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純意向性客體”到“絕對意向性客體”
        ——論??频目腕w理論及其符號學內涵

        2023-01-20 18:59:51
        文藝理論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概念

        盧 嫕

        一、為安娜·卡列尼娜哭泣與吉訶德的幻想

        在《一位年輕小說家的自白》(ConfessionsofaYoungNovelist,2011)中,意大利符號學家與小說家翁貝托·??圃浱岬搅藘煞N閱讀現(xiàn)象:其一,讀者深知《安娜·卡列尼娜》乃虛構的故事,卻仍會為其中人物的悲劇命運流下真實的淚水;其二,在小說《堂吉訶德》中,主角“吉訶德”不但把虛構的故事誤認為真實的事件,甚至把現(xiàn)實生活當作小說來過(ConfessionsofaYoungNovelist89-96)。

        埃科所關注的這兩種閱讀反饋現(xiàn)象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以下的一項問題:為何一些文本所形塑的客體更能動人心魄,而另一些不過是浮光掠影?在??瓶磥?,對此種閱讀現(xiàn)象的研究,也許能夠成為我們透過理解活動,探索人類認知心理的一種重要途徑(73)。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如果與此問題相關的探討僅僅被局限在認識論層面上,那么我們將會不可避免地忽略審美客體本身所具備的一些先決條件。換言之,我們可以認為讀者對審美客體的評價固然與主體的生命經驗和知識譜系相關,但是客體本身的特質難道不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先地增加了它被主體選擇的可能性?

        為了回應這項質詢,本文將挖掘英加登的“純意向性客體”概念和埃科“絕對意向性客體”概念的內涵,并探索二者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研究者希望,借助這項工作,不但能夠揭示??扑岢摹翱腕w理論”背后的本體論內涵,還能發(fā)現(xiàn)埃科的符號學思考給文學本體論的建構所帶來的啟示。

        二、“純意向性客體”:英加登的文學本體論視域及其客體理論

        在《一位年輕小說家的自白》中,埃科曾經提出了與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相關的一個重要概念,即“絕對意向性客體”(absolutely intentional objects),①并通過英加登的“純意向性客體”(purely intentional objects)概念來討論該種客體的某種實存性:

        對于英加登而言,純意向性客體諸如教堂及旗幟一類的人造物,前者的存在多于其物質性的總和,而后者的存在亦不止于一片布料,因為它被賦予了某種基于社會及文化慣習而產生的象征性的價值(since it is endowed with a symbolic value based o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vention)。盡管存在著這樣的定義,可單詞“教堂”也傳達了驗證教堂的標準,并暗示了這樣的建筑所必需的物質材料和它的平均規(guī)模。相反,如果我們去把一些小說角色(fictional characters)定義為“純意向性客體”,我們卻是在表達(這個客體的)一套屬性在現(xiàn)實世界沒有物質性的等價物(sets of properties that have no material equivalent in the real world)。[……]那么,就讓我們把這些小說角色打上“絕對意向性客體”的標記吧。(ConfessionsofaYoungNovelist103)

        顯然在埃科看來,波蘭學者羅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的“純意向性客體”概念即便能夠適用于具備文化性象征意義的實存物,卻難以概括小說人物這樣一類缺乏物質性基礎的抽象存在。雖然如此,以下的一項事實卻耐人尋味,即“純意向性客體”的誕生恰恰與文學作品關系密切。在《論文學作品》(DasliterarischeKunstwerk,1931)一書中,英加登嘗試把現(xiàn)象學運用于解讀文學作品,并通過“純意向性客體”概念建構了一套適用于審美批評的本體論。于是,在他的本體論觀念中,文學作品被分解為四個層次,即“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礎之上的語音造體層次”“不同等級的意義單元層次”“不同類型的圖式的面相、面相的連續(xù)或系列層次”與“再現(xiàn)的客體性存在和它們的命運的層次”。這四個層次由表至里地使文學作品成了一個內涵豐富、且結構清晰的“有機整體”(gestalt)(TheLiteraryWorkofArt30)。

        簡單來說,英加登的文學客體并非反映出了外在的實存物,而是在作品內部各層次之間的關系中生成。首先,在印歐語系中,字音、語音構成了文學作品的物質性基礎(59);其次,在此基礎之上,不同層次的意義單元通過相互之間的組合,最終建構出所謂的“更高級的意義整體”(higher units of meaning)(83);再次,我們的意識使我們對具體事物的一般感知觀念化,從而生成一種抽象的圖式結構并體現(xiàn)在作品所呈現(xiàn)的各種客體關系之上;最后,“再現(xiàn)的客體性存在”強調了一種純粹的意向性行動與客體的建構之間的關系。該種“純粹的意向性行動”與作品的內容或個體經驗的簡單再現(xiàn)有別,它雖然能夠創(chuàng)造客體性存在,卻只能讓被創(chuàng)造的客體在意義的整體中顯現(xiàn)。因此,即便客體性存在脫離了它的物質性基礎,也能夠因為客體關系及其所揭示的“形而上學的本質”(metaphysical qualities)而再次顯現(xiàn)(290—293)。

