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華 金 京
當今世界正經(jīng)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疊的全球性威脅,人類文明發(fā)展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國際政治失序的危機感與緊迫感使國際關系面臨嚴峻考驗,對中國新時期的國際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國家相冊”之稱的紀錄片,因其影像的真實性和世界性的藝術語言,不僅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優(yōu)勢載體,更發(fā)揮著提升國家形象、改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等重要的影像外交職能。在人文共同體理念的倡導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簡稱總臺)作為國家級主流媒體,積極履行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互鑒的重要使命,在不斷創(chuàng)新紀錄片國際合作模式的基礎上,推動我國影像外交進入歷史新階段。
2020年、2021年,中國相繼迎來與意大利、比利時建交五十周年,作為儀式化傳播的重點項目,總臺推出了《互信半世紀 越來越“中意”—獻給中意建交五十周年》和《比鄰:遇見50年》兩套中外合拍紀錄片作為獻禮。本文以此為案例,分析新時期我國紀錄片在國際合作和對外傳播實踐中的成功經(jīng)驗與啟示,進而探討人文共同體理念引領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力及影像外交效能提升策略。
2020年11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倡議“攜手構建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發(fā)展共同體、人文共同體”。①習近平:《弘揚“上海精神” 深化團結協(xié)作 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1日。這意味著“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一種新的全球治理理念,發(fā)展為一種新的實踐方案,彰顯了這一中國智慧從思想開掘、理論與話語體系構建到實踐推進的逐步深化過程。②高金萍:《“四個共同體”的價值邏輯與價值傳播》,《人民論壇》2021年第10 期。人類命運共同體基于對國際社會環(huán)境和未來全球發(fā)展趨勢所作的戰(zhàn)略研判,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合作與建設,是深刻體現(xiàn)中國價值的大國外交戰(zhàn)略。人文共同體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鮮明理論主張的核心構件之一,以文明對話交往凝聚東西方人文主義價值共識,以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價值追求,規(guī)避文明沖突,超越文明隔閡,為形塑國際社會秩序、回應時代之問指明了重要實踐路向。人文共同體根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斷豐富其人文內蘊,從文化建設維度為中國媒體新聞傳播、內容制作、合作交流等國際傳播實踐活動提供了重要遵循。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影像作為一種獨特的外交手段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亟須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下升級傳播理念,構建新的話語體系,積極創(chuàng)新傳播策略。
2020年,總臺與意大利克拉斯傳媒集團聯(lián)合攝制的大型雙語紀錄片《互信半世紀 越來越“中意”—獻給中意建交五十周年》,在多家中意媒體平臺同步播出,引發(fā)兩國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以及兩國受眾的強烈共鳴。該片分上下兩集,上集從兩個東西方文明古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交往切入,通過文物修復、歌劇交流、語言學習等故事,政治外交被映射在“文化外交”中,弘揚了人文共同體“互鑒共榮”的價值理念;下集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視野,圍繞中意在媒體合作、經(jīng)貿往來、足球文化、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深入交流,表達了對“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這一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全片以真實、真誠的人文基調,通過親歷者的視角,講述中意兩國在諸多領域兼收并蓄、合作交流并取得豐碩成果的故事,生動展現(xiàn)了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以及面向未來永續(xù)發(fā)展的美好愿景。