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毅
支氣管擴張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且嚴重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這種疾病是患者的氣道存在反復感染和炎癥,而導致支氣管壁的彈性組織和肌肉遭到破壞。該疾病會使患者的支氣管出現(xiàn)不可逆的變形和擴張,發(fā)病后患者會存在反復的咯血、咳出大量膿痰等癥狀表現(xiàn),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干預,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命安全[1]。本文基于此主要研究通過這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在支氣管擴張癥的治療中所發(fā)揮的藥用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5 月來本院治療的82 例支氣管擴張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1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20 例;年齡25~78 歲,平均年齡(51.15±13.15)歲;病程1~15 個月,平均病程(7.45±2.06)個月。對照組男19 例,女22 例;年齡23~75 歲,平均年齡(51.34±13.08)歲;病程1~14 個月,平均病程(7.25±2.1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世界醫(y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檢驗符合標準,患者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診斷為支氣管擴張癥,符合該疾病的診斷標準[2];②所有患者具備肺部高分辨率CT 的診斷依據(jù);③患者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治療依從性較好。
1.2.2 排除標準 ①所有患者存在嚴重的精神類疾?。?];②嚴重的肺癌、哮喘等其他嚴重肺部疾病;③合并中度或重度的自身免疫性疾病[4];④合并全身其他組織及其臟器感染性病癥;⑤對本文的藥物不耐受或者過敏;⑥同期參與其他研究或者存在對本文研究結果可能產生影響的體征和表現(xiàn)。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就診以后及時對患者進行化痰和舒張氣道的治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抗感染,并糾正患者的水電解質紊亂的情況,為患者提供對癥治療。將鹽酸氨溴索(山東羅欣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2)15 mg 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 當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2 次/d,持續(xù)用藥1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乙酰半胱氨酸(浙江誠意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043)治療,將0.3 g 乙酰半胱氨酸加入到0.9%的氯化鈉溶液5 ml 當中對患者進行霧化吸入治療,2 次/d,每周對患者提供4 次治療,持續(xù)對患者用藥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FVC、PEF、FEV1)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將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 個等級。顯效:經過干預后1 周,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者改善>90%;有效:經過干預后1~2 周,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者改善>90%;無效:經過干預3 周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仍然沒有改變,甚至有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5]。②肺功能:在治療前和治療后1 個月利用肺功能測定儀對患者的FVC、PEF、FEV1 進行檢測并做比較。③不良反應:統(tǒng)計兩組患者經不同用藥后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皮炎濕疹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VC、PEF、FEV1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VC、PEF、FEV1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支氣管擴張癥是一種臨床上十分常見且嚴重的疾病,患者的病程相對較長,而且發(fā)病之后肺功能出現(xiàn)進行性下降。臨床認為大部分患者會因為感染而導致病情嚴重,患者存在痰液增多的表現(xiàn),這會提高患者氣道阻塞的發(fā)生風險,所以及時對患者在此背景之下進行痰液引流,對控制該疾病而言十分必要[6]。
在臨床對支氣管擴張癥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常常通過氨溴索進行治療,這種藥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改善,降低炎性因子對患者機體產生的侵犯作用[7]。主要是因為鹽酸氨溴索進入人體之后所產生的代謝產物能夠對化痰發(fā)揮作用,可有效實現(xiàn)對呼吸道黏膜、漿液腺和黏液腺的調節(jié),進而有效的降低痰液的粘稠度,有效的激活呼吸道黏液的纖毛功能,也能降低痰液對患者氣道壁產生的粘附作用。這種藥物可以使被稀釋的痰液有效的排出體外,同時藥物也能實現(xiàn)對肺泡和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加速了患者肺部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還能在用藥過程中預防肺泡萎縮或肺不張等情況出現(xiàn)[8]。鹽酸氨溴索可以協(xié)助抗生素滲入到人的支氣管分泌物中而發(fā)揮抗菌作用,這能使得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大大的增強。藥物可以通過調節(jié)肺泡巨噬細胞來發(fā)揮抗氧化作用,抑制人體內白三烯等炎性介質的釋放,可有效減輕患者肺部炎癥反應,并保證呼吸道的通暢性。
但是臨床研究認為[9],單純應用鹽酸氨溴索對于一些支氣管擴張癥患者而言效果并不理想。而隨著研究的不斷進展,乙酰半胱氨酸被應用在支氣管擴張癥的治療中,本文基于此研究乙酰半胱氨酸聯(lián)合氨溴索對支氣管擴張癥治療的效果,結果得出:觀察組總有效率97.56%高于對照組的80.4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VC(3.55±0.60)L、PEF(5.45±0.95)L/s、FEV1(2.67±0.41)L 均高于對照組的(2.81±0.71)L、(4.12±0.84)L/s、(1.78±0.44)L,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能夠說明兩種藥物可以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之下,提升對支氣管擴張癥治療的效果。這主要是因為乙酰半胱氨酸的藥物分子當中含有疏基,它具有較高的還原性。所以用藥后能使人體痰液當中的粘蛋白二硫鍵裂解成為小分子,痰液變得稀釋,減少了痰液的粘稠性,有助于呼吸道纖毛的擺動,也能提高患者肺泡細胞分泌活性,這也有助于黏膜纖毛清除分泌物的功能改善。而且研究顯示該藥物的抗氧化作用相對較好,進入機體之后能夠迅速生成半胱氨酸,可有效的發(fā)揮對患者細胞的保護作用,也能抑制氣道內細菌的增殖,實現(xiàn)對患者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的保護。本文所得的結果也和胡玲等[10]在其研究當中所得的結果,有一些相似之處,可在學術上發(fā)揮相互論證的作用。
綜上所述,臨床通過乙酰半胱氨酸聯(lián)合氨溴索對支氣管擴張癥進行治療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臨床療效,改善肺功能,是一種值得推薦的聯(lián)合用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