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不但體現了“培養(yǎng)什么人”的國家意志,而且明晰了“怎么培養(yǎng)人”的具體措施,具有引領性和規(guī)范性。具體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任務群教學究竟該如何踐行是一線教師必須吃透的課題。依筆者之見,情境任務驅動教學是課標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體現的必由之路。
核心素養(yǎng)是義務教育新課標的“基因”,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本質上就是把書本知識變成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過程,是從“人”的角度來設計語文教學的過程,其顯著特征就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語文實踐,在實踐中積累、建構并運用知識。
語文實踐活動通常以情境、任務、項目等為載體,也就是情境任務驅動,這樣的學習方式雖然知識的獲得可能會事倍功半,但卻是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必由之路。
《孔乙己》是一篇經典小說,如果采用情境任務驅動教學法,不妨這樣設計:
情境:學校要組織“電影展映”活動,電影《孔乙己》也在其中,請結合文本為《孔乙己》制作一期電影海報。
任務一:請簡要介紹電影內容,內容要能給觀影者留下懸念。
任務二:海報的畫面設計上,你會選擇哪些人和物,請簡述理由。
任務三:《孔乙己》展映現場,組織者邀請你為《孔乙己》說幾句推薦語,你會怎么說?
這則教學設計指向的是學科探究和具身認知。電影展映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任務一和二是基于目標、基于情境、基于文本的語言實踐活動,任務三指向的是語言的運用實踐,三個任務層層遞進,最終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
語文課程理念是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而語文學習任務群的顯著特征就是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但課標只指明了方向,卻沒有施工圖,作為一線教師要做的就是如何將新舊系統(tǒng)進行兼容。
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征主要包括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學習資源等,它們在學習任務中相互觀照,和諧融通,最終指向核心素養(yǎng)。
由此理念引領下的名著導讀教學,就可以整合相關內容,提煉一個主題,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進行任務驅動教學。如《朝花夕拾》導讀:
情境:假如魯迅也有朋友圈
任務一:魯迅注冊了一個微信號,想取一個微信名,請幫他設計并說明理由。
任務二:結合文本說說魯迅可能會添加哪些人作為好友?可以怎么分組?
任務三:魯迅發(fā)了一條微信:“隨著年齡的增長,童年的趣事時常在眼前浮現,讓我得以閑靜?!睂Υ?,你怎么評論?書中哪些“童年趣事”可以作為評論依據?
任務四:魯迅想發(fā)一篇主題為“無知與冷漠”的微信,你認為哪些人和事可以作為素材?
任務五:請幫魯迅先生的公眾號寫一段推薦語。
這則課例情境貼近生活實際,任務的設計契合導讀主題,任務之間呈現了結構化特質,體現了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理念。學生通過探究,不僅領略到了深沉雋永的寫作風格,而且認識到了一個外表冷峻、內心柔軟的魯迅。
學業(yè)水平考查倡導設計基于情境的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具體講就是以情境為載體,設計多樣問題,依據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評定其素養(yǎng)水平,這樣的命題方式充分考查了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就拿古詩文名句默寫來說,傳統(tǒng)的命題方式基本是給上句默下句,或給下句默上句,但情境化命題不但要考查學生的知識記憶,還要考查學生的理解運用能力,內容上呈現開放性。
如名句默寫可以這樣命題:
“萬籟此俱寂,輕輕再輕輕!”這條提醒保持安靜的標語嵌入了古詩文,別有情趣。請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或秦觀《行香子(樹繞村莊)》中選擇句子,填入橫線,完成下面這條提醒護花的標語?!癬_______”,你怎么舍得她受傷?
這樣的情境化命題,從注重學科邏輯轉變到了注重生活邏輯,考查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凸顯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探究性,具有較大的區(qū)分度。命題的情境化趨向勢必要倒逼語文教學方式的轉型,變傳授知識為習得知識,變告知方法為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
學習情境主要指能夠讓學生感知知識的發(fā)現過程、理解知識的應用條件、激發(fā)學生的情緒體驗和學習動機的事件或場景。從概念界定角度審視當下的情境教學,可以發(fā)現部分老師對情境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情境設置較為虛空。
情境的虛空主要表現在情境不能貫穿學習始終、遠離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內容的契合度不高等方面。
“任務”主要指“做什么”,是一個不依賴教師的講解而進行的學習行為?!叭蝿铡敝皇且环N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更不是教學問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就是在任務的驅動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的。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有些老師將“任務”與“問題”、“任務”與“目標”混為一談,任務設置沒有梯度、沒有邏輯、沒有主題,導致任務驅動教學形同虛設。
新課標已經明晰了語文學習任務的四種類型: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學生的知識建構就是在這四種類型的任務完成過程中習得和內化的。
教學主題即教學目標,具有統(tǒng)領性。如果一節(jié)課只有內容和方法,沒有學理和目標,那教學就像是沒有目的地的旅行。教學主題是一節(jié)課中最精華、最有價值的能夠將情境、任務聯系起來的核心內容。教學主題引領下的情境任務具有聚焦性,可以使教學內容結構化。但教學主題缺失、腳踩西瓜皮的教學卻屢見不鮮。
語文學科實踐其目的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知識的來源和價值,發(fā)展學以致用的能力,情境的體驗性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至關重要。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尋找語言材料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致力體驗式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當下生活發(fā)生關聯。
散文《昆明的雨》畫意盎然,昆明的地方特色非常鮮明,根據單元目標和文本特質可以這樣進行設計:
任務一:畫家巫寧坤請汪曾祺畫一幅具有昆明特點的畫,作者選擇了仙人掌、青頭菌和牛肝菌入畫。如果讓你給《昆明的雨》另配一幅插圖,你會選擇文中的哪些景物,為什么?
