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寧
本文立足于近年來各地體育中考改革,運用文獻資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審慎思考改革總趨勢和相應的學者評價;分析中學體育的現(xiàn)階段任務,并提出學校體育進一步充分發(fā)揮體育功能、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對策。
1 近年來體育中考改革的總體趨勢
1.1 體育在中考中分值占比顯著提升
《“十四五”體育發(fā)展規(guī)劃》強調,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體育強國,這也為基礎教育的革新提供了重大啟示。近年來,各省市積極進行中考體育改革,譬如2021年北京市出臺的《北京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考核評價方案》中將中考體育分值由原先的30分提升至70分,通過加大體育在中考分值中的占比客觀上提高了體育課程的地位,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對于體育的關注和重視。
1.2 考察形式的多樣化
相比于先前的單一與乏味,改革為體育中考注入了新的活力,考試形式更加多樣化,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也更加充沛。具體表現(xiàn)在:其一,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素質評價和統(tǒng)一考試并舉的新型考核方式。如廣東省頒布的《廣東省深化新時代學校體育評價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自2022年入學新生開始,采用“素質評價(30%)+統(tǒng)一考試(70%)”的體育中考模式。其二,幾乎所有地區(qū)都呈現(xiàn)以必考項目與選考項目相結合的模式,而選考也在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僅在2018年,合肥市就以“八選二”作為標準,要求學生在50米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男子引體向上/女子一分鐘仰臥起坐、擲實心球、跳繩、籃球運球、足球折現(xiàn)運球八個項目中自行選擇兩項參與中考。
2 關于體育中考改革的社會爭論及評析
2.1 是否存在“治標不治本”的應試現(xiàn)象
基于體育中考改革方案的眾多爭議往往以“應試教育”作為矛盾的焦點。部分學者認為,迫于被動、外在壓力下的鍛煉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內驅力的缺失極易催生“一旦考試壓力消失,體育行為也隨之消失”的狀況,無法有效幫助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龐大的國家,要想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勢必離不開“應試”的形式。因此,應試教育不應該成為被詰難的理由,事實上正是“應試”給學校體育的復蘇創(chuàng)造了機會。在現(xiàn)存的教育體系中,師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和該課程在中考分值中的占比直接掛鉤,體育在中考中分值的升高客觀上提升了體育的地位,反作用地激勵學校增加課時安排,學生真正得以進行身體運動,這相較于以往徒有虛名的體育課無疑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的偉大飛躍。
而對“治標不治本”的反抗,與其作為現(xiàn)階段的目的,不如將它作為一種美好的價值追求貫穿到體育教學中來,通過改良教學內容、深化落實體教融合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對體育的情感傾向。此問題的真正解決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需要整個教育體系上下聯(lián)動、各部門攜手合作才有可能實現(xiàn)。中學體育首先要考慮的是實現(xiàn)體育的本質功能(健身功能),這也應當成為評價體育中考改革的重要指標。
2.2 是否能夠有效促進中學生體質健康
除廣泛意義上對少年兒童有強身健體的功效之外,不置可否的是,學生參與體育課程無法完全避免患上運動損傷的風險。如田徑中的短跑和跳遠,無論是對心肺功能還是跟腱踝關節(jié)都提出了不小的考驗。此外,一些對身體素質和器械精密程度要求較高的項目(如體操)也存在較高的受傷風險,且其結果是難以估量的。然而,無論是體育還是其他領域,都不可能只有正效應而全無負效應。學校體育的風險在其積極影響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如果因此而被否定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對于田徑類的必考項目,不容忽視的是,學生在中考前有近三年時間進行準備,循序漸進的提高直至達到標準并非苛求。而長期的體育鍛煉帶來的運動性心率徐緩和泵血規(guī)律有力對處于生長發(fā)育關鍵時期的初中學生有著積極的生理意義。至于那些相對小眾且危險系數(shù)較大的運動往往出現(xiàn)在選考項目中,且伴有安全性高的運動同時存在,學生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結合自身條件決定考試項目??梢哉f,風險確實存在,但是可歸納為潛在的風險——即通過后天的人為干預可以避免的風險。
2.3 “雙減”背景下的高分值體育中考是否會給學生帶來新型負擔
近年來,隨著教育“內卷”現(xiàn)象愈發(fā)嚴重,少年兒童被剝脫其天然權益;與此同時,學習的屬性逐漸變味。學習本應出自主觀能動性,卻在多方面的壓力下變得無奈被動。因此,國家出臺多項政策呼吁減少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即“雙減”。
