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疾病、死亡與早期美國南部信仰格局的改變

        2023-01-23 06:34:09丁見民
        外國問題研究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教區(qū)傳教士牧師

        丁見民

        (南開大學 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看,美國南部在早期歷史上與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尤其是加勒比與巴西相似,甚至被看作加勒比地區(qū)的北部邊緣。這一地區(qū)的種植園與溫暖濕潤的氣候,為蚊蟲以及水生寄生蟲的滋生提供了一種極為適合的環(huán)境。蚊蟲傳播類疾病——尤其是瘧疾與黃熱病——以及水生寄生蟲導致的痢疾,在當?shù)販嘏睗竦臍夂蛑兴僚?,而寄生蟲如鉤蟲以及幾內(nèi)亞龍線蟲的感染在田間無處不在。南部肆虐的各種疾病,或以暴風驟雨式的瘟疫肆虐,或以悄無聲息的病痛困擾民眾,不同程度地塑造著南部社會。如果從疾病醫(yī)療史的角度考察美國早期南部信仰的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南部肆虐的各種疾病對于依靠從英國派遣傳教士的安立甘教會的影響與沖擊,雖然是漸進式的卻極為深遠,在18世紀推動著南部信仰格局的改變。

        南部疾病醫(yī)療研究是美國疾病醫(yī)療史中最為深入的領域之一,中外學界關(guān)于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眾多。與美國南部史研究類似,南部醫(yī)藥研究主要是圍繞黑人和奴隸制開展。(1)主要著作參見William Dosite Postell, The Health of Slaves on Southern Plantations,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51; Todd L. Savitt, Medicine and Slavery: The Diseases and Health Care of Blacks in Antebellum Virginia,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8; Kenneth Kiple and Virginia H. King, Another Dimensions to the Black Diaspora: Diet, Disease, and Raci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Sharla M. Fett, Working Cures: Healing, Health, and Power on Southern Slave Plantations,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2; Peter McCandless, Slavery, Disease, and Suffering in the Southern Lowcount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即使是在關(guān)于性別、(2)Marie Jenkins Schwartz, Birthing a Slave: Motherhood and Medicine in the Antebellum South,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社會獨特性(3)Todd L. Savitt and James Havery Young, eds., Disease and Distinctiveness in the American South,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88.乃至邊疆地帶(boderlands)(4)Mark Allen Goldberg, Conquering Sickness: Race, Health, and Colonization in the Texas Borderlands,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16.的研究成果,也會頻頻涉及種族和黑人等問題。毫無疑問,奴隸與奴隸制是美國南部社會的典型特征,確實給后者打上了深刻烙印。不過,其他的角色比如醫(yī)生、傳教士等也或積極或消極地影響著這一區(qū)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5)相關(guān)成果參見Thomas J. Ward, Black Physicians in the Jim Crow South, Fayettevill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ress, 2003; Steven M. Stowe, Doctoring the South: Southern Physicians and Everyday Medicine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4。中外學界關(guān)于疾病與美國南部傳教士的研究較少,兩位學者的論文關(guān)注到疾病對傳教士的影響及其反應,(6)Bradford J. Wood, “‘A Constant Attendance on the God’s Alter’: Death, Disease, and the Anglican Church in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1706-1750,” 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Magazine, Vol.100, No. 3 (July 1999), pp.204-222; John Duffy, “Eighteenth-Century Carolina Health Conditions,” Th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Vol.18, No. 3 (August 1952), pp.289-302.也有些學者在論及其他主題時或多或少有所涉及,(7)主要著述參見John Duffy, Epidemics in Colonial America,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53; H. Roy Merrens and George D. Terry, “Dying in Paradise: Malaria, Mortality, and the Perceptual Environment in Colonial South,” Th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Vol.50, No. 4 (November 1984), pp.533-550; Dana P. Arneman, The Medical History of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1996; Peter McCandless, Slavery, Disease, and Suffering in the Southern Lowcount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不過這些成果卻沒有系統(tǒng)地從南部信仰格局變動的角度考察這個課題。故此,本文以當時的各種信件、報告和早期敘事材料為基礎,吸收借鑒國外相關(guān)研究成果,聚焦各種疾病對美國安立甘教會傳教士的沖擊,分析疾病的影響與傳教士的應對如何改變美國南部的信仰格局,促使南部信仰格局實現(xiàn)本土化轉(zhuǎn)型。

        一、南部疾病與外來傳教士的病痛困擾

        17—18世紀北美南部安立甘教會的大多數(shù)傳教士是由英國的外國福音傳播協(xié)會(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in Foreign Parts)派遣的。他們從歐洲遠涉重洋來到北美,面臨著當?shù)馗鞣N疾病的威脅。流行病學家指出,任何地方的新來者對于當?shù)馗鞣N疾病的抵抗力,都比不上本土人。因此,傳教士在到達北美南部的最初數(shù)年中,不出意料地出現(xiàn)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事實上,他們的疾病發(fā)作被看作殖民地生活的開始。傳教士面對的疾病威脅首先是給南部社會帶來恐懼的急性傳染病——黃熱病。1706年查爾斯頓暴發(fā)一種被叫作“瘟疫性熱病”(pestilential fever)的流行病,其元兇可能就是黃熱病。約翰·奧爾德米克森(John Oldmixon)寫道:“近期的疾病暴發(fā)于1706年,導致查爾斯頓以及其他地方的許多民眾死亡。”(8)John Oldmixion, The British Empire in America, London: Printed for J. Brotherton and J. Clarke, 1741, Vol.1, p.515.外國福音傳播協(xié)會的一位傳教士恰恰在疾病暴發(fā)期間來到南卡羅來納。他報告說:“9月20日……當?shù)卣诹餍幸环N瘟疫性熱病,對初來乍到的歐洲人尤為致命。我親愛的朋友、你們真誠而忠實的傳教士塞繆爾·托馬斯(Samuel Thomas)先生于1706年10月10日死于這種疾病?!?9)John Duffy, “Yellow Fever in Colonial Charleston,” 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and Genealogical Magazine, Vol.52, No. 4 (October 1951), p.192.顯然,托馬斯在到達北美后即患上黃熱病并死亡。面對黃熱病的威脅,傳教士懷疑他們是否還有幸存的機會。1738年12月,圣喬治教區(qū)的斯蒂芬·羅(Stephen Roe)報告說,從去年夏季開始,他就面臨著間歇熱、痢疾、咳嗽和吐血的威脅;在此后的兩年中他“每時每刻不在遭受著各種熱病的困擾”,以至于他可能難以活下來了;“一種熱病要么持續(xù)性地要么間斷性地困擾著我,讓我倍感煎熬”。(10)Peter McCandless, Slavery, Disease, and Suffering in the Southern Lowcountry, p.59.1745年查爾斯頓黃熱病暴發(fā)期間,傳教士依然有感染的病例出現(xiàn)。外國福音傳播協(xié)會的一位牧師于1745年11月報告說:“現(xiàn)在以及此前的一段時間內(nèi),查爾斯頓面臨著一種惡性疾病即黃熱病的困擾。在疾病暴發(fā)期間,民眾驟然死亡……”他補充說,他的一位同事患病嚴重,可能也感染了黃熱病。(11)John Duffy, “Yellow Fever in Colonial Charleston,” p.195.

