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龍
(內蒙古師范大學 文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中國古代文學是高校中文專業(yè)本科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也是中文專業(yè)最為核心和基礎的課程,在專業(yè)課程中學習的時限最長。根據學術界通常的劃分,教師講授多按照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宋元文學和明清近代文學四個階段進行,一般需要學習四個學期。先秦兩漢文學是古代文學學習的第一階段,也是學習難度最大的部分。主要原因是先秦兩漢的時代距現今最遠,文獻資料相對匱乏,學習者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等較難把握;加之先秦兩漢典籍產生的時代早,語言、語法結構較后世晦澀難懂,須擁有一定古代典籍的閱讀分析能力;再者,先秦秦漢時期人們的認知和思維方式與當代社會也有很大不同,這就更增加了閱讀先秦兩漢文學典籍的難度。長期以來,教師和學生也深知先秦兩漢文學的重要性,只是在學習方法上疏于總結和歸納,也很少有學者作專門性研究。在教學中,筆者有感于此,遂總結了本人教學研究中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有助于相關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為先秦兩漢文學的學習研究提供一點參考,以此推動這一學科專業(yè)的發(fā)展。
清人王夫之說:“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論梁元帝讀書》)古人推崇讀書,并不僅僅是為了出仕為官,它同樣是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徑。先秦兩漢時期產生的文學作品無疑是立德修身、涵養(yǎng)品性的重要文本,諸如《詩經》《楚辭》《尚書》、先秦諸子散文、漢賦、《史記》等,其中蘊含著正能量,在人格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中華民族的早期元典它們是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具有永久的精神價值和持久的生命力,更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從文學史學習的角度看,先秦兩漢文學是學習后世文學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只有學習、了解了這一階段的文學發(fā)展狀況和面貌,并熟讀一些相關典籍,才能在后世文學的學習研究中得心應手。這主要是由于先秦兩漢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源頭,此后的文學發(fā)展演變狀況都與這一時期的文學有關;即便是現當代的作家和作品也多從先秦兩漢文學中汲取智慧,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借鑒學習其創(chuàng)作手法并化用其中的故實等。
從學者治學的角度看,先秦兩漢文學是奠定學術研究的基礎,特別是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古代史學和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學者,對于先秦兩漢文學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這主要是由于先秦兩漢文學是古代學術文化之源頭,后世學術文化多由此生發(fā)。明代胡應麟就曾說:
宋世書千卷,不能當唐世百;唐世書千卷,不能當六朝十;六朝書千卷,不能當三代一,難易之辨也。然今世書萬卷,亦不能當宋千。①胡應麟著;王嵐點校:《經籍會通》,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47頁。
胡應麟所強調的就是時代愈早,書籍的價值愈大,先秦兩漢時期的書籍顯然是最早的。清代學者張之洞在《輶軒語·語學》中進一步指出:
讀書亦多讀古書。除史傳外,唐以前書宜多讀,為其少空言耳。大約秦以上書,一字千金;由漢至隋,往往見寶;與其過也,無亦存之;唐至北宋,去半留半;南宋迄明,擇善而從。②司馬朝軍:《輶軒語詳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45頁。
這是強調了先秦、秦漢書籍相較后世的獨特價值。程千帆先生也曾言:
漢以前的群經子史,是中國古代一切學術的源頭。如果對這樣一些經典毫無了解,對在這樣一些經典哺育之下成長起來的作家及其作品,也就很難懂透。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要精讀幾部書,打下根基。③程千帆:《程千帆先生談如何研究古典文學》,《古典文學知識》1986年第4期。
程先生后來又談到:“我自來認為,現在也還認為,要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任何一個階段和領域,對于先秦、兩漢的典籍都必須認真學習,否則就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雹艹糖Х骸吨螌W小言》,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第55頁。學者們都如此強調讀先秦兩漢典籍的重要性,可見其在學術研究中的地位和價值。
學習先秦兩漢文學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方法可循,本文據前賢時彥的有關論述略陳己見,擬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談先秦兩漢文學學習的普遍性策略,以期能夠對學習研究者有所裨益。