        由此可見,“更高級的意義整體”與“再現(xiàn)的客體性存在”是“純意向性客體”概念的前提。但是英加登卻認為,如果我們僅僅透過文本的意義單元層次來看待胡塞爾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這個概念,那么“意向性”終究是一種“意向性的指派”(intentional designation),即從本體論哲學的角度而言,某種超出客體本身之外的“異源性”(heterogeneity)存在,或賦予了客體質料(materialiter)與形式質料(formaliter)一種“意向性”,或揭示了預設的“意向性客體”所潛在的“意向性功能”(intentional functions)。簡而言之,“意向性”雖然使語音或文字獲得指涉外物的能力,但是該種能力卻來自客體的外部(100)。

        是否存在著一種尚待意向性參與,而非被意向性所決定的客體?在理解與反思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基礎上,英加登認為,這種源于意識的主觀行動(subjective act of consciousness)的“意向性”雖然使客體獲得了某種“命名”,卻也可能使某種超越性的存在獲得重新指認。根據(jù)胡塞爾的觀念,客體必然是意識的對象,主體若要客觀地認知這種對象,則必須“懸置”(epoché)傳統(tǒng)哲學觀念中的那種先于個體而存在的賦予性理念,讓意識與其直接接觸,從而便能獲得一種不被前理解所干擾的“純粹意識”(pure consciousness)。②在該前提下,這種“純粹意識”不但能讓對象回歸事物的本質,以現(xiàn)象的形式自在地顯現(xiàn),而且能使那些與世界本體相關的知識被完全地揭示。由此可見,在現(xiàn)象學觀念中,只要是這樣的一種“意識”,那么它總是會與某一個對象相關,并能夠使該對象的本質顯現(xiàn),哪怕對象并不實在。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正是這種與對象相關的“純粹意識”決定了“意向性客體”也可能成為某種超越性存在。

        然而,當胡塞爾把主體及其意識對象視為“意識”中的同一性存在時,英加登卻選擇了不去否認古典哲學所主張的主客二分觀。在他看來,若憑借胡塞爾的觀念去理解現(xiàn)象,我們便無從解釋為何與純粹意識相關的同一種表達會指涉不同客體。例如,“貓”這項表達,何以能夠同時意味著“實體”“畫上或文學作品中特定的個體”與作為概念的“貓”?更何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倘若“純粹意識”總是能夠準確無誤地揭示本質,那么我們又如何能夠斷定該種無法被證實的絕對“意識”是存在的呢?因此,透過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非固有性關系,我們也能意識到,英加登是在暗示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與某種形而上學分享著某種極其類似的獨斷性。

        于是,在以直觀經驗為出發(fā)點的體驗式批評與以意識感悟為核心的超越性審美判斷之間,英加登選擇了第三條道路,即建構他的“客體理論”。在他看來,把所有的客體簡單地分為“現(xiàn)實的”(real)的與“觀念的”(ideal)的做法,并不能窮盡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借助對文學作品中客體性存在層次的分析,他又在“實在客體”(real object)與“觀念客體”(ideal object)之中重新劃分出了“想象客體”(imaginational object)與“再現(xiàn)客體”(represent object)。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觀念客體”與“實在客體”被統(tǒng)稱為“本體性自主化的客體”(ontically autonomous object),即一種不被人類的意識活動所左右的存在。而且“觀念客體”與“實在客體”不同,諸如“等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一類的抽象概念并不倚仗物質性的實在(9—12)。

        除此之外,與上述二者相反的是“想象客體”與“再現(xiàn)客體”,它們皆受到主體經驗的制約,就“想象客體”而言,該種“制約”并非意味著客體能夠忠實地再現(xiàn)經驗,而是客體能夠被經驗所形塑。以“臺北”為例,當我們根據(jù)經驗聯(lián)想起這座城市時,它不是一個“想象客體”,而只有當我們開始以此想象為“最初的意向”(primary intentions)去塑造這個城市,并使之具備一種被想象的趨勢時,它才能成為一種“想象客體”。僅就該方面而言,源于閱讀經驗而非現(xiàn)實體驗的一些虛構性存在亦是同理。因此,“想象客體”指涉了一種客體化的過程,被想象的客體往往在意向性的介入下,脫離了原本的發(fā)展軌道,而進入想象主體初步的規(guī)劃之中(225—226)。