        在早期北美南部,瘧疾幾乎無處不在,對初來北美的安立甘傳教士造成了更大的困擾。瘧疾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由間日瘧原蟲引起的,患者病情較輕;還有一種鐮狀瘧原蟲引發(fā)的,患者病情危重。早在1687年,弗吉尼亞傳教士約翰·克萊頓(Rev. John Clayton)將間歇熱列舉為攻擊英國土生人口的首要疾病,而該殖民地另外一位成員寫道,他的妹妹已經(jīng)出現(xiàn)2—3次瘧疾發(fā)作,她感到她的“季節(jié)適應”(seasoning)已經(jīng)平穩(wěn)度過。(12)“Letter to Capt. Henry Fitzhugh, July 18, 1687,” Virginia Magazine of History and Biography, Vol.3, No. 2, (October 1895), p.161.傳教士弗朗西斯·勒喬(Francis Le Jau)本來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信心滿滿,但是在1706年來到北美后卻發(fā)現(xiàn),瘧疾成為困擾他一生的麻煩。1708年9月,他宣稱,16個月來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極為糟糕,他的家人總計9名成員也都同時患病。1715年他估算得出,在來到北美的10年中他有6年都在患病。(13)Peter McCandless, Slavery, Disease, and Suffering in the Southern Lowcountry, p.59.

        大部分傳教士報告提及的是輕型瘧疾,但來自圣約翰教區(qū)的一位傳教士羅伯特·莫爾(Robert Maule)表明,他所患為惡性瘧疾。1709年他報告說:“我患上一種極為嚴重的疾病,連續(xù)三個月持續(xù)受到瘧疾的折磨,并以最為劇烈的腹痛結(jié)束。這種疾病如此嚴重,以至于我覺得它會帶著我走向末日?!?14)H. Roy Merrens and George D. Terry, “Dying in Paradise: Malaria, Mortality, and the Perceptual Environment in Colonial South,” Th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Vol.50, No. 4 (November 1984), pp.541-547; Gerald N. Grob, The Deadly Truth: A History of Disease in Americ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68.1716—1717年,南卡羅來納的兩位傳教士也抱怨瘧疾的存在。威廉·布爾(William T. Bull)于前一年宣布“這里一個極為健康的夏季預示著一個疾病流行的秋季”,寒熱相間的瘧疾在8—9月份一直困擾著他。另外一位牧師威廉·蓋伊(William Guy)遭到同一種疾病的嚴重困擾,以至于他決定在次年11月到新英格蘭去療養(yǎng),但是這種疾病的“劇烈暴發(fā)”嚴重削弱了他,使得他無力啟程。1717年,布爾再次遭到這種疾病的打擊。他向協(xié)會解釋未能及時回復信件的理由時說:“8月份一種寒熱相間的瘧疾降臨到我身上,病情一直持續(xù)到9月底,大大削弱了我的身體?!痹诖撕蟮臄?shù)年中,幾乎所有傳教士都報告說,他們患上過瘧疾。(15)John Duffy, “Eighteenth-Century Carolina Health Conditions,” p.292.

        1720年代以后,傳教士患病的情況沒有任何改變。1725年11月5日,布萊恩·亨特(Brian Hunt)寫道,我“在這里患上寒熱相間的瘧疾,導致我身體虛弱,這是它的再次發(fā)作”。托馬斯·默利特(Thomas Morritt)于1727年夏季描述了他所患疾病的細節(jié):“起初我病發(fā)于胃部劇烈的翻騰以及間歇性的腹瀉,迄今已經(jīng)持續(xù)6周。”1730年代,傳教士患病的情況似乎更為嚴重。1734年11月6日,塞繆爾·加爾登(Samuel Garden)在信件附言中解釋了卡羅來納瘧疾暴發(fā)的普遍性:“我們整個殖民地都經(jīng)歷了一個疾病肆虐的秋季,大多數(shù)牧師都患了病,不過我自己正在從一種頑固的間歇性熱病中康復?!?738年秋季,一種瘧疾熱病在卡羅來納流行,一直到冬季還威脅著民眾的健康。一位傳教士寫道,他“自從8月4日以來就患上一種名叫瘧疾熱的嚴重疾病,一直持續(xù)到12月末。沒有人認為我能活下來,但是感謝上帝我正在康復”。(16)John Duffy, “Eighteenth-Century Carolina Health Conditions,” pp.292-293.甚至到1760年代,從英國來的傳教士依然面臨著瘧疾的打擊。當時北卡羅來納一位傳教士說:“我和我的家庭成員都在面臨著一種嚴重的疾病即瘧疾的折磨,這種折磨通常被稱為季節(jié)適應。所有新到者都會面臨這種折磨,它開始于月初,一直持續(xù)到12月末……”(17)Joseph I. Waring, A History of Medicine in South Carolina, 1670—1825, Columbia: The South Carolina Medical Association, 1964, p.2.

        經(jīng)常困擾安立甘傳教士的第三種疾病是痢疾。從英國來的傳教士們經(jīng)?;忌霞毙圆【曰蚵?阿米巴)痢疾。前述的傳教士勒喬于1706年來到卡羅來納后很快患上痢疾,直到1717年去世都未能完全擺脫它。1708年3月13日,他在一封信件中寫道:“從1707年6月到9月28日米迦勒節(jié)(Michaelmas),我持續(xù)發(fā)燒,11天后變成間歇性發(fā)燒,最后變成痢疾和感冒……這種病痛已經(jīng)反復發(fā)作7次,我一直都沒有完全康復?!?在1708年夏季的通信中,他告訴上級說:“在過去的16個月中,我的病情根本就沒有好轉(zhuǎn)……去年夏季,我患上另外一種更為嚴重的痢疾,它使得我在家臥床3個月?!?18)Frank J. Klingberg, ed., The Carolina Chronicle of Dr Francis Le Jau, 1706—171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56, p.34.1710年7月5日,傳教士吉迪恩·約翰斯頓(Gideon Johnston)告訴協(xié)會秘書長說:“伍德先生(一位同事)患上痢疾且病情嚴重,極為危險。這種疾病是當?shù)貧夂蛩鶎е碌募膊≈唬诮衲陮υS多人都極為致命。”(19)Dana P. Arneman, The Medical History of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1996, p.230.

