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日本平安時代的海難救助政策

        2023-01-16 02:13:20金洪培王丹丹
        外國問題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東京海難新羅

        金洪培 王丹丹

        (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吉林 延邊 133002)

        一、日本平安時期有關外籍船舶的海難記錄

        隋朝時期,圣德太子為學習中國先進的制度與技術,于隋大業(yè)三年(607年)派出第一批“遣隋史”。隋唐更迭,日本派遣“遣唐使”繼續(xù)汲取唐朝的文化給養(yǎng)。日本寬平六年(894年),菅原道真以唐朝式微和海難為由,中止了兩個世紀以來的“遣唐使”。(2)菅原道真:「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菅原道真:『菅家文草』巻九、東京:國立國會図書館蔵、1700年、第15—16頁。此后,日本實施“渡海制”,(3)渡海制:關于禁止日本人出國的法規(guī)。日本學界關于渡海制的頒布時間有爭論:森克己認為此令制定于延喜年間,卻無確鑿證據(jù);山內(nèi)晉次、榎本淳一認為“渡海制”并非延喜年間制定的,早在8世紀律令中已經(jīng)存在。參見半田晴久:《日本入宋僧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2006年,第14—15頁。禁止商人出國,消極的對外政策加快了日本“鎖國”進程:除與渤海國保持外交上的聯(lián)系外,日本與宋、高麗也僅有貿(mào)易上的往來。由于宋朝采取積極的對外貿(mào)易對策,東亞海域的海上活動并沒有因為日本的“鎖國”停滯不前,宋商的興起使得兩國之間的民間貿(mào)易更加活躍。平安時期,來航日本的船只主要來自渤海、中原地區(qū)及朝鮮半島。中原地區(qū)的商船常利用夏季東南風,在5-8月時從明州或揚州出發(fā),橫渡黃海,經(jīng)過平戶或肥前國的值嘉島到達博多。渤海使團則遵循日本海9月至次年3月主吹西北風的規(guī)律,(4)王承禮:《中國東北的渤海國與東北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234頁。定于秋末冬初出發(fā)直達日本本州中部。當然,掌握季風的規(guī)律以及應用新航海技術并不能消除海上交流過程中存在的隱患。圣一國師圓爾(5)圣一國師圓爾(1208—1280年)是日本鐮倉時代臨濟宗楊岐派僧人,曾來宋拜當時徑山興圣萬壽禪寺的住持無準師范為師。后泛海而歸,在日宣揚佛法,為東福寺開山第一世。從宋返程,“五月朔,船出明州定??h,至大洋,風波甚惡,同發(fā)者三船二船已沒,我船亦將沉者數(shù)次……六月晦,著高麗國耽沒羅阿私山下,留滯四日,七月達博多。”(6)鉄牛圜心:『聖一國師年譜』、國立國會図書館蔵、811年、第10頁??梢姾Q蟓h(huán)境復雜多變,船員看似掌握季風、洋流的規(guī)律,然而海上波濤實難測定,云霧氣色瞬息萬變,海上遭風遇浪而船翻人亡的事故屢見不鮮。

        表1 平安時代漂著日本的外籍船數(shù)量

        從表1可知,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記載,平安時期漂著日本沿海的海難船共有42起。從時間上觀察,12世紀前是海難船漂著日本的頻繁期,占據(jù)整個平安時期海難船漂著數(shù)量的四分之三。尤其在9世紀和11世紀,海難船漂著日本的數(shù)量不相上下。從國籍來看,朝鮮半島的新羅船和高麗船位居前兩位,共24起,其次是宋朝船舶有6起。日本各海岸漂著的船只主要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原各王朝,但偶然也有昆侖、南蠻等地區(qū)的漂流船。從漂著的時間來看,冬春兩季海難事故發(fā)生最為頻繁。此時東亞海域因西伯利亞冷高壓,在日本和東海形成西北風、北風,若外國船此時由西面而來,將受到冬季季風的影響,致使海難事故頻發(fā)。

