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我的祖國》這首作品源自1956年上映的經典電影《上甘嶺》,歌曲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旋律優(yōu)美,歌詞細膩,深切地表達了濃烈的愛國思想。對于這首廣為流傳的紅色歌曲,人們最為熟悉的是郭蘭英老師的演唱,而隨著鋼琴藝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我的祖國》的鋼琴改編。在鋼琴的演繹下,《我的祖國》前半部曲調委婉動聽,后半部副歌,混聲與前面形成鮮明的對比,仿佛山洪噴涌而一瀉千里,盡情地抒發(fā)戰(zhàn)士們的激情,表現(xiàn)出志愿軍戰(zhàn)士對祖國、對家鄉(xiāng)的無限熱愛之情和英雄氣概。
調式調性在一首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聽眾直觀判斷一首作品旋律風格、確定音樂性質的首要途徑,而鋼琴家也樂于通過變換調式調性來豐富作品的情感表達。在《我的祖國》這首鋼琴作品中,調式調性變化十分豐富,但是這些變化都是圍繞著主題樂思而展開的。聽眾只要仔細聆聽就可以感受到主題樂思的發(fā)展軌跡,在這一軌跡上有思想、有內容,有人物形象和事件發(fā)展的起因及過程,更有情感與期望。通過直觀的聽覺體驗就可以看到樂曲的結構和樂段之間的關系。樂音節(jié)奏是音樂的骨架,與它關聯(lián)的是音色與調性,聽眾通過不同調式調性的樂段獲取音樂基本元素,也會從演奏技巧、演奏色彩等方面,分辨與聯(lián)想音樂的曲式結構,從紛雜流動的旋律中,梳理音樂發(fā)展的脈絡與層次,感受作品旋律的特色、主題的聯(lián)想、事物的描繪、感情的抒發(fā),體會作品的音樂張力。[1]
從調式調性來看,鋼琴作品《我的祖國》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1)引子部分的表達。演奏者以降G大調開始,調動情緒,利用調性傳遞出一種在絕望中迸發(fā)出來的奮勇向前的情感,這部分的轟鳴之聲,也同歌詞中的“一條大河波浪寬”相契合,展現(xiàn)出江水日夜奔流、生生不息的畫面,傳遞出恢宏的氣勢。在主題第一部分表達中,演奏者可以延續(xù)這一調性,在音響上作出調整,增加曲調連綿舒緩之感,但是在情感上一氣呵成,并且用一種更加堅定有力又溫和委婉的方式表達奮勇向前的情感。(2)呈示段的表達。主題第二部分的調性為B大調,調性比較明朗,音響也不如之前的激烈,但是卻能夠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傳遞出撥云見日的輕松之感。這一部分織體的編配與前面末尾處流動的音型會出現(xiàn)不和諧、不統(tǒng)一的情況,因此,演奏者可以通過調整音響來實現(xiàn)音型的連接,突出音樂情緒的變化。然后,進入44小節(jié),調性變換為E大調,E大調積極向上,能夠順利承接之前的B大調,讓音調和情感的轉換更加自然細膩,同時也在變化中傳遞一種緊張感,為接下來的轉調做好鋪墊。接下來進入58小節(jié),調性由升c小調逐漸轉變?yōu)樯齠小調,升c小調有一種進發(fā)的力量,用于直抒胸臆十分恰當,演奏者在波浪形音符中彈奏出咆哮之聲,表達一種噴薄而出的力量;升f小調則在之前的曲調之上進一步提升,表達出一種在悲憤、絕望中崛起的情感,在兩個憤怒的調性中展現(xiàn)出一種悲情。最后進入89小節(jié),演奏者可以采用無調性的技法進行處理,呈現(xiàn)曲調的復雜性,讓整個曲調的情感在結尾實現(xiàn)收束。(3)再現(xiàn)段的表達。作品再現(xiàn)的時候,以降B大調為主,即在強有力的和弦彈奏后,用一種溫暖舒緩的曲調傳遞出一種萬物復蘇的力量,演奏者也在雙手快速的震音中完成作品,營造出山河壯美、國家復興的畫面,并用曲調抒發(fā)真摯的情感。
《我的祖國》這部音樂作品是比較早的紅色歌曲之一。一首歌,一個時代,歷經數(shù)十年依然不被忘記,在于它是時代,是歷史,更是每一個人的回憶與熱愛。這首音樂作品的歌詞真摯樸實,旋律親切生動、氣勢磅礴,它詮釋出我們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的熱愛,歌頌了英雄氣概。旋律響起,我們便知“調”的高低,內心立刻找到與祖國和諧共振的頻率,迸發(fā)出我們的家國情懷。而在鋼琴的演奏下,《我的祖國》這首經典作品也展現(xiàn)出了豐富的情感內涵。
