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淦
“輦路生春草,上林花發(fā)時。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边@首短短的五言絕句被收入《全唐詩》第4卷,作者李昂。細心的讀者或許已經(jīng)從詩中的“輦路”“上林”“侍臣”等詞語中看出:作者一定大有來頭!果然不錯,這李昂正是廟號“文宗”的晚唐皇帝,原詩本來大概并沒有題目,編纂者給隨手加了個《宮中題》。那么,陽春草長花開,宮中風景如畫,憑高望遠的一國之君,究竟有什么“何限”之“意”,連侍臣們也難以理解呢?
說來話長。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十七歲的李昂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然而,此時的大唐王朝早已盛極而衰:外有藩鎮(zhèn)割據(jù),內(nèi)有朋黨之爭,尤其是宦官勢力的迅速膨脹,遠遠超過了之前的東漢與之后的明朝。李昂的祖父唐憲宗李純、哥哥唐敬宗李湛都死于宦官之手。李昂的父親唐穆宗李恒及李昂自己,都是宦官所立?;鹿偕脵?quán)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嚴重地威脅著國家的穩(wěn)定與專制皇權(quán)。
平心而論,唐文宗李昂初即大寶,頗有些勵精圖治的意思。他一改前朝的奢華風氣,放出內(nèi)廷宮女三千人,裁撤教坊樂官、翰林待詔等冗官冗員一千二百七十人。他又勤于政事,恭儉儒雅,聽政之暇,則博覽群書,曾經(jīng)對左右侍臣說:倘若不甲夜處理政事,乙夜看書學習,則“何以為人君”!果然新朝新氣象,于是“士民相慶”(《舊唐書·文宗紀上》),都希望能在這個新皇帝的率領下,大家共同進入一個期盼已久的太平盛世。
然而,李昂在性格上有兩個很大的缺陷:一是優(yōu)柔寡斷,往往一件事和臣下們商議已定,他自己卻突然改變主意,朝令夕改,弄得宰相也無所適從,致使臣下無法正確了解他的意圖,無法放開手腳做事。二是不能識人,為鏟除權(quán)宦,起用一度投靠宦官集團的奸險小人李訓、鄭注等,雖然也處死了權(quán)宦王守澄、韋元素、陳弘志等,沉重地打擊了宦官集團,卻在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輕率行動,企圖一舉全殲以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為首的宦官集團,終于釀成一場慘禍。由于唐文宗李昂雖“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舊唐書·文宗紀下》),非但沒能成為中興唐室的賢明帝王,反而變成任權(quán)宦欺凌擺布的庸懦君主。
太和九年(835),宰相李訓與鳳翔節(jié)度使鄭注等密謀內(nèi)外結(jié)合,誅除宦官集團。他們以左金吾衛(wèi)仗院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為名,誘使仇士良等前往觀看,乘機圖謀誅殺,卻以所伏甲兵暴露而失敗。仇士良等劫持唐文宗回宮,然后矯詔捕殺李訓,鄭注也被監(jiān)軍宦官所殺。仇士良又大肆誅戮朝臣,長安城內(nèi)一片腥風血雨,宰相舒元輿、王涯等千余人死于非命。這就是晚唐歷史上血淋淋的“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后,唐文宗被仇士良軟禁,國家政事皆由宦官集團操縱,文宗對此一籌莫展,只是飲酒求醉,賦詩遣愁,豈止成了傀儡,簡直形同囚徒。據(jù)唐人蘇鶚《杜陽雜編》所載:唐文宗痛恨仇士良,卻又無可奈何。有時候于后苑登臨游玩,即使宮廷百戲陳列于前,也不能使他稍微舒展一下眉頭;卻常常見他瞪著眼睛,獨個兒自言自語,左右侍從哪敢上前詢問。開篇那首五言絕句,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