        可是,“再現(xiàn)客體”卻有所不同。根據(jù)英加登的論述,“再現(xiàn)”(representation)意味著一種擬真的“復制”(reproductions)意圖能夠代表(represent)其所復制的客體本身。因此,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尤其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主體往往會在經驗的基礎上實踐該意圖,從而擬造出一種超越簡單映射本身的存在,以便使該種存在符合某種合乎“真實”經驗的邏輯框架(243—244)。換言之,“再現(xiàn)客體”實則是在經驗真實的基礎上再現(xiàn)該種邏輯框架。例如,我們在再現(xiàn)“臺北”這座處于亞熱帶地區(qū)的都市時,不會把“寒冷”當作它的主要特征呈現(xiàn),哪怕我們在此地確實感受到了寒冷。

        綜合以上的討論,我們會意識到,無論是“想象客體”還是“再現(xiàn)客體”,皆暗含了成為“純意向性客體”的潛在可能,但該種“可能”的實現(xiàn)卻需要“意向性”的持續(xù)參與。在《論文學作品》中,“純意向性客體”最終被英加登簡單地描述了出來:

        借由一種純意向的客體性存在(a purely intentional objectivity),我們能夠明白在比喻意義上,一種客體性存在幾乎是被一次意識行動,或是被多種意識行動,或最終被一種組合(如,一種語詞的意義,一個句子)所創(chuàng)造的,這種組合基于一種固有的、原初的或者僅僅被給予的意向性,并且也是在這個被給予的客體性存在中,客體性存在就是其自身的存在的來源及其存在的完全的本質。[……]目前,以上的斷言僅僅可用以區(qū)分與它的觀念(idea)相關的純意向客體性和那些與意識相關的本體性自主的客體性存在。(117)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英加登似乎并未否認胡塞爾在“意向性”概念中對“意識”(consciousness)的強調,他亦承認這種“純意向的客體性存在”是源于意識的自決。只不過他認為,當研究涉及具體事物時,“純意向性”應體現(xiàn)在作為行動的意識(an act or acts of consciousness)上,而非存在于作為“理念”(idea)的意識之中,這一點也是以往一些理論在探討“意向性”問題時會產生的誤解。因此,英加登也在探討“意向性”概念時,把“純意向性”(purely intentional)從“也是意向的”(also intentional)中區(qū)分出來,并借此道明了“純意向性客體”的內涵。事實上,就前者而言,意識行動所指向的某種客體性存在早已暗含于其自身之中,并且僅由其所促成;而至于后者,上述的客體性存在不過是在一次意識活動中,因“偶然的”機緣才成為某種意向的目標??偠灾?,“純意向性”并非能夠被用來指涉任何與主體的意向性意識活動相關的存在,而是強調了那些能夠被識別出一種或多種意識行動的客體(118)。

        不可否認,英加登借由對“純意向性客體”概念的探討,也表達了他對現(xiàn)象學的基本態(tài)度及其對“現(xiàn)實”(real)的基本看法。換言之,如果說“想象客體”與“再現(xiàn)客體”均暗含了成為“純意向性客體”的可能,那么“純意向性”則意味著一種必須經由某種“現(xiàn)實”而抵達的超越性目的,前者是一個源于“現(xiàn)實”的想法,而后者則是一套“現(xiàn)實”所植根的邏輯框架與行動法則。鑒于此,當“意向性”作為一種行動的意識積極地參與到建構客體的活動中時,“現(xiàn)實”亦被英加登重新改寫。可以說,他既反對完全把經驗性的體察視為圭臬的“現(xiàn)實”,又反對那種帶有“超越論觀念主義”(transcendental idealism)思想傾向。因此,“客體”無論是一種獨立于意識之外的存在,還是意識結構內部的一種還原與顯現(xiàn)(正如現(xiàn)象學所探討的那樣),皆非英加登所認同的“現(xiàn)實”。在他看來,上述二者皆擱置了分析性實踐得以介入的空間,并使就“客體”展開的詮釋,不但成為一種封閉語境內部的同義轉替活動,而且拒絕了向任何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開放的可能。只有在“意向性”的意識行動為“現(xiàn)實”提供了分析、改造與創(chuàng)造的途徑之時,其所謂的“純意向性客體”才能夠在參照該種“現(xiàn)實”的過程中產生。

        事實上,在《圍繞世界的存在展開的辯論》(ControversyOverTheExistenceofTheWorld,2013)的“序言”中,英加登就曾坦言其“確認自己已不能在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問題上分享胡塞爾的超越論觀念主義”,并且在放棄了早年對認識論方法的堅持后,最終決定以反思的方式重新回歸就本體論問題展開的探討(ControversyOverTheExistenceofTheWorld18-19)。在他看來,胡塞爾在其現(xiàn)象學中所堅持的“超越論觀念主義”正是其所謂的認識論命題的一種極端發(fā)展,③該種發(fā)展通過把內部意識視為完全的“現(xiàn)實”,不但限制了哲學探索的范圍,而且在忽視主體“認識”與外在“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與誤差后,把“意識”提升到與柏拉圖的“理念”一般的超越性地位。

