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雅鳳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中華民族歷來愛美,愛花。華夏簪花為飾的習俗,從漢代起,一直到明清時期,都非常盛行。然而自然界的鮮花不易保存,還受到季節(jié)的限制,于是古人就想出了制作仿真花來代替真花。
絹花是何時出現(xiàn)的?據(jù)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彩花》考證:“漢王符《潛夫論》已譏花采之費,晉《新野君傳》:‘家以剪花為業(yè),染絹為芙蓉,捻蠟為菱藕,剪梅若生之事?!创?,則是花朵起于漢,剪彩起于晉矣。”《后漢書》卷十上記載:“永初元年,爵號太夫人為新野君,萬戶供湯沐邑?!笨芍叱兴岬降募艋闃I(yè)的新野君大概率指的就是她。另據(jù)《荊楚歲時記》記錄:“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又剪彩為花勝以相遺。其原起于晉賈充夫人李氏。”根據(jù)這兩條考證,絹花(彩花)或起源于東漢,最晚不遲于晉。
南北朝時期,絹花大行于世。不少文人墨客曾作詩吟詠,如南朝梁鮑泉《詠剪彩花》詩:“花生剪刀里,從來訝逼真。風動雖難落,蜂飛欲向人。不知今日后,誰能逆作春。”由于制作絹花的原材料是絲綢等昂貴布料,故而曾一度是奢靡的象征,甚至不止一次被詔令禁止。如《南齊書·高帝紀上》記載:“大明泰始以來,相承奢侈,百姓成俗?!稚媳斫耖g華偽雜物:不得以金銀為箔……不得剪彩帛為雜花?!薄赌淆R書·海陵王本紀》記載:“乙卯,申明織成、金薄、彩花、錦繡履之禁。”又《陳書·后主本紀》記載:“庚子,詔曰:‘朕臨御區(qū)宇,撫育黔黎,方欲康濟澆薄,蠲省繁費,奢僭乖衷,實宜防斷,應鏤金銀薄及庶物化生土木人、彩花之屬……詳為條制,并皆禁絕?!笨梢姰敃r絹花之風靡,甚至禁而難止。
唐宋之際,隨著“簪花為飾”習俗愈演愈烈,絹花發(fā)展愈加興盛。不僅貴族,老百姓亦喜簪花。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里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濒⒒ㄖü倘皇走x真花,而絹花也是簪花的重要一種。這是由于真花具有節(jié)令性,同時不易保存,名貴的花甚至一花千金,平民百姓自然負擔不起。絹花雖然也價值不菲,但妥善保管還可長期使用,且花樣新巧,往往更能在凸顯不凡。
不僅女子簪花,男子也喜佩花。絹花佩戴更是得到了“官方認證”。據(jù)《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并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jiān)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太上兩宮上壽畢,及圣節(jié)、及賜宴、及賜新進士聞喜宴,并如之。”朝廷的各種重大禮儀節(jié)慶,都有給官員按品階賜絹花之慣例,可見絹花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宋代絹花也因此發(fā)展到了空前的盛況,吳自牧《夢粱錄》中記載:“更有羅帛脫蠟像生四時小枝花朵,沿街吟叫撲賣?!?/p>
唐宋時期,不僅簪花習俗鼎盛,插花賞花也是文人雅士喜好之事。真花凋零之際,絹花也不失為一種選擇。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宮樹秋冬雕落,則剪彩為華葉,綴于枝條,色渝則易以新者,常如陽春。沼內亦剪彩為荷芰菱芡,乘輿游幸,則去冰而布之?!笨梢娊伝▌傞_始就有裝飾環(huán)境的用途。1973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束唐代制作的絹花。這束花雖埋藏千年,色彩仍十分鮮艷、造型逼真。這說明最遲到唐代,已經出現(xiàn)了用來裝點居室的枝花、束花類絹花,同時當時的染色技術和造花工藝也已經非常成熟。
明清時期,絹花依然廣受歡迎,并形成較大的產業(yè)規(guī)模。明清兩代,“花作”一直都是官營手工業(yè)中重要的一門。清宮內府所立的“花兒作”,專司承造各色綾、綢、紙、絹、通草等材質的供花、宴花、瓶花等。明胡文煥編《群音類選》里有一段:“天生下,天生下,千葩萬葩;人剪就,人剪就,奇花異花。妖艷宛如生化,無香色自華,誰分真假。遠近相看,花枝并佳?!边@也反映了當時絹花高超的技藝。