其中,汶川地震和新冠肺炎疫情中兩國人民守望相助的故事,充分體現(xiàn)出以人的生命意義、生存尊嚴為首要價值,秉持同舟共濟的道德秩序,凝聚著“天下一家”“命運與共”的人文情懷。鏡頭之內,展現(xiàn)了兩國在諸多領域全面開展的交流活動以及深層次、多渠道的廣泛溝通;而鏡頭之外,這部紀錄片的國際聯(lián)合攝制,同樣體現(xiàn)了人類精神文化產(chǎn)品共創(chuàng)共享的具體實踐,是構建人文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樣,2021年中國、比利時建交50周年之際,總臺和國際廣播電視聯(lián)盟聯(lián)合推出《比鄰:遇見50年》系列微紀錄片。該片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輕記錄”的靈活優(yōu)勢,講述了3位在華的比利時人和3位在比利時的華人的異國他鄉(xiāng)生活、工作故事;雖體量更為短小,但同樣采用了雙邊題材、雙重視角、聯(lián)合攝制、同步播出的國際合作模式。
人文交流互鑒、文明多元共融的傳播過程,彰顯出人文共同體的本質內涵:“仁愛”與“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而不同”成為人文共同體的重要價值源泉。在人文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中外合拍紀錄片的影像外交,既是對這一理念的踐行,又有利于中國智慧和價值的傳播。無論是中意還是中比的友誼故事,都反映出兩國平等互尊、互賞相融,倡導世代友好的共同價值訴求。作為紀錄片的出品方,總臺準確地把握了國家外交重大主題,充分發(fā)揮了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的職能。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傳播秩序中,“文化”作為互動交往的信息編碼方式,總是最容易促進文明對話、心靈溝通,從而建構起兩國間積極友好的外交關系。這是因為,“將文化定義為一種有生命力的現(xiàn)象,一種能使‘共同生活’更為美好、減少沖突,甚至是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因素”①郭笑雨:《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文基礎的倫理認同》,《云夢學刊》2021年第6 期。。為此,國家之間的交往需要在平等互信、尊重包容的前提下,正確審視、對待各種文明形態(tài),吸納各國文化內在精髓的同時,積極分享自身的文明成果,從而在溝通互鑒的基礎上,促進文明的和諧共生與再生。
首先,在歷史與今天的時空對話中,建構共同記憶。中外友好交往的歷史是建構共同記憶的根基和煥發(fā)共同體身份認同的源泉。“紀錄片是文化記憶的載體,它以其內在的歷史重構模式構成集體記憶和文化記憶的特殊形式,其特征是通過影像中的文化記憶來激發(fā)觀眾對歷史事件的集體認知需求?!雹偻鮽テ剑骸峨娨暭o錄片的文化記憶功能》,《新聞戰(zhàn)線》2010年第6 期。中意合拍紀錄片將中意兩國引以為豪的文明積淀、友好交往的歷史記憶進行文化編碼,召喚共同記憶的到場。在視聽語言層面,上集的影像敘事從北京盧溝橋的場景切入,畫外音引用了《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對盧溝橋建筑之美的贊嘆之語,通過聲畫對位的視聽傳達,呼應著歷史與現(xiàn)實時空的交錯、轉換。在意義生產(chǎn)層面,“橋梁”不僅直接指涉被歐洲人稱為“馬可·波羅橋”的盧溝橋,更承載了溝通中國與西方的歷史意涵。
紀錄片作為一種影像媒介,既是歷史記憶的載體,也是建構記憶的主體。共同記憶需要媒介作為“記憶之場”來承載,而紀錄影像的真實特性使其更好地成為人們對記憶進行跨文化表述的承載物,將中外友好交往的歷史記憶廣泛傳播開來,同時也構建了嶄新的共同記憶。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從當年的利瑪竇和徐光啟合作共同翻譯《幾何原本》,到當代文物修復專家詹長法和米凱利親如兄弟般的情誼……本片通過挖掘中意兩國古今友好往來的各種故事和典型事例,分享和建構起歷久彌新的千年絲路友誼之記憶,進而強化了中意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彼此認同。