        二、日本平安時期對外國海難者的救助

        白村江戰(zhàn)役后,日本雖退出朝鮮半島,但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區(qū)域秩序的想法始終存在。日本鎖國前,通過“遣唐使”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展開對外貿(mào)易,加強與渤海的交往以鞏固其在東亞的地位。“鎖國”后,日本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切斷了與唐朝官方的貿(mào)易通道,日本的孤立之舉使其愈加被邊緣化。如何在保存自我的同時打破“孤立”的外交形勢成為現(xiàn)實難題,而救助外國海難者為日本提供了解題思路。第一,日本可以通過積極救助外國海難者,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提高在東亞的國際地位。第二,如果救助漂著的海難者是商人則可獲得有效的經(jīng)濟利益。延喜年間,為限制同一位商人頻繁來日本貿(mào)易,日本頒布“年紀制”,(7)年紀制是延喜年間關于限制同一商人來日本頻度的法規(guī),日本規(guī)定宋商“隔一季歸朝”,即宋商最低間隔兩年才能來航日本。規(guī)定了最低來日年限,不過,常有宋商不遵守此禁令。日本對不符合“年紀制”的海商將下達貨物回轉(zhuǎn)(廻卻)官符,但由于日本喜愛船中貨品,就算商船被強制回轉(zhuǎn),其物品還可能留在日本,并以低于市場價出售以滿足日本豪族對奢侈品的需求。(8)趙瑩波:《宋日貿(mào)易研究——以在日宋商為中心》,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大學歷史系,2012年,第24頁。第三,學習漢文化是提高日本在東亞影響力的重要一環(huán)。在停止派遣遣唐使后,日本接受漢文化需要以渤海使臣、唐商、新羅商和高麗人為中介,鎖國后的日本實際是在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漂著日本的海難者身份各異,有僧侶、流來者、商人、使臣和海賊等,日本可以通過救助這些海難者轉(zhuǎn)變被動接受漢文化的局面,達到文化進步之目的。

        7世紀初,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百濟相繼滅亡,一部分百姓逃亡日本,其中也不乏因海難而漂流而至的新羅人。這些新羅人并非心甘情愿歸化于日本,于是日本頒布敕令:“自今以后,如此之色,宜皆放還,以示弘恕。如有船破及絕糧者,所司量事,令得歸計。”(9)藤原継縄等:『続日本紀』第33巻、東京:國立國會図書館蔵、1691年、第9頁。日本利用“弘恕”之名放還漂流而至的新羅人以顯示其“仁愛”之心,提高在東亞世界的國際影響力。保立道久指出“這一政策可以視為對外來商人實施‘安置、供給’的出入境管理法的起源”。(10)保立道久:『黃金國家』、東京:青木書店、2004年、第98—99頁。轉(zhuǎn)引自田中史生:《新羅人與大宰府貿(mào)易》, 金健人編:《中韓古代海上交流》,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5頁。從史料來看,適用此政策的對象并非外來商人而是包含商人身份的所有漂流而至的新羅人。這一政策是否可視為日本出入境管理法的起源不得而知,但確是日本第一次明確處理外國漂流人的政策,此后日本對漂流民的救助政策皆以此為例,隨著救助海難者事件的增加,日本在此令的基礎上完善了救助程序??v觀平安時期日本對外國海難者的救助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安置海難者。日本各地方官府以就地安置的原則合理安置海難者。永觀二年(984年),“高麗人船來著筑前國早良郡事”;(11)「小記目錄」巻16、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1編21冊、東京:東京大學、1934年、第8頁。長保六年(1004年),“因幡國言上于陵島人十一人事等”。(12)「權(quán)記」、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2編5冊、東京:東京大學、1934年、第41頁。地方官府發(fā)現(xiàn)海難者后收容在當?shù)兀?jīng)過詳細審查后向太政官呈報漂流事件牒文,在牒文呈報過程中,地方官府負責海難者的安全與生活。針對特殊身份的海難者,如渤海使團,日本將安排不同的收容地點。延歷十四年(795年),出羽國上報呂定琳等六十八人,漂著夷地,被當?shù)厝私俾?,導致人死物散。出于對呂定琳使臣身份的考量,出羽國先就地安置,待上報太政官后,呂定琳等被“遷越后國,依例供給”。(13)「日本紀略」前篇13、経済雑誌社編:『國史大系』第5巻、東京:経済雑誌社、1897年、第375頁。弘仁六年(815年),王孝廉等人在回國途中,“值造風漂回,舟楫裂折,不可更用。癸巳,令越前國擇大船,駕蕃客也”。(14)「日本後紀」巻24、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5、東京:朝日新聞社、1931年、第210頁。說明當時的越前國也是渤海使臣的臨時安置點之一。