第一,音樂旋律展現(xiàn)出了熱愛祖國的深刻主題?!段业淖鎳酚眯擅枋鲎鎳?,其魅力在于主題思想和敘述,它說出了我們熱愛祖國的心聲,聽到它的旋律,眼前立刻浮現(xiàn)出巍峨的長城,蜿蜒的長江黃河,并情不自禁地產生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之情。主題是音樂過程的起點,是音樂發(fā)展的依據(jù),是作品統(tǒng)一的力量。這首作品最基本的樂思,凝聚了最核心的音樂素材,概括了最重要的形象——我的祖國。在鋼琴演奏中,有的演奏者為了突出這一主題,在樂曲前奏中既保留了主題旋律的輪廓,也進行了變奏和轉調,并將樂曲迅速推到高潮的副調上,使人既聽出原型又獲得新鮮感,引導聽眾捕捉、識別、理解和把握音樂主題,令聽眾從音樂陳述中獲得聯(lián)想和延伸,感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體會偉大的、可愛的祖國一步步走向富強的堅定力量。這種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自豪與自信,隨著音樂衍生出遼闊的歷史空間;這種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也融入優(yōu)美的音符之中。由此可見,這首音樂作品中包含的深刻主題用豐富的旋律、聲調表現(xiàn)出來,讓聽眾獲得共鳴,并激蕩起人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
第二,音樂旋律展現(xiàn)出了豐富的意境。意境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美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傳統(tǒng)美學中,意境是表現(xiàn)情感的一種至高境界。從《我的祖國》的詞曲來看,創(chuàng)作者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各種意象,如江河、帆影、稻浪、高山等營造意境,以表達對祖國熾熱的情感。在鋼琴曲的改編中,也有演奏者基于對整體美與和諧美的追求,用左手行云流水般的琶音經過句,塑造浪花四濺、波濤洶涌的形象,并將其與右手中國民歌風格的主題旋律相互呼應,使音樂的呈現(xiàn)更加完整和諧,并營造出音樂的外在意境。相較于民歌的演唱,在鋼琴演奏中,樂器的特殊音色能夠詮釋土地與山水、人文與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引導聽眾的心境和情感走向,從而賦予作品以強大的生命力。例如在主調第一段和第二段,演奏者可以利用富有歌唱性的彈奏,呈現(xiàn)出鋼琴精致純凈的音色和優(yōu)美動聽的曲調,展現(xiàn)出作品的直率和美妙,描繪出徐緩如歌的田園風光,表達出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感悟和憧憬;接下來的樂段變換不同的曲調,豐富陳述層次,并在反復變化中凸顯厚重的主題,從而盡情地抒發(fā)情感。這樣的呈現(xiàn)能夠讓整個作品的畫面感更強,讓聽眾隨著鋼琴聲的起伏變化,勾勒出江河帆影、稻浪飄香、高山大川、綿延長城等畫面,進而感受美麗祖國的磅礴氣勢。
引子部分是情緒導入的重要部分,是推動情緒逐步走向高潮的開始。鋼琴曲《我的祖國》開頭的琶音部分模仿了民族樂器琵琶的音響,確立了主題旋律走向,所以這部分應由左至右彈奏,并且將每一個音符都清晰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避免因為左右手重合而出現(xiàn)含混不清的情況。
在處理高音時可以可稍作停留,以求音色通透,聲部突出,增強樂句的線條感。演奏時,手腕放松,以指腹觸鍵,力量由左至右漸次傳遞,著力營造微波蕩漾的優(yōu)美意境。為了使作品更有韻味,可在整體節(jié)奏框架下自由做出一些個性處理,例如讓第三個琶音上方音音色盡量飽滿;第四個琶音可以稍快一些,讓節(jié)奏回歸正位;最后一個琶音保留旋律高音直至聲音消失,形成余音繞梁之效。[2]
在演奏琶音之后的跑動音型時,演奏者可以將四個音劃為一組,第一個四音組聲音低緩下沉,然后逐漸加快,至最后一個四音組又漸弱漸慢。左右手交替彈奏時,接口要自然流暢,并注意處理好強弱、快慢等內在關系,做到散中有序。
在演奏向下跑動的分解和弦時,演奏者要做到用大臂帶動手腕,順著慣性由慢至快、由弱至強向下跑動,以指尖觸鍵,準確用力,使每個音都緊湊清楚,尤其要突出左右手第一個音,能在跑動中清晰呈現(xiàn)主、副兩條聲部,并適當進行自由發(fā)揮,達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在表現(xiàn)樂曲的第一主題時,右手負責旋律聲部,指法的變動要保持旋律連綿不絕,避免聲音斷層,注意這一部分的音響整體較弱,以展現(xiàn)出作品所呈現(xiàn)的“一條大河波浪寬”的寧靜而舒緩的效果。要想表達好這一部分的效果,可以突出右手的旋律高音,利用踏板深淺、快慢的變化,增強其歌唱性色彩。左手則需要由左至右彈奏琶音,用小臂帶動手腕由左至右揉鍵,讓聲音整齊和諧,展現(xiàn)出江水流動的聲效,讓聲音從琴鍵上自然地傾瀉出來,并讓主旋律的呈現(xiàn)更加干凈清晰,自然明了。