其次,在“他者”與“自我”的話語交織中,推動文明互鑒。當前,“西方中心論”和“文明沖突論”的話語模式,固守二元對立的狹隘思維,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間的鴻溝乃至沖突。與之相較,中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互鑒”理念則以開放包容的胸襟,致力于促成“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格局。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ǎng),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雹诹暯剑骸段拿鹘涣骰ヨb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求是》2019年第9 期。作為擁有最多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兩大文明古國,中意雙方在各個領域展開的人文交流不僅為世界文明對話樹立了典范,中意媒體的互信合作也是對所謂“文明沖突論”的有力回擊。在文明互鑒理念導向下,肩負著影像外交使命的中意、中比外交紀錄片均從兩國共同的人文價值訴求軟性切入,以國際傳播語態(tài)而非對外宣傳語態(tài),在“他者”認同和“自我”認同的雙向傳播、深層互動中,產(chǎn)生了“文化吸引力”,從而激發(fā)共同體意識和內聚力,進一步推動新時期的文明互鑒。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紀錄片要實現(xiàn)國際傳播力和影像外交效能的有效提升,不僅需要堅持人文交流互鑒,還需以跨文化思維提取故事符碼,創(chuàng)新敘事模式和敘事語態(tài)。其一,通過不同主體的深度參與,實現(xiàn)共同情感的觀照互通。對于雙邊題材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雙方分別組建團隊聯(lián)合攝制是常見的合作模式。但2020年處于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作為總臺重大合拍片的中意紀錄片項目困難重重。中方團隊無法赴意,只能以遠程合作的方式,與意方團隊不斷在線溝通磨合,在創(chuàng)作觀念、人文觀照、敘事模式和拍攝手法等方面建立共通的美學表達,最終由意方團隊完成了本國部分的拍攝。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該片突破時空限制,跨國采訪了中意兩國多個領域的50余位親歷者、見證者和促進者,用“以人帶事、事中見情、以情感人”的手法,將國家外交的宏大主題轉化為微觀、具象的感人故事,為兩國真切深厚的友誼和行穩(wěn)致遠的雙邊關系描繪出一幅寶貴動人的畫卷。正是對“人”這一主體的強調,從國家話語到個體視角的轉化,實現(xiàn)了主體與主題的共融;正是對敘事性的開掘,親歷者的話語詮釋和個性化的表達空間,淡化了“采訪態(tài)”而增強了“生活態(tài)”。該片無論從故事層面還是話語建構層面,都凝聚了情感力量和文化認同,指向大國外交的意義歸屬,從而進一步夯實了彼此相互信任、深入合作的基礎。
其二,經(jīng)由雙向建構的空間敘事,促進文化移情。基于雙邊題材是較為宏觀、抽象的主題,合拍紀錄片通過對兩國跨文化背景下典型人物的選取、空間比照的影像敘事,對民間交往的內在文化意義進行視覺化的呈現(xiàn),可以更加有效地達成敘事目的,獲得觀眾的情感共鳴。以《比鄰:遇見50年》為例,創(chuàng)作者通過對空間的選擇、組合與表現(xiàn),形成空間比照,產(chǎn)生跨文化交流對話關系,旨在反映基于本國文化基礎上的異國文化生存、融合狀貌,在觀眾內心形成情感投射與意義感召。例如,第四集中國人賀寧的故事里,瓦隆區(qū)的中餐廳與布魯塞爾火車博物館,承載著生活在比利時的中國人對兩種文化的了解、傳播的意涵。第三集從一個比利時“工作狂”迪特的視角,呈現(xiàn)慢生活的成都市井與快節(jié)奏的繁華都市景象,引發(fā)觀眾對全球化浪潮與本土生活方式的思考。在豐富、多重的具象化空間對照下,看似微小的故事亦能充分體現(xiàn)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更有利于傳達包容、多元的文化內涵,讓觀眾從人物扎根對方國度、融入當?shù)厣畹臄⑹轮?,感受到文化交流的和諧、豐富和多樣性。第五集里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工作的比利時研究員馬曉麗登上雄奇的北京箭扣長城,這一幕是契合人物身份的自然空間,更是創(chuàng)作者組織、表現(xiàn)的意義空間。馬曉麗說,“友誼就是不同國家的科學家一起努力解決人類面對的問題”,體現(xiàn)了跨越時空的人文交流與情感相通,這與人文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
中外合拍紀錄片的影像外交能否在國際傳播中收到預期的效果,還有賴于接受環(huán)節(jié)的解碼活動。國際傳播中受眾的多樣性、分散性、文化差異等原因造成多元的“想象的共同體”,使得對視頻的解碼過程更加具有多義性與復雜性。詹姆斯·凱瑞提出“傳播的儀式觀”,認為傳播應該被看作文化、信仰的互動、共享和傳遞。①[美] 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第7 頁?!皟x式傳播”更有利于維系人文社會生活的穩(wěn)定和團結。作為儀式現(xiàn)象的傳播,外交周年紀錄片的推出本身就具有紀念意義,而特定的播出時間能夠為接受者建立一套象征性的、儀式化行為方式,“想象的共同體”得以實現(xiàn)價值同構。
