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娟,靳繼光
(1.焦作市中站區(qū)人民醫(yī)院 神經內科,河南 焦作 454191;2.焦作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河南 焦作454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是致殘與死亡的主要常見因素。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為常見的卒中類型,占腦卒中的80%左右[1],其在全世界為第二大致死原因,在中國為首位致死性疾病,并在發(fā)病率、致死率等方面均處于較高水平[2-3]。與心肌梗死等疾病相比,腦卒中更容易發(fā)生后遺癥,發(fā)生腦卒中患者由于免疫抑制、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活動受限、吞咽困難等原因,較易合并發(fā)生卒中后感染,腦卒中患者中合并感染的發(fā)生率為10%~60%[4]。同時大量研究顯示[5],在腦卒中患者死亡率中感染是重要的因素。尿路感染作為腦卒中患者住院期間常見的感染之一,其發(fā)生原因與住院時間及機體功能不良等預后因素相關[6],致使患者住院時間延長、醫(yī)療費用增加。報道顯示[7]住院期間發(fā)生尿路感染是導致腦卒中患者1 個月內再次入院的獨立危險因素,表明患者住院期間做好預防患者尿路感染的重要性。國內外關于AIS 患者合并肺炎及院內合并感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較多,在老年AIS 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及危險因素方面報道相對較少,本研究對老年AIS 合并尿路感染特征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為臨床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
選取2020 年至2022 年醫(yī)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332 例,年齡60~97 歲,根據是否合并尿路感染分為感染組81 例,未感染組(對照組)251 例。
納入標準:入組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中AIS 診斷標準[8],并經頭顱CT、MRI 確診;出院診斷為腦卒中合并尿路感染患者,根據尿路感染癥狀、尿常規(guī)白細胞數>10 個/Hp、尿培養(yǎng)病原菌陽性確定為尿路感染。
排除標準:發(fā)病前確診為尿路感染者;近6個月有尿頻、尿急、尿痛病史者;合并其他泌尿系疾病者;泌尿系統(tǒng)畸形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對入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NIHSS 評分、糖尿病、高血壓、留置尿管、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GCS)評分、住院天數進行數據分析。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P<0.05)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α=0.05 為檢驗水準。
332 例AIS 患者中發(fā)生尿路感染81 例,感染率為24.4%(81/332)。共檢出病原菌97 株,其中G-桿菌占65.98%(64/97)、G+球菌占27.84%(27/97)、真菌占6.19%(6/97),見表1。
表1 老年AIS 患者感染病原菌特征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感染組與未感染組患者年齡、性別、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留置尿管、GCS 評分、住院天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壓、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老年AIS 患者合并尿路感染單因素分析[n(%)]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80 歲、女性、合并糖尿病、留置尿管、GCS 評分降低、住院天數≥10 天均為AIS 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老年AIS 患者合并尿路感染多因素回歸分析
應用ROC 曲線對Logistic 回歸模型預測因子進行模型結果分析,顯示曲線下面積(AUC)為0.789,95%CI(0.741~0.832)。與機會線下面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10.259,P<0.001)。提示預測模型結果較好,可較好反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合并尿路感染影響因素,見圖1。
圖1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預測模型ROC 曲線圖
AIS 患者常因活動受限、意識障礙、留置尿管等因素,導致患者容易發(fā)生院內感染。而尿路感染作為AIS 患者感染的重要并發(fā)癥之一,給住院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研究顯示,332 例AIS 患者中發(fā)生尿路感染81 例,感染率為24.4%。共檢出病原菌97 株,G-桿菌占65.98%、G+球菌占27.84%、真菌占6.19%。感染率及構成比與以往報道的腦梗死患者術后結果基本一致[9]。G-桿菌仍為老年AIS 患者發(fā)生尿路感染的主要類型,其中大腸埃希菌在G-桿菌中構成比最高;其次為G+球菌,其中腸球菌在G+球菌中占比較高。
單因素及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感染組與未感染組患者年齡、性別、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留置尿管、GCS 評分、住院天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是否合并高血壓、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顯示年齡≥80 歲發(fā)生合并感染的概率風險是小于80 歲患者的3.6 倍,高齡患者免疫力較弱,同時較易合并糖尿病等其它慢性病有一定關系,致使機體抵抗病原菌的能力降低等相關[10]。女性合并尿路感染風險是男性的2.001 倍,因女性尿道靠近陰道和肛門,尿道較短,細菌較多且利于侵入。陰道分泌物也是細菌繁殖的好媒介。這些情況可導致女性更容易患尿路感染[11-12]。合并有糖尿病是未合并糖尿病患者發(fā)生感染風險的2.821倍,糖尿病疾病的卒中患者常存在免疫功能降低,增加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或肺部感染的概率,同時糖尿病本身較易導致感染,增加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或肺部感染的概率,如吞噬功能受損、改變微生物對白細胞的粘附作用等[13]。留置尿管發(fā)生感染風險是未留置尿管的3.108 倍,報道顯示[14]AIS患者發(fā)生尿失禁和尿潴留的概率分別為64% 和52%,留置尿管可較好的解決這類問題。然而長期留置導尿管易破壞機體正常環(huán)境,導致抵抗力變弱,影響尿液對病原菌的生理性沖刷作用,導致逆行感染發(fā)生[15]。因此需注意在必要導尿后,盡早拔除尿管,減少非必要的插管操作,降低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住院天數延長導致感染率增加,可能與住院時間較長患者病情更嚴重及需要導尿等臨床診療操作,增加了感染風險。GCS 評分降低直接反應患者意識狀況,其原因可能與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自主活動度因素等相關,且隨著分值的降低其危險因素成倍增加,提示醫(yī)生在GCS 降低的情況下需格外關注可能發(fā)生繼發(fā)的感染。
綜上所述,G-桿菌中的大腸埃希菌與G+球菌中的腸球菌為老年AIS 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年齡≥80 歲、女性、合并糖尿病、留置尿管、GCS 評分降低、住院天數≥10 天為AIS 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可根據感染特征與相關因素,有針對性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