隨著政治中心的改變,絹花的工藝中心轉移到京津地區(qū)。此時絹花又稱“京花兒”或“宮花”。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花市在崇文門外迤東。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市皆日用之物。所謂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ㄓ型ú?、綾絹、綽枝、摔頭之類,頗能混真……”可見此時絹花的制作工藝進一步精進,且產業(yè)規(guī)模頗大。
到了當代,傳統(tǒng)簪花習俗隨著西方服飾文化的沖擊而不復存在,同時新材料和新的技術催生了更為廉價和耐久性更好的滌綸花、塑料花等,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絹花逐漸走向衰亡。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先后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定都于此,并且由于地處長江水陸交通要道,經濟發(fā)達,也一直是南方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宋代位列“四京”,明朝更是被稱作“留都”。社會經濟的繁榮是促進南京絹花產生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南京的手工業(yè)一直非常發(fā)達,尤其是絲織業(yè)。東吳時期,南京(當時稱建鄴)便有了官營的紡織手工業(yè)。義熙十三年(417),東晉大將劉裕攻破后秦都城長安,將關中的官營手工作坊中的織錦工匠南遷,在建康城南斗場市(今雨花門外一帶)建立錦署,從此南京有了織錦業(yè)。絲織業(yè)的發(fā)達為南京絹花的誕生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如前所述,南北朝時期,絹花已流行于世,上流社會喜以絹花斗奢。南京作為當時都城,豪門貴族云集,絹花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又《荊楚歲時記》里說道:“謝靈運孫名茲藻者,為荊府咨議,云今世新花,并其祖靈運所制?!鼻摇妒挛锛o原·彩花》引此條作:“今新花,謝靈運所制?!笨梢姟肚G楚歲時記》里說的“新花”就是絹花。謝靈運是東晉及南朝宋之交之人,久居金陵,且是當世貴族,他可能未必會制作絹花,但當時絹花在南北朝時期流行于上流社會,卻極有可能和謝靈運有關。我們也可以斷定南京絹花的出現(xiàn)最遲不會晚于南北朝時期。可以說南京絹花的起點也正是絹花走向繁榮的起點。
南京在南北朝之后一直是東南重鎮(zhèn),經濟文化極其發(fā)達,絹花既然在全國盛行,南京也不會例外。又古人習慣將同一行當及買賣聚集一地,并以之命名,所謂“百工貨物買賣,各有區(qū)肆”。在歷代南京地圖和地方志中都可見“花行”“花市”的記載?;ㄐ兴诘匾恢痹趦瘸呛诵膮^(qū)(今城南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推斷南京絹花必然從未中斷,且十分盛行?!赌咸平瓕幐畧D》中已明確標明“花行”所在地,并且對比此后歷代南京城地圖,花行位置沒有大變。南京城南現(xiàn)在還遺留了花市、大百花巷、小百花巷等地名。
明初定都南京,建立了規(guī)模龐大的官營手工業(yè),從各地調集了約4.5萬手工業(yè)匠戶集于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下設18個手工匠作(木作、竹作、蒸籠作、桶作、卷胎作、油漆作、金作、銅作、錫作、鐵作、彩花作、裁縫作)。其中“彩花作”聚集了大批造花匠工,使南京絹花得到了一次較大的融合和發(fā)展。后政治中心北遷,官營的絹花手工業(yè)也隨之北上,但民間用花仍大量存在,南京絹花開始以民營手工業(yè)為主,于明清兩代依然盛行不衰。并成為南派造花的中心。南京的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也就是古“花行”所在地,這時稱“花市大街”,集中售賣各種仿真花,也是絹花匠人和絹花買賣的聚集之所。明顧起元《客座贅語》里記述:“余嘗評牡丹花、虞美人花、菊花似紙花,扶?;ㄋ瓶U紗花,芍藥花似絹花,玉蘭花、梔子花、秋海棠花、百合花、玉簪花、西番蓮花似通草花,桂花、蠟梅花似蠟花,蘭花似角花,梅花似鰣魚鱗花。”這反映了當時南京各種仿真花的盛況,且仿真花的技藝十分高超,反讓人以真花相比。