        其他傳教士也同樣為痢疾所困擾。1727年,托馬斯·莫里特抱怨說,他出現(xiàn)嚴重腹痛和腹瀉并斷斷續(xù)續(xù)拖延六周。他的身體變得如此虛弱顯然是由于脫水和電解質(zhì)失衡所致,以至于他必須竭盡全力才能履行他的日常宗教職責。他報告說:“今年這些疾病對許多人來說是致命的?!?20)Dana P. Arneman, “The Medical History of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p.233.1763年,約翰·麥克道韋爾(John Macdowell)提供了對這種疾病或許是最為生動和形象的描述。他宣稱:“我所患疾病是一種頑固性腹瀉,沒有任何藥物或者醫(yī)生能夠治愈,它仍然在繼續(xù)?!北M管醫(yī)生建議這位傳教士改變環(huán)境,恢復身體健康,但是他自己卻發(fā)現(xiàn):“在過去的四個月中,我沒有一天或者一夜能夠好好休息。我屢屢患上這種疾病,尤其是當我感冒時情況更為糟糕?,F(xiàn)在它對我的影響已到如下地步:我一個夜晚里不得不起夜15次以上,我的腸胃、背部以及腰部都出現(xiàn)了最為令人苦惱的疼痛?!?21)John Duffy, “Eighteenth-Century Carolina Health Conditions,” pp.295-296.

        在18世紀的北美南部地區(qū),安立甘傳教士所患疾病不僅僅局限于上述三種,敗血病、寄生蟲病等其他疾病也威脅著傳教士的生命。1738年斯蒂芬·羅在寫給福音協(xié)會的信中描繪了一幅傳教士處境悲慘的畫面:“自去年8月開始,我患上一種持續(xù)不斷的熱病,一種間歇性熱病數(shù)次復發(fā),還患上一次痢疾、一次感冒,最后一次患病甚至嚴重到吐血。”難怪吉迪恩·約翰斯頓說,這位傳教士的身體成為“各種疾病的展覽區(qū)”(Scene of diseases)。(22)Peter McCandless, Slavery, Disease, and Suffering in the Southern Lowcountry, p.52.

        二、南部疾病與外來傳教士的死亡

        患病的傳教士面臨著不同的命運選擇,其中病情嚴重者最終走向死亡。這無疑是疾病對傳教士最為明顯的打擊。第一,黃熱病是導致傳教士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699年查爾斯頓的黃熱病瘟疫引發(fā)普遍的恐懼,當?shù)氐?名傳教士染病而亡。(23)“Extract of a Letter from Hugh Adams to Samuel Sewall, Feb, 23, 1700,” Diary of Samuel Sewell, April 22, 1700, in Massachusetts Historical Society Collections, 5th Series, Vol.6, 1879, pp.11-12.其中就包括波士頓著名牧師科頓·馬瑟的叔叔。科頓得知,查爾斯頓的所有牧師都已經(jīng)死亡,尤其是他的叔父也成為這場最具殺傷力的災難的犧牲品。(24)“Cotton Mather to Mrs. Joanna Cotton, Boston, August 23, 1699,” Massachusetts Historical Society Collections, 4th Series, Vol.8, 1868, pp.403-404.1702年以后,外國福音傳播協(xié)會保存了安立甘教會傳教士患病和死亡的大量資料。1702年該協(xié)會第一位到達卡羅來納的安立甘傳教士塞繆爾·托馬斯(Samuel Thomas),于1706年死于黃熱病。1733年,亞歷山大·加爾登(Alexander Garden)出任南卡羅來納安立甘教會牧師,服務于空缺已久的圣詹姆斯·桑蒂教區(qū),但是他在到達后不久就患上一種熱病,并在四天后死亡。(25)George W. Williams, “Letters to the Bishop of London from the Commissaries in South Carolina,” 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Magazine, Vol.78, No. 1 (January 1977), pp.214-217.

        第二,瘧疾也是導致傳教士喪命的元兇之一。羅伯特·莫爾從1709年就開始備受瘧疾折磨,數(shù)年后他死于一種“肺癆和持久性熱病”。另外一位牧師于1710年在查爾斯頓提及瘧疾。他報告說:“這種疾病是在今年氣候條件下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對許多人都是致命的?!?26)H. Roy Merrens and George D. Terry, “Dying in Paradise: Malaria, Mortality, and the Perceptual Environment in Colonial South,” p.542.傳教士勒喬在南卡羅來納任職的11年時間內(nèi)從未擺脫瘧疾的困擾,他的健康日益惡化。到1717年,他已經(jīng)臥床不起,無法說話,最終在9月份去世。(27)Dana P. Arneman, The Medical History of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p.118.幾乎在同一時期,另外一位傳教士很高興地宣布,他和家人雖然都經(jīng)歷了“瘧疾”的“嚴重發(fā)作”,但已經(jīng)完全康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于次年秋季死于這種疾病。(28)John Duffy, “The Impact of Malaria on the South,” in Todd L. Savitt and James Harvey Young, eds., Disease and Distinctiveness in the American South, Knoxvill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88, p.35.第三,痢疾也是患者病痛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710年,吉迪恩·約翰斯頓報告說,痢疾“在今年對很多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我對它的恐懼程度遠勝其他任何疾病”,它已殺死約翰斯頓的數(shù)位同事。(29)Peter McCandless, Slavery, Disease, and Suffering in the Southern Lowcountry, p.41.當時信件中偶爾出現(xiàn)的一條便簽可能表明一個傳教士的命運。據(jù)報告,1751年羅伯特·斯通(Rev. Robert Stone)“在患上血痢很短時間后”死亡。(30)John Duffy, “Eighteenth-Century Carolina Health Conditions,” p.296.

