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萍
故事是班主任工作的好助手。第一,故事往往生動活潑,形象優(yōu)美感人,讓具有生動活潑特性的青少年所喜聞樂見;第二,故事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那些廣為流傳或者代代相傳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和形象化,讓青少年在津津有味地閱讀欣賞這些道德故事的同時,可以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可以讓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自覺、主動地思考,可以有效地打動青少年的心靈;第三,故事是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一種理想的媒介和橋梁,有效地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抵觸情緒,有效地提高教育者的魅力。第四,我們要讓青少年學會體驗高尚與尊嚴,善良與真誠,仁慈與憐憫;學會聆聽始終是人類前進動力的奉獻、感恩、寬容、同情、自尊、自信……這些美好的品質;學會感受人間的真情、親情、友情、同情、愛情……這些美好的感情。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可以借助德育故事。
現在的孩子很大程度缺乏對弱者,對不幸者的同情心。我利用班會課,進行“感恩的心”主題討論活動。大家聽《感恩的心》歌曲,聽著聽著就一齊唱起來了,講這首歌的故事,講著講著,很多同學就流下眼淚了,我就拼命表揚,告訴學生們,大家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怎能不熱愛生活,不感激生命,不珍惜正在擁有的一切!所以學生們可以自發(fā)去福利院看望孤殘兒童,所以學生們對所有任課老師都真誠尊重,所以很多同學都改變以往對家長的比較惡劣的態(tài)度。是感恩的心靈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天使!在感恩中,他們獲得生活的熱情;在感恩中,他們明白生活的理想;在感恩中,他們立志要回報社會!
當今青少年中的情感荒漠化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有的青少年或是對地球上的動物,或是對自己的小伙伴,甚至是對精心呵護自己的母親,乃至對自己的生命,多的是冷漠、仇恨、冷酷,少的是親情、溫情、同情、友情、愛情;他們的心中缺乏愛,缺乏美,缺乏善良,更缺乏生活的激情。他們的心靈中沒有爭鳴的百鳥,沒有斗艷的鮮花,沒有潺潺流動的小溪,沒有清澈碧透的清泉……甚至沒有一絲綠色,是一片寸草難生的荒漠。這就是亟待我們根治的青少年情感荒漠化。
解決青少年不懂得感激生活、感激父母,情感的荒漠化的問題,與其長篇大論地說教,不如引用故事。比如,我們教育孩子要體會母愛,從三皇五帝講到21世紀,我們竭盡全力,聲嘶力竭,最后能夠觸動他們的心靈嗎?而如果借母愛的故事,就可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故事發(fā)生在奧地利。羅莎琳是一個性格孤僻、膽小羞澀的13歲的少女,很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索菲亞在一家清潔公司工作,靠微薄的薪金把羅莎琳一手撫養(yǎng)大。因為家境的貧困,羅莎琳常常受到別人的歧視和欺侮,這些都給她幼小的心靈投下了濃重的陰影,久而久之,她對母親開始心生怨恨,認為正是母親的卑微才使她遭受如此多的苦難。
2002年2月下旬的一天,索菲婭由于工作出色而被允許休假一周。為了緩和母女之間的關系,索菲婭帶女兒去阿爾卑斯山滑雪,但意想不到的是不幸降臨了,她們在雪地里迷了路,對雪地環(huán)境缺乏經驗的母女倆驚慌失措。她們一邊滑雪,一邊大聲呼喊。不想,呼喊聲引起了一連串的雪崩,大雪把母女倆埋了起來。出于求生的本能,母女倆不停地刨著雪,歷經艱辛終于爬出了厚厚的雪堆,母女倆挽著手臂在雪地里漫無目的地尋找著回歸的路。
突然,索菲婭看見了救援的直升機,但由于母女倆穿的都是與雪的顏色相近的銀灰色羽絨服,救援人員并沒有發(fā)現她們。饑餓、勞頓、困乏、寒冷一齊襲來,索菲婭體力不支,一頭栽倒在地,腦袋磕在了石頭上,鮮血涌出來,望著身邊被染紅的雪,索菲婭陷入了沉思。
母女倆又走了很長時間,還是沒有找到原來的路,最終,羅莎琳在母親的懷中睡著了。當羅莎琳醒來時,發(fā)現自己躺在醫(yī)院的床上,而母親卻不幸去世了。醫(yī)生告訴羅莎琳,真正救她是她的母親。索菲婭用巖石片割斷了自己的動脈,然后在血跡中爬出了十幾米的距離,目的是想讓救援的直升機能從空中發(fā)現她們的位置,也正是雪地上那道鮮紅的長長的血跡引起了救援人員的注意,羅莎琳才得救。
這個故事講完了,可以對學生講:“母親為了救自己的女兒,竟不惜流盡自己的鮮血。母愛是何等偉大啊!我們哪一個人不曾沐浴在母愛的春雨中,我們哪一個人不是在母親親切的目光中成長的?年輕的朋友們,為了報答母親,我們什么苦不能吃!”震撼心靈的故事會引起青少年心靈的震撼。
教育是一項可以給人以雙倍精神幸福的勞動。教育對象是人,是學生,是有思想,有語言,有感情的學生。教師勞動的收獲,既有自己感覺到的成功的歡樂,更有學生感覺到的成功的歡樂,于是教師的收獲是雙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勞動倍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