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嚴,劉向民
(石家莊鐵道大學 數理系,河北 石家莊 050043)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在這一思想指導之下,中央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全面實施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中心目標和主要內容,并對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行了整體設計,決定把課程思政從工作要求逐步轉化為政策實施,并制定了時間表和行進路線圖。
大學物理和大學物理實驗是高等學校理工科各專業(yè)的基礎必修課,教育受眾面十分廣泛。物理學內容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思想性和方法性,其中蘊含著樸素深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自然辯證法,物理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也是人類認知發(fā)展過程的縮影,物理學發(fā)展史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和方法論,存在大量有價值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這些資源,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動力,使物理知識的傳授高質高效,又有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物理課堂教學之中,做到大學物理及大學物理實驗的課程思政,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2]。本文對大學物理及實驗課程的思政方式進行探索與實踐。
以習近平總書記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強化大學物理和大學物理實驗課堂教學過程中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為核心,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根本目的,以大學物理及實驗課程為研究對象,結合物理學發(fā)展史內容,運用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活動之中,占領育人的互聯(lián)網高地,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多角度的全面育人。
從大學物理及實驗課程的目的和任務出發(fā),以知識點為媒介,以科學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為基礎,以具有學科特點的思維能力為目標,從科學邏輯到學科邏輯抽取立德樹人的思政元素,尋找思政教育與大學物理及實驗課程的結合點。其次,在課程教學基本目標上,要把物理定律、物理實驗產生的背景、認識過程和方法以及科學家在探索過程中做出的不懈努力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探索科學的精神,以自然辯證法的思想學會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
物理科學概念、物理規(guī)律的形成、科學實驗的完成,以及所有的重大科學發(fā)現都是經過許多科學家的長時間積累,匯聚和利用許多人的研究成果才最終得以完成的。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在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等人的大量研究基礎之上,又經過牛頓長達數年的艱苦努力探索才得以完成的。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知過程,經歷了電子模型的提出與改良、盧瑟福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行星模型理論、原子線狀光譜實驗規(guī)律、玻爾的氫原子理論等階段,最終到薛定諤和海森堡等人建立量子力學之后,人們才對原子結構有了基本正確的認識。因此,通過對物理理論發(fā)展歷史的講授能夠使學生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形成的過程,并掌握其內在邏輯體系,還可以使學生了解科學家不畏艱險,追求真理,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并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精神[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有著燦爛的科技文化成就,其中不少方面都處于當時世界領先水平。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子》記載了中國古人對小孔成像現象的觀察和研究,這一成就領先了西方兩千年。中國近現代一大批愛國物理學家,如“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鄧稼先、王淦昌、于敏等人,為了祖國的科技和國防事業(yè),艱苦奮斗、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和事跡都能使學生受到極大的感染[4]。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引入我國古代和近現代的科學技術的成就,有助于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勇攀科學技術高峰的信心和擔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在大學物理及實驗課程中選擇合適的內容題材,以學生為主體,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以討論、演講、辯論、展示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最大程度發(fā)揮課程思政的效果[5]。在課下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及時發(fā)現、溝通、解決學生的疑問,大幅增加師生互動,以此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全天候、全時段思政[6]。課程評價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論文、互聯(lián)網互動、社會實踐,或者其他創(chuàng)新形式檢驗課程思政效果。
建設大學物理及大學實驗課程思政素材庫。制定大學物理及實驗課程思政的教學大綱及實施計劃。利用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建設大學物理及實驗課程思政輔助教學平臺。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增加師生互動。例如:開展大學物理及實驗課程思政相關專題的課上討論,增加利用課程思政互聯(lián)網平臺的師生互動等。
通過大學物理及實驗課程,講授物質世界的整體圖像,促使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團結協(xié)作、開拓創(chuàng)新、不畏艱難、刻苦鉆研、嚴謹治學的精神。通過我國重大科技成就和科學家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上研討增強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察和思維能力。
對大學物理及實驗課程的思政教學,關鍵在于通過對學科脈絡的整體把握,以及對學科目的和意義的集中探討,使課程思政的內容能夠直接、自然地呈現。比如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主義的情懷、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批判反思的理念等等,再結合學生熟知的物理學家的事跡,實現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入。
在古代物理學部分,注重對歷史發(fā)展過程的客觀呈現。通過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引導學生利用唯物辯證主義思想進行反思。結合學生身邊發(fā)生的具體實例,以科學的眼光,理性的態(tài)度,去體會和看待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科學家的思想,并結合自身所學的知識,以開放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探索問題并互相交流,在學生積極尋找問題答案的同時,對曾經的落后、現實的崛起,以及對未來的責任,都會有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從而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在經典物理學部分,主要在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等各分支學科的發(fā)展脈絡中,通過介紹經典的物理實驗和物理理論的產生過程,介紹著名物理學家的事跡等,使學生體會到“文化的積累、知識的傳承、科學的求真、思維的創(chuàng)新”等對推動科學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在近代物理學部分,通過對十九世紀末期以來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過程為主要內容,介紹相關物理理論、物理實驗的基本內容與發(fā)展歷程,從而使學生們深刻體會到實事求是、發(fā)展變革的重要性,樹立不畏權威勇于創(chuàng)新的勇氣,并通過相對論及量子理論的建立及發(fā)展過程,認識到科學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重要性[7]。
在物理學發(fā)展的現狀與展望部分,通過一個多世紀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為線索,展開介紹物理學在理論和實驗領域的重要發(fā)現和突破,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研究對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大意義[8]。同時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去進行相關問題的思考、調研、討論、展示等教學活動。
既體現出了專業(yè)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差異,又顯示出了專業(yè)課思政的內涵,體現了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實現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論文展示、交流辯論、網絡互動等方式,在課堂內外進行廣泛交流。教師按照學生的展示內容,從思想、理論、內容上進行整體把握、引導和點評,從而實現了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實現利用新教法和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生課程思政教學和效果評估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制定符合價值引領、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教學理念的課程思政教學大綱,建設大學物理及實驗的課程思政互聯(lián)網平臺,建成可觀察、可評估的學生課程思政效果考察機制。
大學物理及大學物理實驗的課程思政,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立德樹人為總體目標,以強化課堂教學過程中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為核心,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目的,以大學物理及實驗課程為研究對象,結合具體內容,利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運用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實現獲得結合思政理念的教學成果。通過課程思政實現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活動之中、占領育人的互聯(lián)網高地,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多角度全面育人的目標,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思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