        漂著西海道(15)西海道:筑前國、筑后國、肥前國、肥后國、豐前國、豐后國、日向國、大隅國、薩摩國、壹岐島、對馬島。的外國海難者,大宰府采取就地安置或移送鴻臚館兩種方式。鴻臚館本是接待各國使臣之地,日本停止遣唐使的派遣后,此地變?yōu)閲鵂I貿(mào)易場所或外國商人的投宿處。日本曾敕令新羅商人“不得安置鴻臚以給糧”,(16)『類聚三代格』巻18、國立國會図書館蔵、1885年、第43頁。然貞觀五年(863年),“新羅沙門元著、普嵩、清愿等三人,著博多港,至是勅安置鴻臚館”;(17)「日本三代実録」巻7、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9、東京:朝日新聞社、1940年、第180頁。貞觀十五年(873年),漂著對馬島的新羅人,被“嶼司差加使者送府,即禁其身,著鴻臚館”。(18)「日本三代実録」巻24、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9、東京:朝日新聞社、1940年、第538頁??梢姰敃r的鴻臚館不僅是各國使臣、唐商的停留之所,也是海難者的安置之處。

        二是提供口糧。日本救助海難者自古有之,欽明天皇三十一年(566年)四月,高句麗使者漂著到岸,天皇為展示其“仁德”之心,下詔“凈治厚相資養(yǎng)”,派遣東漢氏直糠兒、葛城直難波,迎召高麗使人。(19)「日本書紀」巻19、経済雑誌社編:『國史大系』第1巻、東京:経済雑誌社、1901年、第347頁。平安時期,日本對遭風遇難的渤海使臣,以“大使、副使,日各二束五把。(20)日本古制一手抓滿稽谷,合三次而為一把,合十把聽為一束,一東合米二斤左右。參見孫玉良編著:《渤海史料全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307頁。判官、錄事,日各二束。史生、譯語、醫(yī)師、天文生,日各一束五把。首領以下,日各一束三把”(21)『類聚三代格』巻18、第46—47頁。的標準提供口糧。與使臣相比,一般海難者獲得口糧的數(shù)額更少。長德二年(996年),“高麗國人寄石見國,其車諸卿定申:延喜年中異國人來,但馬國造船給糧還遣本國,依彼例給糧可返遣之由定申了”。(22)藤原実資:「小右記」、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古記録』2冊、東京:巖波書店、1961年、第12頁。延喜年間,日本已有為海難者提供返程糧的定例,長德二年(996年)將此定例固定下來。然而從史料的記載來看,日本發(fā)放的返程糧并沒有具體的數(shù)額,只以“稟糧放歸”“程糧放卻”等詞一概而過。

        顯然,日本對外國海難者的救助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尤其體現(xiàn)在渤海國和新羅海難者之間。渤海國仁安八年(727年),大武王派遣高齋德、高仁出使日本,“是為兩國通聘之始”。(23)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上編),長春:《社會科學戰(zhàn)線》雜志社,1982年,第203頁。與渤海國通交符合日本建立區(qū)域秩序的戰(zhàn)略意圖:渤、日交往一方面打破了雙方相對孤立無援的政治局面,幫助日本開辟了一條通往唐朝的安全路線,減少航海帶來的危險。此外,在日本停止遣唐使后,渤海成為中日交流的紐帶。在新的東亞秩序建立后,渤海國是日本區(qū)域秩序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反之,隔海相望的新羅成為日本的“眼中釘”。首先是日本與新羅兩國在東亞的地位之爭,在確立以唐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后,日本曾因新羅在朝賀唐朝時地位高于本國而發(fā)生“爭長”事件。(24)天寶爭長:發(fā)生在天寶十二年(753年)的元旦朝賀儀式上日本與新羅之間的位次之爭。日本在與唐朝的交往中始終奉行對等原則,而新羅、渤海國與唐朝則是朝貢關系,因此日本認為其地位應高于新羅。其次,從9世紀開始,新羅海盜增加了日本沿海的海防壓力。因此在與日本的交往中,渤海的地位明顯高于新羅,這也直接導致日本在救助海難者時采取不同的救治政策。

