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哲
(湘潭醫(yī)衛(wèi)職業(yè)技術學院)
厭學是指學生對于學習感到厭倦的心理現(xiàn)象,是學生對學校的學習生活不能滿足自己需要而產(chǎn)生的一種不滿意、不愉快、厭煩學習生活的情緒體驗[1],處在學習環(huán)境和對待學習活動都選擇消極應對模式。厭學在行為上所呈現(xiàn)出來的是對校園生活喪失興趣,課堂上不認真,愛開小差,甚至發(fā)展到出現(xiàn)缺課逃課乃至于退學的情況。
厭學學生普遍來說都缺乏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內(nèi)部因素,是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學習動機是指個體由一種學習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fā)和維持學習活動的內(nèi)在心理過程或內(nèi)部動力。[2]學習動機對于學習的目標有指向性的作用,能夠使得學習者對所學的對象持有高水平的興趣,發(fā)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枯燥的學習任務,能夠在學與習的全過程使學習者的注意力水平保持和恢復。學習者的需要、興趣和情感因素是影響學習動機的重要方面,主要涉及好奇心、對活動本身的興趣、愉悅享受、勝任感、成就需要等。[3]學習者在活動中所體會到越多的樂趣,他就越樂于主動參與和積極完成活動任務,其動機水平就越高。
弗洛伊德有一個快樂原則,講到自我是受快樂的支配。即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欲望來創(chuàng)造快樂,或者是遠離我們所厭惡的一切。有的厭學學生會用各種方式去追求新奇的東西,來創(chuàng)造自以為的快樂,以特立獨行來掩蓋自己對學習的無奈;還有的厭學學生,在校表現(xiàn)良好,成績優(yōu)異,經(jīng)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但是一旦離開學校和家長的監(jiān)管,進入大學或是參加工作,就容易放縱自我,沉溺于游戲或其他易于上癮的行為,他們自以為是,固執(zhí)己見,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和理念,終身學習對他們來說,也只是一句空話。
厭學常用于形容學習成績差或者學習積極性低的人群,大多數(shù)關于厭學的研究也正是針對這部分人群。在各種研究中,厭學的因素有很多的方面。外部因素包括社會家庭學校和人際關系等;內(nèi)部因素包括記憶力、學習動機,自律能力等等。馬克思告訴我們,外因要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正如痛苦,他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這取決于人的選擇。厭學也是基于情緒體驗而產(chǎn)生的一種行為選擇。正如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在自我的層面也就是本能的層面,人們傾向于追求快樂和遠離痛苦。在當下的教育評價體系內(nèi),分數(shù)決定一切,老師和家長也只有用這唯一的標準來衡量各式各樣的孩子,于是就有了差等生和優(yōu)等生。
分數(shù)低就意味著被評價為差等生,客觀上被否定,這是第一重痛苦。每一個人都想要獲得認可而非否定,而作為一個未成年人,絕大部分認知有限,接受教育的渠道有限,對于僅僅以分數(shù)的高低就判斷一個孩子好壞優(yōu)劣這樣簡單粗暴的評價體系只能接受。
學生一再的被要求有一個好成績。這樣的要求與學生學習現(xiàn)狀之間的矛盾與落差,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迫感。學生不能清楚知道自己分數(shù)低的原因在何處,也沒有針對性的良好的學習方法,或者即便他知道了問題在于缺乏安全感卻對此無能為力。于是在主觀上他們也漸漸的默認了自己“差等生”的身份,甚至形成否定自己的習慣,認為自己就不是一個學習的料,乃至于延伸到認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這樣的主觀自我否定是第二重的痛苦。
他們是一名學生,學生的本分就是學習。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學習能力,卻被一如既往的要求學習,被要求待在一個他們認為自己無法適從的環(huán)境里。這是他們第三重的痛苦。
這三重痛苦,使得他們對于學習產(chǎn)生了厭倦的情緒體驗,讓他們離學習越來越遠。遠離痛苦的同時,他們還要創(chuàng)造快樂。于是他們特立獨行來吸引別人的眼球,尋找自己的存在感,力求在其他方面證明自己、認可自己,追求與他們這個年齡不相符的一些行為,來彰顯他們的強大,以此來掩飾內(nèi)心的脆弱與無能。這正是低自尊的表現(xiàn)。同時,他們對要求自己學習的人會懷抱著巨大的敵意,因為這些人的要求讓他們感受到挫折、痛苦和無能。
優(yōu)等生獲得了一個好成績,隨之而來的就是老師的夸贊和家長的獎勵。如果說痛苦還能夠成就一個人的話,那么贊美與獎勵更多的是使人沉淪。優(yōu)等生學習的動力也是追逐快樂和規(guī)避痛苦:快樂來自于被夸獎的享受與期許,痛苦是可能失去夸獎的恐懼和面對人外有人的焦慮。然而相對于痛苦來講,快樂是極其短暫的,同時也是渺小的。因為人的記憶機制更傾向于記住痛苦,忽略快樂。學習帶來的是痛苦和煩惱,這使他們很容易養(yǎng)成一種拖延癥,降低他們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逐漸成績變差。對于有些優(yōu)等生而言,即使保持了良好的成績,可一旦脫離了這種獎勵機制和環(huán)境,學習便是喚起他們曾經(jīng)強烈焦慮和巨大壓力的一個契機,自然也就產(chǎn)生了負面的情緒,厭學就這樣發(fā)生了。
