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
林紓在《春覺齋論文》中說:“為文不知用旋轉(zhuǎn)之筆,則文勢不曲?!鼻宕娜嗽兑舱f:“凡做人貴直,而作文貴曲”“文似看山不喜平”。他們都是在說寫文章尤其是寫記敘類文章最好要做到結(jié)構(gòu)曲折多變,跌宕起伏。時而山窮水盡,時而柳暗花明,時而落崖驚風(fēng),時而小橋流水,引得讀者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人物的悲喜或屏息凝神,或蹙眉動容。心之所系,得意而忘形。
一般說來,初學(xué)寫作者對于記敘類文章寫作的基本要求是能掌握好的,但大多數(shù)人的文章顯得平淡無奇,缺乏吸引力,這與一定的生活積累和一定的文字功底有關(guān)外,還跟作者缺乏設(shè)置文章波瀾方面的技巧很有關(guān)系。下面筆者就如何把記敘類文章寫得波瀾起伏這個方面來重點(diǎn)介紹一些較為實(shí)用的方法。
懸念法,是指在文章開頭或文章中,設(shè)置疑團(tuán),不加解答,引起讀者關(guān)注,激起讀者急切的往下讀的興趣,直至讀完全文才恍然大悟似的一種技巧。由于人本有追根問底的天性,而懸念法恰能把這一心理欲望激發(fā)出來。所以,懸念法是最容易取得引人入勝效果的方法之一。
如魯迅的小說《祝?!罚_頭就描寫了祥林嫂臨死前的形象:“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fā),即今已經(jīng)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jīng)純乎是一個乞丐了?!边@副肖像本身就造成極濃厚的悲劇色彩,有力地叩擊著讀者的心弦。讀者不禁會想到:祥林嫂是什么人?她是怎樣淪為乞丐的,而且是這副麻木的神情?她臨死前為什么要問靈魂的有無?為什么她人都死了,魯四老爺還要罵她為“謬種”?這些都給讀者造成了很強(qiáng)的懸念,吸引著讀者到下文中去找答案,使小說一開頭就有一種吸引人的強(qiáng)大力量。待讀者經(jīng)歷了一番山重水復(fù)終于弄清了原委之后,封建禮教血淋淋的吃人本質(zhì)也隨之強(qiáng)烈地撞擊著讀者的心。
誤會法,是指利用時間、地點(diǎn)、人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間的誤解,為情節(jié)發(fā)展推波助瀾,豐富情節(jié)的戲劇性的一種表現(xiàn)技巧。誤會法常常讓本來能按常理發(fā)展的事情節(jié)外生枝,而文章就在這生枝之處顯示出情節(jié)和主題的精彩。
有一篇《買壺》的文章,寫爺爺在集市上買了把水壺,奶奶問爺爺試過沒有,漏不漏,爺爺剛拿起水瓢要試,打開壺蓋一看,愣住了,放下了水壺。奶奶見此情景,嘮叨就開了:“這死老頭子,都七老八十了的人了,還這么毛手毛腳的,買把壺也是漏的!”奶奶還沒說完,爺爺早提著壺出門了。天擦黑的時候,爺爺回來了,臉陰沉沉的,奶奶不放心,叫我跟了去。爺爺來到集市上,找到賣主,剛說了句:“同志,這是你賣給我的一把壺……”那人誤以為爺爺要換壺,就指了指墻上“商品出售,概不退換”的紅紙條。爺爺說:“壺里有250 元錢?!睜敔?shù)脑捯暨€未落,那人就站了起來,抓著爺爺?shù)氖?,連聲道謝。后來,奶奶得知此事,才明白真相。文中,奶奶對爺爺有多次誤解,售貨員對爺爺也有誤解。這些誤解,都增加了文章的波瀾,也更突出了爺爺拾金不昧、急人所急的品質(zhì)。
巧合是指在文章中設(shè)置事件的偶合或人物的奇遇,在看似偶然的的巧合中隱藏著一種必然。這是一種出奇制勝的方法,既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又更加鮮明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zhì)。
有一篇《買?!返奈恼拢瑢懹捎诩彝ヘ毟F,哥哥30 多歲了還沒有找到媳婦,母親自然十分著急,好不容易托一個能說會道的媒人找到一個愿意嫁過來的姑娘,但要求5000 元的彩禮。母親東奔西走,只借了2000 元,還差3000,母親決定讓“我”和哥哥一起去賣牛。牛也順利地賣給一個老漢,賣后哥哥卻又主動告訴老漢自己賣的牛曾得過爛蹄病,并同意老漢退牛,最后又把經(jīng)紀(jì)人拿走的那100 元也送給了老漢。由于哥哥“老實(shí)”,好端端的一樁婚事又要告吹了。
