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畔,通州區(qū)宋莊鎮(zhèn)六合村,是孟憲峰出生長大的地方。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但他們的言傳身教讓孟憲峰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勤勞、明禮、仁愛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作為傳揚雷鋒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孟憲峰曾先后被授予全國學習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個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十佳人物、全國勞模等榮譽稱號,被譽為“當代活雷鋒”。
去六合村采訪,好多鄉(xiāng)親還能記憶猶新地說出孟憲峰兒時做的好事。
冬天,小憲峰與姐姐去抬水,見井臺上結了厚厚的冰很滑,就與姐姐一起用磚頭把冰面砸出麻碴,又撒上一層土,好讓大家來打水時不被滑倒。
夏天,大雨剛過,小憲峰最先跑出來,自己蹚著積水在路面上碼上一行石頭,好讓別人走路不濕鞋。
那年他才八歲,見鄰居家蓋房花架不夠了,小憲峰跑回家,把自家的花架抱了過去。
他平時總是這樣,看見拉車的要跑過去幫助推一把;看見和泥抹房的,要過去幫助撒花秸摻麥魚兒;看見碾米的,他要幫助掃碾盤,看見磨面的他要幫助推磨桿……對小憲峰來說,幫人干活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成了本能。
人們常問小憲峰:“你為什么老幫助別人干活?”他笑笑回答:“我看他們太累了,我?guī)鸵话炎屗麄冚p省一點?!?/p>
1963 年春天,年滿八周歲的孟憲峰背上母親精心縫制的書包,歡天喜地地跨進六合村小學的校門。
上學不久,有一件大事強烈地震撼了孟憲峰幼小的心靈,以至鼓舞了他一生。這就是1963 年3 月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毛主席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一個學雷鋒的熱潮在神州大地蓬勃興起。
以后幾十年,他以雷鋒為榜樣做了千百件好事。
1972 年11 月16 日,孟憲峰穿上嶄新的軍裝。從這一天開始,孟憲峰的人生又掀開嶄新的一頁。
孟憲峰入伍剛一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連里還選他當了三班副班長。在連里,他是個閑不住的人。要找他,不用問,廚房、菜地、訓練場,一找一個準。別人休息的時候,孟憲峰悄悄地在為連隊和戰(zhàn)友打掃衛(wèi)生、縫補衣服、修鞋等,有時還幫助沒上過學的戰(zhàn)士寫家信。
戰(zhàn)友們曾送給孟憲峰幾個雅號。
“積肥王”是其一。當時團里每個連隊都有菜地,孟憲峰為了種好菜,經常犧牲休息時間,淘廁所積肥,團里有數(shù)的幾個廁所,他幾乎全包了。
雅號之二——“急先鋒”。連隊里養(yǎng)了好幾十頭豬,有一次,剛剛下完大雨,豬圈里積了很深的水,如果不及時清理,就會影響豬的正常生長。官兵們望著豬圈里的糞湯子,不知怎么干好。這時,孟憲峰唰地脫了軍裝,只穿一條褲衩,光著腳提著糞桶就跳了下去。
雅號之三——“小公牛”。當時連隊有十幾畝菜地,有近兩畝等著播種。星期六晚上,連長布置說:“明天上午不休息翻菜地?!睉?zhàn)士議論道:“唉,好不容易盼來個星期天,又泡湯了?!笨傻诙鞈?zhàn)士們帶著工具到菜地一看,菜地已經被翻過了。原來是孟憲峰晚上叫上班里兩名同志悄悄地拿了鐵锨,借著月光一直干到凌晨三點半才把菜地翻完,為大家搶來了一個完整的休息日。
戰(zhàn)士遇到難處,孟憲峰總能伸出援助之手,戰(zhàn)友們都稱贊他是“及時雨”。
二班的山西籍戰(zhàn)士郭繼忠,家里很窮,平時省吃儉用,連部隊發(fā)的膠鞋、襪子都要想方設法省下來,給家里寄去讓弟妹們穿。一次訓練中,郭繼忠不慎被訓練用的炮彈崩傷了左眼,流了很多血,醫(yī)生再三囑咐要盡量調節(jié)郭繼忠的情緒,不然會有失明的危險。然而,就在這天晚上,郭繼忠家里又發(fā)來“母病重速歸”的電報,孟憲峰想:如果把電報告訴郭繼忠,勢必會影響他眼睛的治療。最后自己湊了20 元錢給郭繼忠的家里寄去,并附了一封短信:
“娘!我最近工作忙,暫時不能回去照顧您老人家,給您郵去二十元錢,好好養(yǎng)病,等我忙完這段時間就請假回去看您——您的兒子小忠”
也許這錢不算多,可對于當時每月津貼費只有6元的孟憲峰來說,這可是二三個月的津貼呀!何況他家里也需要錢。
1976 年7 月28 日凌晨,唐山發(fā)生大地震,整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城市頓時變成廢墟。孟憲峰所在的部隊早上就冒雨出發(fā),奉命從涿縣(現(xiàn)涿州市)奔赴唐山抗震救災。為了盡可能多救出一條生命,戰(zhàn)士們不顧生命危險拼命地扒,孟憲峰始終沖在最前面。工具用不上,他第一個用手去扒;戴著手套扒得慢,又是他第一個脫下手套,赤著手干。雙手指甲都磨掉了,鮮血直流,他從不叫苦;后來由于天氣炎熱,埋在下面的尸體,已經高度腐爛,氣味難聞,用手一抓尸體,腐爛的肉順著指縫往外鉆,好多戰(zhàn)士嚇得不知怎么干好,還是孟憲峰第一個下手去抓。
在抗震一線,孟憲峰幾次累得暈倒,連隊領導讓他下去休息,可他醒來仍堅持繼續(xù)干。這次抗震,他們連共扒出300 多人,僅孟憲峰所在三班就占了將近一半。在全團六名個人一等功榮立者中,孟憲峰是唯一一名戰(zhàn)士。
1981 年,他走出軍營的大門。回到家鄉(xiāng)后,當時沒有安置政策,孟憲峰理解組織的難處,服從組織決定,回到了村里,重新當起了農民,在村辦皮鞋廠上班。在皮鞋廠,孟憲峰熱心腸的脾性依然。皮鞋廠職工來自全村8 個生產隊,前街后巷,不管誰家有個大事小事,孟憲峰知道了,一準伸出援助之手。他為自己能夠幫助別人感到無比欣慰。后來,皮鞋廠倒閉了,孟憲峰一下子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中。為了生活,他蹬著三輪車給人家送面包。
在經受了鞋廠倒閉、面包房歇業(yè)等種種挫折之后,孟憲峰無奈干起了修鞋的活,全家老小經濟來源主要靠孟憲峰每月修鞋所掙的500-600 元。在謀生路上當修鞋匠后,他卻以熱情的服務、良好的信譽,為居民排憂解難,做了大量的好事、實事。他曾為中倉小區(qū)一位50 多歲的殘疾人義務修鞋5 年,為附近軍人修鞋適當減價,為東方小學學生修拉鎖、砸書包帶不收錢更是常事。在修鞋攤上,有的客人將衣物忘在攤上,大到幾千元的手機、皮衣、錢包,小到幾毛錢的一袋奶、一捆菜,他都及時交給失主……
中倉小區(qū)的居民漸漸認識了這位熱心的修鞋匠,大家都很放心地托付他辦事,抬大米、換煤氣、搬家具,只要招呼一聲,他總是樂于幫助別人。其中最令人難忘的,還是孟憲峰與楊義昆老兩口兒的那份情緣。孟憲峰的修鞋攤就擺在楊義昆老兩口兒的樓下,當?shù)弥蟽煽趦旱莫毶畠赫疹櫪先擞欣щy時,孟憲峰就主動承擔起照顧老兩口兒的擔子,楊大爺也把家里的鑰匙給了孟憲峰。1997 年6 月初的一天上午,楊大媽不慎摔倒在洗手間不能動彈,正在修鞋的孟憲峰小心翼翼地把楊大媽抱到床上,發(fā)現(xiàn)她右腿已經骨折。他決定把老太太送醫(yī)院,可老人死活不去,沒辦法,他只好蹬車到醫(yī)院把大夫請到家里給她打針、輸液。第二天早上他又帶著妻子來到老人家,讓妻子幫助做飯、洗衣服,給楊大媽煎藥、按摩,倆人輪換著照看老人??吹綏畲髬屔眢w胖,腿腳不好使,上廁所很不方便,孟憲峰就回家給老人做了一個坐便器架子,老人非常感激。其實當時孟憲峰的父親患腦血栓半身不遂,已經躺在床上好幾年了,上廁所都需要人攙著架著。
老人去世之后,老人的女兒楊麗萍在寫給有關部門的信中說:“孟師傅和我非親非故,可替我為老人做了許多事,在盡孝上,孟哥占2/3。我以前雖然不知道他立過一等功,不知道他當兵八年9 次受嘉獎,不知道他在部隊就是學雷鋒積極分子,但我知道他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是一個大好人,一個普普通通、但卻使我終生感動的好人。我從內心祝愿孟哥這樣的好人一生平安……”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泵蠎椃寰褪悄莻€用一輩子來做好事的人。孟憲峰雖然早已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卻深深打動著每一個人,也將激勵我們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