學生在社會、學校和家庭之中,被要求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果也就是分數(shù)。學生因為分數(shù)的簡單區(qū)別,被動的受到了來自外部的否定或肯定。學生并沒有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的體會到對于知識的好奇與渴望,也沒有獲得知識的滿足感,更沒有實踐知識的成就感。優(yōu)等生和差等生內(nèi)在對于學習的感受是焦慮。在與他人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中,焦慮在不斷的放大。因為年幼無知,他們不會去否定這種比較,或者是對這樣的評價體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他們只能違背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去順從。所謂差生與優(yōu)等生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有能力去完成學習任務達成目標。兩者學習的動力都來自于外部,一旦外部的這種動力消失,他們自然而然順應自己的感覺去選擇??偟膩碚f,優(yōu)等生或差等生是一類人,都沒有在學習中獲取快樂,學習對于他們而言是痛苦的。他們想選擇拒絕,作為一名學生又無法拒絕,這樣的精神內(nèi)耗常常使人感到無力,于是便有了厭學這一情緒體驗和行為的發(fā)生。
《學而》為何可作首篇?《論語》編排其中自蘊深意,劉宗周先生說:“‘學’字是孔門第一義,‘時習’一章是二十篇第一義??鬃右簧瘢_萬古宮墻戶牖,實盡于此?!盵4]學習是生命中基本的行為,正如人到世間,呼吸、說話、吃飯和睡覺,都需要學習。學習是我們生命得以延續(xù)的基礎,不限于對象,如知識或者技能;更不限于某個地點,比如學校、家庭或社會。母胎中待生在學,死亦是待學之事。學習貫穿于生命的始終,在每時每刻都學習應對各種各樣的未知或自以為已知的現(xiàn)象。也正是通過學習這一行動,生命才得以溝通和交流,人才能夠真正的去認識這個世界。
《論語》開篇明義,告訴我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將孔門第一義“學”擺在我們的面前。學,篆文“斆”省。斆,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蒙也。[5]根據(jù)學字意,學包括兩種行動,一是通過獲得關于人或事的覺悟,二是對待蒙昧之人,以自身言行為教,以此使其明了未知的事物和規(guī)律,同時提升自我的覺悟。譬如,雖有覺悟,然程度尚淺,所需言行為教,拓展認知,提升覺悟。
《莊子·逍遙游》之中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從學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這一句話中至少有兩層意思。其一,對于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受限制的人來說,知是沒有邊界的,是無窮無盡的。換一句話說,無論一個人多么的博學,以他的所知和這個世界來比一定是非常渺小的,這個世界對于他來講總是未知。現(xiàn)代人對于科學相當崇拜,這是一個錯誤,因為科學意味著可以證明,那么就是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梢哉f,即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fā)明”,也只是各種“發(fā)現(xiàn)”的堆砌組合。但是對于人類的科學來講,還有太多的東西是科學無法解釋和無法知曉的。我們應該要崇拜的是科學精神,也就是堅持學習!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不管他身處何處、所做何事、作何思想,他都將面臨未知,這就需要學習。命運總會給生活加點料,而是否能夠品嘗出其中的美味便取決于每個人自己的選擇。學與不學,這是一個問題。然而,不論如何選擇,從客觀上來講,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來實踐“活到老,學到老”。其二,對于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需要限制的人來說,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不是一味的追求書本和口中的知識,而是要用于獲取關于生活的覺悟,人生的覺悟,換句話說,生命的覺悟。簡而言之,首先是作為一個人生活和生存的基本能力是否具備;其次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追求的目標是否有所認識;最重要的是生命的意義是否明了。這都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學習與追求,直至到達對于生命的“知行合一”。
“習”字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繁體字寫作“習”。其上部為“羽”字,古字形像羽毛,是鳥飛行的主要憑借,此處代指小鳥;下部是“日”,即為太陽。可見“習”字是由“羽”和“日”兩字組成的會意字。對此,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會意為:日出之時,鳥振羽撲翅,想離巢而去。也有人會意為:鳥在日光下練習飛翔。[6]習字從結構上,生動展示了習的本質:對所向往對象的實踐活動。
