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茂春
(蒙陰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山東 臨沂 276200)
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對于結腸癌患者而言十分常見,約有15%~20%的結腸癌患者合并腸梗阻[1],此病作為一種急腹癥,可在短時間內使患者腸道擴張,令腸道內部壓力加大,若未及時得到治療,不僅會增強患者的不適感,還會增加患者發(fā)生其他并發(fā)癥及死亡的風險[2]。目前,手術仍是臨床治療結腸癌合并腸梗阻的主要手段[3],臨床可以通過切除腸造瘺、吻合腸道解決腸梗阻問題,恢復腸道的通暢,降低腸道內的壓力。而腸道切除-吻合手術恰好能達到以上目的,使腸道內的積氣積液得以排出,恢復腸道的正常功能,改善患者的預后,因此臨床治療結腸癌合并腸梗阻的主要術法便是腸切除吻合手術[4]。既往臨床多將吻合手術和切除手術分期進行,這不僅會降低手術效果,提高患者發(fā)生感染的風險,還會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和康復速度。對此,臨床嘗試將吻合手術和切除手術在I期內完成,以降低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本研究選擇2020年4月-2021年10月于我院行腸切除、吻合手術的80例結腸癌合并腸梗阻患者,以探究Ⅰ期腸切除術和吻合術在其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4月-2021年10月于本院行腸切除、吻合手術的80例結腸癌合并腸梗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先入院)和研究組(后入院),每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性17例;年齡46~72歲,平均年齡(59.72±11.26)歲;腸梗阻程度:完全10例,不完全30例;病程:10~70 h,平均病程(40.56±9.29)h;結腸癌病灶位置:直腸上端10例,乙狀結腸15例,橫結腸15例;病理分型:黏液腺癌10例,腺癌26例,未分化癌4例;腫瘤Dukes分期:D期0例,C期30例,B期10例。研究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7~71歲,平均年齡(59.89±11.19)歲;腸梗阻程度:完全11例,不完全29例;病程:12~68 h,平均病程(40.71±9.25)h;結腸癌病灶位置:直腸上端11例,乙狀結腸17例,橫結腸12例;病理分型:黏液腺癌11例,腺癌24例,未分化癌5例;腫瘤Dukes分期:D期2例,C期29例,B期9例。兩組性別、年齡、腸梗阻程度、病程、結腸癌病灶位置、病例分型、腫瘤Dukes分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比。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與《2021年V2版NCCN結腸癌臨床實踐指南更新解讀》[5]中結腸癌的診斷標準相符,且通過手術病理予以確認;②與《晚期癌癥患者合并腸梗阻治療的專家共識》中急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相符,且通過手術檢查予以確診;③滿足腸切除、吻合手術的指征,無手術禁忌證;④無麻醉禁忌證;⑤身體狀況可耐受手術;⑥未采取其他治療手段。排除標準:①基線資料不全;②因其他原因導致腸梗阻;③合并有腸穿孔、疼痛性疾病等對研究結果有影響的疾病;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⑥合并精神疾??;⑦依從性差。
1.3 方法
1.3.1研究組 研究組采取腸切除、吻合手術I期完成:給予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明確腫瘤位置,隨后根據(jù)腫瘤位置決定手術入路;給予全身麻醉,提供氣管插管支持,隨后于患者右中下腹旁正中取切口,分離皮膚及皮下組織,對患者腹腔內狀況進行探查,以明確腫瘤細胞是否轉移到肝臟或其他腹內臟器,若未發(fā)現(xiàn)轉移,則游離病變腸管;為右半結腸發(fā)生癌變的患者切除右半結腸,范圍包括回腸末段15 cm、右半橫結腸、升結腸、盲腸、胃網(wǎng)膜血管、部分大網(wǎng)膜,清掃淋巴結,隨后切斷回盲動脈及右、中結腸動脈,再端端吻合橫結腸和回腸的斷端;為左半結腸發(fā)生癌變的患者切除左半結腸和闌尾并清掃淋巴結,闌尾殘端應保留2 cm左右,隨后結扎闌尾斷端,以慶大霉素+生理鹽水混合液對結腸進行持續(xù)灌洗,直至結腸內的內容物充分排出,流出的沖洗液變得清亮,隨后處理闌尾殘端;修剪腸管斷端,斷端吻合兩層腸管,并在吻合完畢后對吻合口的血運狀況和張力大小進行觀察,若無問題,向腹腔中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皮下組織和皮膚,關閉腹腔;最后為患者采取充分性擴肛處理;術畢,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在胃腸功能未恢復前給予腸外營養(yǎng)支持,在胃腸功能恢復后為患者拔除引流管,提供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口味清淡的流食。
1.3.2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腸切除、吻合手術分期進行:Ⅰ期手術:給予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明確腫瘤位置,給予全身麻醉,提供氣管插管支持,并對患者進行結腸灌洗與造瘺等處理;3個月后進行Ⅱ期手術,根據(jù)I期手術的檢查結果決定手術入路,切除病變腸段,清掃淋巴結,吻合結腸,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具體操作同研究組;術畢,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在胃腸功能未恢復前給予腸外營養(yǎng)支持,在胃腸功能恢復后為患者拔除引流管,提供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口味清淡的流食。