文學與史學的關系歷來非常緊密,文學與史學往往相互交融滲透,先秦時期的學術更是文史哲不分,相互混融。加之,文學作品都產生在一定的歷史時代,其中包含了豐富廣泛的歷史內容,與其時代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只有充分了解文學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才能真正讀懂這一時期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再者,先秦兩漢時期人們的認識方式和思維方式與當代社會也有很大差異,學習這一階段的歷史有助于我們走近古人,認識他們的行為及生活方式,以便更好地讀懂他們的作品。
王運熙先生說:“我感到要深入了解文學史,必須對有關的歷史狀況(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具有相當的認識。”⑤王運熙:《談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2頁。他進一步指出:
古代作家生活在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依據他們的經歷和感受寫成的文學作品,具有它們產生時特定的歷史背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各種情狀與打著時代烙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構成了文學作品的歷史內容。詩文辭賦類作品,大多數寫真人真事,與歷史關系尤為密切。因此,多讀一些與作家作品有關的史書與提供史實的文獻資料,多了解一些作品產生時代的政治、社會、文化等情況,對于準確深入地認識作品(特別是其思想內容),無疑是大有裨益的。①王運熙:《談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64頁。
當代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趙逵夫先生也說:“作為一個古代文學研究工作者,首先應多讀作品,其次讀有關的史書,掌握有關歷史資料……歷史、語言文字、理論,這三者共同支撐著古代文學研究這一鼎身。”②趙逵夫:《會通與突破》,《古典文學知識》1999年第6期。特別強調了讀史書對文學研究的重要性。
學習先秦兩漢文學要盡可能多地背誦名篇佳作,增強體悟和語感。這種方法既可以使作品的形象、語言、風格、意境和節(jié)奏等銘刻在腦海中,又能夠實現作家作品間的前后對比,易于產生聯想和想象,促進對文學史和作品的理解認識。文學有故事、有情感、有思想、有生活,充滿生命力,背誦名篇佳作能夠激發(fā)學習熱情。再者,名篇佳作具有正能量,富有感染力,可以溫潤心靈、啟迪心智、陶冶情操,達到啟迪智慧、涵養(yǎng)氣質及修煉品德的目的。
古人讀書強調誦讀,在抑揚頓挫、情感充沛的吟誦中反復玩味名篇佳作的思想和情感,這對于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葉圣陶先生在談到吟誦的重要性時就曾說:
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研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③葉圣陶,朱自清:《精讀指導舉隅·前言》,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2頁。
文學起源于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文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文學中所反映的內容與表達的思想情感無不與社會生活相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先秦兩漢文學時,要善于將生活實際與書本知識相聯系并融會貫通,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陳平原先生就指出:“所有的閱讀,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作底色,這樣,才不至于讀死書,讀書死”“學問以自修為主,不明白處則問之,將人生憂患與書本知識相勾連。借花獻佛,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讀書訣竅’?!雹荜惼皆骸栋炎x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北京日報》2019年7月15日,第12版。這也是學好先秦兩漢文學的重要途徑。譬如,《論語·鄉(xiāng)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雹莩虡涞伦怀炭∮?,蔣見元點校:《論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712頁。說孔子上朝回來,看到馬廄著火,他首先問的是人,而非馬。這一點告訴我們,孔子更看重的是人的生命和價值,也就是現在常說的“以人為本”或“人本主義精神”。人的生命與物質財富相比是至高無上的,這正是孔子對個體生命價值重視的體現。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先秦兩漢文學,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想象和聯想能力,能夠自覺實現知識的遷移、轉化。當然,這種想象和聯想不是天馬行空、毫無邊際,而是基于我們已有的理論和之前的知識積淀。如《詩經·豳風·七月》以素描的方式反映了下層人民一年四季的生活場景,像一幅風俗畫一樣生動、真實,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結合現實農耕畫面,用想象去感悟當時人們的勞動場景。又如,學習《詩經·衛(wèi)風·碩人》時,詩中對莊姜美貌的描寫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雹蕹炭∮?,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78頁。由于人們對荑、脂、蝤蠐、螓和蛾比較熟悉,讀后立即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有關的清晰畫面,但要將這些畫面轉化為女子的手、皮膚、脖頸、牙齒和眉毛,勾勒出女子的美好形象,這就有賴于讀者產生聯想,并在聯想時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周易·家人》言:“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雹偻蹂鲎?;樓宇烈校釋:《周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00頁。先秦兩漢文學的學習是“坐冷板凳”的學問,學習研究者在此過程中需發(fā)揚持之以恒、勤奮鉆研的精神。