        在某種意義上,當英加登開始思考“客體如何存在?”的命題而不是“主體如何認知客體?”的命題時,“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existence of real world)也就與他所追求的本體論視域,一道被迎回了純粹的哲學分析場域。在《藝術作品的本體論》(OntologyofTheWorkofArt,1989)一書中,英加登不但拓展了“純意向性客體”概念的指涉范圍,而且建構了決定“純意向性客體”的“存在性本體論框架”(existential-ontological category)。他認為,除了文學、繪畫和音樂之外,“建筑作品”這樣一類“文化客體”(cultural object)也許更應該被稱作“純意向性實體”(purely intentional entity),只是因為該種藝術作品的存在往往仰仗真實的物質基礎(例如,磚塊)。但是,當諸如“教堂”和“旗幟”這樣的藝術作品激發(fā)了“崇拜”和“象征”這樣一類主體意識行動時,它們的存在便遠遠地超越了其物質基礎的總合,并孕育出了一個新的“客體性存在”,也正是這一點使“教堂”有別于同為建筑的一般“大樓”(Ingarden,OntologyofTheWorkofArt256-260)。

        三、“絕對意向性客體”:??频姆枌W視域及其客體理論

        如果說英加登嘗試借助探討客體性存在,在意向性實踐和分析哲學的基礎上重新定義本體論,那么??苿t是從符號學的角度,通過處理客體與其對應物之間的關系,進而修正英加登的普適性“存在性本體論框架”。因此,英加登踏上的是一條使本體論思考向人類的審美造物辯證性下降的道路,而??苿t是透過符號學視域,賦予這些虛構的審美客體某種本體論意義上的實在性。在《一位年輕小說家的自白》中,??凭桶选拔幕腕w”的“純意向性”視為這類客體對自身物質性存在的超越,并且在他看來,“虛構角色”(fictional characters)也能夠在不斷衍生的話語中,超越那些限制它們的準物質性實在(原初文本),即“總譜”(score),最終成為一種因持續(xù)的講述而存在的“游移不定的實體”(fluctuating entities)(ConfessionsofaYoungNovelist86-87,96)。因此,僅就該角度而言,“虛構角色”似乎亦可被視作一種“純意向性客體”。

        然而,在??频挠^念中,“虛構角色”仍然與“教堂”和“旗幟”這類客體性存在有別。根據(jù)“虛構角色”的傳播與增衍現(xiàn)象,??圃诶迩辶擞⒓拥抢碚摰幕具壿嫼?,創(chuàng)造了“絕對意向性客體”概念,以便探討那些在文本消失以后仍然能夠繼續(xù)被人們談論和書寫的虛構客體(103)。在他看來,“絕對意向性客體”更適合被稱為“符號客體”(oggetto semiotico)而非“文化客體”?!胺柨腕w”包含了那些曾被特定的符號載體所表達,并記載于“文化百科全書”上的永恒存在。④可以說,代表著“所指”與“意義”的一系列屬性不但幫助我們識別了這類“符號客體”,而且也決定了它們的存在。

        隨著符號學研究方法的介入,??埔策x擇了與英加登所采用的本體論視域有別的分類法?!皩嵈嫖铩?PhEO)、“抽象的概念或觀念的客體”(abstract notions or ideal objects)、“社會客體”(social objects)與“個人或構造物”(individual persons and constructs)是他劃分的四種“符號客體”(ConfessionsofaYoungNovelist101-102)。我們會發(fā)現(xiàn),無論“符號”是否源自一個具體的事物,我們總是會把它和某些特定的客體關聯(lián)起來,從而錨定我們的認知,這一點也是“符號客體”與“文化客體”之間的關鍵差異所在。在英加登的“純意向性客體”概念及其所基于的本體論框架中,物質性基礎固然是“文化客體”產生的必要條件,但是“文化客體”的合法性卻有賴于“象征價值”的生產。例如,當我們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再次談論起“教堂”這個客體時,我們無須再次筑造一個物質性的“教堂”,而是需要不斷地賦予它“象征價值”,從而使它的“存在”成為一項符碼、一種文化觀念(103)。

        但是,“符號客體”不同,雖然該種客體不以物質性的存在為出發(fā)點,卻往往以某種物質性的存在為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認識論的層面上,當“文化客體”作為“純意向性客體”時,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把概念與先于它存在的“實存物”,即某一個教堂或某一類教堂,甚至是建構教堂的一磚一瓦關聯(lián)起來。然而,作為“符號客體”的“絕對意向性客體”卻不具備這種先決條件。以虛構角色“安娜·卡列尼娜”為例,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不但不會直接聯(lián)想起建構它的準物質性基礎,即《安娜·卡列尼娜》原文中的一段表達,而且也無法斷定是否存在著一個與其對應的“實存物”。