由于明清以來,官員佩花之制取締,民間配花成為主流。同為仿真花、和絹花同源的“絨花”由于諧音“榮華”,寓意吉祥,更為百姓所偏愛,南京絨花也逐漸發(fā)展壯大。有的時候和絹花一起并稱“絨絹花”。如清代《奩史·釵釧門》記述:“絨絹花,白門所制最精雅。”白門指的就是南京。這也可見南京絨花、絹花直至清代在全國仍然享有極高的聲譽。絹花、絨花技藝上有相通之處,而造花老藝人大多是兼而會之,各有所長。
《全明詞》記錄金陵一琵琶妓所作《賣花聲·詠像生花》詩:“剪彩自成叢。朵朵嬌紅。一枝斜倚玉壺中。別有芳心開爛漫,不倩東風。 寶鼎篆煙濃。香隱丹衷。年年長傍繡簾櫳。歷盡嚴霜并列日,難減芳容?!睆倪@首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用來裝點居室的絹花枝花受到了文人雅士之喜愛。這是因為絹花在各類人造花中仿真度最高,更適宜制作插花雅供。在這個功能上,絹花的地位無可撼動,這也是明清以后,南京絹花在與南京絨花的競技發(fā)展中,為了精準定位市場,逐漸發(fā)展起的一大特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河北絹花藝人任德福、王永祿等人先后來南京,在私人作坊中制作絹花。北方的絹花技藝也因此傳來南京。南京絹花的技藝再次融匯南北,這也是當代南京絹花的技藝源頭。三四十年代,南京全城約有制花專業(yè)戶五六十家。其中絨花四十余戶,絹花十余戶。這些業(yè)戶主要分城南門東、門西地區(qū),以馬巷、銅作坊、上浮橋等地段為多,有名的造花藝人有吳長泉、金拐子、童老二、馬拾房及朱氏、楊氏等。當代著名的造花老藝人周家鳳也是在“張義泰”拜師于吳長泉。四十年代末,絨、絹、紙花業(yè)日趨蕭條,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京造花業(yè)才重新獲得發(fā)展。1956年全市掀起手工業(yè)合作化高潮,以任德福、王永祿、周家泰等為首的一批絨、絹花老藝人及花店業(yè)主組織成立了南京藝美絨禮花生產合作社,后改名為南京工藝制花廠(1980)、南京人造花總廠(1987),產品有絨、絹和紙花等,這也是后來南京絹花的主要傳承之地(以上參見《南京二輕工業(yè)史料》第一輯)。九十年代末行業(yè)整體衰落,機器生產的滌綸花、塑料花后來居上,絹花、絨花都逐漸停產,造花老藝人、老工人們也紛紛下崗、轉業(yè),南京絹花也難逃沒落的命運,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南京絹花技藝也幾近失傳。
絹花是我國傳統(tǒng)的手工藝,流傳至今已經1600余年。在千余年的歷史中,作為頭飾花之用的絹花鮮明地反映了“簪花為飾”這一習俗,而作為裝飾環(huán)境的枝花、束花大多借花寓意,寄托了中國人對于美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所以絹花同時是中國服飾文化、民俗文化和政治文化的重要載體。南京絹花在絹花發(fā)展歷史上占據(jù)重要歷史地位。南京曾作為早期絹花的重要產地,在造花中心北移后,也一直是南派造花的中心之一,造花歷史之久、規(guī)模之大,當居全國之冠。南京絹花的發(fā)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生活習俗、文化審美和經濟發(fā)展的變遷。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作為南派造花的中心,南京絹花受到南方文化的影響,枝花、束花風格雅致秀麗,和傳統(tǒng)國畫一樣,更重視文化寓意和文人意趣的表達。南京絹花的頭飾花、精巧細膩,色彩更為柔和,作為年節(jié)喜事之用的胸花、襟花等,具有吳地文化風俗特征。絹花在與南京絨花的并存發(fā)展中,逐漸演變出了以束花、枝花見長的特色。
南京絹花精湛的工藝和高雅的藝術情趣直至今天仍足以讓我們感到驚嘆和自豪。在國家倡導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復蘇傳統(tǒng)工藝的今天,絹花也迎來了復興的最好時機。希望南京絹花能被更多青年人重拾,結合現(xiàn)代審美和生活文化需求,創(chuàng)新工藝和產品,在當代重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