺度區(qū)域的模型框架,并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該地貌的形成過程,及其在時間尺度上隨河流水位季節(jié)變化而呈現(xiàn)出的地貌特征,整個解題過程考查了學生對小尺度區(qū)域認知及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王越/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430223)
【試題設計】
氣候作為地理環(huán)境因子之一,使植物的結構、功能發(fā)生變化,并通過葉片的大小、顏色等體現(xiàn)出來。圖2示意世界不同地區(qū)植物葉片形態(tài),其中葉片①較大,全年呈深綠色;葉片②以小葉為主,質地薄,夏季蔥綠、冬季落葉;葉片③常綠、葉小、厚革質;葉片④呈2針一束,剛硬。據(jù)此回答下列問題。
圖2
1.具有①、②、③、④葉片形態(tài)的植物分別適宜生長的地區(qū)可能是
A.西班牙南部、中國北方地區(qū)、印度尼西亞、俄羅斯東部
B.西班牙南部、俄羅斯東部、印度尼西亞、中國北方地區(qū)
C.印度尼西亞、中國北方地區(qū)、西班牙南部、俄羅斯東部
D.印度尼西亞、俄羅斯東部、西班牙南部、中國北方地區(qū)
2.葉片③“葉小、厚革質”是因為當?shù)?/p>
A.夏季高溫多雨 B.夏季炎熱干燥
C.全年炎熱干燥 D.冬季寒冷干燥
3.葉片①和葉片②的顏色存在季節(jié)差異,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地形地勢 D.人類活動
參考答案:1.C 2.B 3.A
【試題解析】
第1題通過結合圖文資料,初步判斷植物和適宜生長地區(qū)的對應關系,考查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據(jù)材料信息和圖2對比可知:葉片①最大,故其分布地區(qū)水熱條件最為優(yōu)越;葉片④為針葉,故其分布地區(qū)氣候最寒冷;葉片②夏季蔥綠、冬季凋落,故其分布地區(qū)氣候四季分明,為溫帶地區(qū);葉片③常綠,故光熱條件優(yōu)越,為亞熱帶地區(qū)。結合對選項的分析,正確答案為C。
第2題通過分析葉片③的特點與氣候之間的關系,可以明確該題是考查地中海氣候的特點。葉片③“常綠”和“葉小、厚革質”,說明位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降水較多,具有耐旱的特點,主要是為了度過炎熱干燥的夏季,故選B。
第3題通過分析葉片①與葉片②的顏色的季節(jié)差異與氣候之間的關系,可知該題考查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與葉片①全年呈深綠色相比,葉片②夏季蔥綠、冬季落葉,說明具有葉片②形態(tài)的植物生長的地區(qū)冬季寒冷,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為適應環(huán)境而落葉。且影響冬季氣溫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故選A。
【命題意圖】
地理課程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堅持育人為本[2],突出綜合素質的考察、強化對教學的導向作用。其中綜合素質是指學生在熟知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具備一定的信息獲取、綜合分析、問題解決的能力,進而形成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試題以葉片形態(tài)和氣候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第1題根據(jù)葉片特點初步判斷分布地區(qū),考查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第2題通過綜合分析植物葉片③的特點,考查地中海氣候的特點;第3題通過對比植物葉片①與植物葉片②的顏色存在季節(jié)差異,考查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試題與生物學科相結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考查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中海氣候的特點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等主干知識,以及獲取和解讀圖文信息的能力,區(qū)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達到促進學科融合、落實課程標準、發(fā)展素質教育的目的。
●王若丹/西安輔輪中學(710054)
【試題設計】
2022年春季,西安某中學學生前往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考察翠華山山崩地貌。景區(qū)主要地質景觀有堰塞湖、崩塌體和崩塌后壁(山體發(fā)生崩塌后殘留的陡壁)(圖3)。沿途中學生觀察到兩個現(xiàn)象:①組成崩塌體的塊石主要為巨型花崗巖塊體,最大直徑達70 m;②山崩地貌區(qū)位于太乙峪河上游(圖3),河流強烈下切,形成V字形河谷。學生發(fā)現(xiàn)沿著甲乙線路,組成山崩堆積體的塊石有各種形狀的裂隙,且粒徑分布有較大差異(圖4)。