各地區(qū)的中考體育改革基本與“雙減”政策的落實同步進行,由于改革后體育分值增高,部分難度稍有上升,因而一些學者提出“高分值體育中考是否會給學生帶來新型負擔”的疑問。
這類論題的內在邏輯是:高分值和較高難度的考核意味著學生將加大在體育科目上的投入;反復練習極有可能會占用一定的課后時間,而這勢必會擠壓掉部分本用于文化課的精力。論學校壓力,總量甚至有所上升,這和旨在給學生減負的“雙減政策”的核心要義背道而馳。
對于此類問題的解答,可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是明確“雙減”的真實含義,第二是探析體育鍛煉和學習文化知識的相互關聯(lián)性。
“雙減”提出于學生課業(yè)壓力過大,嚴重損害其身心健康的背景條件之下,以減少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為主要內容。所謂“減”,目標對象是多余的、超額的負擔,而這和部分人群所斷章取義的“零負擔”明顯存在本質區(qū)別。顯而易見,體育中考的壓力并不應該被囊括在去除項之中,適當?shù)膲毫κ且环N積極的刺激機制。再進一步地,“雙減”制度視域下學生應當重新思考剩余時間的分配?!暗轮求w美勞”中,后三者長期以來未被義務教育所真正落實,而體育中考改革和“雙減”則為其提供了契機,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誠然,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體育占比一定程度上會壓縮用于文化課的時間。但在運動帶來的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優(yōu)化作用面前,這點損失便不值一提了。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有效促進青少年的大腦發(fā)展,提高其細胞反應速度。實驗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兩周運動的小白鼠在大腦皮層厚度和腦細胞樹突數(shù)量方面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證實了體育運動可以為文化學習提供積極助力。綜合來看,長期的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這也是體教融合戰(zhàn)略被反復強調的重要原因。
2.4 是否符合教育公平的倫理導向
有效促進教育晉升的公平正義是中考體育改革的任務之一,也是評價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標。由于立足于倫理方位,中考體育改革的公平性也在一定范圍內引發(fā)了相關學術界的熱烈探討。話題的焦點主要在于:一,中考體育項目是否能夠切實反映并促進學生的鍛煉水平;二,將體育作為人才選拔的硬性標準之一是否合理。
關于中考體育項目能否切實反映并促進學生的鍛煉水平,一些懷疑離不開前文提及的“應試”。部分認為,只要集中精力專攻所考項目,取得高分甚至滿分對于多數(shù)學生都并非困難,但這并不代表他們脫離了考試體系仍具備較強的運動能力。對此需要注意的是,體育中考歸根結底仍從屬于學校體育,而學校體育的適用人群是普通的在校學生,僅靠體育課就達到高超的運動能力或掌握專業(yè)的運動技能顯然不切實際。體育中考根據(jù)學生的項目完成度給予評分,作為升學考核的一部分是完全恰當?shù)摹?/p>
調查發(fā)現(xiàn),體育中考以體質-體能項目為主,而這些項目具有較大的天賦性,可通過后天練習得到提升的幅度有限。對部分學生來說,體育成績不好并非練習不夠;而對于另部分學生來說,不需要練習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成績。基于此客觀狀況,部分學者就體育中考的公平性提出質疑。但需要承認的是,學生的先天性差異并非孤立絕緣地出現(xiàn)在體育中,事實上這種參差在所有科目中都廣泛存在。早在中考體育改革之前(那時輿論的焦點還不在體育)每個學生的天賦都各有側重,或文或理,而這并不意味著偏好歷史的學生可以放棄學習物理。因此,關于天賦性差異的爭論所引發(fā)的質疑完全是多慮的。
另外,中考體育改革最偉大的意義在于沖擊了原先教育的價值觀念。在體育中考分值低下的過去,文化成績被當作判斷學生是否有資格進行下一階段學習的唯一標準。而現(xiàn)在,在運動方面具有優(yōu)勢的學生一樣可以為自己爭取更廣闊的未來。體育第一次真正被放置于和“語數(shù)英”等所謂主科平等的位置,擅長體育的學生也可以為自己贏得尊重而不用遭受“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嘲諷。這生動發(fā)揚了社會主義制度所提倡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將社會意識引向更高的層次,帶動以新一代少年兒童為首的全社會的進步。
3 學校體育的現(xiàn)階段任務和教學對策
3.1 學校體育的現(xiàn)階段任務
中考體育改革所引發(fā)的諸多爭議歸根結底往往是“期望值”的問題,一些學者認為以改革后的新標準為奮斗目標的學校體育仍然無法充分發(fā)揮這門學科區(qū)別于其他文化課的特殊功能。對此,應厘清體育的一般性和學校體育的特殊性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體育的功能有三:健身功能(本質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其中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應被基礎教育特別重視。在健身方面,普通學生的體育鍛煉,顯著區(qū)別于專業(yè)運動員的極限性和競技化追求,以促進體質健康為根本目的,因此不應在專業(yè)技能的掌握上抱以過高期待。在教育方面,一方面要積極推動體教融合,將體育特殊的立德樹人作用應用于基礎教育,培育學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相比于專業(yè)訓練隊,學校無法將體育的獨特魅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對體育的理解,譬如挑戰(zhàn)極限的魄力、團隊協(xié)作的凝聚力,必然無法和專業(yè)運動員相媲美;同時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雖可以作為衡量課堂質量的一個指標,卻不應被納入主要的教學目標當中。因此,學校體育的現(xiàn)階段任務是在既定框架內找到學校這一特殊場所和體育這一新興重點科目之間的平衡點,努力將體育的優(yōu)勢最大化。