開成五年(840)正月,抑郁成疾的唐文宗李昂一病而逝,年僅31歲。兩個月前的開成四年十一月,他最后一次上朝,退朝時在思政殿召當直學士周墀陪伴,賜酒問他:“朕能夠與前代哪一位君主相比?”周墀答道:“天下之人都說陛下是堯、舜之主啊?!蔽淖趪@道:“朕怎么敢與堯、舜相比。之所以問你,是想知道朕比起周赧王、漢獻帝來怎么樣啊。”周墀大驚道:“周赧王與漢獻帝都是亡國之君,怎么能與陛下的圣德相提并論呢?”文宗神色凄然地說:“周赧王受制于諸侯強秦,漢獻帝受制于權(quán)臣曹操,如今朕卻受制于家奴。從這一點來說,朕還比不上周赧王與漢獻帝??!”話剛說完,已淚濕襟裳,周墀也伏地痛哭不止。從那以后,文宗一病不起,再也不能坐朝接見群臣了。
有唐一代,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之長官及同平章事,都稱宰相,共同執(zhí)掌機要。在甘露之變中,唐文宗預知其事,李訓、鄭注是主謀。另外兩個宰相呢,舒元輿確實參與其中,而七十多歲的王涯卻不知情,被仇士良屈打成招——當然,自顧不暇的唐文宗根本就救不了他們。倒是他們兩個親戚的遭遇,頗耐人尋味。
王涯有個“再從弟”——即遠房兄弟,名叫王沐,家住江南,既老又窮。聽說王涯當了宰相,便騎著一頭蹇驢,千里迢迢地來到京城,希望能夠求得一官半職,哪怕像簿、尉一樣的小吏也行。王涯哪里將他看在眼里,根本就不予接待,王沐無奈,只得租了間房子住下。留在長安兩年,才算見了王涯一面,卻又對他十分冷淡。后來,王沐大概是博得了王涯所喜愛的一個家奴的同情,代向王涯求情,王涯才答應給他一個卑微的小官。從那以后,王沐就早早晚晚地候在王涯門下,希望能獲得一個正式的任命。及至甘露事變,仇士良派士兵收捕王涯家屬,王沐正在王涯私宅,一問是其族人,于是與王家的親屬一起,被腰斬于長安城西南一隅的獨柳樹下。
舒元輿有個遠房侄兒,名叫舒守謙,聰明而又機靈,很受舒元輿喜愛,被留在家中一年多,飲食起居都很豐厚,待他猶如嫡親侄兒一樣。由于舒元輿的推薦,舒守謙還當上了秘書郎一職。舒元輿入閣拜相后,又承諾找機會弄個既清閑、俸祿又豐厚的官兒給他當當。舒守謙自然喜不自勝。哪知有一天,舒元輿突然因為一件小事——而且并非舒守謙的過錯,對舒守謙大發(fā)脾氣。無論舒守謙如何解釋,都不行,甚至每天大清早就拜伏于臥室外謝罪,舒元輿也不肯見他,而且日日讓管家對他嚴加譴責。舒府的那些僮仆們也都勢利得很,迎合主人的態(tài)度,對他大翻白眼。舒守謙心中不安,就寫了一封辭別信,請管家代轉(zhuǎn),說是準備回江南老家。舒元輿一點也不挽留。舒守謙無奈,第二天便收拾行裝,離開了舒家。出了長安城,還不住地唉聲嘆氣,想起叔叔以前對自己的恩寵,實在難以割舍,駐馬回望,淚下如雨。直到天黑,才抵達離城不遠的昭應鎮(zhèn),忽然聽到從長安過來的人們紛紛議論說:京城發(fā)生大變故了,神策軍圍住舒宰相的宅第,將其一門老小、不論親疏,一并捕捉殺害,連幼童也未能幸免。舒守謙連呼“僥幸”——如果遲走一步,此刻不也成了刀下之鬼嗎?
或許有人會說:莫非舒元輿因參與謀劃甘露之變,怕連累了舒守謙,才故意與他鬧翻,讓他離開是非之地?這種可能性并不大,因為甘露之變,舒元輿與王涯都被滅了族。舒元輿的弟弟元褒、元肱、元迥,同時為官,除舒元褒早卒外,其余全被殺害。他既然如此關照一個遠房侄兒,為什么不設法讓親弟弟遠逃避禍?史稱舒元輿性情“詭激,乘險蹈利”(《舊唐書·舒元輿傳》),他阿附李訓、鄭注,凡是被這兩個人所嫉惡的大臣,他都不辨是非地加以彈劾,因此才當上了宰相。那王涯呢,雖然并未參與甘露之謀,是被宦官冤殺的,然而其在位時貪贓枉法,刻剝平民,百姓恨之入骨。臨刑時,觀看者中一片詬罵之聲,不少人還“投瓦礫以擊之”《舊唐書·王涯傳》),其貪污所得的巨額家財則被神策軍士卒及市民們趁亂搬取,竟然搬了一整天還沒能搬完。
如此看來,舒守謙能夠逃脫這場殺身之禍,實在是僥幸;而王沐因硬捱進去而為甘露之變增加了一個冤魂,只能說是倒霉了。二人之不同遭遇,不知能否給百計鉆營、汲汲于功名利祿者一聲棒喝?