        因此,在??瓶磥恚鳛椤拔幕腕w”的“純意向性客體”即便經歷了象征化的過程,仍然難以擺脫對物質性先決條件的依賴,而“絕對意向性客體”卻總是被尚未到來的符號性詮釋實踐所決定。不過,他也認為,與一般的“符號客體”不同,我們在認知“絕對意向性客體”時,甚至不需要把它和特定的客體關聯(lián)。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是這個角色而非其他角色的關鍵原因,在于構成這個“符號客體”的一系列基本屬性,尤其是那些能夠使它與其他角色區(qū)分開來的“癥候性屬性”(diagnostic properties)(105)。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普驹诜枌W的立場上,重新審視了英加登圍繞文學現(xiàn)象所建構的本體論框架,并發(fā)現(xiàn)我們現(xiàn)下對任何事物的初步認知往往是從一個高度符碼化的再現(xiàn)開始的,并終止于意義在多次組合后形成的數(shù)個解釋元素,而非從局部到整體。據(jù)此,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埃科所提出“絕對意向性客體”概念是對英加登的“純意向性客體”概念及其背后本體論框架的反思。事實上,英加登所建構的普適性本體論框架在當代已漸漸失去了解釋多元文藝現(xiàn)象的效力。一方面,當代的敘事往往不再以追求完形的整體為創(chuàng)作的目的;另一方面,頻繁、大量的信息交換,也使我們常常是在傳聞、轉述而非原始的文本中認識某一具體事物,更不用說在這一過程中,翻譯活動所帶來的一系列更加復雜的問題。譬如,在“安娜·卡列尼娜”的案例中,除了源語的使用者,試問有誰是從《安娜·卡列尼娜》的原文中認識到這一角色的?正是考慮到諸如此類的事實,??普J為,與以原初語音、字句為起點結構化哲學框架相比,以交流、表意活動為基本研究對象的符號學,更適合被用來分析這類依賴“符號性增衍機制”(semiosis)而存在的客體。⑤

        于是,在此書中,埃科援用了卡羅拉·巴貝羅(Carola Barbero)的論述,進一步在符號學的視域下建構了一種“客體理論”(object theory)(103—105)。在《包法利夫人:似旋律的某物》(MadameBovary:SomethinglikeaMelody,2005)一文里,巴貝羅視“虛構人物”為“更高等級的客體”(higher order objects),并把相關的研究拓展至各種“不存在的客體”上(Barbero24)。為此,她把“虛構人物”定義為某種“虛構性實體”(fictional entities),且認為它們的存在既與“核心屬性”(nuclear properties)相關,⑥又超越了一種或多種屬性的總和,以至于始終呈現(xiàn)出一種非完成性形態(tài)。

        巴貝羅進而闡述,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完形客體”(gestalt object),“虛構人物”往往是由“內部屬性”(internal properties)與“外部屬性”(external properties)復合而成的(44)。前者先被作者賦予,后者則來自讀者和批評家的事后詮釋和補充。⑦然而,在前一種情況中,“虛構角色”的存在是建立在純粹屬性組合之上的概念性存在,該種存在無法自主地指涉“實存物”,因此,只有在后一種情況下,讀者或批評家的意向性意識行動才能使它們完成“實體化”進程。

        此外,我們還需要借助??频姆枌W視域,重返巴貝羅在此文中發(fā)現(xiàn)的關鍵問題。??普J為,若我們從本體論的角度探討“客體性存在”的命題,那么該種研究路徑將會遮蔽符號學意義上的指涉問題(Thomasson133-134)。在巴貝羅看來,我們在命名客體時,雖然只擁有一個符號,卻必須要用它來指涉多個存在性本體。例如:

        安娜·卡列尼娜的唯一結局是死亡。

        她就是當代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所遭遇的困境是歷史上所有女性曾經遭遇的困境。

        在第一句表達中,“安娜·卡列尼娜”指涉了小說中存在著的“虛構角色”;在第二句表達中,“安娜·卡列尼娜”則意味著在現(xiàn)實中與該“虛構角色”分享相似屬性的真實人物;而在第三句表達中,“安娜·卡列尼娜”指涉的卻是那些存在于過往時空中的眾多現(xiàn)實個體。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雖然“安娜·卡列尼娜”是小說文本所虛構的客體,但該客體的存在卻會因指涉物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不可否認,在以上三句表達中,沒有任何一句是在描述一個基本的經驗性事實,但是它們卻都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一定的“真值條件”(truth-condition)。⑧

        ??朴墒且庾R到,從文本衍義與符號性實踐角度來探討本體論命題,也許能使該命題由“純粹”進入一個復雜、多樣的新場域。于是,在符號學視域下,他既兼顧了認識論,又通過改寫建立在普適性本體論預設之上的經典“語義三角”(semantic triangle)框架,重新規(guī)劃了適應當代文藝現(xiàn)象的符號學本體論框架。按照埃科的描述,經典的“語義三角”框架包含了三項重要的元素,即“表達或能指”(expression or signifier)、“意義、所指或內容的屬性”(meaning,signified or content, as a set of properties)與“指涉物”(referent)(ConfessionsofaYoungNovelist107-108)。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總是會自然地認為“表達或能指”與“指涉物”之間存在著一致性關系。但是,??茀s質疑了這樣的看法,并描述了一種符號性實踐現(xiàn)象,即“指稱行動”(acts of reference):