        三是提供醫(yī)療救治,保障外國海難者的安全。海難船遭遇風浪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傷亡,貞觀六年(864年),新羅國三十余人漂著石見國美乃郡海岸,死者十余人,生者廿四人。(25)「日本三代実録」巻8、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9、東京:朝日新聞社、1940年、第215頁。即便漂流過程中幸運著岸,也有遭遇當?shù)厝藲⑷藠Z物的危險。如延歷十四年(795年),渤海使臣呂定琳等六十八人,漂著夷地志理波村,被當?shù)厝私俾?,導致使團人員被打散,隨行之物被搶奪。(26)菅原道真:『類聚國史』巻193,轉(zhuǎn)引自孫玉良編著:《渤海史料全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272頁。日本對傷害海難者、搶奪財物的沿海百姓嚴懲不貸。如承和元年(834年),漂流至大宰府境內(nèi)的新羅人,遭到當?shù)匕傩展簟L俾犅劥耸?,譴責府司并要求對“其射傷者,隨犯科罪。被傷痍者,遣醫(yī)療治,給糧放還”。(27)「続日本後紀」巻3、経済雑誌社編:『國史大系』第3巻、東京:経済雑誌社、1901年,第190頁。

        四是修補船只,保障海難者的財產(chǎn)安全。日本在平安時期并沒有明確的法令規(guī)定地方官府有保障海難者財產(chǎn)的義務,然史料多見地方官府保護海難者財產(chǎn)的記載。如貞觀十四年(872年),崔宗佐等人從唐返回渤海國途中遭風漂至肥后國,遣大唐通事覆問以確認其身份。日本知是渤海人后,首先“宜令在所,支濟衣糧”,保障基本生活,其次日本將崔宗佐等人從長安帶回渤海國的“蠟封函子、雜封書等,全其印封,莫煩披閱”,對渤海使臣隨身攜帶的雜物秋毫不犯,全部悉數(shù)歸還。最后當崔宗佐等人準備返程時,“其所乘二舶,設有破損”,(28)「日本三代実録」巻24、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9、東京:朝日新聞社、1940年、第526頁。日本地方官府幫助繕修船只,以滿足其遠航的要求。無獨有偶,延歷十八年(799年),有一天竺僧人漂至參河國,大唐人確認其來歷后,安置于川原寺。僧人留住寺廟后,為了幫助窮人休息“賣隨身物,立屋西郭外路邊”。(29)「日本後紀」巻8、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5、東京:朝日新聞社、1931年、第33頁。日本在審查海難者身份時會暫時保管隨身物品,待海難者完成審查后,日本將悉數(shù)歸還,由海難者自行處置。

        三、日本對外國海難者的審查

        平安時代,漂流至日本境內(nèi)的船只,如果沒有合法的手續(xù),將會被列為非法入境。海難船由于自然災害而進入日本境內(nèi),基于對本國海防安全的考慮,外國船及其隨行船員都將接受檢查。平安時代,日本長期受到新羅、高麗海賊入侵,因此加強沿海的防御勢在必行。

        (一)審查程序

        漂流到日本的外籍海難船只及人員需要接受地方的審訊以及太政官的復審。平安時期,處理外國海難者的程序可分為兩級:先由漂著地的地方官府檢查船只、審訊海難者,再將詢問之后整理成冊的勘問日記送至太政官,待諸卿議定后向地方官府傳達遣返的決定。若地方官員在審問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可疑之處,先扣留人和物,向太政官如實呈報,再進行第二次審問。若二次審問確認海難民無可疑之處,將由地方官府遣返回國。進入11世紀后,兩級審訊程序耗時、耗費的缺點逐漸暴露。長元三年(1030年),耽羅8人漂流至大宰府境內(nèi),在初次審查完成后,大宰府依照正常的程序向太政官呈報,由于勘問日記未被及時批閱,導致海難者滯留數(shù)月,從而增加地方官府救助費用。為防止此類情況再次發(fā)生,中央下令“異國人無事疑者,不經(jīng)言上,給糧可還卻之”。(30)藤原実資:「小右記」、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古記録』8冊、東京:巖波書店、1961年、第230頁。可見,日本的海難審查程序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轉(zhuǎn)變,地方官府獨立承擔海難者的審核工作。此后,海難者的審核過程開始簡單化,地方官府有自主救助、審問以及遣返海難者的權(quán)利。