1.4 觀察指標[6]①手術指標:包括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手術耗時、手術流血量、術后24 h疼痛評分,其中疼痛評分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估,計分范圍為0~10分,反映疼痛程度從無到有、從輕到重,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嚴重;②術后康復指標:包括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恢復時間、住院時間;③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記錄感染、吻合口瘺、腸穿孔發(fā)生情況,計算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④半年內死亡率、復發(fā)率、轉移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使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兩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手術耗時短于對照組,手術流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24 h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n 40 40 tP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個)12.58±3.63 12.02±3.58 0.695 0.489手術耗時(min)112.57±22.01 185.97±49.32 8.595 0.000手術流血量(ml)100.98±15.12 141.23±31.24 7.335 0.000術后24 h疼痛評分(分)2.34±0.61 3.79±1.07 7.446 0.000
2.2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研究組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n 40 40下床活動時間(d)3.78±0.83 5.15±1.36 5.438 0.000排氣恢復時間(h)45.25±8.29 tP 68.83±11.24 10.678 0.000住院時間(d)15.41±1.40 19.63±2.73 8.699 0.000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5.541,P=0.019),見表3。2.4 兩組半年內死亡率、復發(fā)率、轉移率比較 研究組半年內死亡率、復發(fā)率、轉移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表4 兩組半年內死亡率、復發(fā)率、轉移率比較[n(%)]
結腸癌發(fā)病率很高,且中老年人為高發(fā)群體。結腸癌早期癥狀并不明顯,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當癥狀加重到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時,腫瘤分期大多為中后期,此時患者病情嚴重,常易合并急性腸梗阻[7]?;颊咛幱谥型砥?,本身病情便比較嚴重,身體狀況較差,而腸梗阻的發(fā)生會增加其發(fā)生腸絞窄壞死、腸膨脹、低鉀血癥等并發(fā)癥的風險,增加患者的死亡幾率。結腸癌患者若長時間處于腸梗阻狀態(tài),腸壁張力不斷升高,會導致腸壁血運出現(xiàn)異常,腸壁靜脈難以正?;亓鞫l(fā)生淤血,腸壁通透性提高導致大量血漿滲出,造成腸壞死[8];結腸癌手術需禁食一段時間,再加上胃腸減壓處理,會導致胃液的丟失,引發(fā)水電解質紊亂等問題;若發(fā)生腸梗阻,患者會頻繁嘔吐,造成體液的進一步流失和電解質紊亂的進一步加重,導致患者脫水甚至發(fā)生低血流量休克;同時腎臟也有可能因灌注量不足而導致尿量顯著減少,甚至引發(fā)腎功能衰竭;腸梗阻可使腸腔中積累大量的氣體,從而令腸壁膨脹、厚度變薄,若是壓力高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導致腸道破裂、腸壁穿孔[9]?,F(xiàn)階段臨床治療結腸癌合并腸梗阻的原則主要是灌洗結腸、切除癌變腸段,以此來延緩結腸癌的發(fā)展、解除腸梗阻[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手術耗時短于對照組,手術流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24 h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Ⅰ期腸切除、吻合手術相較于分期腸切除、吻合手術更加療效更好,安全性更高。此外,研究組半年內死亡率、復發(fā)率、轉移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遠期療效上,Ⅰ期腸切除、吻合手術相較于分期腸切除、吻合手術雖然無明顯差異,但仍有一定優(yōu)勢。分析原因為:分期腸切除、吻合手術先進行結腸的灌洗和造瘺處理,再切除病變腸段、進行腸段吻合,手術次數(shù)多且跨越時間長,雖然吻合效果良好,但更容易引發(fā)感染等并發(fā)癥,多次手術患者需多次承受疼痛,手術費用也比較高;而Ⅰ期腸切除、吻合手術則是先切除癌變的腸段[11],再進行結腸灌洗和腸段吻合處理,一次性完成手術可以降低患者發(fā)生感染的風險,縮短手術時間,更快地解決腸梗阻問題,緩解患者體液流失、電解質紊亂等問題,降低患者發(fā)生腸膨脹等并發(fā)癥的風險,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
綜上所述,采?、衿谀c切除術和吻合術治療結腸癌合并腸梗阻患者的臨床療效更好,患者受到的創(chuàng)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并發(fā)癥更少,遠期療效較好。