        最后,扁桃體周炎(quinsy)、斑疹傷寒、鉛中毒等其他疾病也會導致傳教士喪命。傳教士威廉·蓋伊1724年3月26日寫信給協(xié)會秘書長報告說,他“患上了一種扁桃體周炎(這是一種對當?shù)鼐用駱O為致命的疾病),但是我?guī)缀跬耆祻汀薄?31)Dana P. Arneman, The Medical History of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p.269.他和另外一位傳教士斯蒂芬·羅在1734年給秘書長報告說,他們分別患上一種“持續(xù)性熱病”(constant fever)和一種“稽留熱”(continued Fever)。學者約翰·達菲(John Duffy)認為,這兩位傳教士所患疾病可能就是斑疹傷寒。(32)John Duffy, Epidemics in Colonial America,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53, pp.200, 218, 222.還有一種極為嚴重的疾病則是鉛中毒,這種鉛中毒在1709—1712年間南部低地地區(qū)尤為盛行。吉迪恩·約翰斯頓就遭遇了鉛中毒。1709年2月18日,勒喬告訴英國上級說:“代理主教約翰斯頓在過去數(shù)月中病情嚴重,但是他有望康復。”在同一天的第二封信件中,他寫道:“代理主教約翰斯頓病情嚴重,一直持續(xù)五個月……在過去四個月中我們面臨著暴風雨,許多人都患上了奇怪疾病,他們無法控制四肢,面臨著難以忍受的疼痛……”(33)Frank J. Klingberg, ed., The Carolina Chronicle of Dr Francis Le Jau, 1706—1717, pp.49, 52-53.

        需要指出的是,長老會和公理會也像安立甘教派一樣,對牧師的要求很高。在殖民地時期,他們的大部分牧師都是來自新英格蘭,其余則來自英國。這些教派的傳教士和安立甘教士一樣,很容易感染當?shù)氐募膊?。查爾斯頓公理會的數(shù)名牧師在履職不久后去世。1691年到達的本杰明·皮爾龐特(Benjamin Pierpont)比其他大多數(shù)人都幸運,但也于1698年可能死于天花。他的后繼者休·亞當斯(Hugh Adams)遭遇一系列疾病的打擊,他自己列舉出來的疾病就有腐爛性熱病、間日瘧、水腫、猩紅熱、腺鼠疫、痛風以及其他疑難病癥。亞當斯很快辭職返回英格蘭。他的替代者約翰·科頓(John Cotton)遭遇1699年的黃熱病流行,在到達數(shù)月內(nèi)死亡。在來到北美南部14年后,牧師內(nèi)森·巴西特(Nathan Bassett)于1738年死于天花,其他4位殖民地時期的傳教士履職2—5年后就死去了。殖民地時期最后一位公理會牧師威廉·坦南特(William Tennent)于1777年死于熱病,去世時年僅37歲。(34)Daniel J. Tortora, ed., “A Faithful Ambassador: The Diary of William Hutson, Pastor of the Independent Meeting in Charleston, 1757—1761,” 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and Genealogical Magazine, Vol.107, No. 4 (October 2006), pp.273-306; Vol.108, No. 1 (January 2007), pp.32-100.

        傳教士因病死亡的總?cè)藬?shù)已經(jīng)難以清晰統(tǒng)計,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卡羅來納傳教士因病死亡的數(shù)字窺見一斑。1700—1750年間,大約50名傳教士被外國福音傳播協(xié)會派遣到南卡羅來納。其中,17人在到達北美的十年內(nèi)死亡,占總?cè)藬?shù)的34%;4人在該殖民地生活超過20年,占8%;21人最終辭職,占42%。在辭職者中,半數(shù)將健康不佳列為辭職原因,幾乎所有人都抱怨他們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患病情況。在北卡羅來納,盡管傳教士規(guī)模沒有那么大,情況也不容樂觀。記錄表明,1700—1750年間有12名傳教士在該殖民地服務,其中3人在來到當?shù)?年內(nèi)死亡,另外5人由于患病辭職。因此,在來到該殖民地5年時間內(nèi),12名傳教士中的8人或者死亡或者由于患病辭職。(35)John Duffy, “Eighteenth-Century Carolina Health Conditions,” pp.301-302.也就是說,18世紀上半期外國福音傳播協(xié)會派遣到整個卡羅來納的傳教士總計62人。其中27人在來到后5年內(nèi)或者死于患病或者由于患病辭職,占總?cè)藬?shù)的43.6%。如果把時間延長到十年,這個數(shù)字上升到35人,占總?cè)藬?shù)的比例為56.5%。需要注意的是,疾病毫無疑問在他們的辭職中發(fā)揮了作用。(36)John Duffy, Epidemics in Colonial America, p.241.

        此后傳教士因病死亡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1766年8月當查爾斯·伍德梅森(Charles Woodmason)到達南卡羅來納出任安立甘傳教士后,他發(fā)現(xiàn)許多傳教士死于各種熱病,當年夏季有4名安立甘傳教士和3名長老會傳教士死亡。這促使他寫信給倫敦主教說:“這個國度曾是傳教士的墳墓,這個夏季情況尤為嚴重。”在隨后的一封信中,他列舉了近期死亡的28名安立甘教會、清教徒和路德教會的牧師名字。(37)Richard h. Hooker, ed., The Carolina Backcountry on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 The Journal and Other Writings of Charles Woodmason, Anglican Itinerant,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53, pp.4-5, 200-201.美國獨立后,或許是由于更多的傳教士出生于北美本土,南部傳教士的死亡率降低,但是那些來自其他地區(qū)的傳教士仍然面臨著極大危險。1817年,黃熱病奪去了查爾斯頓數(shù)位傳教士的生命,其中包括圣公會主教西奧多·德翁(Theodore Dehon)。

        三、外來傳教士的多重選擇

        各種疾病對傳教士的心理造成嚴重打擊,他們的心態(tài)開始發(fā)生某種變化。約翰斯頓說出了很多傳教士的心聲,他評論了“我自己的各種情況,以及我后來所觀察到的許多情景,疾病和死亡導致我的思想出現(xiàn)混亂和困擾”。外國福音傳播協(xié)會派到南卡羅來納的第一位傳教士塞繆爾·托馬斯,在到達數(shù)月后遭遇一場嚴重的熱病,故而他“已經(jīng)對生活感到絕望”。1716年在經(jīng)歷一場嚴重的疾病后,勒喬歡呼道:“我有時在想,這或許是我最后一次患病,但是上帝卻希望我再經(jīng)歷更多的磨難,我已經(jīng)為永恒做好準備?!辈贿^,也就是在同一封信中,他對未來感到悲觀:“我的力量在流失,我想我可能時日不多?!?38)Bradford J. Wood, “‘A Constant Attendance on the God’s Alter’: Death, Disease, and the Anglican Church in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1706—1750,” 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Magazine, Vol.100, No. 3 (July 1999), p.209.這或許是這位著名傳教士的心聲。心態(tài)改變后的安立甘傳教士從18世紀開始經(jīng)常要求“換換空氣”,到被認為更為健康的環(huán)境中生活。他們選擇主要有三種:到巴巴多斯、百慕大或者巴哈馬等風景優(yōu)美的健康之地;短途遷移到當?shù)亓硗庖粋€教區(qū)或者到北美北部地區(qū);返回英國。