任務二:請結合文本給你畫的這幅插圖配上文字簡介,并簡述理由。
情境創(chuàng)設的靈感來源于《昆明的雨》的開頭,這樣的情境切入自然貼切。兩個情境任務聚焦“語言賞析和情感體味”的教學主題,具有較強的體驗性。任務一指向文本寫作內容,任務二是對任務一的深化,指向的是對文章情感的理解。內容上相互關聯、邏輯上層層遞進。
“體驗式情境”的核心是“體驗”,其主要理念是從“關注知識”到“關注人”。因此,體驗式情境設計要遵循真實性、完整性和契合性原則,情境要能打通知識與生活的關聯,讓學生真實地感覺到學習的意義,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生情感認同,從而形成知識的自我建構。
“驅動”是“任務”設計的目的,“任務”是將單調、陌生的知識學習,變成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生喜歡去做的事情,學生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建構和運用知識。
任務的“挑戰(zhàn)性”,就是指設計的任務要有一兩個核心問題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活學生的思維。但挑戰(zhàn)性不代表任務的高不可攀,任務要適切,要讓多數學生“跳一跳”就能完成,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
《變色龍》是一篇經典篇目,圍繞教學主題可以設計如下情境任務:
情境:大約一百三十七年前,俄國的一個廣場上發(fā)生了一起狗咬人事件,其過程之曲折起伏堪稱一時之絕,更奇怪的是案件的肇事者最終并沒有被定罪。今天我們就穿越時空,回到案發(fā)現場,看看誰是誰非。
任務一:案件回顧。快速瀏覽文本,概括這起“狗咬人”案的主要案情。
任務二:搜集證據。奧楚蔑洛夫的態(tài)度多次發(fā)生改變,這樣的改變似乎并不合情合理,因此,赫留金想狀告他沒有秉公執(zhí)法,作為律師的你,請到文中搜集證據。
任務三:出庭辯護。奧楚蔑洛夫最后并沒有將赫留金判定為受害者,作為赫留金的辯護律師,請從證物、證人、證言等角度幫赫留金找出他是受害者的證據。
任務四:律師能量站。有人聽聞這個案件之后感慨說:一個人往往是環(huán)境的人質。對此,你有什么感慨?
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語文更加鮮活。這則課例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理念,圍繞“庭審”這個情境設計的四個任務指向明確,層次分明,既有任務一這樣的低階任務,也有像任務三和四這樣的高階任務,學生的思維在情境任務的驅動下逐次深入。像這樣的學習過程既是言語知識的習得過程,也是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的過程,更是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過程。
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一門課程,其首要任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無論哪種類型的情境任務,都必須體現語文課程的“語言文字運用”這一特點。因此,情境任務驅動教學一定要以語言為核心,創(chuàng)設語言運用情境,設計語言實踐活動,提供語言學習支架,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經驗,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紀念白求恩》是一篇傳統(tǒng)篇目,圍繞“語言運用”這一核心,可以進行如下設計:
情境:學校要舉行“尋找100 個黨旗下的功勛人物”活動,要求每班推薦一位英雄人物。七年級(1)班班委經過討論,決定把白求恩作為推薦對象。
任務一:有一些同學還不認識白求恩,請以班委的身份簡單介紹白求恩的生平事跡。
任務二:表決時,部分同學投了反對票,理由是為什么要選一個外國黨員。請結合文本來說服持反對意見的人。
任務三:大部分同學都被班委說服了,還有幾位同學不同意,他們認為在那個時代不乏有這種精神的人,請你找出白求恩比常人更為可貴的品質。
任務四:根據文本,結合補充材料為白求恩寫一段推薦詞。
任務五:看到本班同學發(fā)布在校園網上的關于白求恩的推薦語,七年級(1)班的老師也非常感動,請你以老師的身份就觸動最大的一點發(fā)表評論。
這則課例一改傳統(tǒng)教法,讓人耳目一新。情境的設置極具時代性,五個任務都聚焦“言語實踐活動”這一核心。任務一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任務二和三訓練的是信息的篩選、提煉能力,任務四和五培養(yǎng)的是語言運用能力。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老師適時提供范例作為學習支架,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學會語言文字運用。這樣的情境任務設計,通過語言實踐活動的行走,完成了對文本語言排列“密碼”的解密,語文屬性非常清晰。
綜述所述,情境任務驅動教學是從控制走向解放、從零散走向關聯、從遠離生活走向實際問題解決的教學,凸顯了語文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性質,可以預見,這樣的教學比將逐漸成為未來教學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