        當我們說“狗是動物”或“所有的貓都可愛”時,很難說我們是在履行一個指稱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似乎仍在對一個特定的符號客體(或一組客體)下判斷,并賦予它特殊屬性(specific properties)。

        一位科學家也許會說她發(fā)現(xiàn)了蘋果的一種全新的屬性。當她在實驗方案中聲明,她已經用三個真正的蘋果A,B,C來測試蘋果的這種屬性(并指出這一系列用以實施實驗的實在客體被規(guī)范在她的合理引導之下),她是在履行一個指稱行動。但是只要她的發(fā)現(xiàn)被科學界接受,那個新的屬性就會被視為蘋果的普遍屬性,成為“蘋果”這個詞的永久部分。(107—108)

        借助“動物”和“蘋果”的事例,我們可以認為,??扑^的“指稱行動”發(fā)掘了上述經典“語義三角”所暗含的問題,即客體與屬性、所指之間的關系并非預設的,而是主體在后來的意向性探索中發(fā)現(xiàn)的,因此與索緒爾的“能指”與“所指”概念之間的“任意性”關系相似,“表達或能指”與“指涉物”之間的關系亦是不確定的。英加登在建構“純意向性客體”概念時所提到的“意識行動”,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频纳鲜鲇^點?!爸阜Q行動”可被用來表達攜帶著一定意向性的“意識行動”,且這些“意識行動”不僅參與了指認客體的活動,還賦予了那些存在于“語義三角”框架中的非一致性關系特定的方向。反之,當“意識行動”被“指稱行動”所定義時,它將意味著客體不再被有選擇地賦予既存的屬性、意義,而是在該種符號性的探索中,與一種或多種可能的意義、屬性持續(xù)遭遇。

        按照以上的理解,我們可以斷言,恰恰是因為“指稱行動”的存在,經典的“語義三角”框架才能夠被重新改寫,從而適應多元的“存在性本體論框架”。??凭痛税选爸干嫖铩彼幍摹按嬖谛员倔w論框架”稱為“世界”,⑨并把它們暫時劃地分為:當下主體所能認知的“現(xiàn)實世界”(real world)、小說或敘事所創(chuàng)造的“虛構的可能世界”(fictional possible world)、“百科全書所記載的過去的現(xiàn)實世界”(past real world,as recorded by the encyclopedia)與宗教信仰所堅持的“信念世界”(doxastic world)(110—112)。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上述的案例中,同樣的能指“安娜·卡列尼娜”分別對應著以下的三種“存在性本體論框架”,即“虛構或可能世界”“現(xiàn)實世界”以及“百科全書所記載的過去的現(xiàn)實世界”。

        不得不承認,我們可以認為??频倪@些思想也受到了英加登哲學思辨的一定影響。在《存在的形式與時間》(TimeandModesofBeing,1964)中,為了解決“觀念主義”與“實在論”之間的沖突與爭論,并反思“超越論觀念主義”對真正命題的混淆與遮蔽,英加登區(qū)分了客體的三個方面,即“質料”(material)、“形式”(form)與“存在”(existence),而在客體的“存在”方面,他又以“時間”(time)為參數(shù)劃分出了四種“存在性本體論框架”:“絕對、無時性的存在”(absolute,timeless being)、“超時性的存在”(extratemporal being)、“時間性的存在”(temporal being)以及“純意向性存在”(purely intentional being)。(TimeandModesofBeing157-163)

        不過,我們也可以認識到,??婆c英加登之間至少存在著以下兩點分歧。其一,借助對康德表述的重新理解,英加登堅持認為,“存在或者存在的形式總是某物的實在及其實在的形式”(being or a mode of being is always the existence or the mode of existence of something),而這種“存在”或“存在形式”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可能化約為“屬性”或“元素”的綜合(24—25)。⑩但是??普J為,許多客體的“存在”在符號實踐中并非被整體性的“形式”或具體的“質料”所決定,而是由構成其“內容”的“屬性”或“元素”所映射。例如,??圃谒难葜v中便指出,我們所談及的《圣經》,往往是其內容(content)而非原初的表達(expression),正如我們在談論“小紅帽”與“安娜·卡列尼娜”時,只會記起與這類客體相關的幾種特性,而非原始文本(ConfessionsofaYoungNovelist87-88)。其二,就英加登的立場而言,他會認為“絕對意向性客體”是一個矛盾的命名,如果主體意識行動必須受到某種物質性基礎,即人類這個“時間性”的“真實存在”的制約,那么該種被意識行動所形塑的客體又怎么會是“無時性”的“絕對存在”的呢?