我埋怨哥哥,母親也為哥哥不能娶上媳婦而再次流下了傷心的眼淚。此時,作者安排了一個使人物命運(yùn)柳暗花明的巧合,那買牛的老漢,原來正是姑娘的父親,哥哥未來的老丈人。老人看上了哥哥的“心地好,誠實(shí)守信”,決定不要彩禮,把姑娘嫁過來,這就使文章頓生波瀾,善良誠實(shí)的哥哥終因善良而改變了命運(yùn),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所謂陡轉(zhuǎn),是指在記敘事件時,有意順著一個方向鋪陳渲染,把讀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完全引得朝一個方向行進(jìn),層層發(fā)展,直至頂點(diǎn),然后陡轉(zhuǎn)驟折,讓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jié)局,強(qiáng)烈地震動讀者,從而取得一種異乎尋常的效果。
如《池塘燈影》。文章寫“我”深夜苦讀,不免煩躁,偶然發(fā)現(xiàn),池塘對面五層樓上中間的一個窗戶閃爍著不變的光芒?!懊康饺胍?,最先亮起,每到夜深,其他房子都已合上夜的眼睛后,唯獨(dú)它還睜大著眼睛——不知疲倦的眼。漸漸,我產(chǎn)生了一種競爭心理,看誰熬夜熬得久。但每次我都熬不住瞌睡,先躺倒了。不過,這競爭倒幫了我一個大忙,我順利地通過了幾門課程的結(jié)業(yè)考試。”畢業(yè)那天晚上,路過池塘邊,又瞥見了那盞燈。“我”的心底里忽然萌生了一個念頭,把我成功的喜悅給那燈下的競爭者分享?!啊绻抢夏耆?,中年人,我就送一句祝福;如果是一個豆蔻年華的青年,我就……當(dāng)“我”氣喘吁吁地上到五樓,“心跳了一陣,臉紅了一陣,終于大著膽子推開門”時,文章也就到了結(jié)尾:“??!那是公共洗臉間的一盞燈!”只此一句,令人始料不及。在心靈的震撼之余,似乎還有幾絲遺憾,幾多惋惜。這就是意外之筆的效果,于陡轉(zhuǎn)之間給人無盡的想象回味余地。
抑揚(yáng)手法常用的有“欲揚(yáng)先抑”或“欲抑先揚(yáng)”。人們認(rèn)識事物總有個過程。開始時,因?yàn)榱私獠蝗?,就容易產(chǎn)生誤解,等了解深入后就會改變了認(rèn)識。這個中的曲折性便是抑揚(yáng)手法的認(rèn)識根據(jù)。我們的文章以贊揚(yáng)為主,所以以“欲揚(yáng)先抑”方法常用。
如楊朔的《荔枝蜜》。一開始就寫自己幼年時被蜜蜂蜇了一次,于是覺得“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后來知道蜜蜂蜇了人,自己也會耗盡了生命時,就原諒了它,但感情上還是疙疙瘩瘩的總不舒服。再后來因?yàn)楹攘死笾γ郏⑶铱吹搅嗣鄯涞男燎趧趧?,就開始喜歡并贊揚(yáng)蜜蜂的精神,最后還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開頭先對蜜蜂抑,繼而不寫蜜蜂而寫從化的荔枝,這似斷實(shí)連,先抑后揚(yáng)的寫法就構(gòu)成一個波折,使文章曲折有致,搖曳生姿,有曲徑通幽之美.。
為了取得較好的表達(dá)效果,對要寫的人和事先不直說,而是先做種種鋪墊,給人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與此同時,往往不惜筆墨,渲染氣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這種手法,往往具有“山外有山山更高”的表達(dá)效果。
劉鶚的《明湖居聽書》,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shù),作者作了層層鋪墊和渲染:先寫聽眾到場之早、之多,氣氛之熱烈,使我們感到演唱者技巧肯定不凡;再寫琴師和黑妞的技巧和聽眾的評價,使白妞未出場就在聽眾心中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最后才是對白妞的演唱的精彩描寫。這層層鋪墊渲染,使白妞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使文章高潮迭起,令人拍案叫絕。
此外還可以通過對比、蓄勢、插敘、擒縱,張弛等法構(gòu)成文章的波瀾。當(dāng)然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種方法,而是法無定法,綜合利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情節(jié)的波瀾是由生活本身的復(fù)雜性決定的。我們寫文章時,要在符合情理的情況下追求行文的曲折多變,不可為曲而造曲,以致違背事理,貽笑大方。因此,我們在把記敘文寫得有波瀾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兩點(diǎn):第一、注意情節(jié)的合理性,不故弄玄虛;第二、注意為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主題服務(wù)。這樣才能使文章真正在一波三折中扣人心弦,曲盡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