        為避免審查工作的缺失,日本也曾請求高麗協(xié)助核查海難者身份。寬仁三年(1019年)五月,有高麗30人漂至筑前國,因高麗人而不知其來由者,此尤可疑。日本只能“問安東護”(31)藤原実資:「小右記」、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古記録』5冊、東京:巖波書店、1961年、第226頁。。日本救助高麗海難者數(shù)次,為何這一年派人前往高麗核查海難者身份,這與同年“刀伊賊”(32)刀伊即指持刀的群體,多指東女真人,高麗稱刀伊為東女真賊或東蕃海賊。參見金渭顯:《女真??堋暗兑痢薄?,《宋史研究論叢》第9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502頁。入侵有著直接的關系。同年4月,刀伊賊在日本西海道的對馬、壹岐島擄走200多人,5月29日高麗人著筑前國。高麗海難者到達的時間與刀伊賊入侵時間相隔較短,日本對海難者的身份產(chǎn)生懷疑,認為這些海難者有“偽漂流”之嫌,因此確認這些高麗人身份以及出航目的迫在眉睫。日本確認海難者身份最直接的途徑是通過“安東護”,而根據(jù)《小右記》記載,“安東護”實際是高麗“鎮(zhèn)東海府也,他府皆改其號為洲也,彼府獨為府,仍所送擄人也者?!?33)藤原実資:「小右記」、第226頁。然《高麗史》中并沒有“鎮(zhèn)東海府”的記載,根據(jù)日本史料的描述,當時高麗負責接收和送還被虜人的應是東南海都部署,所以當時日本地方官府可尋求高麗東南海都部署的幫助,確認海難者的身份,若海難者無可疑之處,立即遣返回國。

        (二)審查人員

        海難者的審查工作由地方官員負責。語言媒介問題是官員與海難者溝通的一大難題。日本中央、大宰府及個別地區(qū)有設置通事一職,為日本與各國之間交易事務進行翻譯工作,審訊海難者也是其工作之一。針對海難者國籍的不同,日本有以下派遣通事的方式。

        (1)若漂著地有通事,則直接派遣通事審訊。延長七年(929年),對馬島遣送海難者回國時,派通事長岑望通、撿非違使秦滋景同行,說明當時對馬島已經(jīng)設置新羅通事。對馬島與新羅相隔最近,也是新羅流來、海難者常漂著之地,設置新羅通事勢在必行,于是弘仁六年(815年)正月,停對馬史生一員,置新羅譯語。(34)「日本後紀」巻24、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5、第206頁。高麗雖沒有與日本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兩國之間的民間貿(mào)易卻未停止,高麗語通事或通曉高麗語者也不在少數(shù)。如長保六年(1004年)源為憲幫助于陵島海難者賦詩一首感恩日本的救助,其中一句“彼不能言我代言”(35)「本朝麗藻」、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2編5冊、東京:東京大學、1934年、第42頁。道盡源為憲代為作詩的原因。

        (2)若渤海國遣使日本的過程中遭風遇難,渤海使團中的日本語通事可助日本官員完成審核工作。弘仁五年(814年),王孝廉等人前往日本,天皇對使團皆有賞賜,其中就有“譯語李俊雄,從五位下”(36)「日本後紀」巻24、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5、第204頁。的記載,日本制定的渤海使團供給條例中也有“譯語日各一束五把”的規(guī)定。因此渤海使團若不幸遭風漂流,使團中的通事可與日本地方官員順利溝通。

        (3)通曉漢語的海難者,日本可派遣唐人或唐通事完成審訊。延歷十八年(799年),漂到日本的僧人,長相與東亞幾國海難者不同,語言不通,當?shù)毓賳T無法得知是哪國人。后有大唐人見過之后,通過漢語詢問知是“崑侖人”。貞觀十四年(872年),渤海遣唐使崔宗佐等人因“國司推驗事意不赍公驗。所書年紀,亦復相違”,(37)「日本三代実録」巻23、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9、東京:朝日新聞社、1940年、第522頁。被疑新羅人。后遣大唐通事張建忠覆問事由,才確認崔宗佐等人的身份。

