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周 華
(宜興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宜興 214221)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屬于突發(fā)性神經(jīng)外科疾病,是由腦血管循環(huán)障礙引起的腦功能缺損病癥,病情危急、多變,具有較高的致殘、致死率[1,2],其早期診斷尤為關(guān)鍵。研究認為[3,4],腦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發(fā)ACI 的主要病理基礎(chǔ),其形成及發(fā)展過程多與機體炎癥反應(yīng)、凝血功能、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等存在密切關(guān)系?;诖耍ㄟ^凝血功能及CysC 等相關(guān)指標的檢驗,可為ACI 疾病的臨床診療提供一定參考依據(jù)[5]。本研究選取宜興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0 月收治的83 例ACI 患者與83 名健康體檢者為研究對象,探究CysC 與凝血功能在ACI 診斷中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宜興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0 月收治的83 例ACI 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經(jīng)顱腦CT、MRI 檢查,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6]診斷標準;②病歷資料完整;③發(fā)病時間<72 h。排除標準:①腦出血;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及急性心衰患者;③近1 個月存在嚴重創(chuàng)傷史及外科手術(shù)史者;④長期抗凝藥物及免疫抑制劑用藥史。觀察組男46 例,女37 例;年齡52~73 歲,平均年齡(58.64±5.17)歲;其中進展型腦梗死(APCI)45 例,非進展性腦梗死(NPCI)38 例;TOAST 分型:大動脈粥樣硬化型(LAA)34 例、小血管閉塞型腦梗死(SAO)28 例、心源性腦栓塞型(CE)21 例;改良Rankin 量表(mRS)評分:≤2 分43 例,>2 分40 例。另選取83 名同期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體檢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近1 個月存在嚴重創(chuàng)傷史及外科手術(shù)史者;②長期抗凝藥物及免疫抑制劑用藥史。對照組男44 名,女39 名;年齡52~73 歲,平均年齡(57.95±5.20)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受檢者均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受檢者均于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轉(zhuǎn)速2500 r/min,持續(xù)時間5 min)后,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分析儀(羅氏Cobas e601 型),通過液體增強透射免疫比濁法檢測CysC 水平,采用血凝分析儀(ACL TOP700 型)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凝血功能,包括血漿纖維蛋白(FIB)、凝血酶原時間(PT)、抗血凝酶-Ⅲ(AT-Ⅲ),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CysC、FIB、PT、AT-Ⅲ水平;②比較不同TOAST 分型患者的CysC、FIB、PT、AT-Ⅲ水平;③比較不同mRS 評分患者的CysC、FIB、PT、AT-Ⅲ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多組間比較行F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與觀察組CysC、凝血功能比較 觀察組CysC、FIB 水平高于對照組,PT、AT-Ⅲ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CysC、凝血功能比較(±s)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CysC、凝血功能比較(±s)
2.2 不同TOAST 分型患者CysC、凝血功能比較 不同TOAST 分型患者的CysC、FIB、PT、AT-Ⅲ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CysC、FIB 水平由高至低依次為CE>LAA>SAO,PT、AT-Ⅲ由高至低依次為SAO>LAA>CE,見表2。
表2 不同TOAST 分型患者CysC、凝血功能比較(±s)
表2 不同TOAST 分型患者CysC、凝血功能比較(±s)
2.3 不同mRS 評分患者CysC、凝血功能比較 mRS評分>2 分的患者CysC、FIB 水平高于mRS 評分≤2分的患者,PT、AT-Ⅲ指標低于mRS 評分≤2 分的患者(P<0.05),見表3。
表3 不同mRS 評分患者CysC、凝血功能比較(±s)
表3 不同mRS 評分患者CysC、凝血功能比較(±s)
CysC、凝血功能與動脈粥樣硬化等病理改變存在密切關(guān)系[7]。其中,CysC 屬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可通過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及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活性,促進激素蛋白的水解,在細胞外基質(zhì)降解及血管壁重構(gòu)等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8,9]。同時,CysC 還可影響中性粒細胞的吞噬與趨化功能,參與機體炎性反應(yīng)過程[10]。研究表明[11],細胞外基質(zhì)降解、血管壁重構(gòu)及炎癥反應(yīng)等均是導致AS 形成、發(fā)展的重要病理機制。因此,CysC 可通過上述機制參與到AS的發(fā)展過程中,加重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引發(fā)ACI[12]。凝血功能主要由血液凝固系統(tǒng)、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及抗血液凝固系統(tǒng)共同組成,F(xiàn)IB、PT、AT-Ⅲ等凝血指標變化是導致AS 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在ACI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3,14]。其中,F(xiàn)IB 是血液凝固系統(tǒng)的重要因子,同時也是血小板聚集的輔助因子,可參與AS 形成的全過程,其水平升高可促進局部血栓形成,導致腦梗死事件的發(fā)生[15]。PT 則是臨床抗凝治療的重要監(jiān)測指標,代表血漿凝固所需時間,其指標縮短可導致凝血功能增強,增加血栓性疾病的發(fā)生風險[16,17]。AT-Ⅲ為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是抗凝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成分,可拮抗凝血系統(tǒng)功能,維持血液的正常流動,其指標下降可導致抗凝血機制失衡,引發(fā)血液高凝狀態(tài)[18,19]。因此,早期檢測機體凝血功能,對ACI 病情控制具有積極防控意義。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CysC、FIB 水平高于對照組,PT、AT-Ⅲ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ACI 患者與正常健康者的CysC 水平及凝血功能存在差異。分析認為,正常狀態(tài)下,CysC 以恒定狀態(tài)存在于機體組織中,血清含量較低,而ACI 可引起抗利尿激素、腎素及血管緊張素分泌的增加,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進而減弱腎臟對CysC 的排泄,最終引起血清CysC 濃度增加[20-22]。此外,健康人的凝血機制與抗凝血機制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其血液可保持正常流動,而ACI 患者局部血液多處于高凝狀態(tài),這與FIB 升高、PT 與AT-Ⅲ下降導致的凝血機制失衡存在密切關(guān)聯(lián)。由此可見,CysC、凝血功能指標對ACI 的檢測具有積極作用。本研究顯示,不同TOAST 分型患者的CysC、FIB、PT、AT-Ⅲ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CysC、FIB 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CE>LAA>SAO,PT、AT-Ⅲ由高到低依次為SAO>LAA>CE,提示CysC 與凝血功能指標對ACI 的分型也具有一定的鑒別作用。分析認為,CE 發(fā)病急驟、病情較重,其局部凝血狀態(tài)更為嚴重;此外,該分型常伴有微栓子脫落,可引起更為嚴重的應(yīng)急反應(yīng),加重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導致血清CysC水平增加。腦血管損害越嚴重,其引起的組織蛋白酶增加越多,對應(yīng)的CysC 升高也越明顯,這與本次結(jié)果一致,由此證實了該指標對不同ACI 分型的鑒別作用。除此之外,mRS 評分>2 分的患者CysC、FIB水平高于mRS 評分≤2 分的患者,PT、AT-Ⅲ低于mRS 評分≤2 分的患者(P<0.05),表明ACI 患者血清CysC 濃度及凝血功能異常程度與其腦梗死嚴重程度密切相關(guān),對其預后具有評估作用。
綜上所述,血清CysC 與凝血功能指標可為ACI 的診斷提供可靠參考,且在ACI 分型及預后判斷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該病的及時治療與預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