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紅
天津市北辰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天津 300400)
吞咽障礙是腦梗死的常見并發(fā)癥,多由延髓受累,導致控制咽、喉等重要器官的神經功能出現(xiàn)損傷,進而使咽喉、咀嚼肌、會厭部肌肉發(fā)生運動障礙所致,可影響患者機體攝取營養(yǎng)物質,阻礙患者病情恢復,還可引起誤吸等不良情況,嚴重時可引發(fā)嚴重的肺部感染,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多采用吞咽康復訓練輔助干預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吞咽障礙,但該方式訓練時間較長,患者依從性較差,應用效果欠佳,可影響患者病情恢復。而VitalStim治療儀可通過刺激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增強吞咽神經感受器傳入神經沖動,從而促使吞咽神經周圍的肌肉自主運動,減少肌肉的失用性萎縮,加速吞咽反射弧的重建及恢復,減輕患者痛苦[2]?;诖?,本研究探討VitalStim治療儀聯(lián)合吞咽康復訓練在腦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腦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53例)與觀察組(47例)。對照組男28例,女25例;年齡36~74歲,平均(52.36±7.28)歲;體質量60~80 kg,平均(68.48±5.24)kg;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10~23分,平均(17.26±5.14)分。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35~75歲,平均(52.96±7.57)歲;體質量60~83 kg,平均(68.59±5.36)kg;NIHSS評分10~26分,平均(17.78±5.63)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3]中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且合并吞咽障礙;年齡35~75歲;經MRI或CT檢查確診,且發(fā)病時間在3 d以內。排除標準:合并周圍神經肌肉病變或帕金森病;既往有心腦血管疾病史;嚴重感染。
對照組采用吞咽康復訓練。(1)吞咽肌群訓練:指導患者通過鼓腮、吹氣球的方式鍛煉臉部肌肉力量。(2)咽部冷刺激訓練:先將濕棉棒冰凍備用,操作時,將冰凍棉球蘸少許水涂擦患者咽、軟腭、咽后壁、腭弓、后腭弓及舌后根部,并囑患者做吞咽動作,刺激患者的吞咽反射。(3)攝食訓練:囑患者取軀干屈曲30°仰臥位,頭部前屈,用枕頭墊起其偏癱側肩部,頭歪向健側,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為患者選取食物,從糊狀食物開始,逐漸向普通食物過渡;進食時,正常人吞咽時最合適的每一口攝食量為20 ml左右,但有吞咽障礙的患者需先以3~4 ml少量試之,然后酌情增加;并指導患者以均勻的速度攝食、咀嚼和吞咽。上述訓練均持續(xù)5 min/次,3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咽部神經肌肉刺激器VitalStim(德吉奧有限責任公司DJO,LLC;型號5923-3)進行經皮刺激干預:協(xié)助患者將頭部保持中位,將第1電極放置在患者舌骨上方,將第2電極等距離放置在第1電極旁,并使第1和第2電極水平排列在患者舌骨上方,再將第3電極放置在患者甲狀軟骨上切跡上方,將第4電極放置在患者甲狀軟骨上切跡下方,并使第3和第4電極沿正中線排列,然后將刺激強度調整至5~10 mA,根據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調整電刺激強度,持續(xù)30 min/次,1次/d;干預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吞咽動作。
兩組均以30 d為1個周期,連續(xù)干預2個周期。
(1)吞咽功能:干預前后,采用標準吞咽功能評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評估兩組吞咽功能,分值18~36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吞咽功能越差[3]。(2)吞咽困難程度:干預前后,采用電視透視吞咽功能檢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評估兩組吞咽困難程度,分值0~1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吞咽困難程度越低[3]。(3)生命質量:干預前后,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命質量測定量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scale,WHOQOL-100)評估兩組生命質量,量表包括飲食控制、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按時服藥4項,每項總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命質量越高[4]。(4)臨床療效:干預后,采用洼田飲水試驗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評定,其中,顯效為患者洼田飲水試驗結果為1級,且吞咽障礙完全消失;有效為患者洼田飲水試驗結果為2級,且吞咽障礙明顯減輕;無效為患者洼田飲水試驗結果≥3級,且吞咽障礙無明顯好轉;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5]。
干預前,兩組SSA及VF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SA評分均低于干預前,VFS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SSA評分低于對照組,VFS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SSA及VFSS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飲食控制、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按時服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飲食控制、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按時服藥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WHOQOL-100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腦梗死合并吞咽障礙的發(fā)生多與患者腦損傷的性質、程度及梗死部位有關,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飲水嗆咳、咀嚼及吞咽困難等,病情嚴重時需留置胃管,通過鼻飼飲食維持患者身體的基本營養(yǎng)。目前,臨床多采用吞咽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進行干預,包括吞咽肌群訓練、咽部冷刺激訓練及攝食訓練,該方法雖可有效促進患者吞咽功能恢復,但要求較高,患者痛苦較大,不易被患者接受[6]。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SSA評分均低于干預前,VFS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SSA評分低于對照組,VFS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VitalStim治療儀聯(lián)合吞咽康復訓練可有效促進腦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恢復,與薛欣源[7]的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兩組飲食控制、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按時服藥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VitalStim治療儀聯(lián)合吞咽康復訓練在腦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質量,與李冰等[8]的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選取的是發(fā)病時間在3 d以內的腦梗死患者,其吞咽功能并未完全喪失,通過早期使用VitalStim治療儀對患者進行低頻電刺激,可使患者咽喉周圍的肌肉神經達到去極化的狀態(tài),引起肌肉收縮,從而增強患者軟鱷及咽部肌肉的運動功能,刺激咽喉周圍神經進行重組,進而促進患者吞咽功能恢復,并可避免患者發(fā)生誤吸、嗆咳等不良情況,提高患者生命質量[9];且VitalStim治療儀操作較簡單,安全性高,通過電刺激興奮患者咽喉周圍的肌肉群,可促使患者被動性做吞咽動作,防止其發(fā)生由吞咽功能障礙導致的失用性萎縮;此外,通過不斷刺激患者腦神經的受損部位,可激活腦神經的高級運動中樞,促進中樞至咽喉部運動傳導通路的形成,恢復正常反射弧的功能,從而改善患者吞咽障礙,促進病情恢復[10]。
綜上所述,VitalStim治療儀聯(lián)合吞咽康復訓練在腦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有效減輕患者吞咽障礙,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