        日本地方官府并非都設置通事一職,若海難船漂著之地沒有通事,雙方語言不通時,海難者若識字,也可通過筆談的方式完成審訊工作。貞觀十四年(872年),崔宗佐、大陳潤等在接受第一次訊問時,也是通過“自書”的方式完成審查。長元三年(1030年),伯達等8人流來大宰府,在審問的過程中,因識漢字,“以自筆書名而勘問日記”。處理海難者的過程中遭遇語言問題不僅存在于日本,亦存在于東亞各國。宋朝沿海也是外籍船頻頻漂著之地,地方官員在審訊時,語言是第一關卡。當雙方無法溝通時,漢字就是解鎖語言這一關卡的鑰匙??梢?,在當時的東亞各國之間,漢字已經(jīng)成為相互溝通的主要媒介。

        (三)審查要點

        首先,確定海難者的身份。使臣出航時帶有牒文,若遭風遇難則向日本官員出示牒文以證身份。如元慶二年(878年),新羅國判官徐善行等持執(zhí)事省牒文著肥后國,對持有官方文書的新羅使臣,日本因“只有執(zhí)事省牒,無國王啟,其牒不納函子,以紙裹之”不合牒文規(guī)范而對其有所懷疑,但仍然“寫牒并錄貨物數(shù)進上”,(38)「日本三代実録」巻47、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10、東京:朝日新聞社、1940年、第386—387頁。之后全部放還,并未將其扣留。漂著的宋朝船只以商船為主,宋朝市舶司對船舶規(guī)定前往日本貿(mào)易需持“公憑”,若大宋商船漂著日本只需出示“公憑”即可證明其身份。

        其次,核實海難者出航的目的。平安時期,東亞海域上貿(mào)易往來較為繁榮,唐人、宋商,渤海使團以及新羅歸化、流來者甚多,日本地方官員在審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海難者出航的目的并不單純。如“新羅國人,包藏禍心,窺覦家國。雖寄事于風波,然猶疑其毒蟄。須懲其奸匿,以從重法”。(39)「続日本後紀」巻12、経済雑誌社編:『國史大系』第3巻、東京:経済雑誌社、1901年、第323頁。對于漂著新羅人,日本命令地方官府盡快“充糧放還”。此外,商人以漂流之名往日貿(mào)易,以獲得不正當利益的情況也存在。長歷元年(1037年)五月,大宋商客慕晏誠等飄來,企圖以“偽漂流”蒙混過日本地方官府的檢查。日本地方官府審查后,認為慕晏誠來航時間不符合日本貿(mào)易的規(guī)定,次年,日本下達宋人慕晏誠等貨物廻卻官符。(40)「百練抄」、経済雑誌社編:『國史大系』第14巻、東京:経済雑誌社、1901年、第26—27頁。海商如果不按照“年紀制”的規(guī)定來日本,就要被遣返回國。

        最后,核查海難者的隨身物品?;趯Ψ烙w系的考量,檢查海難者隨身攜帶的物品成為日本官員審查工作的重點之一,尤其海難者是否攜帶武器。延歷二十四年(805年)七月,能登國言,“舶一艘漂著珠洲郡,遣使檢船上雜物”;(41)「日本後紀」巻13、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5、東京:朝日新聞社、1931年、第68頁。貞觀十四年(872年)崔宗佐、大陳潤等的物品中有蠟封函子、雜封書、弓劍等,崔宗佐等人被扣留兩月,又進行第二次審查。不僅是在平安時代,鐮倉時代對帶有攻擊性武器的漂流船審查也異常嚴格。如“貞應二年(1223年),高麗人乘船為風所泊于越后國寺泊浦”,(42)「吾妻鏡」、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5編2冊、東京:東京大學、1934年、第247頁。日本地方官府在發(fā)現(xiàn)武器后,將其登記在冊,扣留海難者,并將船只發(fā)現(xiàn)的武器一一呈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海難者所攜帶的物品違反了相關規(guī)定,日本仍提供救助。

