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平,主國娜(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自2015 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以來,各大高校一直將混合式教學模式視作本科教學的重中之重。2020 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師生人身安全,教育部下發(fā)了“停課不停學”的指令。于是,眾多高校紛紛使用釘釘、騰訊課堂、雨課堂、藍墨云班課等APP 以直播教學代替線下授課,以此來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這種以互聯網作為傳播中介的教學方式為當前我國物流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和可能,顏宏亮指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帶動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和學習的效果。混合式教學兼具傳統(tǒng)授課方式和線上教學的雙重優(yōu)勢,能夠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金燕指出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學習模式,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幫助。當前,我國物流行業(yè)快速騰躍,在促進我國物流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道路上,高素質、強實踐能力、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物流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以山東省為例,2017 年山東省社會物流總額同比增長10.5%,農產品物流總額創(chuàng)下7 524.4 億元,位居全國前列。因此,本文從《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出發(fā),探討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方式的改革路徑,由淺入深的引導學生思考,最終實現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和教師教學目標實現的“雙贏”。
《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是高等學校物流管理專業(yè)和物流工程專業(yè)的必修課程,既具有強理論性的特點又具有強實踐性的趨向,又是滿足我國從物流發(fā)展階段進入供應鏈發(fā)展創(chuàng)新階段社會需求所開創(chuàng)的物流課程。本課程緊緊圍繞農產品易腐爛、季節(jié)性強等特點,從農產品與供應鏈的演化過程和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中的農產品理論知識開始,以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為主線,對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的商業(yè)模式、市場、企業(yè)經營和運輸布局進行課程設計,并增加當前供應鏈創(chuàng)新與應用的熱點和案例。本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農產品的特性、分類、基本模式等理論知識,同時要求學生構建農產品供應鏈的商業(yè)模式、農產品運輸、儲存與配送的績效評價,突出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的有效結合。
混合式教學最早起源于國外教育機構,沈欣憶、苑大勇、陳暉的研究指出混合學習最早源于數字化的學習(E-Learning),是為了排遣數字化學習參與者的孤獨感而引入面對面授課的新型教學方式。金燕認為混合式教學將面對面學習的優(yōu)點和網絡教學的優(yōu)點相結合,既體現了傳統(tǒng)課堂以教師為主的引領和啟發(fā)的作用又體現了網絡教學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創(chuàng)造性的作用。簡言之,混合式教學就是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方式的結合,通過兩種教學組織方式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時代的新發(fā)展帶來社會的新變革,信息技術儼然已經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混合式教學通過電子信息技術將各種優(yōu)質資源匯集,不僅減少了學生的學習成本還促進了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掇r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性質,一些農產品運輸的方式絕不是傳統(tǒng)課堂上簡單的“板書+PPT”所能呈現的,雖然本課程中選取了較多的案例進行分析,但是這也只局限于學生對農產品物流的模糊認識,無法實現對農產品物流一些運輸方式的實際掌握,更無法培養(yǎng)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新的物流人才。混合式教學提高教師教學的針對性,首先,線上學習可以借助平臺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模式,從而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學習任務。其次,通過數字化的反饋系統(tǒng)抓住學生在學習上的短板和弱點,減少無用的教學時間,最高效率地解決學生的疑惑和困難?;旌鲜浇虒W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叭诵袆t必有我?guī)熝伞?,授課教師引進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供同學們學習的同時也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
因此,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突破了時空的束縛,克服了面對面授課和單一線上學習的弊端,結合了兩者之長,達到了信息技術同物流人才培養(yǎng)事業(yè)的深度融合。