中意、中比合拍紀錄片以兩國建交50周年為契機,借助歷史,著眼當下,通過儀式化傳播強化共同體意識?!痘バ虐胧兰o 越來越“中意”—獻給中意建交五十周年》以習近平主席和意大利總統(tǒng)馬塔雷拉通話致賀的重要信息開宗明義,同時呈現(xiàn)中意兩國外長歷史上首次通過紀錄片發(fā)表視頻致辭,凡此種種儀式性的紀錄影像被轉換成新的意義表征。《比鄰:遇見50年》在2021年10月25日中比建交50周年紀念日當天登陸兩國熒屏,以慶祝中比外交史上這一重要時刻。國際廣播電視聯(lián)盟總干事丹尼爾·布魯耶爾、秘書長亞歷山大·普萊謝爾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互致信函,祝賀雙方合作的系列微紀錄片正式開播,極具儀式感。②央視網(wǎng):《〈比鄰:遇見50年〉開播!國際廣播電視聯(lián)盟負責人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互致信函祝賀》,https://news.cctv.com/2021/10/24/ARTIHf1WOtkDiqMulbWKk0qL211024.shtml。
“在媒介化儀式中,媒介在呈現(xiàn)儀式過程的同時對社會產(chǎn)生作用,通過共享符號和價值使社會對于媒介化社會中心產(chǎn)生確信、維持和強化秩序?!雹坳懠砚骸栋寂c力量:作為媒介化儀式的“全國哀悼日”之國際傳播》,《現(xiàn)代傳播》2021年第12 期。憑借傳播中的文化編碼與儀式解碼,合拍紀錄片不僅成為共創(chuàng)、共享更豐富多元的人類精神文化產(chǎn)品的載體,更激發(fā)了所有參與者、觀看者的共同體意識和情感,從而完成對歷史的想象與美好未來的期許。
中意、中比合拍紀錄片的影像外交實踐,在傳播中國價值、塑造國家形象的同時,為世界文明互鑒、推動人文共同體的構建樹立了典范。中外合拍紀錄片國際傳播力的有效提升,需要繼續(xù)深入貫徹人文共同體理念,構建中外媒體國際合作的長效機制,方能不斷創(chuàng)立新范式、拓展新路徑。
其一,賦能傳播主體,從“借船出?!钡健皳P帆出?!薄!皣H聯(lián)合攝制”是國際傳播戰(zhàn)略中重要的方式之一。新時代背景下,促進中外媒體更廣泛的交流合作,需要借助他山之石,更需要增強我國國際傳播主體動力,主動出擊。聚焦國家外交重大主題的紀錄片涉及眾多領域、部門,屬于系統(tǒng)性工程,沒有凝聚價值共識的精誠合作是難以完成的。中意合拍紀錄片的成功得益于多方力量的保駕護航,選擇對方既主流又互信的媒體合作伙伴,而這有賴于總臺對境外資源多年的深耕厚植,積累了豐富的跨文化合作經(jīng)驗和民心情感基礎。
其二,拓展傳播渠道,從“走出去”到“走進去”。我國紀錄片要成為不同國家、民族之間溝通的紐帶,乃至全球共享的精神文化產(chǎn)品,不能僅停留于以往向國外媒體輸送、滿足于播出的“走出去”階段。而要真正走入各國受眾內心,要務實打造臺、網(wǎng)、端立體化全媒體傳播渠道,擴大傳播覆蓋面的同時,更要提高觸達率。選擇有公信力的媒體落地,并靈活運用新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拓展渠道,能夠有效提高中國合拍紀錄片國際傳播的滲透力。比利時作為歐盟總部所在地,中比媒體的成功合作為日后輻射至法國、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主流媒體發(fā)揮了積極示范作用。
其三,開掘傳播內容,把中國故事講成國際故事。通過對人文共同體話語的發(fā)掘和傳承,中外合拍紀錄片進行影像外交的有益嘗試,有利于我國從西方文化霸權下“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中突圍。合拍片重在“合”字,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要向中國講好世界故事,學會用跨文化思維和世界性語言,主題上聚焦全球性問題,用共通的情感聯(lián)結世界,才能增強紀錄片對中國價值的闡釋力、傳播力,從而加深中國與世界的相互理解,逐步打造國際合作的知名品牌。
倡導人文共同體,在世界秩序復雜失衡的當下尤其具有重大啟示意義,對于國際傳播領域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作為我國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運用紀錄片積極進行媒體國際合作的探索、創(chuàng)新,對于增進互信、凝聚民心發(fā)揮著重要的影像外交職能。正如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在《互信半世紀 越來越“中意”—獻給中意建交五十周年》下集中所言,“在新聞信息爆炸的這個年代,在各種自媒體人人都能發(fā)布信息的背景下,更需要權威的、有見地的,能夠廓清是非的,甚至能夠一錘定音的信息發(fā)布,各國的媒體人責無旁貸?!雹僦幸饪蛻舳耍骸痘バ虐胧兰o 越來越“中意”—獻給中意建交五十周年》下集,http://quanmtnews.china-plus.com.cn/news_Detail.html?articleId=39107&typeId=&mark=zhongyi。中國媒體將繼續(xù)堅守媒體使命,秉持和諧傳播目標,推動國際合作,增進中國和世界各國的交流、交往與交融,開啟文明對話覺醒的國際傳播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