學的意義包括學與教,教的行為就是行。理查德·費曼,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一個著名的學習方法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費曼學習法”。簡單來說,用轉述、教給別人的方法鞏固自己的知識。這便是教自己,也是實踐的一個過程。學而時習,強調(diào)為學之人必以“時習”切入,獲取對應所學但超越文字和語言的感受,所謂“知源于行,不行不知”??鬃拥膫魅嗽右苍谡撜Z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一省,則是“傳不習乎”。子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更是清楚明白的強調(diào)了學不在典籍術法,而是重在實實在在的生活、在灑掃應對中。孫中山先生的名言,“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簡單明了的描述了知與行也就是學與習之間的關系?!耙孕星蟮弥钡臐M足與“因知以進行”的超越,難道不是“不亦說乎”?“說” 通“悅”,悅是心與兌,即心中所念,生活兌現(xiàn),是心想事成,心中自然喜悅。
每個人都將遇到未知的人事物,在已知基礎之上進而認識與實踐,那自然是“不亦說乎”。人人都追求快樂與滿足,當然人人也都有學與習的渴望??释ㄟ^學習充實自己的生活,豐富自己的生命,有所覺悟,有所滿足;渴望通過學習認識和超越自我,改變世界。然而在現(xiàn)實之中,學校和家長給學生們的選擇,完全偏離了對生活和生命的學習。學生們的選項只有分數(shù),除此之外,少部分人還有個選項,戴著個“興趣班的帽子”,叫作技能,多數(shù)時候也是為了升學。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是五谷不分,四體不勤,生活蒼白無力,內(nèi)心充斥著焦慮。隨著焦慮的不斷滋生,這些學生深刻的感受了厭學的情緒。學習的對象首先是生活,熱愛生活者,必定是熱愛學習的。厭學的學生沒有生活,也不曾記得“學而時習之”的喜悅。
學校所學知識,僅僅要求同學們知道,沒有要求(他們)做到。這自然造成了學與習之間的脫節(jié),同時,學生們也難以體會“不亦說乎”的樂趣。作為人,是想要實現(xiàn)自身所學,從而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作為學生,都是渴望通過學習取得良好的成績獲得認可的。即使是一個厭學的學生,這樣的渴望也隱藏在他內(nèi)心的深處,是他生命的一種持續(xù)性需求。學生的學習意愿為何沒有產(chǎn)生學習行為,反而滋生了厭學情緒,在學生自身層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厭學學生對于學習的感受偏向負面,認知上認為學習讓人痛苦,同時生活中與所學內(nèi)容也毫無關系,無法體會到其中樂趣,學習動機逐漸變?yōu)橥瓿扇蝿?、混個文憑而已。在學習環(huán)境中反而非常容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從而使學生逃避學習,去追求他們所認為的快樂。
第二,學習能力偏低,包括理解力、抽象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水平都比較低。即便有意愿認真學習,也因為學習能力不足,學習方法的缺失等問題導致失敗。失敗的體驗帶來無能的感受,這無疑又加深了對于學習的負面認識。
言語不論表揚或指責都難以改變學生已形成的負面認識。只有使得學生實踐“學而時習之”,從而親身體驗到“不亦說乎”的感受,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對于學習的負面認識,從根本上化解厭學情緒產(chǎn)生的源頭。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給人帶來疲倦”。教師在“學而時習之”也應努力實踐,才可以將實踐的方法教給學生,將“不亦說乎”的體驗分享給學生。這也是對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基本要求。
1.“學而時習之”在教學層面實踐的探索
在教學的層面,老師自身需要不斷加強對生活的實踐和觀察,在此基礎上,以學生熟悉的表達方式,如網(wǎng)絡語言,作為切入點,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在課堂上將“知識與生活的實踐相聯(lián)系”介紹給同學們,再結合“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刻內(nèi)涵,引導學生認識到所學并非是沒有用處,而是源自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總結和歸納?;蛞杂螒蚧蚍浅R?guī)紙質作業(yè)的形式引導學生實踐,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切身的體會。
2.“學而時習之”在思政工作層面實踐的探索
在思政工作層面,輔導員可以從自身出發(fā)現(xiàn)身說法,將自己實踐“學而時習之”的體會分享給同學,使得同學們認識到所學知識并非只是大道理,而是對于生活有重要意義的規(guī)律,使得學生認識和體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刻內(nèi)涵。這不僅可以拉近學生和輔導員之間的距離,還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自尊感、文化自信感。
在集體輔導上,可以通過班會形式,解決學習道路上的障礙,介紹高效優(yōu)秀的學習方法,如費曼學習法,并將它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聯(lián)系起來,使得同學們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力量。通過講座和心理團體輔導等形式,引導同學正確面對學習上的失敗和挫折,降低同學們對于學習的負面情緒體驗。
以此引導學生,讓同學們能夠了解、認識并體驗到學習的喜悅,讓同學們從厭惡學習到嘗試學習,再到主動學習,從而開始全面的學習。讓厭學學生不再否定自身生命的需求,接納自己,認同學習,進入一個“以行求知,因知更進行”的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