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雄壯的國歌聲永遠響徹祖國的藍天,永遠回響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激發(fā)起我們的昂揚斗志,匯聚起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尤其是起句“起來!”貫穿國歌的始終,歌詞結尾又是連續(xù)幾個“起來!”,一次次的呼喚,一次比一次高亢、激越。據說當年聶耳在聽到這一歌詞后,半夜撞開田漢的房門,激動地說:讓我來譜曲……在艱難歲月里,在戰(zhàn)爭烽火即將燃遍祖國大地的時候,“起來!”的歌聲像一聲驚雷,刺破了黑暗的夜空,喚醒了沉睡的同胞。后來有人索性稱田漢為“起來先生”。
“起來!”是驚雷般的喚醒,是鋼鐵般的誓言,是巍然屹立的身姿,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形象?!捌饋?!”既是歷史的呼喚,又是時代的召喚,是偉大的民族精神,更是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偉大復興的真實寫照。1949年,中華民族勇敢地站立起來,挺直了脊梁;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年,中國正在走向共同富裕;隨著新動能、新動力的開發(fā),中國的偉大復興將會實現,中國將最終強起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這是中國歷史的邏輯、時代的邏輯、未來的邏輯,不可阻擋。只要我們“起來”,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必然的。在“起來”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永遠挺立;在“起來”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愿定會成為事實。當然,在“起來”中,那種躺平的想法和狀態(tài)將被擊破。“起來先生”義不容辭地肩負起呼喚、激發(fā)、鼓舞、引導的任務。
中國有“起來先生”,還有“來先生”?!皝硐壬笔俏医o陶行知先生取的名字。稱陶行知是“來先生”,是由于受到他的言與行、知與行的啟發(fā)。陶先生說:“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彼终f:“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痹谶@兩個“來—去”中,陶先生的崇高精神與品格生動凸顯。這里的“來”,是來為教育鞠躬盡瘁,為民族培養(yǎng)新人。陶行知的“來”還凝聚在他寫的《教師歌》中:“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發(fā)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發(fā)現了你的小孩。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焙竺孢€有三小節(jié),也是同樣的表述方式:“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解放你的小孩……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變成一個小孩……”陶先生一直在孩子中,也不斷在呼喚我們“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陶先生真的是“來先生”。
“來先生”召喚我們“來”,實質是召喚我們去“做”,“來”的目的是“做”,“做”是“來”的繼續(xù),也是“來”的核心要義。當然,這里“來”的絕不只是一個人,而是大家都來做“來先生”,做起來,做出來,持續(xù)做,創(chuàng)造性做,做得好,做成功?!白龅恼軐W”讓先進的理念、思想轉化為豐富生動的實踐。為此,我們要勇敢地“來”,來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新賽道,做新賽道上的奔跑者、奮斗者、奉獻者、創(chuàng)造者;來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軍里,增強文化自信,提升關鍵能力,踔厲奮斗,守正創(chuàng)新;來到新課程改革中,以課程改革推動更高水平育人體系的構建,撬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無論是“起來先生”,還是“來先生”,都有一個“來”,而這個“來”最終是扎根中國大地,瞭望遼闊世界,面向美好未來。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理想信念的缺失,是斗志的松懈,是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生長得過于緩慢。正因為意識到各方面的不確定性,我們才要努力從中尋找確定性,在做好充分準備中生長起信心,這需要我們都做新時代的“起來先生”和“來先生”。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蹚過千山萬水,甚至要經歷險山惡水,經受千難萬險,但有了“起來先生”和“來先生”的精神鼓舞和行動感召,相信我們一定會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詩篇。面朝未來,繁花似錦,偉大中國夢的實現指日可待。作為教育者,我們要保持樂觀期待,努力爭做新時代的“大先生”。
(編輯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