        四、日本對外國海難者的遣返

        遣返海難者制度始于光仁天皇。寶龜五年(774年),大宰府接到敕令:“比年,新羅蕃人,頻有來著。尋其緣由,多非投化。忽被風漂,無由引還,留為我民。謂本主何。自今以后,如此之色,宜皆放還,以示弘恕。如有船破及絕糧者,所司量事,令得歸計”,(43)藤原継縄等:『続日本紀』第33巻、國立國會図書館蔵、1691年、第9頁。日本的海難民遣返制度初步形成。9世紀中葉,日本地方官府開始以乘便為原則,根據(jù)海難者的人數(shù)、國籍、船只破損程度采取不同的遣返方式,其中渤海國人得到日本的優(yōu)待。元慶七年(883年),日本“令能登國,禁伐羽咋郡福良泊山木,渤??椭标懙腊吨畷r,必造還舶于此山”,(44)「日本三代実録」巻44、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10、東京:朝日新聞社、1940年、第310頁。渤海國海難者因使臣身份得到天皇的優(yōu)厚賞賜。然而高昂的造船費用增加了日本的經(jīng)濟負擔,迫使日本無法再為其他國家的生還者提供返航船,只能借來日貿(mào)易的唐船返航。如貞觀五年(863年),新羅沙門元著、普嵩、清愿等三人著博多港,大宰府安置三人于鴻臚館,“資給糧食,待唐人船,令得放卻”。(45)「日本三代実録」巻7、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9、第180頁。

        10世紀,日本地方官府開始派遣官員送還海難者。這時期東亞處于混亂的狀態(tài):唐朝滅亡后割據(jù)政權(quán)林立,渤海難逃契丹的入侵,新羅發(fā)生內(nèi)亂。日本在“鎖國”后,外國來航者本是日本獲取情報的主要渠道,混亂的國際形勢下,海上活動的減少導致日本無法及時掌握國際態(tài)勢的變化。如延長七年(929年),渤海裴璆第三次出使日本時,日本尚不知渤海國已亡,可見當時日本接受外來情報的滯后。為打破這樣的局面,日本選擇以送還朝鮮半島的海難者為突破口,獲得當時新羅內(nèi)亂的情報,了解東亞局勢變化。

        11世紀,日本繼續(xù)選擇這種方式送還高麗的海難者。平安時代,宋商是日本對外貿(mào)易的主體,而博多則是日本面向宋商開放的窗口。9世紀中期,唐貨出現(xiàn)在日本就受到王公大臣的喜愛,但由于“禁購令”(46)禁購令:延喜三年,日本政府為了禁止王公大臣大量私買唐物而頒布的一系列禁令。與“年紀制”禁令的限制,日本國內(nèi)的莊園領主和博多的豪商不滿足于坐等宋朝商船到來這種消極的做法,著手建造商船進行對外貿(mào)易,與之相鄰的高麗成為日本的首要選擇。如何打破與高麗的僵局,與之順利建立貿(mào)易關系,日本需要一個合理的契機。寬仁三年(1019年),高麗送還被女真海盜俘獲的日本人成為建立友好關系的奠基石。同樣,為以示友好,日本于長元九年(1036年)“歸我漂流人謙俊等十一人”;(47)《高麗史》卷六,姜亞沙、經(jīng)莉、陳湛綺編:《朝鮮史料匯編》3,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第373頁。永承四年(1049年)“日對馬島官,遣首領明任等,押送我國飄風人金孝等二十人,到金州”。(48)《高麗史》卷七,姜亞沙、經(jīng)莉、陳湛綺編:《朝鮮史料匯編》3,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第434頁。日本對馬島和薩摩州先通過送還高麗海難者打開友好交往的通道,再通過進獻的方式與高麗進行貿(mào)易。實際上,遣使送還海難者為日本開展對外貿(mào)易做好了前期鋪墊。

        結(jié) 論

        日本平安時代,天皇以“弘恕”為原則,對漂著而至海難者采取就地安置、供給口糧、提供醫(yī)療救助、修繕船只、保護海難者財產(chǎn)等救助措施,并將海難者救助程序制度化。被救助者對日本的救助感恩戴德,被救助國對日本送還海難者也深表謝意。仁和元年(885年),新羅判官徐善行、錄事高興善等48人因“前年漂蕩,適著海岸,蒙給官糧,得歸本鄉(xiāng),今奉賀仁恩,賚國牒信物等來朝”,(49)「日本三代実録」巻47、佐伯有義編:『六國史』巻10、東京:朝日新聞社、1940年、第387頁。高麗時期也有日本使臣因送還海難者獲得賞賜。(50)《高麗史》卷七,姜亞沙、經(jīng)莉、陳湛綺編:《朝鮮史料匯編》3,第434頁。另外,在“鎖國”的外交政策下,日本通過海難者獲得當時國際形勢變化的有效情報來開展外交活動。延長七年(929年),日本通過遣送海難者獲得新羅內(nèi)亂的情報信息,隨后又有甄萱遣使朝貢于日本,然新羅內(nèi)亂,甄萱并未得勢,日本以“前救溺頂之危,適成援手之慮,非是求鄰好”(51)「扶桑略記」、経済雑誌社編:『國史大系』第6巻、東京:経済雑誌社、1901年、第689頁。之由,拒絕甄萱的朝貢之意。白村江之戰(zhàn)后,日本學習唐朝的政治模式,想建立與渤海國、新羅的朝貢關系,在養(yǎng)老律令中日本也以渤海國、新羅為藩國。日本通過積極救助外國海難者彰顯其“仁愛”政治形象,提高其國際地位。