3.2 體育中考改革視域下的教學對策
體育中考改革視域下的教學工作,是對中考新政的遵循和補充。一方面要積極響應中考要求,幫助學生完成學業(yè)晉升;另一方面,須時刻謹記規(guī)則是固定的但人是靈活的,應加強體育教師能力和道德的培養(yǎng),深刻貫徹體教融合,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中加入素質的內涵,把應試無法保障的缺失在課堂過程中彌補回來。
3.2.1 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
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應當被貫穿于體育教學始末。課堂開始,教師應首先帶領學生進行準備活動;學習新動作之前,應將動作要領和容易發(fā)生的危險事故進行講解,從而將運動損傷的風險降至最低。這不僅可以在短期內有效降低傷病幾率,更是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敬畏生命的價值理念。
3.2.2 優(yōu)化教學方法,動員學生興趣,培養(yǎng)終身體育觀念
中學三年內,學生的體育行為是有限的,而終身體育觀念卻可以被無限延續(xù)。為此,教師應積極投入課堂結構優(yōu)化和內容創(chuàng)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課前的準備活動中,可酌情加入體育游戲的因素,為接下來的課堂參與度打下良好基礎。
3.2.3 樹立正確的合作與競爭意識
體育中考選考項目往往包含團體類運動,如足球、排球等。此類運動不僅要求個人水平達標,更講究團隊配合是否默契。因此,在進行此類項目的訓練時,教師應著重強調團隊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小我”和“大我”的親密關系,以小我成就大我、以大我保障小我。而在進行對抗比賽的練習時,教師應注重學生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體面輸贏的習慣,牢記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勝負觀念。
3.2.4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強不息、突破自我的體育精神
大部分初中學生都缺乏體育鍛煉的基礎,因此在中考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對其而言無疑是嚴峻的挑戰(zhàn),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艱難險阻。無論是運動損傷、技術瓶頸還是升學壓力,都是學生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攔路虎”。體育教師應當在保障學生熟練掌握技術要領的同時積極做好其情緒安撫工作,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加強體育精神的傳輸,將自強不息、突破自我等意志品質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在鼓勵自我沖擊中考的基礎上,也將此類品質內化于行,以此笑看未來人生路上的諸多坎坷。
4 總結
體育中考改革后,體育在中考中分值占比大幅度上升,這是在當今中國教育體系下改善學生體質的最高效手段。分值的上漲和學校的重視成正相關,因而改革后學生有更多機會進行運動鍛煉,這直接促進了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并為體教融合提供契機。
而中考體育改革的最偉大之處在于促進社會價值取向的轉型。長期以來的“唯成績論”在新政的壓力下逐漸土崩瓦解,人們的價值追求往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向發(fā)展?!暗轮求w美勞”的教育理念不再形同虛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也在此保障下變得更易實現(xiàn)。
雖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學校體育的探究和革新仍然任重道遠。綜合客觀條件和所處的發(fā)展方位來看,剛剛結束的新一輪的體育中考改革是現(xiàn)階段的最優(yōu)選擇;它是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向未來更先進模式過渡的不可或缺的步驟。至于一些學者的質疑和思考,則可以為下一階段的革新提供強有力的參考。體育中考改革在順應應試框架、保障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發(fā)揮體育特殊功能、積極推進體教融合,客觀上促進了學校體育往素質教育的方向發(fā)展,是教育發(fā)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壯舉。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