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曹豪榮 程 朋 劉 杰 劉 進 龔 毅 姚 群 李桂峰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人口聚集導致道路擁堵,行人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制約城市道路服務能力。2003年,美國精明增長聯盟負責人David Goldberg提出“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s)概念,摒棄“車本位”思路,強調以人為本,著重關注慢行系統和公共交通系統。國內對完整街道的研究起步稍晚,2006年發(fā)布的《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填補了國內街道設計的空白,重點探討街道的內涵,提出“安全、綠色、活力、智慧”四大設計導向及規(guī)劃設計手法與建議,隨后不同城市相繼頒布了街道設計導則。以上導則的發(fā)布是對完整街道的進一步理解和深化,也從側面反映出完整街道在本土化過程中是符合我國目前城市道路設計的策略。
完整街道可理解為對街道全要素進行設計的方法,其規(guī)劃、設計、運營和維護旨在保障使用者安全,包括車行系統、慢行系統及界面空間等,完整街道設計旨在回歸傳統街道,提高宜居性,提供更多的出行選擇,緩解交通擁堵,建立和完善街區(qū)功能,是以全要素思路構建安全、暢通、綠色、活力的街區(qū),全要素包括城市道路和臨街建筑元素。我國城市一般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城市道路。在城市道路修建后再進行兩廂用地的開發(fā),因此,在城市道路設計時,無法考慮后續(xù)建筑設計相關的預留,建筑設計難以與城市道路設計相適應,導致整個街道界面雜亂無章,給后續(xù)運營和管理造成諸多不便。完整街道理念首先應用于規(guī)劃層面,對街道進行整體定義和規(guī)劃,并以此規(guī)劃為依據進行后續(xù)的開發(fā)建設。我國城鎮(zhèn)化率快速提升,老舊街區(qū)更新改造是目前面臨的重大課題,因此需運用完整街道理念,定位城市街道風貌,識別街道組成要素,進行街道全要素改造。
街道風貌由有形實體與立體空間組成,是城市內涵的體現,表征為歷史演化、自然特征及市民生活。快速城鎮(zhèn)化正逐步吞噬城市原有的街道風貌。因此,彰顯城市個性,唯有還原和重新定位街道風貌,從本質出發(fā)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研究。被傳承的不同時期不同的歷史文化是城市文脈所在,體現著城市精神和街道文明;街道的發(fā)展也從未脫離對自然生態(tài)的依賴,不同地理特征造就了不同的路網骨架,影響著城市布局、建筑形式和市民的生產生活;城市建設倡導以人為本,而城市街道風貌是市民生產活動和生活氛圍的集中體現,既包含物質層面,又包含非物質層面,同時體現著市民審美程度和城市認知度,因此市民活動是街道風貌的主體,更是街道風貌的最終指向。
識別街道構成要素是改造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街區(qū)景觀、人文文化特點、市政設施現狀等。街道構成要素包括市政設施、建筑界面、街道空間。市政設施包括道路、交通、排水、管綜、電氣、綠化及城市公共設施等,通過合理的規(guī)劃和設計可使街道風貌更加立體、有序。建筑界面是構成街道垂直界面的主要因素,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直觀感受。建筑界面的內容包括沿街建筑形態(tài)、建筑輪廓線和建筑色彩等。相較于市政設施和建筑界面,街道空間是相對抽象的概念。
結合街道風貌定位,通過識別街道組成要素,逐一對各要素開展設計工作,理念指引加總體規(guī)劃,各要素整合聯動,可實現全要素設計工作。例如各類市政設施結合街道風貌統一風格,主題鮮明,層次清晰,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時,激發(fā)街道活力。對于道路交通狀況,改造可根據不同的街區(qū)功能,調整人車關系,改善停車設施、人行空間、道路鋪裝,創(chuàng)造節(jié)點空間,增加無障礙設施等。對建筑界面改造時,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對沿街建筑立面進行針對性改造,以充分體現人文特色和街道景觀。
黃興大道是長沙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興建較早的道路,目前是長沙市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并且是長沙遠期快速交通干道,其提質改造對長沙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道路提質改造具有示范作用。本次改造范圍北起開元路,南至機場高速,全長約7.8km,城市主干路紅線寬60m,綠線寬80m,采用“主八輔四”斷面,主路設計速度60km/h,輔路30km/h,提質改造內容包括道路、橋梁、排水、管綜、交通、電氣、景觀、街區(qū)綜合整治等,概算批復總投資約6.5億元,建安費約5.3億元。
3.2.1 用地分析
本項目設計充分結合兩廂用地情況,因地制宜地提取改造要素進行整體提質改造,兩廂用地情況如圖1所示,兩廂開發(fā)已基本完成,是較為典型的園區(qū)道路街區(qū)。
1黃興大道兩廂用地情況分析
3.2.2 橫斷面設計
傳統的城市道路設計包括慢行系統的設計,而本項目兩廂用地情況復雜,結合街道實際情況,提出最優(yōu)路權分配策略,推動城市道路設計向“人本位”回歸,對道路空間進行優(yōu)化設計,提升街道“U”形空間利用率,激發(fā)街道活力,體現街道的公共空間價值。項目設計首先保證綠道的連續(xù)性,綠道全長約14km,有輔路的路段綠道與輔路共板,寬2.5m,采用瀝青基面上增加3mm厚環(huán)氧樹脂的彩色防滑路面,無輔路的路段設置人非共板的彩色透水混凝土非機動車道,并設置公交車專用車道,有條件的路段加寬人行道,打通人行道與建筑前坪的部分空間,將部分行人引導至商業(yè)前坪,增加商業(yè)前坪的空間活力,標準段斷面設計如圖2所示。
2黃興大道標準段斷面設計
3.2.3 其他改造措施
1)人群集中過街處設置立體過街設施,包括當代廣場天橋、縣一中天橋、紅樹坡路天橋。
2)提升改造道路附屬設施品質,體現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主要包括樹池、無障礙設施(安全島、導流島等)、公交站臺、路緣石、城市家具、標志標牌、路燈桿等。
3)打開原有綠化封閉空間,精簡植物層次,豐富場地功能,營造疏朗通透、舒適有序、彩花色葉的景觀效果,增設景觀亮化,提升夜景景觀效果。
4)整亂象,塑空間,增體驗,強特色,采取針對性措施解決街區(qū)各類問題,使街區(qū)更具特色、趣味,設施更安全,功能更合理,形成開放共享的活力街道空間,例如,結合德普·企業(yè)公元前區(qū)景觀,打造街角公園、口袋公園。
5)采用智慧交通設計,信號燈采用綠波協調控制,在道路交叉口設置交通參數檢測器、攝像機等監(jiān)控設施,交通控制采用高清交通監(jiān)控系統、闖紅燈電子警察系統及行人過街系統。
6)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采用再生瀝青,減少建筑垃圾,節(jié)能環(huán)保。
本文結合完整街道理念及本土化研究成果,提出完整街道改造策略,包括定位城市街道風貌、識別街道組成要素與全要素設計,并結合黃興大道改造項目實踐,對完整街道理念進行探索和應用,實踐結果表明,完整街道符合我國基本國情,適用于我國城市道路設計與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