        傳教士的第一種選擇是到西印度群島改換生活環(huán)境。1705年到南卡羅來納擔任牧師的安德魯·奧奇里克(Andrew Auchileek)最終選擇到百慕大任職。他在報告中解釋說:“南卡羅來納流行一種瘟疫性熱病(黃熱病),導致很多人死亡。”(39)Dana P. Arneman, The Medical History of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p.209.1717年1月3日,勒喬寫道:“極為不幸的是,我舊病復發(fā),在三周內(nèi)病情如此嚴重,以至于我認為我有生命危險?!币虼怂埱髤f(xié)會允許他暫時離開南卡羅來納:“如果我的身體虛弱到需要換換空氣,我懇請尊敬的協(xié)會讓我離開數(shù)月到百慕大或巴巴多斯去……”兩周后再次請求離開南卡羅來納,以便于他能夠從頑固疾病中康復。1717年3月18日,他在寫給倫敦的信件中最后請求:“如果你們認為我在巴巴多斯等熱帶氣候中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也能夠改善我虛弱的身體狀況,我很樂意按照命令到上級指定的地方去?!?40)Dana P. Arneman, The Medical History of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pp.231-232.

        他們的第二種選擇是在北美各地遷移。安立甘傳教士出于健康原因請求從低地地區(qū)的教區(qū)轉(zhuǎn)移到高地地區(qū)或者山區(qū),而到北部各地休養(yǎng)或者任職則是更佳選擇。1744年塞繆爾·昆西(Samuel Quincy)在其家人健康遭到沉重打擊、妻子和長子死亡后提出,盡管他認為整個卡羅來納都是不健康的,希望轉(zhuǎn)移到北部去,但是如果能到另外一個教區(qū)“換換空氣也是可以的”。(41)Peter McCandless, Slavery, Disease, and Suffering in the Southern Lowcountry, p.261.1747年4月,詹姆斯·莫伊爾(James Moir)寫信給福音協(xié)會說:“去年秋季瘧疾襲擊了我。它是如此頑固,幾乎無藥可醫(yī),讓我出現(xiàn)黃疸,毫無緩和征兆,故而除了到高地地區(qū)休養(yǎng)外別無他法。身在高地地區(qū)的我目前正在康復,從我患上的所有疾病中恢復過來。”(42)John Duffy, “Eighteenth-Century Carolina Health Conditions,” p.294.1751年3月正當痢疾流行病在卡羅來納肆虐時,威廉·蘭霍恩(William Langhorne)到達當?shù)氐囊粋€教區(qū)。次年,他在寫給英國上級的信件中“請求尊敬的協(xié)會,在卡羅來納疾病肆虐季節(jié)把我調(diào)到某個健康環(huán)境中工作……將我從多切斯特的圣巴塞洛繆教區(qū)(St Bartholomew’s Parish)調(diào)到圣喬治教區(qū)……這完全是出于我身體健康的考慮,圣喬治教區(qū)處于更有益于健康的環(huán)境中”。不過隨后的信件中他抱怨說,他尚未收到任何答復。(43)“St Bartholomew’s Parish as Seen by its Rectors, 1713—1761,” 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and Genealogical Magazine Vol.50, No. 4 (October 1949), pp.197-200.短途旅行的另外一個典型是,1765年7月安立甘教會傳教士艾薩克·艾默里(Isaac Amory)決定離開他的圣約翰教區(qū),而退卻到更為涼爽的“山區(qū)”,直到8月末或者9月初才返回。(44)Peter McCandless, Slavery, Disease, and Suffering in the Southern Lowcountry, pp.258-259.

        對于南部傳教士來說,能到氣候涼爽的北部旅行或者居住生活是一種不錯的選擇。1736年,南卡羅來納克里斯特教區(qū)的托馬斯·莫里特以身體健康原因請求去北部旅行:“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內(nèi),我的健康狀況極為糟糕。近期我又兩次患上嚴重疾病,幾乎危及我的生命。這些疾病使我的身體虛弱不堪,甚至不能履行我的職責。” 不久以后,他從該協(xié)會辭職。(45)John Duffy, “Eighteenth-Century Carolina Health Conditions,” p.297.圣海倫娜教區(qū)的威廉·皮斯利(William Peasely)也同樣請求轉(zhuǎn)移到北部傳教。他在1756年的信件中說:“我請求您了解,這個國度經(jīng)常暴發(fā)的瘧疾降臨到我的身上,大大損害了我的健康。我請求協(xié)會將我派遣到北部的某個布道站……”(46)Dana P. Arneman, The Medical History of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p.120.還有資料記載,1767年6月8日,查爾斯頓傳教士溫伍德·塞爾詹特(Winwood Serjant)與其夫人乘船北上,其目的是到波士頓附近的坎布里奇圣公會教堂任職。(47)Carl Bridenbaugh, “Charlestonians at Newport, 1767—1775,” The South Carolina and Genealogical Magazine, Vol.41, No. 2 (April 1940), p.44.南部上層婦女安·麥尼考爾特(Ann Manigault)的日志也提及,傳教士唐斯先生(Downes)及他人乘船前往費城。(48)Ann Manigault and Mabel L. Webber, “Extracts from the Journal of Mrs. Ann Manigault, 1754—1781,” 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and Genealogical Magazine, Vol.21, No. 1 (Jan. 1920), p.21, note 89.甚至到18世紀末期,從英國而來謀求牧師職位的傳教士也不斷遷移以躲避疾病。當查爾斯·凱萊布·科頓(Charles Caleb Cotton)來到查爾斯頓的第一個夏季,他為炎熱、蚊蟲和熱病所困擾,從查爾斯頓逃到鄉(xiāng)村高地,僥幸避免黃熱病的感染,但也正是在那里他感染了瘧疾。在發(fā)現(xiàn)當?shù)貧夂驑O為不利于健康后,他于次年再次逃到安大略,并在那里出任安立甘教會的牧師。(49)“The Letters of Charles Caleb Cotton, 1798—1802,”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Magazine, Vol.51, No.3 (July 1950), pp.140-142, 217-218, 220, 223-226.

