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羽
間,就是縫隙。既是縫隙,當必一無所有,然而又無所不有。正由于此,有識之士都盯上了它,希望從它的“一無所有”里尋出自己所需的“有”。
比如藝術門類的繪畫,齊白石就說過“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其實他之前的畫家也說過類似的話,不同的是齊白石邊說邊做,以繪畫實踐對“間”字探索之、驗證之,從“間”的一無所有里尋出繪畫所需的有。
比如藝術門類的詩,朱光潛論詩,謂“詩與人生世相的關系,妙處在于不即不離,唯其‘不離’,所以有實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鮮有趣”。蘇軾說得更形象,“似花還似非花”。詩之妙,亦從不離不即間求之。
比如藝術門類的字(書法),董其昌說“字可生”,“字須熟后生”。后來鄭板橋以這話論畫,謂“畫到生時是熟時”。“熟”使之親切;“生”使之新奇,唯如此,方能令人既“玩之不覺為倦”,又“覽之莫識其端”。
說了文的用筆之道,再說武的用兵之道。《孫子兵法·用間篇》:“非圣知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眱汕Ф嗄昵暗膶O武已把“間”字悟得這么透了。
行筆至此,忽地想起自行車。我年輕時上下班騎自行車,也經(jīng)常擦洗自行車,每當擦到車輪,總要將車軸上的螺絲帽擰來擰去反復調(diào)整,因為車輪轉(zhuǎn)動的快慢系之于滾珠與車軸間不緊不松、恰如其分的縫隙——又是“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