最后簡單說說甘露之變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宦官仇士良。
仇士良(781-843)是循州(今廣東惠州)人,順宗時入宮服侍太子李純(唐憲宗)。李純即位后仇士良頗有升遷,元和、太和年間,歷任監(jiān)軍、內(nèi)外五訪使等職,所至之處,勒索地方供應,“暴甚寇盜”(《新唐書·宦者傳上》)。李訓和鄭注為對付王守澄,提拔仇士良為左神策軍中尉。不料除掉王守澄后,掌控了御林禁軍的仇士良尤為驕橫難制,猶如引虎驅(qū)狼,宦官集團依然權(quán)勢熏天。
甘露之變后,仇士良氣焰尤盛,竟然敢于當著大臣的面,指著唐文宗李昂的鼻子數(shù)落其“過失”,而文宗皇帝呢,唯有“俯首”忍受而已。仇士良一度還想廢掉文宗,迫于藩鎮(zhèn)將領的壓力與朝中大臣的反對而未能如愿。
文宗死后,仇士良又擁立文宗的弟弟李炎做了皇帝,這就是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雖然是宦官所立,卻頗有作為。即位之初,他表面上不得不對仇士良表示尊崇,實際上對宦官專權(quán)干政也厭惡至極。他勇于決斷,大膽提拔才俊之士,重用宰相李德裕等,逐步抑制宦官集團,使朝綱頗有起色;他又出兵收復昭義鎮(zhèn),制止東方節(jié)度使擴大割據(jù)的行動,重振了朝廷的權(quán)威。仇士良等宦官漸漸失勢,他怎肯甘心,便散播流言,妄圖挑唆神策軍鬧事。在這緊要關頭,武宗卻果斷地出撫眾軍,使謠言不攻自破,軍心也得以穩(wěn)定。仇士良惶惑不安,過不多久,便推托有病,請求辭去神策軍中尉等職。武宗順水推舟,讓他當了一個毫無實權(quán)的“內(nèi)侍監(jiān)”。仇士良又苦苦哀求回家養(yǎng)老,武宗又應允了。順便說一句,仇士良雖然是個宦官,卻既有妻室,又有子女。唐順宗李誦在位僅一年(805),仇士良于那一年入宮,其時已經(jīng)25歲了,或許,他在入宮“凈身”之前,便已娶了妻室并生育了兒女?
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六月,仇士良離開了皇宮。宮中的那些宦官們將他送至家中,仇士良對這些宦官們講了一番發(fā)人深省的肺腑之言:“皇帝萬萬不可讓他有閑暇,因為有了閑暇他必定要看書,看了書知道了前代興亡的經(jīng)驗教訓,就會心懷憂懼,就會接見儒臣,見了儒臣又會納諫。這樣一來,他必然智慮深遠,并逐漸減少戲耍游樂的次數(shù)與時間。于是我們這些人就會被他疏遠,更不可能得到什么實權(quán)了。為你們大家著想,不如廣殖財貨,盛設飛鷹走馬,每天以擊毬打獵等聲色犬馬蠱惑其心,務須極盡奢侈靡費,讓其沉迷于其中,快樂無比而不愿止歇。這樣一來,他必然會排斥飽學之士,對外面發(fā)生的事情也茫茫然一無所知。那么,各種政務必然為我掌握,恩威也會自我而出,國家大權(quán)不就落入我們這些人手中了么?”眾宦官都感激地再三拜謝。確實,仇士良在宮中掌權(quán)二十年,前后殺掉二王、一妃、四宰相,其玩弄權(quán)術之高明手段,簡直是爐火純青了。
然而,搗鬼有術,亦有效,卻畢竟有限。仇士良回家后沒過多久就病死了,與舒守謙一樣,僥幸得很。因為第二年六月,離他告老回家剛一年,就有宦官告發(fā)其罪惡——是不是受他“教育”的宦官之一,或者是不是受唐武宗暗示,都不得而知,只知道唐武宗迅速采取措施,雷厲風行地抄了他的家。仇士良如果還活著,會不會腦袋搬家,就難說得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