        對于來自英國的傳教士,第三種選擇即返回英國休養(yǎng)當然是上策。在整個18世紀,傳教士們不斷抱怨說,他們及其家人遭受著嚴重的“瘧疾”病痛。那些病情嚴重者通常請求返回英國。1738—1742年間,南卡羅來納有不少于6名傳教士在寫給其組織的信中表明他們患上了嚴重的疾病。一位傳教士宣稱,他在過去7年中每年都會感染這種疾?。凰麄兌颊f,他們不得不臥床數(shù)月,其中4位傳教士請求返回。(50)John Duffy, Epidemics in Colonial America, pp.210-211.蒂莫西·米勒查普(Timothy Millechamp)在為安立甘教會服務14年后,因為身體健康欠佳而辭職。1745年10月15日,他報告說:“自從我來到這里后,除了一年外我在其他所有年份中都備受疾病困擾。面對它們對我身體沉重的打擊,一旦我的身體健康需要,我必須離開這里返回家園?!贝文?,他因為“熱病”暴發(fā)再次請求返回英格蘭,但是英國福音協(xié)會并沒有匆忙作出決定,而是在等待四年后才批準了他的請求。(51)John Duffy, “Eighteenth-Century Carolina Health Conditions,” p.298.

        到1760年代,返回英國的傳教士不減反增。根據(jù)安·麥尼考爾特的日志記載,1765年初佐治亞牧師懷特菲爾德(Whitfield)經(jīng)陸路前往費城,然后計劃在六七月份動身前往英國。(52)Ann Manigault and Mabel L. Webber, “Extracts from the Journal of Mrs. Ann Manigault, 1754—1781,” 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and Genealogical Magazine, Vol.20, No. 3 (July 1919), p.208, note 20.1768年4月26日,南卡羅來納公報宣布:“上個周五,詹姆斯·格拉蘭(James Crallan)……動身前往倫敦。詹姆斯·格拉蘭是圣菲利普教區(qū)的布道者助理?!?53)Ann Manigault and Mabel L. Webber, “Extracts from the Journal of Mrs. Ann Manigault, 1754—1781,” p.11, note 14.1768年5月,麥尼考爾特再次提及:“牧師羅伯特·史密斯(Robert Smith)及其夫人為了恢復他們的健康前往倫敦?!?54)Ann Manigault and Mabel L. Webber, “Extracts from the Journal of Mrs. Ann Manigault, 1754—1781,” p.11,note 19.

        傳教士出于健康原因要求離開北美殖民地,很多牧師選擇離職回到英國,或者暫時離開牧師職位到其他地方恢復健康。這會進一步加重堅守職責的傳教士的負擔,使得他們更加難以圓滿完成的自己任務,進而動搖南部安立甘教會的權(quán)威地位,為其他教派提供了可乘之機。也正是出于這種原因,協(xié)會官員亞歷山大·加爾登拒絕牧師以“換換空氣”為理由離開南部。他發(fā)現(xiàn):“如果傳教士的請求都得到批準的話,這里的每一位傳教士都可以在夏季離開,未來夏季留下來的傳教士不過2—3人而已?!?55)George W. Williams, ed., “Letters to the Bishop from the Commissaries in South Carolina (Continued),”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Magazine, Vol.78, No. 4 (October 1977), p.298.

        四、傳教士患病死亡與南部信仰格局的本土化

        外來傳教士的患病、死亡和離職給堅守崗位的牧師帶來了更為沉重的職責壓力。本來,所面臨的病痛就使他們很難完成最基本的職責。吉迪恩·約翰斯頓寫道,失明和跛腳的雙重打擊使得他臥床不起,延緩了他遞交報告的時間。盡管有時傳教士會在患上嚴重疾病后完全康復,但也經(jīng)常會面臨某種程度的殘疾和身體無力。在1736年的信件中,亞歷山大·加爾登寫道:“我重新患病已經(jīng)將近25天……但是我卻絲毫沒有康復,以至于我無力拿筆寫下我的名字?!?56)George W. Williams, ed., “Letters to the Bishop from the Commissaries in South Carolina (Continued),”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Magazine, Vol.78, No. 3 (July 1977), p.242.更為麻煩的是,這些堅守崗位的牧師必須承擔更多責任。當他們的數(shù)量不足時,他們感到有必要“竭盡全力地服務于職位空缺教區(qū)”。不過遺憾的是,牧師們通常無力滿足所有教區(qū)的需要,相反他們不得不根據(jù)他們的健康狀況和周圍社會情況做出妥協(xié)。1717年9月,傳教士哈茲爾(Hasell)沮喪地向協(xié)會寫信說:“由于疾病肆虐,我們近期沒有召集牧師全體大會。布爾先生在今年夏季的大部分時間內(nèi)都患有嚴重疾??;長期以來我都處于一種極度虛弱的萎靡狀態(tài),需要服用藥物?!?1718年10月他仍然被一種“長期頑固性疾病”困擾,這種疾病使得他無力行使其各種職責。哈茲爾再次報告說,牧師們無法集會,因為他們的經(jīng)常性集會地點查爾斯頓,“在過去的整個夏季都充斥著天花和惡性熱病”。(57)John Duffy, “Eighteenth-Century Carolina Health Conditions,” p.299.

        傳教士身體健康的惡化迫使那些堅守崗位的牧師經(jīng)常走訪空缺教區(qū)。尤其是當民眾健康狀況惡化之時,通常也是夏秋季節(jié)的瘧疾多發(fā)時期,教區(qū)需求也大大增加。教會官員亞歷山大·加爾登被迫將牧師的年度走訪轉(zhuǎn)移到春季,因為“這個殖民地的秋季通常是疾病多發(fā)時期”。(58)George W. Williams, ed., “Letters to the Bishop from the Commissaries in South Carolina (Continued),” p.213.他在1740年4月報告說:“許多天來,我只身一人應對這份職責,一天4—12個葬禮,許多病患要走訪。讓上帝高興的是,在整個疾病流行期間上帝允許我身體較為健康。但是我很快就患上了原有的疾病,這讓我感到疼痛難忍,幾乎無力抓筆……”(59)William Howland Kenney, III, “Alexander Garden and George Whitefield: The Significance of Revivalism in South Carolina, 1738—1741,” 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Magazine, Vol.71, No. 1 (January 1970), pp.296-297.