從古至今,任何一門學問的掌握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和思考才能獲得?!逗鬂h書·列女傳》中說:“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②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793頁。講人只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每天掌握一定的學習內容,日積月累一定會學有所成。清代曾國藩也曾說:“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雹坨娛搴诱硇|c:《曾國藩家書》,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279頁。先秦兩漢文學的學習者尤其需要這樣的恒心。
在具體學習方面要堅持整本書閱讀,特別是對于先秦兩漢的基本典籍,如《詩經》《楚辭》《左傳》《孟子》《荀子》《史記》《漢書》等,這樣便于集中思考和引申、比較,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大化。王利器先生在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時說:“我讀書,不管已知的或未知的,我都鍥而不舍,天天生活于此,實踐于此,樂而忘返,癡若著迷,一旦把未知的又變?yōu)橐阎?,那種境界,拿我親身的體會來打個比方:只有爬上八達嶺,才能把長城內外,一覽無遺;只有登上排云殿,才能把頤和園的湖光山色,都收來眼底?!雹芡趵鳎骸锻趵髯允觥?,高增德,丁東編:《世紀學人自述》卷4,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211頁。另外,在勤奮學習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培養(yǎng)學習興趣,善于發(fā)現知識之美,這樣才能長久地堅持下去。
《禮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⑤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965頁。凡讀書治學有所成就者大都注重讀書交友,并與友人交流思想心得,相互切磋、相互裨益。在學習中,我們要不斷地向師友請教,多交流討論,一定會激發(fā)思想的火花,促進思考;平時也要積極參加各類讀書會、興趣小組討論會和相關學術會議,就自己思考的問題和感興趣的話題與他人展開討論交流,獲得更多知識,彌補自身不足。
如《古詩十九首》的學習。學界關于《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創(chuàng)作時代等都有爭議,沒有定論,學習時可閱讀一些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然后和師友進行討論交流,以啟發(fā)思考。范子燁先生有《〈古詩十九首〉的時代與作者之謎》一文⑥參見范子燁:《〈古詩十九首〉的時代與作者之謎》,《中華讀書報》2012年8月8日第15版。;《光明日報·光明講壇》于2019 年7 月6 日,刊發(fā)了辛德勇先生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所作的“‘古詩’何以‘十九首’”的演講文稿,講稿從天文歷法的角度對“十九”之數做了新的解釋。閱讀類似探討《古詩十九首》的文章后就可以和師友展開相關討論,因為討論中可能又會生發(fā)出新的問題,觸發(fā)對有關問題的思考,增進知識的理解,這是很好的學習途徑。
讀書學習的成效如何,關鍵在于思考。學習是積累,思考則是消化吸收、抽象和條理化。《論語·為政》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⑦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03頁。明確告訴我們讀書和思考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孔子特別突出了學習和思考的相互補充作用。當然,在思考的過程中還要善于發(fā)問、提出問題。梁啟超曾說:“一般人看來不成問題的,自己可以發(fā)生問題,能夠發(fā)生問題,即做學問的起點;若凡事不成問題,那便無學問可言了?!雹嗍Y大椿主編:《史學探淵——中國近代史學理論文編》,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034頁。先秦兩漢文學相較于后世文學在文本的閱讀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難,這就更需要我們以發(fā)問作為思考的指引,在思考中懷著虛心的態(tài)度深入學習,不斷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善于發(fā)問的關鍵是要有懷疑精神,因懷疑而思索,不迷信權威和成說,不被動地接受已有的知識。在懷疑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一個沒有想象力的人是很難在學術上取得突破的。雖然想象不等同于事實,但卻可以在懷疑的基礎上開拓自己的思路,所以說,想象實際上是問題意識的延伸。當然,想象并非就是直接結果,它只是一個出發(fā)點,由想象到結果還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實現就建立在個人平時所積累的學術素養(yǎng)之上。