        平清盛打開日本“鎖國”局面前,日本在對外貿(mào)易中始終處于被動的一方。在平氏政權(quán)確立后,平清盛積極地與南宋開展貿(mào)易以完成其通商貿(mào)易立國的構(gòu)想。實際在平清盛之前日本已經(jīng)有打破鎖國令,開展海外貿(mào)易的想法。11世紀,日本以高麗作為開展海外貿(mào)易的首要目標,利用送還海難者開啟日本對馬島、薩摩等地與高麗的友好關系,并實現(xiàn)通商之目的。如高麗文宗二十九年(1075年),“商人大江等十八人來, 獻土物”,(52)《高麗史》卷九,姜亞沙、經(jīng)莉、陳湛綺編:《朝鮮史料匯編》3,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年,第17頁?!叭毡救顺獣r經(jīng)等十二人來, 獻土物”,“日本商五十九人來”。(53)《高麗史》卷九,姜亞沙、經(jīng)莉、陳湛綺編:《朝鮮史料匯編》3,第18頁。值得一提的是,耽羅處于中日航線中的中樞位置,商船在航行途中多??坑诖搜a充水源,遣唐使船也曾遭風漂流至此。因此,日本通過送還漂流民,不僅打開了“鎖國”時期日本海外貿(mào)易的通道,還提高了在此后中日貿(mào)易中航道的安全性。

        另外,日本通過救助海難者獲得新農(nóng)作物、學習外來文化。延歷十八年(799年),有天竺僧人漂著參河國,其隨身攜帶的物種中“有如草實者,謂之綿種”,次年4月,天皇“以流來崑侖人賚綿種,賜紀伊、淡路、阿波、贊岐、伊豫、土佐,及大宰府等諸國,殖之”,(54)「日本逸史」巻9、経済雑誌社編:『國史大系』第6巻、東京:経済雑志社、1901年、第78頁。而僧人則“遷住近江國國分寺”傳播佛學。鎖國時期,東亞各國商人和渤海使團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周世昌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與其國人滕木吉至,上皆召見之”,(55)《宋史》卷四百九十一《日本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4136頁。在日本停留七年時間,洞悉日本風俗、地理等,同樣也在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渤海使團在渤日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渤海使臣多由博學多才的文官擔任,訪日期間與日本各界廣泛交流,其中不乏詩文交流,留下不少文學作品。

        猜你喜歡
        東京海難新羅
        域外漢詩:新羅新生代詩人崔匡裕的漢詩研究
        婁新羅
        寶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24
        東京之夜
        視野(2017年23期)2017-12-26 21:17:44
        閱讀理解題精練與解析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的叛亂及唐與新羅關系
        東京
        東京
        天安新羅舒泰酒店正式開業(yè)
        美食(2016年8期)2016-08-21 13:57:44
        東京通信
        解密S.O.S.
        中文字幕av素人专区| 亚洲一区丝袜美腿在线观看|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亚洲成人色区| 最近日本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一情一区二| 精品囯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主播无套内射一区| 国产自精品在线| 国产偷闻隔壁人妻内裤av| 亚洲av性色精品国产| 国产偷闻女邻居av在线观看| 国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av网站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国产a∨天天免费观看美女 |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软件app| 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 欧洲熟妇色 欧美| 亚洲 欧美精品suv|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费|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 激情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系列毛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中出后入|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浪潮av| 亚洲国产精品500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久久性大片日本|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人妖| 在线免费观看黄色国产强暴av| 色老板美国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青青草视频在线你懂的| 日本a级片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 小sao货水好多真紧h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