        走訪嚴重的病患可能獲得豐厚的信仰回報,這促使傳教士們能夠忍受這種令人不愉快的經(jīng)歷。約翰斯頓不喜歡走訪患者,因為“暴露在各種骯臟、難聞氣味以及各種恐怖的現(xiàn)象之下,并非令人愉快的經(jīng)歷”,更為重要的是這可能會危及傳教士的健康甚至生命。在1739年流行病期間,亞歷山大·加爾登寫道,他在圣菲利普教區(qū)沒有得到其他牧師的幫助,因為那種疾病“被認為是具有傳染性的”。羅伯特·斯莫爾(Robert Small)曾在克里斯特教區(qū)為加爾登提供了幫助,但他很快患病并在一周內(nèi)去世。(60)George W. Williams, ed., “Letters to the Bishop from the Commissaries in South Carolina (Continued),” p.297.

        即便牧師距離教區(qū)太遠或者自己也患病,未能及時為死亡的民眾舉行宗教儀式或者提供安慰,但他們至少要為死者舉行葬禮儀式。約翰斯頓發(fā)現(xiàn):“一天三場葬禮,有時一天四場葬禮,現(xiàn)在都很常見,成為一種沒日沒夜的負擔。”同樣,加爾登寫道:“一天埋葬5—10人,有一天埋葬11人……占據(jù)了我的大部分時間?!痹谘谉岬牡偷氐貐^(qū)埋葬死者使得他們感到冗長乏味,不過對葬禮的熟悉使得安立甘傳教士必須履行他們的職責。(61)George W. Williams, ed., “Letters to the Bishop from the Commissaries in South Carolina (Continued),”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Magazine, Vol.78, No. 2 (April 1977), p.146; George W. Williams, ed., “Letters to the Bishop from the Commissaries in South Carolina (Continued),” p.215.患病和死亡導致牧師無法履行自己的職責。1731年6月1日,丹尼爾·德懷特(Daniel Dwight)在一封信件中宣稱:“自從1730年12月21日以來我患上了一種嚴重瘧疾,已經(jīng)無力履行我的職責。”(62)John Duffy, “Eighteenth-Century Carolina Health Conditions,” p.293.

        傳教士的患病、死亡和離職,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南部安立甘教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牧師職位空缺。倫敦管理者試圖填補傳教士的空缺,但是傳教士的頻繁死亡使得這種補充極為困難。到1716年,該協(xié)會已經(jīng)為南卡羅來納的10個教區(qū)派遣了傳教士。不過,1717年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總督報告說,6個教區(qū)依然出現(xiàn)教職空缺,因為當?shù)赜?位牧師死亡,另有2位牧師轉(zhuǎn)移到他處。另外,南部不利于健康的聲譽也使得它很難招募到新的傳教士以取代那些死者。正如一位傳教士在1711年所說:“氣候的致病性……會妨礙傳教士來到這里?!彪y怪在1706—1750年間,南卡羅來納各個教區(qū)牧師空缺的時間占1/4,每個教區(qū)牧師空缺時間平均超過11年。(63)Bradford J. Wood, “‘A Constant Attendance on the God’s Alter’: Death, Disease, and the Anglican Church in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1706—1750,” pp.207-208.

        18世紀初期南卡羅來納安立甘教會的大多數(shù)傳教士都是由外國福音傳播協(xié)會提供。從英國補充死亡或者離職的牧師空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可能需要數(shù)月,而新的牧師也可能死亡、離開或者被調(diào)離。各教區(qū)不斷重復著同樣的過程:教區(qū)傳教士職位空缺或者傳教士患病嚴重以至于無法履行職責。教會官員威廉·特雷德韋爾·布爾(William Tredwell Bull)于1718年寫道,在過去的兩個月內(nèi),他幾乎無法履行其職責:“在這個疾病肆虐國度,我的身體在患上任何疾病后都恢復得極為緩慢,我擔心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彼粲跤偛颗汕哺嗟膫鹘淌縼肀泵?。1751年,弗雷德里克王子教區(qū)報告說,教區(qū)長已經(jīng)死亡,而他們也無法從鄰近教區(qū)獲得任何幫助,因為那里也出現(xiàn)了教職空缺。三年前官員加爾登也報告說,他和他的助理都患病在身,請求該協(xié)會另外派遣人員協(xié)助他,如果他去世的話派人取代他。(64)Peter McCandless, Slavery, Disease, and Suffering in the Southern Lowcountry, p.52.

        各種疾病的盛行瓦解了民眾對包括安立甘教會在內(nèi)的各個教派的信心,進而減少了信徒數(shù)量。南部不利于健康的環(huán)境阻止了安立甘教會的牧師們滿足教眾的各種期許以及各種信仰需要。因為疾病盛行以及牧師的缺乏,許多南部信徒放棄對這種有組織宗教的依賴。這也解釋了1728年布萊恩·亨特所寫:“一些教眾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信奉上帝,那就是待在自己家中而不與外界聯(lián)系?!?65)Bradford J. Wood, “‘A Constant Attendance on the God’s Alter’: Death, Disease, and the Anglican Church in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1706—1750,” pp.218-219.1747年,約翰·福代斯(John Fordyce)寫道:“自從我來到這里,除了一兩個家庭外其他幾乎所有家庭都有成員死于這種疾病,尤其是大部分死者都是戶主。這大大減少了我的教眾人數(shù)?!?66)William Currie,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Climates and Diseases of the United States, Philadelphia: Printed by T. Dobson, 1792, p.389; David Ramsay, The History of South Carolina From Its First Settlement in 1670 to the Year 1808, Vol.2: Charleston: Printed by David Longworth, 1809, p.84.

        在此情形下,北部清教教派乘虛而入,迅速補充傳教士,并對各種疾病盛行和人口死亡做出積極應對。一方面,清教教會與英國安立甘教會相比擁有一個主要的優(yōu)勢,那就是他們能夠更迅速地補充傳教士。北美殖民地安立甘教會牧師的任命需要遠在英國的主教批準,這意味著北美安立甘傳教士多來自英國,等待時間很長。相比之下,清教教派則更容易在北美招募到牧師,因為其牧師人選不需要英格蘭主教的任命。另外,在眾多新教派別中,浸禮會是最為成功的典型。他們?nèi)〉贸晒Φ牟糠衷蛟谟谒麄儗鹘袒顒幼巫尾痪?,但更大原因則在于他們不要求傳教士有太高的教育程度,故而傳教士很容易被替換,且他們通常從當?shù)卣心迹饶切﹣碜詺W洲的傳教士擁有更強的對當?shù)丶膊〉牡挚沽Α?/p>