《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是一門側重于實踐演練的課程,對高校物流人才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針對以往本課程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特點,進行了《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掇r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堂設計從課前、課中與課后三個部分構建。課前階段側重于基本知識的初步感知和了解,課中階段側重于研究知識和掌握重點內容,達到較高層次的認知水平,課后階段側重于對課堂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將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本課程將面對面授課和網絡授課進行結合,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水平的同時也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下物流業(yè)新的機遇和變化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
課前感知是教師正式上課前學生通過預習的方式,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教師應提前在釘釘或者其他學習平臺上創(chuàng)建《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并根據本課程的教學重難點將課程設計為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戰(zhàn)略管理、農產品供應鏈商業(yè)模式、農產品市場經營企業(yè)的物流主要問題、農產品產地經營企業(yè)的集貨決策、農產品干線倉儲布局與運輸的系統(tǒng)決策、農產品庫存與配送的系統(tǒng)決策、農產品市場經營企業(yè)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問題、糧食供應鏈和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跨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九個章節(jié)。教師應在發(fā)布學習任務前將本次授課內容的學習資源上傳至學習平臺,上傳的學習資源應當是形式多樣的,包括影音資源、PPT 資源等。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學習平臺進行討論,教師展開組織交流進行指導。學生通過學習平臺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自由或反復的學習,教師根據學習平臺可以檢測到學生的預習成果,從而更好地把握線下課堂的節(jié)奏。線上學習、課前感知過程如圖1 所示。
圖1 線上學習,課前感知
線下課堂包括教師講解知識和學生自我訓練兩個部分。課前感知使得同學們掌握了較為容易理解的知識,因此教師在線下授課的時間更集中于一些重難點知識的講解。線下課堂并不是“一潭死水”,教師通過小組討論或者競賽的方式將學生引入到問題之中,并通過該類方式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不同于其他課程,該課程更側重學生對供應鏈知識的實際應用。于是,在本課程中引入ITP軟件和樂龍軟件,學生通過這些虛擬仿真軟件更好地了解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過程。如:在ITP 軟件中,學生可以先學習貨物運輸的理論知識再進行從進貨、搬運、儲存、配貨、出貨到運輸的整個流程學習。在樂龍軟件中,學生通過視頻資源學習搭建貨物運輸的模型,鍛煉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避免出現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的現象。線上課堂、課中研學過程如圖2 所示。
圖2 線下課堂,課中研學
課堂知識和實訓學習結束以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課內鞏固與課外拓展。首先,教師通過學習平臺發(fā)布一些拓展資源供感興趣的學生自主學習,并在線解疑答惑。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在線課堂考試和作業(yè)批改對學生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把握,督促學生將專業(yè)知識進行內化吸收。此外,教師可以聯系校外企業(yè),組織同學們進行實地參觀,彌補課堂教學較為虛擬和抽象的弱點。最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參加暑期實習,對企業(yè)中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將物流知識更加有效地轉化為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線上學習、課后鞏固過程如圖3 所示。
圖3 線上學習,課后鞏固
良好的課后評價系統(tǒng)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達成水平?!掇r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的評價方式基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將課前整體感知、課中深入研學和課后鞏固與延伸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一是線上學習成績,占25%。主要從學生的在線學習(10%)、在線討論(5%)和在線單元檢測(10%)三個方面的參與程度打分。二是線下學習成績,占75%。線下學習成績總體包括兩個方面即課堂知識的掌握和實訓軟件的掌握,線下成績主要分為出勤(5%)、小組作業(yè)(10%)、實訓(10%)、線下期末成績(50%)四個部分,如圖4 所示。
圖4 課程評價方式
與以往以期末考試定成敗的考試方式不同,將不同的考核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以保證考核方式的全面性和學生發(fā)展的多樣性。此種課程評價方式從兩個層面出發(fā)即理論層和實踐層,根據學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既增加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拔高了他們實際的思考能力和實踐技能,推動物流人才的全面發(fā)展。
混合式教學是學生成為課堂主導者的有效途徑,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體驗感?;诰€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理念,借助釘釘、騰訊課堂、雨課堂等數字化學習軟件和樂龍、ITP 物流實訓軟件,將“理論+仿真實訓”融入進《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之中。通過綜合評價方式,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最終實現學生在課堂中收獲學習的快樂和好的成績,教師摒棄“唯分數論”的“有色眼鏡”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