圖3
圖4
秦嶺北緣地質構造運動活躍,地震頻發(fā)。公元前780年周朝時期,曾經發(fā)生過一場大地震,導致涇河、渭河和洛河干涸和高山高原崩塌。
1.分析翠華山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2.根據(jù)比例尺推斷①、②、③處崩塌體的深度(測量兩三角頂點間距離),并說明山崩堆積體粒徑分布特征。
3.景區(qū)已將堰塞湖和堆積體開發(fā)為地質旅游景觀,分析不同景觀區(qū)開發(fā)面臨的風險。
參考答案:①組成崩塌體的巖石為巨型花崗巖,質地堅硬,易形成巨大的崩塌堆積體;地表巖石破碎,巖體具有不穩(wěn)定性,為山崩地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太乙峪河上游地區(qū),河流下切侵蝕作用強烈,形成了“V”字形峽谷,谷坡陡峻,穩(wěn)定性較差;秦嶺北緣地質構造運動活躍,地震頻發(fā),促使翠華山及其周圍地區(qū)山體易發(fā)生崩塌。②測量3處深度分別為:60m、78m、56m;巖石塊體呈現(xiàn)出西部大、東部小的特點,上下方向上粒徑較為均一的特征。③堰塞湖面臨的風險:山洪、泥石流災害。由于地震等導致太乙峪河兩岸的山體發(fā)生崩塌,阻斷河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的堵塞物因受外力作用被破壞,湖水漫溢而出形成洪災、泥石流。④堆積體面臨的風險:洞穴垮塌風險。山崩體中的巨大石塊相互疊加形成洞穴,被景區(qū)開發(fā)為具有觀賞價值的洞穴景觀,如風洞、冰洞、蝙蝠洞等,受到地震和外力作用影響,容易發(fā)生坍塌,對游客造成傷害。
【試題解析】
第1題通過結合圖文材料,主要考查山崩地貌的形成條件,綜合分析其物質組成、地貌條件和觸發(fā)因素,合理解釋翠華山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由題干和圖3可知,花崗巖是翠華山山崩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巖性質地堅硬,受構造運動影響,有裂隙發(fā)育,巖石塊體大小不等。在坡面巖石破碎集中地段,形成不穩(wěn)定的巖體。破碎的巖體更易受到風化作用的影響,長期在日溫差、年溫差、凍融及流水等外力作用的影響下,巖石進一步破碎,為翠華山山崩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條件。另外,太乙峪河上游地區(qū),下切作用強烈,形成了“V”字形峽谷,河谷相對高度大,兩側巖壁陡峻,高達200~300 m,穩(wěn)定性較差,為山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條件。并且,該地區(qū)位于秦嶺北緣,地質構造運動活躍,翠華山及其周圍地區(qū)的花崗巖山崩應是公元前780年那次大地震的山崩之一,是大地震伴生的次生地質災害。
第2題通過結合圖文材料,考查學生對地理事物基本特征的描述。結合材料和圖4,可知剖面的走向為近東西向。由“圖上測量深度/實際高度=比例尺”推出,實際高度(單位:米)=(H/X)×40m(H為圖上測量深度,X為比例尺測量長度),計算得到①段為60m、②段為78m、③段為56m。依據(jù)比例尺測量結果及觀察可以判斷出,塊石粒徑在東西方向上呈現(xiàn)出西部大、東部小的特點,而上下粒徑較為均一,分異較小。
第3題主要考查堰塞湖和堆積體的形成,以及開發(fā)該景觀可能面臨的風險等內容。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到部分地質旅游景觀的成因以及可能導致的自然災害,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和人地協(xié)調觀。根據(jù)圖片材料可知,由于山體上的巖石發(fā)生崩落,阻斷河流,形成了堰塞湖。當堰塞湖的堵塞物巖石塊體不斷受到沖刷、侵蝕、溶解等外力作用時,會發(fā)生潰壩并形成洪災。構成堆積體的石塊大小不一,它們相互疊加形成洞穴,在開發(fā)風洞和冰洞等景觀時容易坍塌,造成人員傷亡。
【命題意圖】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對地理教學具有導向作用。區(qū)域認知能力是學生了解和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素養(yǎng),是學生進行知識內化進而形成人地協(xié)調觀的重要基礎能力。
試題綜合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提出地理事物特征和解釋地理現(xiàn)象與認識自然環(huán)境的區(qū)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提升地理實踐力。
試題取材于秦嶺山脈終南山北麓翠華山的山崩地貌,第1題結合遙感圖像(簡繪為圖3)考查學生對地貌景觀的判別和認識,歸納影響山崩地貌形成的因素;第2題基于翠華山山崩堆積體剖面圖(圖4),考查學生判讀方向、使用比例尺和描述地理事物基本特征的能力;第3題從人地關系角度,考查山崩地貌景觀面臨的開發(fā)風險,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災害的形成機制和危害。
●張秋霞,李雙雙,孫遙,張瀟予/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