另外,在思考質疑的過程中還要具備斷定問題重要性的能力。因為學術持續(xù)探索研究的基礎是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所以,首先應確保問題的科學合理,正所謂“好的問題就是成功的一半”。要注意問題不在于大小,而在于真?zhèn)危徊辉谟谛屡f,而在于其意義和價值。如果所提學術問題缺乏邏輯基礎或沒有價值,那就沒有繼續(xù)思考研究的必要了;相反,在讀書中發(fā)現了有價值的問題,就能帶著問題讀書;當看到新的資料或觀點的時候,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也就能夠很自然地去聯想了??梢哉f,問題意識是激發(fā)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進一步延展、創(chuàng)新的重要前提條件。
此外,學習中,對于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可以作“冷處理”,亦即將其暫時擱置,待過一段時間后再進行梳理學習,有時可取得“柳暗花明”的效果。同時,針對不同問題也可轉換角度、變換思維進行思考,有時也會有新的發(fā)現。
20世紀以來,隨著現代考古學的不斷進步發(fā)展,新出土文獻層出不窮,大有改寫學術史的勢頭,如甲骨文、銅器銘文(又稱“金文”)、石刻、簡帛等。特別是近年來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和西北漢簡等出土文獻的陸續(xù)整理刊布,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視角,這對于學習研究先秦兩漢文學具有重要意義。
王國維1925 年在《古史新證》中就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證據法”,也就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補正“紙上之材料”,二者相互印證,并且他認為一切新學問皆由于新發(fā)現。他曾通過《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xù)考》《殷周制度論》等對商朝世系的論證,說明了《史記·殷本紀》的基本真實可信,這開拓了中國學術研究的新領域和思路。1930 年,陳寅恪在為陳垣《敦煌劫余錄》所作的“序”中指出:
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于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①陳寅?。骸督鹈黟^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第266頁。
陳寅恪先生的話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義。他特別強調了“新材料”對于推進學術研究的重要性,提示要做一個真正的學者就必須趕上時代的學術潮流,也就是所謂的“預流”。反之;則為“未入流”。
正因為出土文獻資料對于學習研究先秦兩漢文學有著重要價值,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就必須要時刻關注這些新材料,掌握學界關于出土文獻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
為能夠集中思考、觸類旁通,學習先秦兩漢文學還需選擇一部這一時期撰著的元典(原典)著作進行一字一句地精讀,反復思考。作家和作品最好是文學史上提到的或在后世有一定影響力的,要具備可持續(xù)挖掘和研究的價值。
選定具有遠大研究前景的原始典籍后,在熟讀的基礎上,就可以為以后的閱讀思考打下基礎,并據此進行相關學術聯想和知識的重構。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在對研究對象極為精熟的情況下,才能產生新的感悟。當然,熟讀的典籍越多越好,只是限于時間及精力,至少應熟讀一部典籍作為學習的基礎。蒙文通先生在《治學雜語》中就指出:
做學問必選一典籍為基礎而精熟之,然后再及其它。有此一精熟之典籍作基礎,與無此一精熟之典籍作基礎大不一樣。無此精熟之典籍作基礎,讀書有如做工者之以勞力賺錢,其所得者究有限。有此精熟之典籍作基礎,則如為商者之有資本,乃以錢賺錢,其所得將無限也。①蒙文通:《治學雜語》,《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第4期。
蒙先生所謂“為商者之有資本”,說的就是選擇一部典籍精熟之的重要性??娿X先生又總結說:“‘熟讀深思’是我行之有效的一點經驗。重要的書,必須熟讀、精讀,最好能背誦(背誦其中精要部分),只靠泛泛瀏覽是不夠的。”②繆鉞:《治學瑣言》,《文史知識》1982年第9期。
《尚書》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雹劭装矅鴤?;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73頁。工夫全在行上,學習先秦兩漢文學關鍵還要在行動上下功夫。在具體的學習研究中,最好能選定一個題目,集中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這既能將研究問題深入下去,又可借此閱讀一些相關書籍擴大知識面,而且能夠就某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此外,為跟進學術前沿、開拓視野和掌握研究動態(tài),我們還需定期瀏覽相關學術期刊。同時,還要時刻關注海外漢學界的研究資料和成果,了解他們的研究動態(tài)和研究取向,旨在拓展眼界、擴大交流,貫通中外學術,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