        因此,嚴格地來說,英加登所謂的“絕對存在”,只有可能是“其事實性將包圍所有過去與未來的”存在,例如基督教哲學中所謂的“神”。然而,埃科卻認為,一些虛構性敘事中的角色雖然在有限的表達和時空中被形塑,卻也會因符號化的過程超越局限它們的表達和時空,從而接近一種“絕對存在”。也許??茣@樣反問英加登:如果我們不否認“絕對存在”在“信念世界”中存在,那么我們又如何能夠確定“虛構角色”不會因“符號”本身的絕對性和超越性而成為一種“絕對存在”呢?至少他會認為,就認識論的功能而言,“純意向性客體”概念可能無法顧及以下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經驗,即一些概念性的存在雖然只具備幾種“癥候性屬性”,有時卻會在表達中偶然成為“現(xiàn)實”的一部分,并持續(xù)地影響著我們對“真實”的認知與行動。簡而言之,真實可感的事物也許從不曾實在,卻總是能激發(fā)我們的實際行動。

        四、“絕對意向性客體”概念背后的哲學性訴求

        綜合上述的探討,我們可以認為英加登通過提出“純意向性客體”概念,反思了胡塞爾的那種準超越論的主觀主義思想,并把客體重新置于可供本體論哲學分析的場域;??苿t通過提出“絕對意向性客體”概念改寫了英加登所提出的普適性本體論框架,且在反思了經典“語義三角”的前提下,建構了一種適應多元現(xiàn)象的“客體理論”。顯然,就客體的存在性本體論問題而言,??齐m然認同英加登的觀點,但是他卻認為,概念“純意向性客體”的提出只占據(jù)了這個完整故事一半的篇幅:在英加登嘗試區(qū)分“也是意向性客體”與“純意向性客體”概念之時,他亦潛在地拒絕了那些被排除在整體性、一致性框架之外的偶然,只有當他的觀點被轉換為一種符號學表達時,這種普適性的本體論觀念才有可能被多樣化的符號性實踐所改寫。

        因此,在理解??频摹翱腕w理論”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意識到,在他所謂的“無限符號性增衍機制”的作用下,任何的客體,只要它能夠作為一種尚待解碼的表達或敘事而存在(也就是創(chuàng)作),皆可被視為上一次表達或敘事被重新編碼的結果(即注釋)。更何況,表達和敘事本身也難以完全預測未來可能產生的解碼和編碼現(xiàn)象,倘若我們忽視了這一點,就連英加登為“純意向性客體”所設想的本體論框架,也將會重蹈其先驅的覆轍。為了有效地規(guī)避此類風險,??仆ㄟ^反思經典的“語義三角”,不但把諸如詮釋一類的派生性創(chuàng)造活動原生化,還把一類參與了符號增衍過程的“意識行動”,視為在概念實在化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指稱行動”。總而言之,在??频摹翱腕w理論”中,他拒絕了哲學思辨活動對起源問題的執(zhí)著,轉而視既成的事實為一切表達或敘事實踐的起點。最終,我們會看到,埃科在嘗試傳達這樣一種哲學性訴求:既然我們無法憑借可能的起點預測終點,何不根據(jù)既成的結果來重新建構一個目的?并且,這個目的亦能夠取代假想的起源,成為下一次實踐活動的起點。

        注釋[Notes]

        ① 在原作中,??圃谔岬接⒓拥堑摹凹円庀蛐钥腕w”概念時所運用的術語是purely intensional objects,并據(jù)此發(fā)展出了他的“絕對意向性客體”,即absolutely intensional objects概念。歐美學界在使用該術語時普遍采用intentional而非intensional,而后者意義為“內涵性的”,在意大利語中,intensionale是intensione的形容詞形式,在邏輯學中指涉了事物的內在屬性,或術語、表達和句子的深層含義。但是??圃诖俗髦胁⑽凑f明其使用該術語的特殊意圖,因此本文決定仍舊采用學界普遍用法。

        ② 在漢語語境中,object(或是意大利語oggetto)一詞涉及了兩個漢譯術語,即“客體”與“對象”。“客體”往往與審美認識論有關,指涉了一種獨立于主體意識之外的存在;“對象”則常常與現(xiàn)象學相關,是一類因主體的“純粹意識”才得以顯現(xiàn)的存在。在本文中,無論是英加登還是???,皆是在一種折中的意圖下使用這個概念的。在反思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基礎上,英加登所探討的文學本體論是一種折中的本體論,或者說是一種認識論化的本體論;??频姆枌W背景則使他嘗試建構一種折中的認識論,即一種本體論化的認識論。二者的路徑雖起點相異卻在共同承認審美客體的獨立性后相遇。綜上所述,本文將在那些與埃科和英加登的理論有關的論述中,采用“客體”這一術語,而在涉及現(xiàn)象學時,則使用“對象”。