在表現(xiàn)樂曲的第二主題時,演奏者可以對四個樂句進行劃分,其中兩個小節(jié)為一個樂句,以便于分配。演奏時,右手控制旋律聲部,并確保旋律連貫,減少連線相接的音與音之間的空隙間斷;這一部分尤其要重視指法的設計,如在第15小節(jié),do、fa兩音的四度音程,演奏時先用1、2指,為使后面樂句連貫,2指下鍵后須同音換指至4指左手四個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伴奏。在音樂情感處理方面,第一樂句稍微強一些,在第二三樂句力度減弱,這樣可以呈現(xiàn)聲音的層次性,用音符勾勒出江水延綿不絕的畫面,最后一句將情緒推向高潮,為變奏部分做準備。
《我的祖國》這首鋼琴曲在改編中,在變奏部分進行了精巧的處理。其中變奏I使用了對比式復調作曲技法,其目的是增強音樂的厚重感,讓感情更加飽滿充實。因此,在演奏中,演奏者可以對左右手進行分配,即左手負責主旋律,用八度手型固定,手指協(xié)調用力,將聲音整齊下沉,并細膩展示樂句與樂句之間的氣口,體現(xiàn)音樂作品的歌唱性;右手負責旋律聲部的展示,盡量保證指腹貼鍵彈奏,通過織體中的旋律音與填充音來呈現(xiàn)輕盈的效果,同時與左手配合,讓變奏既能夠體現(xiàn)出兩條旋律的線條,又能夠實現(xiàn)完美融合。
變奏II這一部分的改編強調的是對主題的裝飾性變奏。在演奏中,左手分解和弦伴奏,在四個三十二分音符的節(jié)奏處理時,應保證手指跑動的整齊,讓音響既清楚明了,又連貫有秩,同時根據(jù)右手的變化調整快慢,突出音樂的走向,讓樂句在強弱快慢的變化中展現(xiàn)韻味。右手的琶音為旋律聲部,盡量保持指腹貼近鍵盤,讓每一個音都清楚地呈現(xiàn)出來,最后一個音需要上提,并增加速度,以呈現(xiàn)出江濤翻滾的聲效。此外,變奏II的改編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中虛實相生的思想,因此彈奏時,要注意凸顯主弦律聲音,讓聲音飽滿、實在,展現(xiàn)情緒,同時外聲部的處理要適當弱化,側重展示聲音的輕柔之美。
《我的祖國》的華彩部分展現(xiàn)了民族音樂的特色,即琵琶和古箏這兩種樂器的聲音在鋼琴的演繹下能夠得到一定的展現(xiàn),同時也豐富了華彩部分的內涵。從演奏方法來看,演奏者應對每一組的四個十六分音符進行妥善處理,尤其是在跑動時,要靈活交換左右手,做到工整平均、迅速連貫,避免音符之間出現(xiàn)縫隙;在樂句強弱快慢的處理上,對于進入華彩前的兩組四個十六分音符,可以由慢轉快,逐漸推進,讓音響不斷增強,為華彩部分做好準備;在華彩后兩組四個十六分音符的處理上,應逐漸降低彈奏速度,讓這一部分和變奏II實現(xiàn)完美銜接,從而在強弱的變化中呈現(xiàn)出連綿起伏的效果。
尾聲部分的演奏需要收束情感,展現(xiàn)出氣壯山河的音響效果,讓音樂余韻不斷,激蕩人心。在演奏這一部分的時候,演奏者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明確區(qū)分內外聲部,運用外聲部來展示高音,彈奏時用身體帶動大臂,讓力量下沉,讓強音更加明顯的同時保證聲音的連貫性。第二,重視內聲部三連音的表達,手勢要穩(wěn),聲音要呈現(xiàn)出由弱漸強、由分散向內部集中的效果,同時還要避免音量過高,尤其不能蓋過外聲部的音量,這樣才能實現(xiàn)與外聲部的互動,形成上下一致的聲音配合。第三,注意內外聲部的統(tǒng)一協(xié)調。演奏者可以對內外聲部的音色進行差異化處理,讓外聲部突出主旋律,呈現(xiàn)出堅定激昂、沉穩(wěn)有力的效果;內聲部則呈現(xiàn)出整齊和諧、自由綿長的效果。這樣可以推動音樂在尾聲走向高潮,在不同聲部的配合下呈現(xiàn)出有條不紊、強而不亂的效果。
綜上所述,《我的祖國》這首經典紅色樂曲的歌詞和旋律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深切地表達了詞曲作者濃烈的愛國思想。經過鋼琴家的改編和創(chuàng)作,《我的祖國》原有的旋律中融入了新的元素,這使樂曲的旋律更加優(yōu)美,也展現(xiàn)出新時代音樂的獨特風格,同時也讓這首氣勢激昂、感人至深的音樂激勵當代人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