        另一方面,清教牧師也與安立甘教會爭奪宗教權(quán)威,對當?shù)厥⑿械募膊∨c死亡作出應對。這首先是表現(xiàn)在宗教教義解讀上的爭奪。1740年,福音派牧師喬治·懷特菲爾德(George Whitefield)到來后,對安立甘教會發(fā)起挑戰(zhàn)。他認為,各種疾病的流行顯示了上帝對南部殖民地的審判,其原因在于頑固不化的安立甘牧師。在到達南卡羅來納不久,懷特菲爾德寫道:“上帝的審判近期已經(jīng)在他們中間出現(xiàn),天花在不斷傳播。我希望,他們能夠?qū)W會接受正義?!卑擦⒏式虝餐ㄟ^向教眾布道闡釋宗教信條。1750年,查爾斯頓的塞繆爾·昆西成為南卡羅來納安立甘教會中第一位將布道詞出版發(fā)行的傳教士。昆西的布道詞展現(xiàn)了殖民地時期傳教的三種重要功能:試圖解釋痛苦出現(xiàn)的原因,以永生安撫患病的教眾,強化安立甘教會及傳教士的文化權(quán)威。(67)Bradford J. Wood, “‘A Constant Attendance on the God’s Alter’: Death, Disease, and the Anglican Church in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1706—1750,” pp.216-218.但安立甘教會在爭奪宗教權(quán)威時明顯處于下風。長老會牧師約書亞·史密斯(Josiah Smith)針鋒相對地出版兩份葬禮布道詞,就布道詞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安立甘教會牧師進行爭論。另外,這些清教牧師也積極參與疾病預防和救治,承擔教區(qū)的濟貧、食物分配等世俗職能。于是,一些杰出的清教牧師在南部當選教堂執(zhí)事,對當?shù)氐淖诮淌聞帐┘酉喈敶蟮挠绊憽?/p>

        結(jié)果,在疾病肆虐的南部地區(qū),英國派遣傳教士的患病、死亡和離職,大大削弱了安立甘教會的權(quán)威,強化了清教各教派的力量和影響。在各個殖民地建立之初,南部就逐漸確立了宗教寬容政策,以吸引長老會、浸禮會、胡克教與法國胡格諾派。到1700年,清教徒在南卡羅來納開始占據(jù)多數(shù)。雖然安立甘教會在18世紀初期也大力修建教堂,吸引信徒,但是1730年代以后,瑞士、德國、威爾士與蘇格蘭-愛爾蘭的眾多清教徒紛至沓來,清教徒在南部的優(yōu)勢地位越來越明顯。到美國革命前夕,安立甘教會已經(jīng)喪失其主導地位。1778年,新獨立的南卡羅來納與英國教會解除關(guān)系,安立甘教會在更名為圣公會(Episcopal Church)后很快就成為該州的一個少數(shù)派教會。

        結(jié) 語

        美國早期南部以其黑人奴隸制、種植園經(jīng)濟聞名于世,這種獨特性為南部社會乃至后世的學者廣泛關(guān)注。除此之外,南部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它在信仰上與新英格蘭和大西洋中部地區(qū)不盡相同。北部地區(qū)居民以清教徒居多,信仰多以清教教派為主,馬薩諸塞殖民總督小溫斯羅普(John Winthrop, Jr)在移民北美之初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一個清教徒的“山巔之城”。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北美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地區(qū)的清教色彩逐漸淡化,實現(xiàn)從“上帝選民”到“社區(qū)公民”的轉(zhuǎn)變,(68)原祖杰:《從上帝選民到社區(qū)公民:新英格蘭殖民地早期公民意識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但是在信仰上這些地區(qū)依然以清教教派為主。相比之下,南部各個殖民地在建立之初多以安立甘教會為主,而馬里蘭則是天主教徒的庇護所。雖然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南部也逐漸實現(xiàn)了宗教寬容, 但在殖民地時期安立甘教會的主導地位還是存在的。

        18世紀以后北美南部地區(qū)的宗教派別逐漸脫離英國的控制,成為新獨立國家中的單獨教派,毫無疑問是當時美國政治、經(jīng)濟演進的結(jié)果,具有內(nèi)在的發(fā)展邏輯。不過,各種疾病在南部地區(qū)的盛行引發(fā)了安立甘傳教士經(jīng)常性的患病、死亡、缺席和辭職,確實推動了這一結(jié)果的形成。安立甘傳教士從英國長途跋涉來到北美南部,在當?shù)孛媾R著各種疾病威脅,不斷患病和死亡。這迫使他們或者短期遷移到其他被認為更為有益于健康的南部教區(qū)或者北部任職,或者到加勒比地區(qū)的巴巴多斯、百慕大等地恢復健康,甚至離開北美返回英國。結(jié)果是,許多南部教區(qū)牧師職位多年空缺,而那些留任的牧師們也僅僅能服務于少數(shù)教區(qū),很少能到其他教區(qū)傳教。于是,在安立甘傳教士缺乏的情況下,許多民眾紛紛轉(zhuǎn)向清教各個教派尋求心靈安慰和宗教服務。清教教派尤其是浸禮會,能夠在美國迅速招募適應性本土氣候和疾病環(huán)境的傳教士,故而在吸引信徒上比安立甘教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到19世紀初期,浸禮會、衛(wèi)禮會、長老會等清教教派已經(jīng)成為北美南部社會中的主導性教會,當?shù)匦叛龈窬謱崿F(xiàn)本土化,宗教的多樣化局面開始形成。

        猜你喜歡
        教區(qū)傳教士牧師
        遲到后果很嚴重
        中外文摘(2017年8期)2017-04-14 01:49:38
        千萬別遲到
        愛你(2017年8期)2017-03-21 06:36:10
        遲到的后果
        讀者(2017年2期)2016-12-26 10:05:45
        遲到的后果
        60歲再創(chuàng)業(yè)邰中和當“光的傳教士”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0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4
        早期傳教士作品中的新詞創(chuàng)制
        Passage Four
        牧師與會友
        腦袋不是用來戴帽子的
        意林(2005年19期)2005-05-30 10:48:04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 亚洲福利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人人爽久久久噜人人看|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丰满女人又爽又紧又丰满| 精品在免费线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精品三级1区2区3区| 中文字幕综合一区二区| 97丨九色丨国产人妻熟女| 又色又爽又黄还免费毛片96下载| 无码h黄动漫在线播放网站| 99久久精品国产片| 性感的小蜜桃在线观看| 激情五月婷婷一区二区|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传媒|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yy111111少妇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av| 精品久久有码中文字幕| 日本最大色倩网站www|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免费日韩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日本成本人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人妻AV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人妻av综合久久| 蜜桃av在线免费网站|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含羞草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 性色av手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欧美xxxx做受欧美| 中文字幕美人妻亅u乚一596|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亚洲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姬喷水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