        ③ “觀念主義”(或“觀念論”)又被分為“認識論觀念主義”(epistemological idealism)與“本體論觀念主義”(ontological idealism)(Ewing261-273;Holmes98-114)

        ④ 在《一般符號學論集》中,??瓢逊枌W理論分為“符碼理論”(teoria dei codici)與“符號生產理論”(teoria della produzione segnica)兩種,并據(jù)此把“符號客體”亦分為兩種,一種代表著“語言表達的內容”(il contenuto di una espressione linguistica),另一種則與“知覺行動的內容相關”(il contenuto di un atto percettivo)。根據(jù)??频倪@一分類,英加登的“純意向性客體”屬于后者,而他所提出的“絕對意向性客體”,在“指稱行動”未介入前更接近前者(TrattatodiSemioticaGenerale227)。

        ⑤ semiosis來自??贫x的皮爾斯符號學理念unlimited semiosis(無限符號性增衍機制)。

        ⑥ 在這里,巴貝羅提出的“核心屬性”概念與埃科所提出的“癥候性屬性”概念有著十分相近的意涵。

        ⑦ gestalt一般被譯為“完形”。不過,在《一位年輕小說家的自白》中,??瓢堰@種“完形客體”的存在狀態(tài)描述為“一種各元素之間持續(xù)存在著的關系,即使這些元素不再是原來的那些元素”(Eco,ConfessionsofaYoungNovelist104;Barbero44)。

        ⑧ 該術語來自??铺岬降摹罢嬷禇l件語義學”(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由唐納德·戴維森(Donald Davidson)提出(Soames17-35)。

        ⑨ 在此書中,??平Y合其小說敘事描述了他的“世界”譬喻?!皳?jù)此,我學習到,一部小說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學的現(xiàn)象。[……]首先,敘述是一項宇宙學事務。敘述一些事情,意味著你開始成為一位創(chuàng)造世界的造物主,而這個世界必須盡可能的精細,以便你可以在其中游刃有余。”(ConfessionsofaYoungNovelist14)

        ⑩ 根據(jù)英加登的觀點,形式和質料是為了整合客體并作為標識而存在的。(TimeandModesofBeing26,161-162)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Barbero,Carola.MadameBovary:SomethinglikeaMelody.Milano:Albo Versorio,2005.

        Eco,Umberto.ConfessionsofaYoungNovelist.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TrattatodiSemioticaGenerale.Milano:Bompiani,2002.

        Ewing,A.C.“Idealism and the Theory of Perception.”Idealism:ACriticalSurvey.London:Routledge,2013.261-273.

        Holmes,Richard H.“Is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Committed to Idealism”Monist59.1(1975):98-114.

        Ingarden,Roman.ControversyovertheExistenceoftheWorld.Trans.Arthur Szylewicz.Vol.1 Frankfurt:Peter Lang Edition,2013.

        ---.OntologyofTheWorkofArt:TheMusicalWork,ThePicture,TheArchitecturalWork,TheFilm.Trans.Raymond Meyer and John T.Goldthwait.Athens:Ohio University Press,1989.

        ---.TheLiteraryWorkofArt:AnInvestigationontheBorderlinesofOntology,Logic,andTheoryofLiterature.Trans.George G.Grabowicz.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

        ---.TimeandModesofBeing.Trans.Helen R Michejda.Springfield:Charles C.Thomas Publisher,1964.

        Soames,Scott.“Truth,Meaning,and Understanding.”PhilosophicalStudies65.1/2(1992):17-35.

        Thomasson,Amie L.“Ingarden and the Ontology of Cultural Objects.”Existence,Culture,andPersons:TheOntologyofRomanIngarden.Ed.Arkadiusz Chrudzimski.Frankfurt:Ontos Verlag,2005.115-136.

        猜你喜歡
        概念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概念飛行汽車,它來了!
        車迷(2022年1期)2022-03-29 00:50:18
        存在與守恒:《紅樓夢》中的物極必反概念探討
        紅樓夢學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48
        TGY多功能多品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奧秘(2018年12期)2018-12-19 09:07:32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論間接正犯概念之消解
        深入概念,活學活用
        久久色悠悠综合网亚洲|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国模冰莲极品自慰人体| 国产精品久久777777| 欧美日韩色另类综合|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91精品国产综合成人| 精选麻豆国产AV|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高清片a| 蜜桃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光视频| 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狠狠|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99热这里有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色戒|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不卡| 九九综合va免费看| 国产又色又爽又高潮免费视频麻豆|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 国产一线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处破女av一区二区| 精品成人av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情侣自拍一区视频| 欧美人与禽2o2o性论交|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黄色三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最大成人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蜜桃| A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福利97精品一区二区| 狼狼色丁香久久女婷婷综合| 欧美多人片高潮野外做片黑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成人|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免费看黄a级毛片| 午夜不卡av免费|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